精品电视剧如何持续产出?总局办专题培训班深入探讨
培训班汇集三个环节的力量:管理、制作、播出,旨在为精品力作的持续产出建言献策、保驾护航。
作者:白桦
7月21日-23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在京举办。聚焦精品创作,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党组书记聂辰席作开班动员(点此回顾:聂辰席:电视剧工作者要以赶考之心投入每一次创作)。广电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授“第一课”(点此回顾:朱咏雷:继续以“三重大”为重点,推动精品电视剧创作)。
培训班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人事司主办,广电总局研修学院承办。出精品、析精品,活动邀请《山海情》《在一起》《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装台》的主创人员结合作品依次授课,通过课程讲授+交流汇报的方式探析精品剧目的创作“方法论”。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说,本次培训班将电视剧产业链上的重要力量,即管理部门、制作团队、播出平台汇聚在一起,让大家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共同探讨精品化创作的方向。同时,对创作人员提出希冀: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出发进行创作、播出,希望电视剧的创作“真些真些再真些,短些短些再短些”。
高长力指出,“三个重大”题材未来需要持续产出精品:重大现实题材要抓到时代的热点和痛点,重大革命题材要改变传统创作模式、强化内容创新,重大历史题材要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中挖掘素材。
课程讲授:5部精品剧主创复盘“创作宝典”
《山海情》之所以能让许多人成为“精神葱(村)民”,源于制作下了真功夫乃至“笨功夫”。
复盘剧本创作历程,《山海情》编剧王三毛直言“压力很大”,反复推翻思路后得以确定最终的创作思路——摒弃“从上而下”宏大叙事的创作方式,将焦点对准104万吊庄移民的精神变迁。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征给置景带来不小的挑战。《山海情》美术指导王竞说,“整个过程的最大难点在于,剧情的发展决定房屋处于不断变化中,我们相当于重温了一遍老一辈人的生活变迁。”在整个置景过程中,真实是美术团队遵循的基本原则。据他介绍,团队实地走访当地老一辈居民,从他们家中淘换了很多那个年代独有的老物件,“剧中出镜率很高的门帘就是根据当地流行的图案和花色特制的”。
《在一起》是一次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奇迹,剧情不刻意渲染,平实足以动人。
取材自抗疫期间的真人真事,电视剧《在一起》采用单元剧的创作结构,创造了“当年策划、当年拍摄、当年播出、反映当年大事”的奇迹。《在一起》之《摆渡人》单元导演沈严认为,《在一起》之所以能够感动亿万观众,关键因素在于没有“唱高调”,而是用真实笔触还原疫情中普通人挺身而出的场景。
沈严说,审美是一种生产力,在坚守实事求是原则的同时,也要坚守审美底线。剧中年轻护士的一场哭戏令观众为之动容,这段戏其实刻意去掉了剧本原有的揪心对白,“不粉饰,也不刻意卖惨,这样的真实感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跨过鸭绿江》是一次对历史的尊重和呈现,实现了战争题材文戏、武戏的有效衔接。
《跨过鸭绿江》总导演董亚春谈到拍摄战争题材的几点具体经验:一是在战争形态上要抓住特点,是进攻战、防御战还是遭遇战,是战役规模还是战斗规模,要准确无误;二是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军事动作要规范,包括军事语言的真实化;三是不同的战场要拍摄出区别感,烟火炸点的使用要有分寸感,不能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热闹”。“战争片文戏和武戏的衔接,不能有间离感。”
从居住在城中村的一众装台工人讲起,电视剧《装台》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点亮了小人物的平凡人生。《装台》制片人任双有谈到,该剧的编剧马晓勇曾在城中村生活过10年,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劳动者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共鸣感,“好的作品可以跨越圈层传播,作为创作者要坚信观众的审美。”此外,任双有也谈到人物是剧集的关键,演员形象要最大程度符合角色特征,而不是简单地“唯流量论”。
《觉醒年代》是一次值得研究的“破圈”,也是一次重大题材创作的“觉醒”。
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年轻受众中引发致敬“新青年”的热潮。“《觉醒年代》将视点聚焦到北京,以北大红楼作为叙事平台,从党的思想来源和干部来源两个方面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过程。”《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提到,遵循历史事实,《觉醒年代》将陈独秀、李大钊作为双主角,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讲述早期共产党人的卓越贡献。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从人物性格塑造阐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伟人首先是普通人,他们身上的平凡普通并不能掩盖他们精神的伟岸,反而会使他们的形象更加充满烟火气和生命力。”
交流汇报:感动观众,先感动自己
本次培训班学员覆盖制作、播出、管理链条:他们有来自各省广电局的相关负责同志,有五大卫视、四大视听平台中的电视剧工作负责人,有参与创作优秀重大主题剧目的45岁以下中青年主创。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107位学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以分组讨论、集中汇报的方式阐释了创作心得和学习感悟。
精品化剧集还有哪些想象空间?第一组召集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责任编辑上官儒烨以“以强文学性夯实剧作根基”为题发表观点,“文学性的要义在电视剧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二是情。”
“无论是宏大的主题化创作,还是小而美的类型创作,求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品相。”上官儒烨提到,求真要求创作者深入实地调研,要“先做记者,再做编剧”,才能在创作中避免悬浮。
许多学员都提到了真和情两个关键词。
第二组召集人,上海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主任卫华说,所谓真,最简单也最难,它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作品才能更具人格化和烟火气;所谓情,我们认为作品的思想是需要依靠情感来统一的,无论是宏大叙事,还是小人物的成长,观众的共情点不一定在于大开大合的剧情,往往是被细枝末节所感动。
典型性、针对性的经验分享,也让参与培训的学员对电视剧创作理念、创作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三组召集人,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熊智辉说,小组讨论让大家更加明确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奉献精品的创作态度。创作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中国故事,是电视剧行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优秀的剧集背景不同、故事不同、表达不同,但往往又拥有相同的创作逻辑。第四组召集人、《理想照耀中国》剧组导演郑世龙从创作出发分享学习体会,“编剧需要实地采风、演员需要体验生活、美术需要还原真实,这些最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候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他看来,作为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如果自己都没有被自己作品中的人物所感动,不能被他们的故事所触动,这样的作品显然也不会被观众所接受。
作为创作者,如何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的素材?第五组召集人、中广联合会编剧委员会编剧孟婕表示,分组讨论中,有成员提出“新青春偶像剧”的概念,“时代的楷模、最美的逆行者,这样的偶像更需要也更值得我们去书写,帮助当下的年轻人构建起新的偶像观,这是我们创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从优秀剧目的创作经验中提炼创作规律,让管理部门、创作团队、播出平台面对面交流研讨,本次培训班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为精品化创作提出设想和见地。本次集中学习,也让学员间不断碰撞出新的选剧、做剧思路,使得各个环节的深度联动由“课上”延展至“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