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余秋雨:读书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摆脱平庸

2017-06-21 思想云一无锡市委宣传部


        “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80年代的思想解放浪潮落潮以后,我们这个年代逐渐沦为一个彻底平庸和彻底苍白的年代。

        在这种平庸和苍白中,当时默默无闻的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登上文坛,一时间洛阳纸贵,人人争读余秋雨。

        紧接着,《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相继问世,余秋雨所倡导的“文化散文”开始被人们口耳相传,他从一个平凡的庸人,一跃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畅销书作家之一。

        他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只要跨过山坡,人生就不一样了。”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

        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1959年,余秋雨13岁,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而他却经常在放学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图书馆读书,每次走到一半时就饿得走不动了。等他走到图书馆,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

        那时,从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

        正是少年时的艰辛,让余秋雨对人生有了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每个人生来本就平凡,但一定要有一颗不平庸的心。

        他也明白,“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苦读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过一番潜心苦读,余秋雨陆续出版了《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中国戏剧史》《戏剧思想史》等一系列学术著作。

        90年代初,余秋雨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同年,文化部任命其为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在担任院长期间,余秋雨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开启一代文风,在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之后,余秋雨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中国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金石堂具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了解中华文明,首先要了解中华文化脉络。”

  

        1996年,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余秋雨毅然选择辞职远行,独自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



        为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

        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96座城市,跟中华文明做比较。这种考察,通过全球的电视直播感动了世界。

        他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

        余秋雨以一个中国文化人的身份,用三个月时间,踏上一个充满惊险的旅程,探索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对古代文明的兴衰、当代文明冲突的根源、中华文明的独特性,都作了细微的观察和深刻的反省。        为读者带来惊喜、感叹与深思。

        这,便是他一生的追求。

        而后,余秋雨陆续出版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余秋雨

        而今,余秋雨的“希望”已如期实现了。

        莫高窟门外的道士塔,几座破落的白塔,一段悲凉的历史,一句“我好恨”重锤砸心的声音在耳边回响…

        阳关雪、都江堰、西湖梦、白发苏州…翻动书页,顺着文字划过眼帘,跟随着他品味淳朴的乡情,感悟王者的孤独,了解流放的沃土,理解漂泊的寂寞,从灵魂深处触摸历史,触摸一块块孤傲、悲凉的墙砖。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让读者有了浸满“文化”意的阅读享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