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拓展“演读”形式,《斯文江南》带观众跟随诗词名篇,深入江南水乡,走近文人生活,焕活经典文本的魅力和力量。
作者:水柚
日前,由东方卫视出品的全国首档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第二季)开播。延续第一季节目设定,《斯文江南》(第二季)继续以“演读+围谈”的呈现形式,带领观众深入九江、嘉兴、南京、湖州四座名城,品读江南文人的经典名篇。人物多元,地标拓展,新一季节目延展了演读对象的类型,以更宏大的观察视角展现了江南在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的斯文和韵味。《斯文江南》(第二季)行程第一站,是位于“江南西道”的江西九江。
幕启,入景。伴着由笛、古筝、古琴等传统乐器组合而成的悠扬曲调,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4位演读人纷纷畅谈起自己对江南的“初印象”——
李乃文印象里的江南,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美、常青,是我对江南的印象”;岳云鹏小时候理解的江南,“是乾隆下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概念,但一直向往”;对于喻恩泰来说,“江南是家乡,是长大的地方。江南的春天,给我印象最深;江南家的感觉,给我印象最深”;来自美国的于中美,则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描摹着自己心中的江南。顺着今人视角,古人眼中的江南印象也被同步铺叙:汉乐府时期,有《江南》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文气表达;唐太宗时期,有设天下为“十道”,以江南道命名并划分的行政区域囊括……跟随文化学者郦波的解读,节目借机引出了将江西九江设为《斯文江南》(第二季)始发站的原因,也为观众做出正确的科普。节目从演读人和文化学者两个维度出发,通过相互配合式的表达,一边营造轻松自在的围读氛围,一边又隐隐搭建以文化为内核的节目气质,“斯文九江”“诗逸九江”的形象随之成型。著有“斯文之地”之称的九江,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身为地道江西人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辞官回乡后,曾在此留下《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责子》等名篇,分别记录了自己的田园日常、心态变化,以及家庭生活。因谏言被贬到九江做司马的白居易,则在这里开启了自己的“中隐”创作,并通过《问刘十九》《琵琶行》等文,讲述着自己的思想转变和人生遭遇。节目以诗叙事,通过“情景演绎+学者解读”,分别对陶渊明、白居易的九江经历进行抽丝剥茧,逐层向观众展开他们的“双面人生”。对于陶渊明,“很多人注意到了他身上通透、飘逸、哲学性的一面,但是陶渊明还有作为人格基础的那部分,也就是他作为农人非常质朴的一面。”跟随舞台展演,陶渊明从辞官回乡之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态转变,到做回农人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状态,他一改往日形象,身上平添了更多“生活气”。作为陶渊明的“粉丝”,白居易被后人评价为“唐代社会最会做官的诗人”。然而,拥有强烈入仕之心的他,却最终被贬到九江,经历了自己人生的最大低谷。后来,锐气收敛的白居易在九江逐渐找到新方向,也由此开启自己人生的另一面——隐于利,隐于官。节目透过演读人的演绎,生动诠释着白居易笔下文字所传递出的心境变化,同时也给予观众关于人生方向的思索。行至第二季,《斯文江南》继续对诗词名篇深入“创作”,不断延展着观众的想象力。内容表达上,新一季节目拆分“演”与“读”,在舞台演绎环节,以声画同步的形式,不仅呈现演读人的表演内容,还收录演读人的诗词对话声音,以此加深节目的情感传递。以白居易和湘灵相遇为引展开的《琵琶行》情景表演中,演读人选取“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为台词,通过剧情表演,丰富了二人之间的对话感,引得观众深刻共情。节目在场景呈现上也有所创新。除了在节目开场、转场等节点加入传统乐器表演,还迎合节目主题分别搭建了江南水乡、江南书院、江南街市三个舞台场景,通过360°可旋转的方式,给予观众古今穿梭的沉浸式美景体验,丰富节目舞台效果。以诗词为连接,《斯文江南》(第二季)通过内容与场景的双线推进,在解读文人诗词创作背后故事的同时,也不断铺叙着江南水乡的文化气韵,持续点燃观众对江南文化的热情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