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屏上“打卡”,在影像中洞见文明延绵密码

广电时评 2022-09-07

文化和自然遗产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多部纪实节目用镜头记录下凝聚在遗产的文明和精神,彰显文化中国、大美中国的魅力。



作者:鲸鱼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瑰宝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中赋予民族向上的精神力量。

今天(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荧屏上,多部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呈现文化和自然之美,讲述我国千年文明延绵不绝的奥秘。


徜徉古迹山水间,屏上铺开多彩画卷

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已成功申报世界遗产56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遗产大国。《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等纪录片梳理我国重要的遗产,带领观众全景式领略祖国各地的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

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在展现各大遗产的同时,诠释自然与人文的呼应,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申遗过程和保护措施等方面讲述中国世界遗产的魅力。在武夷山篇中,内容拆解为“自然篇”和“人文篇”上下集,“自然篇”详细介绍动植物保护的进程;“人文篇”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开启历史追溯。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系统性介绍我国多个世界遗产,重点展现世界遗产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亲身讲述”式的表达:天坛一集从作家肖复兴的童年记忆讲起;在周口店猿人遗址中,研究员高星在遗址间畅想史前文明。


不少纪录片还将镜头拉进,更为细致地记录、展现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面貌和自然样态。

文物古迹是历史的见证。《如果国宝会说话》《良渚文明》等文史类纪录片以历史实物为基准,从文物解读、遗址挖掘等不同侧重讲述文明传承。非遗类纪录片还挖掘“人”的故事,《非遗鄂尔多斯》《吴桥杂技》等作品注重表达传承人在文化保护上的坚守。


聚焦自然遗产,《秘境·神农架》《三江之源》等自生态保护类纪录片持续上新。《秘境·神农架》以生物多样性为抓手,讲述金丝猴、水鸟、黑熊等野生动物在神农架森林公园繁衍生息,展现我国在自然遗产保护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三江之源》用镜头捕捉高原上发生的故事,涵盖自然生态、野生动物、藏族人民生活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秘境·神农架》

《三江之源》

各类纪录片记录下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在屏上铺展出美丽的江山图卷,带领观众徜徉古迹中、游历山水间。


聆听传承人讲述,遗产保护正进行

近年来,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卓越成就,背后离不开人的努力。不少纪录片让相关从业者发声,追随他们的生活足迹,以真实的情感表达打动观众,生动讲述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故事。

作家冯骥才谈及非遗时曾发表评论,非遗是一种生活文化、活着的文化遗产。《我在故宫六百年》《年画·画年》《吴桥杂技》等文化类纪录片正是抓住“活”字展开叙述,采访当下正在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贡献的人,通过深入研究员、匠人、画家等职业者的工作和生活,展现文化遗产的焕发生机的新时代故事。


在《我在故宫六百年》中,负责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人物和团队依次出现,小到一张照片的修复查证,大到建筑墙面房屋的维修,无数工作者围绕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力量。在《年画·画年》中,以主播实地走访的形式深入各地,通过现场体验、聆听讲述等方式,表达古今传承的理念。在《吴桥杂技》中,以溯源、锤炼、江湖和融合四个篇章展开叙述,感受吴桥杂技走上世界舞台的道路。


专业人士护“古”,也有普通人“玩古”。《玩的是古》将镜头对准古玩爱好者,有希望修复古家具找回儿时记忆的老人、有挚爱茶文化的古陶器收藏者,也有耗尽积蓄建立博物馆的德化瓷痴迷者……相比动辄亿万身价的皇家古董,散落在民间的文物也被关注和爱护着,“玩古”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


无数故事串联出我国的风土民情,也展现出遗产保护进行时。

创新视听方式,焕发遗产的魅力

新媒体视角下的纪录片打破传统的表达方式,微纪录片逐渐普及、新技术不断融入、趣味旁白解说等增添纪录片可看性。

微纪录片成为常见形式。《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等作品采用5分钟轻体量的短片形式简要呈现,大小屏联动扩大纪录片的影响力。



旁白的创新也刷新了视听体验。《世界遗产漫步》的旁白词为第一人称扮演“游客”,打造出沉浸式体验。在视觉上,融入航拍、潜拍和手持POV镜头,让这场世界遗产的旅行更为生动。《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还加入拟人化的表述,让大自然“发声”。在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一块枕状玄武岩“开口说话”,讲述独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熊猫母子也亲密“对话”,带领观众认识其他动物朋友。

(来源:CCTV纪录)


《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

新技术的融入也别具新意。《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丰富视听表达,融入计算机动画、古乐演奏、古歌吟诵等还原历史情境、让遗产“活”起来。《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花山岩画在技术加持下动了起来。《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大足石刻的牧羊人也实现“复活”,作为历史见证者讲述遗迹的源起;天坛篇的开头以祭天音乐引入,用传统音乐实现思绪的“穿越”。


步入历史古迹、聆听自然之音,丰富多元的纪实节目为观众打开认识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大门。片中,能看到传承,也看到延续——传承千百年的遗产与当下生活形成呼应,绽放着新的光彩。


>>116部:第二批“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出炉

丨纪录

>>跟进“三夏”工作,广电视听用镜头记录风吹麦浪

丨一线

>>频道穿“新衣”,展现新活力

丨观察

>>端午荧屏飘粽香,丰富“中国节日”表达

丨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