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成长到社会大爱,《大考》有教育题材的新突破
《大考》以真实生活为原型,刻画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同时,着力挖掘有代表性的“家庭样本”,为青少年教育题材剧融入了更丰富的表现内容。
作者:戴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秘书长)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考》以2020年疫情下的高考为表现重心,气质朴实清新,引人瞩目。荧屏上,疫情暴发之初的金和县一中、四中的师生们、学生家长们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向观众走来。剧中这场人生“大考”,紧密关联着考生、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同时也是个人、小家、大家、国家、民族所共同面对的重大考验,激发起荧屏外观众们的强烈共情。
融合多样元素,拓深表现内容与精神蕴涵
《大考》聚焦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这既是最重要的故事背景,也是该剧的重要情节事件与题材元素。剧中疫情防护、援鄂医疗队的工作、电信通讯基站建设、高考前夜爆发洪水等以真实生活为原型的事件,为青少年教育题材剧融入了更丰富的表现内容,让《大考》呈现出更为宏阔的社会视野。
剧中,因为疫情暴发,金和县一中、四中的高考学子们转为上网课,网络维护与建设成为金和县教育局秦局长和校长老师们的心之所系。在秦局长和当地电信部门的努力下,为高铭宇这个返乡的农村学生修建了一座通讯基站,以保证他在山区也能顺畅地上网课,生动诠释当地教育工作者对“一个都不能少”教育理念的执着坚守。
高考当天洪水爆发,战士、警察、医生、教师为学子们参加高考全心付出、守望相助。这场大考,既是对社会动员力量与组织行动力的检验,也是人们对公平与温度的坚守,奔涌其间的还有个人、小家、大家的真情与爱意。
其次,《大考》在表现对象和人群上走了一条“去精英化”路径。剧中人物的活动场景不再是大都市里的高档社区和豪华写字楼,学生们或住集体住宿,或住在自家朴素的老屋、铺面房及单元楼里,刷新了之前部分同类题材剧营造的“精英化”荧屏想像,于更广大的普通人而言,具普遍的共情力,也体现了主创团队沉潜深扎的现实主义追求。
再次,《大考》成功塑造了多位师者形象。剧中,史爱华校长、王本中校长尽管教育理念不同,性格各异,但他们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们高度负责精神和深厚的爱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育局秦局长、班主任李晓旭老师也都个性突出、亲切可信。
近年来,该类题材剧创作一直较为偏重对亲子关系、代际冲突的表现,使得这类作品中教师形象明显弱于家长形象和学生形象,特别缺少精神世界厚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者形象,更缺乏从老师视角出发、对教育的深层思考和对人物生命史的开掘。《大考》以自身的丰富呈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剧中的师者形象增添了作品的厚重感,有力地深化了青少教育题材剧的精神蕴涵。
青少年形象的自主追求与亲子间的双向成长
在表现不同学生的家庭状况时,《大考》着力挖掘了有代表性的“家庭样本”,生动细腻地表现不同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们的和解及双向成长的复杂过程。剧中一中、四中的每一个学生形象都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亲切感,剧中呈现的家庭矛盾也如发生在大多数现实家庭,既普遍又很有典型性。《大考》在着力塑造个性突出的青少年形象时,有意识地凸显了他们的自主意识与主体力量。如成绩优异的周博文,一个简单的敲打动作,传递出周博文对沉迷游戏的父亲的威慑力。儿子管老子,看似悖谬,却是他维护自己的小家之舟能够正向前行的责任心,这种力量也在其后“大考”中有更动人的呈现。他对父亲的态度也有孩子气的一面,父子冲突愈加妙趣横生,也是剧中很有光彩的段落。父亲从惰性深重到一点点改变,直到完成自我蜕变真实可信,也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特定亲子关系的审美发现。
再如被强势母亲控制的吴家俊有着自己参加艺考的自主追求,母亲的管制越严,他反抗越激烈,这也是他走向独立、追求理想的艰难成长过程;而独自生活、却总怕在外打拼的父母担心的田雯雯是一个“懂事过了头”的好孩子,高度自律与自我压抑同样需要疏导与宣泄;潘小宣虽有一个企业家父亲,却没有完整家庭,看似贪玩,内心却渴望爱,他如何坚定自己的学习热情则是独属于他的人生历练;出身贫苦家庭、与爷爷相依为命的高铭宇孝顺懂事,也常常因生活艰难不时显得无助,能够支撑他坚持考学理想来自社会、学校、师长与同学们深厚亲切的大爱,同时他也要面对人生的磨砺,完成自身的艰难成长。
《大考》不止步于学子们的高考及家庭关系的调整,在一场勠力同心的国家民族的大考中,该剧进一步从亲子间的双向成长升华到社会大爱的传递与浓厚的家国情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