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是文化节目保持新鲜活力的重要法宝。
日前,经典文本围读节目《斯文江南》迎来第二季。节目中,演读嘉宾们通过演绎历史情境、诵读名篇佳作,讲述陶渊明、白居易、岳飞三位历史名人的历史故事,拉近了传统文化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
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是文化节目保持新鲜活力的重要法宝。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持续出圈,不少节目创新文化的视觉表达,融合情景演绎和歌舞表演等流行元素,在演读中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让泛黄史册上的文字变得生动鲜活,让沉睡千百年的历史文化跃然于眼前,文化节目持续创新演绎形式,再现历史情境、演读文学经典,让观众与历史产生共鸣。《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通过抓取历史人物生命中的典型瞬间,将“演绎”变为“演译”,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激活典籍里的文化。
新一季节目利用新技术,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进行升级,打造了多个表演空间,在时空对话中创新诠释故事内核。
与情景表演贯穿整期节目有所不同,《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的情景表演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前者,用文物前世今生故事和舞台剧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后者,通过情景演绎再现历史场景和事件,在影像化呈现中,唤起观众对于历史文化的情感记忆。
“诗词小剧场”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特色创新题型,从演员表演《问刘十九》《如梦令》等经典诗词名篇的故事,到B站国风UP主复刻稀世名画《捣练图》的场景,再到大盂鼎、何尊等文物开口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故事,创作者用情景剧建构跨越古今的情景,把“知识竞答”升级为“沉浸观影”,让观众体验奇妙的亲近感和对话感。展卷观画、采风体验之余,《书画里的中国》通过“小剧场”的呈现,带来名画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关于名画的趣闻轶事,让书画在荧屏中“活起来”。
《斯文江南》《中国礼 中国乐》等节目中,小剧场或情景剧同样构成了节目的精彩环节,让嘉宾们身临其境般探究诗文里蕴藏的文魂文脉,多个传统礼仪在情境表演中生动呈现。
《斯文江南》第二季
戏剧表演是文化类节目形式的一种创新。通过表演,加之新影像技术的助力,节目深层挖掘人文价值,阐释经典佳作的意境和思想,向受众讲述典籍、诗词、书画文物故事的同时,也让受众从表演中更好地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精神内核。
情景演绎之外,《经典咏流传》《诗画中国》《古韵新声》等节目则以音乐、传统节日、诗画等垂直化内容为切口,探索传统文化的突破性表达。从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定风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到李大钊的《青春》,根据《周易》和清华大学校训创作的《君子行》……《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深度挖掘诗词背后的内涵。
以文物之美,传历史之韵,《古韵新声》系列节目以珍贵文物为媒、用精彩唱演做引,解读中国传统佳节。在兼具文艺美感与文化内涵的表演中,通过文化与文艺的交织,实现“入眼”与“入心”的共振。
《诗画中国》则融合A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表演嘉宾或“走”入墨色山水中,或在竹林里进行一场精彩的“斗武”,或置身于梦幻仙境、江水之上婆娑起舞……在诗、画、舞巧妙合一构建的情境中,让书画作品“动”起来。
在《非遗里的中国》里,节目深挖非遗的无限创造力,在一曲一舞中多维度呈现非遗的创新成果和历史底蕴。
融入自然,重现节气中的智慧与浪漫,浙江卫视《“中国好时节”春分篇》在实景群舞等表演中,走进浙江的绿水青山,让节气文化在自然中甦醒,展卷宋韵雅致。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舞蹈再现了诸如“洛神”“金刚”等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并通过技术手段让其美学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也以跨越古今的情景故事,讲述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在与B站合作的《舞千年》中,节目专门为每一个舞蹈设计了独有的故事情节,创建了以叙事为目的的综合式舞台表演,以剧情演绎舞蹈背后的故事。
歌舞、器乐演奏、跨界戏曲等表演形式,不仅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美”起来,也赋予文化内容更多元的呈现形式。
融合传统艺术和现代时尚,湖南卫视《美好年华研习社》、深圳卫视《诗意中国》等节目还加入脱口秀、情景推理、服装秀等新颖娱乐方式,以此串联起和展现出璀璨的历史文化,实现历史与现实碰撞融汇。
为传统文化赋情、与艺术共吟共舞。这些传统文化节目以多元艺术形式为抓手,起到了故事化讲述历史、视觉化呈现文化的作用,实现传统历史文化的艺术性转化、广泛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