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这样“出卷”
作者:饶文渊
“欢喜” “寻味” “本来” “心动” “天下” “十年”……不久前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十个主题热词串联十期节目,找寻诗意力量。
观众的好奇里,《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是个“神秘而高端”的存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刘磊,执行总导演严安平,题库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
Q1:《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流程是怎样的?
严安平:每年4月至10月,包含导演组和出题专家组(全国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教师)一行20多人会进行4次左右的命题会:对上一季节目进行复盘总结,对下一季节目提出方案,然后分组出题,打磨题目。
在打造节目题库的过程中,点评专家也会根据题目内容的发力点、趣味点、知识性等多个维度给出建议,导演组再以此反推进行修改。
方笑一:出题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首先根据出题组专家个人所长和兴趣点进行分工,大致是一人负责一两个擅长的选题,等题目全部出来后,再根据题目是否与主题更贴合进行补充和调整。
Q2:题目出来后会进行难易度测验吗?
自测过程是题目继续打磨的过程,比如在浙江安吉余村出的外景题,原来我前面写了一大段过于书面化的内容,导演组提议将表述修改得优美些,于是文字表述进行了微调。
检测过程也能更好地发现题目是否符合当期话题整体氛围。比如在“十年”篇中,借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向默默守护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樊锦诗等大师致敬。
Q3.每集一个主题,诗词题目如何与主题相匹配?
比如《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一期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主题就定为了“欢喜”,与节日气氛相符合;最后一期是“远方”,希望观众们带着最初的“欢喜”,在新的一年更好地奔向理想与奋斗的“远方”。
另外,我们会在大主题下,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延伸出小主题,像“欢喜”主题,既有个人欢喜,也有国家欢喜;个人欢喜中也有大小欢喜之分,比如人生四大喜事的“金榜题名时”,题目中就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国家欢喜部分则运用到了“神十四”相关内容出题。
方笑一:让诗词题目与主题相匹配,需要找到主题和诗词之间的共通点和关联性。在以“十年”为主题的节目中,建设美丽乡村是导演组给我的外景题方向,外景地浙江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地。于是我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给安吉余村的变化,以及南宋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等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绿水青山的诗句进行出题,希望以此展现全国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成果,也与题目方向相吻合。
呈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Q1.题目有了,如何进行必要的视觉转化?
Q2.如何“外拍”诗词意境?
Q3. 外景拍摄如何随时“校正”思路?
方笑一:我遇到过几次临时调整外景题目的情况,过程不太复杂,关键是题目内容和外景内容的“转化”。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拍摄期间,遇到了昆山外景临时变题的情况,于是我从当地奥灶面、昆曲两件当地特色事物进行调整。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和影响力的扩大,节目的出题方式有了更多的玩法。
Q1.“画中有诗”环节,康震老师作画的介质越来越丰富,“难度”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严安平:这点体现了节目的核心——诗入寻常百姓家。每次康震老师作画之前都会说一句话:“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你们也看到了,我们今天的材质是一件T恤(团扇/帆布包),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一些可入画的材质,大家可以跟着康老师一起画”。这是一个带动全民参与诗词作画的过程,也是一种节目创新表现,让诗词有了更为新颖的呈现方式,希望这一形式能展现出选手活学活用诗词的技能。
方笑一:康震老师作画的过程起到了介绍中国古代器物等历史知识的作用,过程中的灵活转变也丰富了对选手诗词储备的考查。
Q2.今年节目用到了哪些影视新技术?
Q3.百人团、千人团等环节如何快速判断答题对错?
刘磊:我们有一套完整的评分系统,现场百人团答题时人手一个连着评分网络系统的平板电脑,可以保证百人团答题反馈几乎零延迟,选手提交后系统可以快速做出判断。还有一套“一键联动”装备,由专人负责触发,选手提交完答案后,通过打分系统即刻显示答案正误,同时出现“碎屏”效果,以及音乐、灯光的变化。
千人团答题判断有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结合了一个虚拟机系统,一个H5答题界面。云上千人团选手通过移动端看到现场实时画面,也能通过手机H5界面进行答题,相关数据快速上传到评分系统后,即刻传给现场大屏系统,评分系统和虚拟系统收到这些数据后,可做出实时数据反馈,快速知晓千人团答题情况。
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Q1:答题人群的拓展,让出题组会更多考虑什么、兼顾什么?
Q2.节目八季以来观众的反馈有哪些?
严安平:每期节目播完,我们都会认真看一看观众的反馈,总结后再反推到节目制作中。比如《2022中国诗词大会》沉浸式演绎部分,就有观众反馈“如果十期节目都有沉浸式演绎的故事,会多么有意思”,还有观众表示“康老师还能在更多介质上作画,可能产生更多效果”等等。
结合观众建议,我们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制作期间进行了调整,让节目更吸睛,也让题目有创新体现。目前,我们正总结观众反馈,看看哪些可以更好地作用于《2024中国诗词大会》制作中。
【后记】
在与《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们交谈间,总会让我想起白居易作诗的特点与习惯,既“合为事而作”,也力求“妇孺能解”。将文雅的诗词“转化”成充满趣味性的题目,在分享与交流里,让观众看到“生活处处有诗意”。
听到方笑一教授说起为了出好一道题翻阅超1000首诗词,导演刘磊讲述完成一个3分钟左右的小剧场要准备的诸多事宜和后期补拍等细节时,又深感创作团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不易。
分享《2023中国诗词大会》收官总结,节目制片人颜芳在朋友圈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创作又即将开始。
(文中部分图片由节目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