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关注】南通团省人大代表建言献策: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美丽家园

2018-01-29 江海先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26日吴政隆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这让南通团不少关注“三农”问题的代表备感兴奋。大家认为,报告用了将近两页纸的篇幅讲“乡村振兴”,并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的措施扎实有效,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认真贯彻落实。

发展乡村产业 筑牢振兴基础

产业是农村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兴旺,对农村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产业发展要实现从低向高、由内向外、从单一到融合的转变。”在省人大代表、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吴沛良看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产品要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要从内转外和国际接轨,产业要从传统的一产向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围绕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67.7万亩,建成高效设施农(渔)业10.3万亩,新增省级示范家庭农(渔)场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农产品出口额位列全省第一。

▲于立忠

2017年,我市在海安县雅周镇进行了“三个全覆盖”试点镇建设。所谓“三个全覆盖”,就是指到2018年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80%以上,到2019年规模经营占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80%以上,到2019年社会化服务联盟覆盖率达80%。省人大代表、海安县县长于立忠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规模经营打下了基础,要继续探索由村集体经济领办搞规模经营的路子,着力培育和发展海安的蚕桑、禽蛋、水产、蔬菜、优质稻米五大特色产业。

▲倪忠辉

“种地的越来越少,产业布局不够完善,农业生产还十分粗放。”省人大代表、启东市忠辉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倪忠辉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根据工作安排,2018年我市将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广“一村一品一店”,培育100个休闲农业精品景点;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构筑良好生态 打造宜居环境

这些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猛,随着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不再清澈的河水、随意抛弃的垃圾……这些景象渐渐模糊了人们对美丽乡村的向往。进入新时代,生态宜居的乡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期盼。

▲薛建明

要发展、更要保护环境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兴旺不起来,而没有宜居环境的乡村最终只会走向衰败。”省人大代表、如东县双甸镇高前村党委书记薛建明说,只有环境美了、生活舒心了,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留在农村。高前村去年获评全国文明村,村里早早就完成了河道整治。薛建明认为,环境整治好了,还要重视管理。要建立一个乡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高前村专门组建了由村干部、老党员、热心村民等组成的社会事务办公室,负责村容村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巡查管理,较好实现了对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

农村环境污染,很多来自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去年,我市通过263专项行动、三河三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一条条河流渐渐恢复了往日绿波荡漾的模样。

▲佘柳涛

省人大代表、如皋市蚕桑技术指导站高级农艺师佘柳涛认为,应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同时加强对农民用药、施肥培训,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蚕对环境污染非常敏感,海安、如皋养蚕历史悠久,可以考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时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产业。”

培育新型农民 推动富民增收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真正实践者和受益者。倪忠辉、佘柳涛等代表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同时,应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民主意识,调动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体。

▲潘海燕

“富口袋与富脑袋需同步发力、相互促进。”省人大代表、如皋市东陈镇双群社区党总支书记潘海燕从她的一段工作经历中体会到“富脑袋”的重要。她所在的双群社区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金鱼之乡,养殖的金鱼先后在国内外斩获金奖。然而就在2012年她刚到社区任职时,金鱼养殖还面临着村民诸多质疑。村民们有着对金鱼养殖销路的担心,也有不愿尝试的畏难心理。在村干部努力下,现在社区金鱼养殖面积已由当初不到100亩增加到452亩,村民年人均收入由17325元增加到28000元。潘海燕表示,下一步还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技能等素质,改变原有的粗放型方式,努力把金鱼养殖做细做精。

荣获省脱贫致富奖的倪忠辉对富民增收更有感触。他通过“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带动机制,利用合作社的销售平台和低收入户签订青玉米销售合同,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在他看来,要真正实现增收致富,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不仅要教会他们技术,还要培养他们的营销能力,让他们既能种,又会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