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日 | 逐梦星空,这些故事很“燃”
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在纪实影像中回顾中国航天人的逐梦历程,触摸数十年来中国太空探索的“印记”。
作者:鲸鱼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开创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
52年后,“太空出差三人组”平安回家,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解锁诸多首次:首次实施径向交会对接、刷新在轨飞行纪录、首次利用空间站机械臂操作……
一代代航天人用双手托举梦想,一步步将“飞天”神话变为现实……今天是第七个“中国航天日”,我们特意编选了一些视听节目推荐给读者,一道探寻航天逐梦旅程。
致敬“摘星星”的人
>>>《探索无垠: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
“我们先把载人航天的锣鼓敲起来!”1967年钱学森的一句话点亮中国航天梦。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三号,几代航天人从“零”追赶,最终实现太空漫步。CGTN纪录片《探索无垠:中国载人航天三十年》呈现中国航天事业的台前幕后,采访多位宇航员和科研工作者,述说“中国速度”背后的动人故事和技术攻关。
4月16日,“太空出差”半年之久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凯旋归来,看似有条不紊的返回过程实则复杂困难。而在19年前的10月16日,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返回地球时,还曾有过一番惊心动魄的经历。纪录片中,杨利伟谈到舷窗外烧得通红,返回舱两侧的窗子出现裂纹,面对未知的恐惧,他保持镇定和信心。
航天员能够在太空中生活工作,离不开教练团队的努力。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黄伟芬,她设计的中国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体系,培养出杨利伟、景海鹏、聂海胜等多位优秀航天员。
在重要人物访谈外,纪录片梳理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拉取时间轴的形式,为观众回溯重要的事件节点。
同时,大量运用动画、图表、视频资料等辅助形式,拆解介绍航天部件,直观展现航天技术的亮点难点。
今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将迎来整整30年。天宫空间站并不是中国太空探索的终点,未来还有浩瀚星海等待着中国留下足迹。
飞向月球和火星
>>>《我们的征途》《飞向月球》《下一站,火星》
自古以来,中国对月球和火星的想象从未停止,“探月”“探火”如今成为现实。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纪录片《我们的征途》全景式展现中国探月工程17年完整历程,讲述现代版“嫦娥” 探月之旅。
纪录片以三期探月工程“绕、落、回”的实现过程为叙事轴,撷取代表性的故事,通过客观记述和细节呈现,将探月这件“大”事细细道来,为探月工程留下珍贵的影像史。
2007年10月,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2013年12月,“嫦娥三号”着陆月面;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中国航天不断突破新高度,纪录片将重大节点事件一一叙述,典型人物着重采访,深入挖掘幕后故事。
“嫦娥一号”成功绕月。
从青春年少到满鬓白霜,中国探月工程的元老级人物孙家栋、栾恩杰、欧阳自远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航天“新秀”也崭露头角,谈及从事探月工程的心路历程。
《飞向月球》(第二季)则以一个切面揭开中国探月的魅力,重点讲述“嫦娥四号”探测器和“玉兔2号”月球车的科学成就。月表下分层结构的形成、探测器钻取样品的关键动作、月球样品转移及再入返回等环节,均在片中一一呈现,一系列动作惊险刺激。
该纪录片还运用大量原创动画,并将“AI超写实数字人物”应用其中,打开观众的想象力。近期,《飞向月球》(第二季)4K版上线,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看体验。
探月远不是终点。近期,《下一站,火星》播出,记录“天问一号”探测器一次完成环绕、着陆、巡视三大任务的全过程。跟随镜头,观众可深入科研实验室、跟随探测器“登陆”火星,走向更远的深空。
该纪录片采访百余位科研工作者,除了科研知识,他们也讲述自己对事业的热爱,饱含真挚之情。当“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科研工作者难掩激动,总设计师张荣桥匆匆离开指挥大厅悄悄落泪;“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党兆龙表示没有遗憾,感谢家人的默默支持,这些动情的瞬间传递给了观众。
月球和火星是人类走向远方的中途站点,宇宙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航天的“神器”
>>>《天眼》《北斗》
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坐落于贵州,这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能拓展探索宇宙天体的能力。纪录片《天眼》从“中国天眼”建设的起因讲起,引出背后的人和事,展示“FAST”的重大科研价值。该纪录片还对比光学和射电望远镜的不同,用蝙蝠和海豚类比说明原理,生动讲解这项建设的特殊之处及重要意义。
如果说“FAST”是“仰望星空”的事业,北斗则“脚踏实地”地运作着。从校准时间到天气报道,从水源输送到查询物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深入人类生活。纪录片《北斗》全景式讲述这一航天系统工程的特殊价值,从导航应用、工程研制、历史人文和全球合作等多个视角回答人们对于北斗的疑问。该片邀请濮存昕担任主讲人,在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和情境中讲述,生动诠释新时代北斗精神。
仅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国航天突飞猛进。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天宫”建设到“北斗”指路,中国航天让神话逐渐变为现实。
前不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2022年将实施6次飞行任务,完成我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航天梦”还在继续,征途漫漫,会有更多影像“记录”星辰大海。
丨纪录
丨观察
丨一线
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