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局例会案例分享丨激活文艺原创力,这些节目打开了文化新体验

白桦 广电时评 2023-10-22
在4月26日广电总局宣传例会上,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 2023清明奇妙游”总导演路红莉分别结合文化类节目创作实践,详解传统文化的诗意和新意,向广电同行分享了文化类节目创作的经验和体会。


作者:白桦


从汉字、成语到诗词、戏曲,从文物、典籍到节气、节日……近年来,文化类节目的兴起和繁荣成为荧屏的一大亮点。这些节目的破圈传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为广电视听节目制作和播出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


4月26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召开宣传例会,宣传司副司长(主持工作)李忠志主持会议。李忠志介绍,广电总局组织的2023年度“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申报工作已经开展,目前已收到150余个创意选题,总局将组织专家进行评选,对优秀节目进行扶持。



李忠志强调,各级广播电视台要将文化节目作为重要的创作方向、创新方向。希望创作者能够继续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坚持守正创新,创作推出更多传承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的优秀节目。


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路红莉分享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经验和体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参与交流,探讨文化类节目创新发展趋势。


深挖传统文化,以共鸣引共情
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近年来,一批制作精良、独具匠心的文化节目接连涌现,用独特的叙事和鲜活的影像激活历史,收获颇多好评。

“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作为典籍的传播者,《典籍里的中国》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通过电视的语境转化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卢小波在分享中提到,从冷门到爆款,节目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其在数千年的典籍里,寻获到“我们何以是我们,中国何以是中国”的缘由。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典籍里的中国》总导演卢小波



冷凇表示,《典籍里的中国》的选题优势在于“攻最硬的山头,碰最难的书籍”——节目通过厚重典籍的通俗化和凝练化呈现,为历史文化赋予当代解读。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典籍里的中国》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如《尚书》一期重点选取了“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的故事——前者体现的是华夏九州自古一体的家国概念,后者则传递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史记》一期选择将《五帝本纪》作为开篇,是因为节目想要传递的是“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大一统历史观。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同样运用了符合当今审美需求与价值观的创新影视化表达。路红莉在分享中提到,节目不仅在寻根溯源中深挖、深耕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还注重找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至今的情感共鸣点,以共鸣引共情,与当代年轻人进行了一场场精彩对话。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导演路红莉


《2023清明奇妙游》特意减少与清明节相关的习俗展示,着重凸显节日的精神内涵和节气调性。如歌曲《所得皆所愿》的旋律中既有“清明雨声碎”的哀思,也有亲情温暖与现世美好的感悟。舞蹈《洛水伊人》通过古典意境和传统美学的“复归”,为观众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清新欢快的春日画面,传递积极豁达的人生观。



这些节目从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提炼素材,寻找“古”与“今”的连接点,赋予历史文化以当代表达,让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发诸多共鸣。


艺术+技术,让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的挖掘考验着创作者对选题的敏锐度,“技术+艺术”的融合表达则需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创新“戏剧+影视化+访谈”的融合模式,《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当代读书人”和“古代读书人”的角色设定,在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展现中华文化在几千年中的传承,让观众“知来处,明去处”。



270度“沉浸式舞台”串起古代和当下,让大众不禁沉浸于历史现场之中。节目备受好评的“镜子换装”环节,增强了“一眼千年”的氛围感。卢小波介绍,《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多屏互动、融合渠道,拓展破圈传播的新路径。一方面,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节目打造了专属于自己的媒体矩阵,通过大小屏的互动增强用户黏性;另一方面,从节目内容出发,实时捕捉观众反馈,将其作为二次传播的发酵点,让爆款内容形成跨圈层的覆盖。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新亮点则在于,以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让技术有思想,视觉有灵魂,实现“审美高级”,为观众留下更深的记忆点。《洛神水赋》将一段水下舞蹈的文化承载落在了千年古篇《洛神赋》之上,《龙门金刚》将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作为拍摄地……路红莉表示,正是这些“最中国”元素的创新呈现,以富有冲击力和传播力的奇观表达,实现了厚重历史和现代艺术的有力结合。


“技术+艺术”的组合成为文化节目的标配,由其碰撞出“极致美”让视觉呈现更具高级感。据路红莉介绍,包括XR、3D扫描复原场景、子弹时间、拍摄机械臂等技术不断升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令人惊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新的传播样态的改变和丰富,决定着创作思维的转变。冷凇说,河南广电紧抓节日这一传统文化IP,首创“微电影文艺”形态,坚持让经典文化时尚化、潮流化,并通过持续拓展选题序列和观众建立起长期而高效的互动,让“中国节日”形成品牌,值得借鉴和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冷凇


冷凇还结合相关案例对2014年至2023年的文化节目进行复盘。在他看来,当下,演播室文化综艺、场景探访类文化综艺和“节”播文化综艺三大赛道并行,形成“数量+质量+分量”多线提升的发展样态。未来,文化类节目如何不断拓展内容的边界,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结合,从而持续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需要更多创作者的深入探索。


(文中视频素材由节目主创提供)


>>朱咏雷: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

丨关注

>>中法合拍作品“不断更”,好故事持续讲述中

丨一线

>>电视剧《三体》俄语配音版将在俄罗斯播出

丨国际

>>走近诗意江南,围读“斯文”经典

丨图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