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沪产剧十年,掀起“大江大河”的奔涌 | 研评会

白桦 广电时评 2023-10-22

海纳百川的上海,滋养着川流不息的文化创作。十年间,沪产剧奔涌磅礴、佳作迭出。其中,又有怎样的故事与方法?



作者:白桦‍‍

刚刚闭幕的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上,中央大厅搭建的“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海报展”,以十年为时间刻度回顾了沪产剧的发展,50部优秀沪产电视剧作品吸引不少嘉宾驻足。

6月23日,“玉兰花开——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上海电视节期间举行。与会嘉宾围绕这些优秀沪产剧的特点经验,探讨精品佳作的创作“方法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上海制作机构在总局主动出题策划的重大项目中勇挑重任,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的支持帮助下推出了《在一起》《光荣与梦想》《功勋》《埃博拉前线》《超越》等作品,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对于沪产电视剧如何在电视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朱咏雷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讲好上海故事和中国故事。沪产电视剧要不断增强思想和文化内涵,厚植时代和历史根基,要热情讴歌、大力弘扬伟大的建党精神,要从中国式现代化中淬炼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要把目光对准上海市民和“新上海人”,以温暖的基调讲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是要立足城市精神品格,塑造沪产电视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要融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创作具有浓郁上海特色的作品,在攀登艺术高峰的同时,增添我国电视剧的丰富性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推动形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革命题材、科幻题材等百花齐放、精品迭出的生动局面,不断打造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亮点。

三是立足推进高水平的改革开放,着力提升沪产电视剧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叙事能力。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更要勇当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领跑者,用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价值,打造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第一方阵。

展望沪产剧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表示,推进文化自信是电视剧发展必须肩负的新时代使命;强化组织推进是提升电视剧创作品质的关键所在;优化发展生态是推动电视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他表示,希望广大电视艺术工作者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上海,把团队建在上海,把项目落在上海。

“大上海”故事,映见多彩时代

近年来,一大批题材丰富、表达多元的沪产剧在荧屏上留下一个个“名场面”——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海派特色,有的聚焦新中国诞生之初的上海,有的将镜头对准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有的展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烟火生活……

“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海报展”

研评会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方世忠对沪产剧十年来的发展做了详细的回顾综述。他谈道,迈入新时代的十年,上海广播电视系统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努力打造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功勋》《超越》《大江大河》《小欢喜》等10部作品先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不断擦亮着沪产剧的招牌。

“在建立起以现实题材为主干的同时,沪产电视剧十年来在题材上的丰富性也折射出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和多姿多彩。”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从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五十多部代表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兼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也对沪产剧的发展作了“扫描”。他认为,现实题材、女性题材、家庭题材、历史题材和古装题材共同形成了沪产剧的五大分支,在全国电视艺术园地上开放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电视艺术美景。
近年来,不少由经典文本改编的沪产剧广受好评,让文学和影视实现“相互奔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说,《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物形象、关系和事件的一次成功改编;《人生之路》则是根据路遥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间和空间的向后延伸。“这些作品再次启示我们:电视剧创作要敬畏文学名著,善于汲取文学营养。”文艺评论家郦国义也认为,时代风云、文学沃土,催生了荧屏力作。而成功的影视化改编也为文学作品的传播发挥了推动作用,沪产剧的创作为此奉献了一系列探索经验。

文学的富矿,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激荡交融,给了创作者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毛尖提到,沪产剧里不仅有“摩天高楼”,现在更有“大江大河”,在高度之外,拓宽了广度和深度。“这些沪产剧的新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质,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

先锋与严谨,沪剧合二为一

上海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背后得益于每一个环节的创作者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编剧王丽萍认为,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创作者如何从丰富的世界里找到独特的视角,值得进一步探寻。作为创作者要对身边人和身边事,时刻饱有旺盛的热情和勇气,“这些年,我花大量的时间在采风,和警察一起出警,在社区做党志愿者,跟快递员交朋友,就是希望写出大时代下那些珍贵可爱的人物”。

导演傅东育结合创作经验谈到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他回忆己刚入职上影厂时,每个人都会收到一个“小蓝本”,里面是对各个部门创作的有求,让各个工种的工作有章可循。 “我理解的沪派影视创作是讲体系、讲创作规律、讲工业流程的。按部就班,仔细讲究,精益求精,不将就不对付的‘工匠精神’,还有便是开放和严谨并行、先锋与踏实同在的创作理念。”

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系列佳作,丰富了沪产剧的题材类型和叙事表达,也带动了从业者的创作热情。

“演员的工作是‘创造美’,我经常为自己是一名演员而感到满意。”研评会上,演员吴越回忆自己接演《我的前半生》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对演员和表演的理解,在她看来,一段表演是否动人首先取决于它是否真诚,真诚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

“令人振奋的是,在沪产剧的创作队伍中,一批敢作敢为的创作者们,以一系列精品剧正面回应着大众对现实主义佳作的盼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标准。”编剧梁振华说。

作为沪产电视剧产出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影视剧出品和播出平台也在为不断擦亮“上海出品”电视剧这块金字招牌出谋划策。

上海柠萌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晓说,柠萌影视和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连接。当下的上海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作为文化创作者有责任将这种变化呈现给当下的观众,“未来,要着力塑造当代的上海人,彰显上海的城市精神,同时加快沪产剧‘走出去’的步伐,让更多题材多元、风格迥异的作品走向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在沪产电视剧创作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上海文化空间的广阔。”腾讯在线视频副总裁、总编辑王娟介绍,腾讯出品的沪产剧不仅关注海派文化,也紧密结合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如《三体》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呈现了宏大浩瀚的场面和场景,折射出沪产剧在探索未来和展望科技方面的独特魅力。目前,《三体2》正在前期创作中,致力于进一步开创突破现实的未来视觉感。

“十年来,上海台发扬传承海派电视剧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时代同频共振。”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台长、总裁宋炯明说,上海广播电视台将进一步拓宽主题创作的题材视野,扎实推进《宝庆里》《航天英雄》《人间医者》等剧目的创制。同时,进一步提升精品电视剧创作组织水平,构建海纳百川的制播合作新生态,为沪产电视剧进一步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研评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高长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电影局局长高韵斐,上海市广电局相关负责人、各区文旅局代表、上海影视领域学者专家、影视制播机构、影视产业园区负责人、全国及上海主要媒体代表约150人参加会议。

>>上海电视节今日开幕,百余项目启动“一带一路”互播

丨关注

>>纪录片《大江南》启动:再读江南古今之韵

丨一线

>>开奖!《人世间》《县委大院》获“白玉兰”最佳电视剧

丨活动‍‍‍

>>“纪录长三角工作委员会”成立丨上海电视节

丨纪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