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底线》:微观视野呈现司法改革成果

广电时评 2023-01-16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每一次司法改革中的“跬步”,都反映司法改革的意义,《底线》的重心,便是呈现这些微小又重要的进步。



作者:玉标


近年来,一批关注当下热点、关怀百姓民生的主旋律题材佳作涌现。《在一起》《破冰行动》《扫黑风暴》《巡回检察组》等作品聚焦于抗击疫情、扫黑除恶和反腐斗争等主题,获得高收视和好口碑。

近日,呈现新时代法治进程的电视剧《底线》播出,该剧由刘国彤执导,费慧君、李晓亮编剧,靳东、成毅、蔡文静领衔主演,讲述了三代法院人在各类复杂的法律案件中,发扬法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坚守司法、道德、人性的底线,细致深入展现司法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境。


该剧开播热度不俗,数据显示,自9月19日开播至“十一”国庆假期前,《底线》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40亿、讨论次数达2497.21万、话题原创人数达827453人次;抖音话题播放量高达28.4亿;豆瓣逾1.1万名专组用户讨论了5203篇话题 ;Bilibili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289万。该剧不仅为大量普通观众所热烈关注,还被司法界业内人士高频讨论。

聚焦现实问题,该剧主创团队深入60余家法院采风调研,采访了200余位法律一线工作者,前后修改20余稿。如何处理角色之间的矛盾,角色又如何搭建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之间的桥梁,正是本剧戏眼所在。


观众们由法官内部的争论内容可知,法官群体并非呆板严肃、意志统一的“神像”,而是穿上了神圣制服的普通人。在《底线》中,多方人物的情绪舒展,多方面意志的力量博弈,多重维度的行为考量,被统摄在精明巧妙的戏剧编排之中。

《底线》从丰富的社会现实中获得艺术灵感,在剧中形成了刑事民事案件双线并行,以民事案件为主、刑事案件为副、其余小案件为辅的情节结构。立案庭、民庭、刑庭三庭三线并行发展,展现法院主要业务工作全景。


所择取的这些案件,多是在时间上拉锯极久,紧紧牵动着公众情绪;紧要关乎于法律公平正义、社会道德伦理;多是具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风向标意义。

也正因此,《底线》敢拍、能拍、会拍,敢于直面近年舆论场上热点极高的性别议题、“996”过劳议题,且能把故事拍得千转百回,实现积极正面的价值引领。

作为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影视作品,讲好法治故事,体现司法改革最新成果,是该剧的创作期许。


单纯的真实并不意味着好看,更不意味着艺术意义上的“还原”。《底线》选择在连续不间断的现实生活中,抓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每一次司法改革中的“跬步”,都反映司法改革的意义。

宏观的实践必然会落实到具体个人。通过角色的微观视野,全面呈现司法改革过程中的优缺点,正是《底线》的一大看点。

第一集中,华人律师徐天骄傲地对他的美国同行说:“庭审现场网络直播,这在美国或许不行,但在中国可以。”线上庭审既节约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推进了无纸化办公的进程,加强了卷宗的保护,这是中国司法改革的一个进步。

同时,剧中又通过剧中人物吐槽:“线上庭审总是掉线”“像唱山歌一样”“导诉机器人没啥用不说,自己在那儿逛来逛去的,还很容易撞到人”等活泼自然的打趣,体现中国司法谦虚求进的精神,其中更包含了一份中国司法的制度自信。

“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剧中,借角色方远方庭长(靳东 饰)之口,替广大司法工作者“大倒苦水”,如此接地气的角色塑造,赢得了司法人的一致认同,同时又指出基层司法机构人手不足、人才不均的问题。


《底线》在充满烟火气的剧情中,让业外观众了解到法官审案过程和法院工作模式,增强公众对于司法一线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可,也让公众增强了对法律法治的敬畏。


>>《县委大院》《大考》等电视剧拟获专项资金扶持

丨公示

>>总局公布13个2022年重点国产电视动画项目

丨动画

>>《小岗纪事2》:细述乡村振兴新故事

丨纪录

>>泱泱五千年,尽在诗画中

看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