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访谈丨《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这样“出卷”

饶文渊 广电时评 2023-10-22
编者按:挖掘创作故事,倾听人物心声。《广电时评》推出《访谈》栏目。本篇专访《2023中国诗词大会》多位主创,来看一看他们如何“出题”。

作者:饶文渊

“欢喜” “寻味” “本来” “心动” “天下” “十年”……不久前收官的《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十个主题热词串联十期节目,找寻诗意力量。



走过八季,《中国诗词大会》从诗词内容到竞技题型,每一季都有更新和升级。这些有趣的诗词题目如何拟定?诗词又如何与外景拍摄、沉浸式诗词小剧场完美结合?


观众的好奇里,《中国诗词大会》“命题组”是个“神秘而高端”的存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刘磊,执行总导演严安平,题库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


《2023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刘磊(左),执行总导演严安平(中),题库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右)


出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Q1:《中国诗词大会》的出题流程是怎样的?


刘磊:今年在出题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些新尝试——让诗词回归到大川名山,田园生活中去。我们不希望这方舞台上只呈现诗词绝美文字的部分,更希望带来诗词背后的创作故事、历史知识,进行知识扩展。
严安平:每年4月至10月,包含导演组和出题专家组(全国高校文学院或中文系教师)一行20多人会进行4次左右的命题会:对上一季节目进行复盘总结,对下一季节目提出方案,然后分组出题,打磨题目。
在打造节目题库的过程中,点评专家也会根据题目内容的发力点、趣味点、知识性等多个维度给出建议,导演组再以此反推进行修改。
方笑一:出题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首先根据出题组专家个人所长和兴趣点进行分工,大致是一人负责一两个擅长的选题,等题目全部出来后,再根据题目是否与主题更贴合进行补充和调整。


Q2:题目出来后会进行难易度测验吗?


严安平:出题伊始就有难易度分级,并在开会时用已经出好的题目与导演组进行测试,太难或话题度不够的题目直接删去。如果某道题导演组和专家组都非常感兴趣,我们会花更多时间去优化题干和选项。难易度检测会贯穿节目制作全程。


方笑一:主创团队有不同年龄段的导演、后期、宣发等工作人员,专家组在开会时会将这些题分给不同工作人进行测试,检查题目的难易度。
自测过程是题目继续打磨的过程,比如在浙江安吉余村出的外景题,原来我前面写了一大段过于书面化的内容,导演组提议将表述修改得优美些,于是文字表述进行了微调。
检测过程也能更好地发现题目是否符合当期话题整体氛围。比如在“十年”篇中,借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向默默守护敦煌莫高窟的常书鸿、樊锦诗等大师致敬。



Q3.每集一个主题,诗词题目如何与主题相匹配?


严安平:我们会先整理下过去一年比较有影响力的主题热词,或者集中整理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以此层层筛选和确定新一季节目的10个主题。
比如《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一期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主题就定为了“欢喜”,与节日气氛相符合;最后一期是“远方”,希望观众们带着最初的“欢喜”,在新的一年更好地奔向理想与奋斗的“远方”。



另外,我们会在大主题下,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延伸出小主题,像“欢喜”主题,既有个人欢喜,也有国家欢喜;个人欢喜中也有大小欢喜之分,比如人生四大喜事的“金榜题名时”,题目中就有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国家欢喜部分则运用到了“神十四”相关内容出题。



方笑一:让诗词题目与主题相匹配,需要找到主题和诗词之间的共通点和关联性。在以“十年”为主题的节目中,建设美丽乡村是导演组给我的外景题方向,外景地浙江安吉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地。于是我结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给安吉余村的变化,以及南宋诗人翁卷《乡村四月》等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绿水青山的诗句进行出题,希望以此展现全国各地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成果,也与题目方向相吻合。






呈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Q1.题目有了,如何进行必要的视觉转化?


方笑一考虑到节目内容需要多元视觉呈现,因此我在出题过程中十分注重文字语言与视听语言的更好结合。比如第一期“欢喜”中,以小剧场形式展现《福贵岁朝图》中赏花灯、放鞭炮、滑冰车、折梅枝等清代孩童的过年方式;基于此,我从画中小朋友爬上梅花树折梅,拉冰床等情景受到的启发,调用积累的知识,出了这道与画有关的诗词题。


Q2.如何“外拍”诗词意境?


刘磊:外拍不能只停留在诗词的文字描述上,而是需要更多地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情心态。今年外景拍摄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拍摄羊脊骨。我们无法完全知晓当年苏东坡如何做羊脊骨,但通过康震老师手持竹签以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制作羊脊骨,再去剔骨头上肉的动作,就能很好体现苏轼在艰苦条件下乐观积极的态度。注重细节呈现和转化性呈现,把诗人的心境更好展现出来,这是接下来外景拍摄的发展方向。



严安平:外拍和出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工作人员会同各地文旅局等部门进行沟通,确定可拍摄的地方,导演组再请专家老师根据这些场景框选出题方向。这期间,如果我们在外景现场发现一些勘景期间没有注意的新场景,也会及时反馈给题库专家,进行题目修改或微调。


Q3. 外景拍摄如何随时“校正”思路?


方笑一:我遇到过几次临时调整外景题目的情况,过程不太复杂,关键是题目内容和外景内容的“转化”。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拍摄期间,遇到了昆山外景临时变题的情况,于是我从当地奥灶面、昆曲两件当地特色事物进行调整。



外拍时杨雨老师在昆山亭林公园内的昆曲博物馆进行出题。如何将诗中描写昆曲演出的内容与景致结合起来?我翻阅了赵山林老师主编的《历代咏剧诗歌选注》,注意到里面黄宗羲《听唱〈牡丹亭〉》中“却为情深每入破,等闲难为俗人听”一联所赞叹就是昆曲《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的至情至性之美,两者联系起来,题目就诞生了。
出新: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和影响力的扩大,节目的出题方式有了更多的玩法。

Q1.“画中有诗”环节,康震老师作画的介质越来越丰富,“难度”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严安平:这点体现了节目的核心——诗入寻常百姓家。每次康震老师作画之前都会说一句话:“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你们也看到了,我们今天的材质是一件T恤(团扇/帆布包),这些都是随处可见的一些可入画的材质,大家可以跟着康老师一起画”。这是一个带动全民参与诗词作画的过程,也是一种节目创新表现,让诗词有了更为新颖的呈现方式,希望这一形式能展现出选手活学活用诗词的技能。



方笑一:康震老师作画的过程起到了介绍中国古代器物等历史知识的作用,过程中的灵活转变也丰富了对选手诗词储备的考查。


Q2.今年节目用到了哪些影视新技术?


刘磊:今年的设计用到了元宇宙概念,打造了一个跟3D互联网,VR、AR技术交互的全息世界。全息并不是很新的技术,在电视中的应用也不多,但是今年节目组结合了MR加全息技术,实现了例如数字虚拟人苏东坡的动态、语言、表情捕捉,呈现在全息的投射装置上。



Q3.百人团、千人团等环节如何快速判断答题对错?


刘磊:我们有一套完整的评分系统,现场百人团答题时人手一个连着评分网络系统的平板电脑,可以保证百人团答题反馈几乎零延迟,选手提交后系统可以快速做出判断。还有一套“一键联动”装备,由专人负责触发,选手提交完答案后,通过打分系统即刻显示答案正误,同时出现“碎屏”效果,以及音乐、灯光的变化。



千人团答题判断有一套较为复杂的系统,结合了一个虚拟机系统,一个H5答题界面。云上千人团选手通过移动端看到现场实时画面,也能通过手机H5界面进行答题,相关数据快速上传到评分系统后,即刻传给现场大屏系统,评分系统和虚拟系统收到这些数据后,可做出实时数据反馈,快速知晓千人团答题情况。



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越来越多的诗词爱好者,因为热爱诗词而相聚在这方舞台上,在竞技与切磋中带来数个个人高光时刻,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Q1:答题人群的拓展,让出题组会更多考虑什么、兼顾什么?


方笑一:《中国诗词大会》与其他的传统文化节目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参与者有“百人团”“千人团”,实际上就将诗词作为一个抓手,让大家看到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年龄段热爱诗词的人的精神风貌。对于我们出题者而言,要做的就是让题目“接地气,更下沉”,跟时代发展、火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Q2.节目八季以来观众的反馈有哪些?


严安平:每期节目播完,我们都会认真看一看观众的反馈,总结后再反推到节目制作中。比如《2022中国诗词大会》沉浸式演绎部分,就有观众反馈“如果十期节目都有沉浸式演绎的故事,会多么有意思”,还有观众表示“康老师还能在更多介质上作画,可能产生更多效果”等等。


结合观众建议,我们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制作期间进行了调整,让节目更吸睛,也让题目有创新体现。目前,我们正总结观众反馈,看看哪些可以更好地作用于《2024中国诗词大会》制作中。




【后记】


在与《中国诗词大会》的主创们交谈间,总会让我想起白居易作诗的特点与习惯,既“合为事而作”,也力求“妇孺能解”。将文雅的诗词“转化”成充满趣味性的题目,在分享与交流里,让观众看到“生活处处有诗意”。


听到方笑一教授说起为了出好一道题翻阅超1000首诗词,导演刘磊讲述完成一个3分钟左右的小剧场要准备的诸多事宜和后期补拍等细节时,又深感创作团队“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不易。


分享《2023中国诗词大会》收官总结,节目制片人颜芳在朋友圈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创作又即将开始。


(文中部分图片由节目组提供)


>>第一次做编剧?马伯庸说要“放得下、退得出”

访谈

>>《中国奇谭》:国风动漫创作的一次大胆探索

丨研讨

>>总局遴选优秀视听节目进行译制资助

丨申报

>>他们将所见所闻,化为“镜头里的中国”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