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邂逅古村落的新生活方式
屏南|龙潭
福建,屏南,熙岭乡龙潭村。
一个离屏南县城40公里的偏僻山村。
这里山青水秀,风景如画,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这个1400多人口的村庄孕育出被称之为古戏曲“活化石”的国家非遗项目四平戏、省级非遗项目红粬制作与黄酒酿造技艺。2014年,龙潭村被列为福建省传统村落,2017年,龙潭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在近年城镇化进程中,大量村民外出打工或举家外迁,到2017年5月村子仅留下了近200人。
回村桥
令人惊奇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村里已恢复到500多人,更有英国、香港、上海、江西等外乡人在此安家长住,他乡成故乡;一座座颓废老宅破茧新生,化为书吧、咖啡屋、民宿;沉寂多年的弋阳腔(四平戏)又飘荡在村巷里;村里的音乐会,让人仿佛置身都市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679sclpe1&width=500&height=375&auto=0
烟雨龙潭村
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转变?
究其原因,是屏南县推进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的成果。
林正碌
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总策划林正碌认为:如何以文化创意来发展贫困山区的新经济,实现农村振兴,其本质是如何有效做好两种“激活”:一是每个人的个体价值被激活。激活农民的个性、情怀与创造力,让农民创造出充满个性和人文情怀的产品,并懂得利用自媒体营销;二是偏僻地区的地理价值被激活。
2015年4月,林正碌被屏南县委、县政府引进到屏南,从甘棠乡漈下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油画艺术公益教学,到创建双溪镇安泰艺术城公益艺术教育中心,都在探索这两种“激活”。
“只要七天,让零基础的人变成画家。”这近乎“狂语”,但林正碌令人难以置信地做到了。在当地培育了残疾人沈明辉、杨发旺、薛美兰、陈秀琼,村民甘玉彤(10岁)、高金美(84岁)、黄余清、陈祥李(文盲)等一大批典型。
双溪安泰艺术城“农民有画说”画展
“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神奇,在两年半的时间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专程前来学画的艺术爱好者达3万多人,他们平均在安泰艺术城学画的时间多达一个月,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和业态繁荣。这种神奇引来了各大媒体的纷纷报道,其中中央电视台一年时间四度专题报道。
双溪安泰艺术城三楼画室
为何这些通常被认为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人能突然成了文创生力军?林正碌认为:在新经济面前,衡量作为的标准是:是否能够有效输出个性有人文情怀的产品,而与其曾经是否有过丰厚财富或工作经验、学历没有必然关系。
以“人人都是艺术家”为品牌的安泰艺术城的成功,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经济理念的成功;一个让曾经的弱者变为强者所带来的震撼,也让更多的人相信新经济时代为偏僻乡村发展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龙潭村
2017年5月,熙岭乡龙潭村文创助推乡村复兴项目启动,推出四项措施:
一是开展艺术普及教育。振兴乡村的第一步是改变村民的文化属性,选送了30多位“文创种子”到双溪安泰艺术城学习。在学会画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外来人的相处与沟通,让外来人到龙潭实现软着陆。
二是实施乡村提升工程。着手建设公益教学中心、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文化服务中心、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同时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包括雨廊、水车、立面改造、巷道修整、管网下地、圬水处理系统建设等。以乡村提升工程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彰显一方政府的姿态,羸得外来人的信任。
三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实行由村委与古民居户主签订15年期限租赁合同,“文创移民”再与村委签订租赁合同。由“文创移民”出资,村委代租代建的模式,破解传统村落“保”与“用”难题。这一创新机制让外来人可放心又能住得下。
四是复办龙潭小学。教育是乡村的希望,唯有教育的兴盛,才有乡村的明天。2017年秋,龙潭小学复办了多个年级,从原有1名老师2个班6名学生到现有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支教老师5个班28名学生,北京、浙江、武汉等地多名学生转学到龙潭。其中来自北京10岁的小男孩崔浩然,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村小的复办,对“文创移民”无疑是个定心丸,也切实解决实际需求。
↑ 上图:原有加了石护栏,不够协调而且冰冷。
↓ 下图:拆除石护栏后,景色和谐,天人合一。
龙潭村以文创筑巢引凤,得到了积极响应,引来了国内外60多名“文创移民”。这些人中有英国的布莱恩先生、香港设计师Jack(杰克,贪生咖啡馆)、文化媒体人曾伟(随喜书屋)、90后胡文亮(龙潭7号――静轩)、精通五门外语的上海时尚杂志媒体人Alla、知名财经作家报大人(吴阿仑,曾就职于《南方周末》、《财经》)、北京高工何素珍、武汉编导王青等。
悠然
随喜
静轩
人要来了,如何留得住,住得好,如何改造长期荒废的老屋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成为首先要破解的难题。
建筑是文化的大容器,生活方式的大容器,是一个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龙潭村的祖辈们选择了龙潭,注重人伦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合理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出了丰富的建筑形态。因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维持甚至增加这种丰富性。
国际知名建筑师约翰·波特曼说过:“建筑的实质是空间,空间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居住是建筑最主要和最本质的功能。老宅改造,不仅要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需要,更需要增添更人性化、更人文关怀、更有精神性的价值赋予。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老宅改造中在保持当地建筑风格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人性化设计,以现代的理念和方法,对内部设施及外围环境进行改良优化,并根据不同个人、不同用途,采取修改化设计,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工作需要。在营造技艺上,采用传统木构榫卯建筑工艺。充分吸收了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并融合了当代科学时尚元素,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兼具的复合型建筑。
传统大木手艺得到恢复与传承
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的工整美,而在龙潭,却有着另一番随性意趣,好似诗中画中的纵情写意。房屋的建造借助山势,结庐山间,顺势而为,大石为壁,山林为景,只一堂间便可见重重层次美感;门前屋后,楼道间,转角处,无处不风景;充足的采光、通透的空间、时尚的灯具赋予老宅重生般的朝气蓬勃。
西溪沿溪建筑改造前后(点图阅读)
传统老宅改造已然成为龙潭村最亮丽的风景线。走心的设计,让每幢老宅传统而又灵动,让每个观者无不惊叹老宅还可以有样的可能性,这样精彩的现代性演绎。当然,人们最关心也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改造平均每平方米还不超1000元就可拎包入住。林正碌说:我们改造、整修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坚持材料、用工、工艺本地化,文化创意一定是最经济最人性的。
悠然之家的共享空间
每幢老屋都成为了一件作品,成为了众人争抢的对象。而龙潭村也在规划着她的未来,有选择地接受中、青年“新村民”。他们开始珍惜有限的宝贵资源,明白第一批的外来“新村民”直接影响着龙潭的未来。在双向选择中,一个个“新村民”款款而来。
修复后的龙潭古民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修复后的龙潭古民居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Jack,香港建筑设计师,龙潭贪生咖啡屋的主人。Jack原本计划和朋友在上海开设第二家公司,但是没想到被龙潭村改变了计划,一行五人,成为了龙潭里村的第一批“新村民”。“我是去年来屏南找朋友的时候被龙潭的美景吸引,就决定留下来。”Jack说,当时他一口气租下了两栋古屋,一幢用于咖啡屋经营,一幢则用来自住和办公。白天他在外修村子,未婚妻小梦则在龙潭小学支教。夫妻俩就这样在龙潭安了家,开始了古村生活。
曾伟,江西省吉安人,从2015年创办随喜文化开始,他便把推广阅读做为自己的兴趣去经营。曾伟说他这几年一直在寻找梦中的桃源,希望找一个他中意的地方待下来。机缘的安排,2017年8月2日,曾伟来到了屏南双溪镇,认识了林正碌老师,认识了屏南古村。到双溪镇的第二天,曾伟就跟着林正碌老师来到了龙潭村。第一眼见到龙潭村,曾伟就确定了这里是他想要找的感觉,“这里的水接近上游源头,甘之如饴。水上的菖蒲,原始古气。这里的四平戏,唱腔原始,耐人寻味。古画般的感觉竟然在人居环境中出现。”曾伟的决定很快,一星期后第二次来到龙潭便租了一幢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龙潭村96号,出资修房,租期15年。一起从老家过来的伙伴们也在龙潭定了4栋房子。如今,龙潭“随喜书屋”已经开张,他的同伴胡文亮的“静轩文化艺术空间”也已对外开放。
曾 伟
Jack
为什么这么多人能有这样的勇气把偏僻的龙潭“他乡成故乡”?林正碌这样认为:新经济时代的各种资源最优配置的特点,让人终于有机会自主地选择自己心目中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都优质的地方,有机会作自己最想做的事,能最大限度满足生活需要和精神性诉求。古村因发展文创产业而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容器,也必然成为一个优质的“硬通货”。我们所做的只不过是营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生活方式中古村的价值得到了重新定义。
随喜书屋
龙潭随喜书屋主人曾伟认为,书屋有其独特的文化生态,把书屋办在龙潭,更接近文化资源,更贴近生活,更能营造出城里所没有的生活方式。他把生活与书屋融在一起,在朋友圈展示分享这种别样的优质生活方式,开发出的文创产品也成为其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分享生活方式中也随之推销出去。去年冬天,他看到村边满树的柿子无人采摘,便向村民定购柿子干,并亲自参与,分享采摘、制作过程,实现销售1000多斤,同时还将龙潭黄酒等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往外推销。如今他和村民们成了好朋友,附近的村民每天也会到这位新移民的家里喝茶、看书、听音乐、一起唱四平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679q3rc5p&width=500&height=375&auto=0
龙潭新村民、原住民一起唱四平戏
2017年10月12日,龙潭村成功举办了的第一届传统戏曲文化节,沉寂多年的戏曲又悄然绽放。“文创团队的植入,是通过艺术家的眼睛发现了被我们忽视的遗产价值,也通过艺术家的思维开阔了村民的发展思路。”龙潭村村委会主任陈孝起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龙潭村,老村民们在思想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热爱自己的家乡,更衷情于自己的文化,也更相信山村纯天然的蜂蜜、果蔬等,是具有更高价值的。
对水泥房进行立面改造,以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回乡的,寻访体验的,旅游的,学习考察的,调研的纷至沓来,龙潭村的每天都很忙碌。
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左三)到屏南县调研
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王胜熙(右一)
住建部村镇司小城镇处处长林岚岚(左三)
到屏南县调研古村文创工作
屏南县探索形成的“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传统村落文创发展模式,在促进乡村振兴实践中取得可喜成绩。龙潭村已初步实现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整有效,并将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667utbnar&width=500&height=375&auto=0
龙潭村的变化
当明白新经济价值生成的体系、理念、做法时,偏僻的乡村完成可以创造一个令人更有幸福感的新时代、新生活方式。其实这些并非异想天开。
往期回顾
⑥ 一位香港室内设计师开了家“贪生”咖啡馆,你“Pass”吗?
⑦ 闽东日报专版 ‖ 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屏南传统村落文创产业发展侧记
文字|张峥嵘
图片|张峥嵘 李 锐 夏兴勇
张璘琳 黄旭丹 林正碌
吴明峰 何素珍
编辑|李 锐
人人都是艺术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