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声选品 | 这光,在幽暗中闪耀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三声 ThirdVoice 三声 饰品与文化略记薄 2022-11-25




| A is for Aura |

编 者 按:


油画《金匠铺里的金匠师》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展陈一瞥


                                                             
  



    这 光,  在 幽 暗 中 闪 耀    

     The Light Shines in The Darkness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绘画藏品库(Art Repository of The MET),一副由比利时画家佩特吕斯·克里斯蒂(Petrus Christus)于1449年完成的画作:金匠铺里的金匠师(A Goldsmith in His Shop)另人印象深刻。



作 品 全 貌



作为15世纪欧洲尼德兰(尼德兰一词源于荷兰文“Nederlanden”, 意为“低洼之地”或“低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著名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的接班人,克里斯蒂继承了尼德兰画派的重要特质:画面沿袭传统的宗教气息,总体调性“严肃、静穆、板滞”,但内容则趋向脱离对宗教的全盘依附,转而反映世俗生活及周遭环境。这是因为1400年以来,欧洲人口在遭受上一世纪瘟疫和战争的摧残后开始反弹,大部分增长来自城镇,在那里,货币经济带动了一个全新的中产阶级,由银行家、商人和有着熟练技艺的技师所组成(注:这里的技师,不完全等同于时下语境中职业化的匠人,或英文中的“artisan”;也不同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职人”, 他特指在当时有着宗教意味的“圣人”,这些圣人,或圣者、贤者,是中古哲学、宗教学、炼金术、宝石学等知识综合体的代名词)。这些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对新思想的接受力也就越强。在高等学府,受基督教义的影响,经院哲学唯名论(nominalism)认为感官经验的细节比抽象的理想更为“真实”,因此有必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自然世界。不久,世界的边界也因人类的探险而进一步扩大,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此背景下尼德兰画派的艺术家表现出“对幻象探知的浓厚兴趣和对细节刻画的一丝不苟”,便浮现出可循隐的逻辑脉络。新画的现实主义题材意在协助观者,将自身所目睹的画面场景与个体经历展开联想,从而滋生连续延展的感官体验。

这幅描绘在金匠铺里的一次交易也不例外。画面中一间陈列着各类原材料与完成品的金匠铺,空间格局虽显局促,但井然有序的规划,将聚散疏密的物象分布,在有限的室内分割的恰到好处。三位主要人物:矗立的一对身着华服的情侣,男士搂着女人的肩,女人指着金匠师(画面中心人物)手中天平里正在称量的戒指,似乎在提醒要完成这次交易。大都会博物馆简明却也委实笼统的官方描述大致如下:


此画是北方(指意大利以北的欧洲地区)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杰作,由扬·凡·艾克过世后布鲁日(今比利时)地区的主要画家佩特吕斯·克里斯蒂于1449年完成,同时标注了日期和亲笔签名。这幅画体现了布鲁日艺术家对绘画幻觉的兴致和对细节的专注,尤其是对发光的宝石、玻璃和金属制品、世俗和宗教贸易商品的关注,这些都是这位金匠精湛技艺的例证。这幅谜一般的画中的主要人物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圣·艾利乌斯 (Saint Eligius,传说中中世纪金匠的守护神),因为画中金匠的头部本有一个光环,后被认为是他人加设,再后来又被去掉。所以这幅画很可能就是幅风俗画,描绘了一般金匠的职业,也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金匠。技术分析表明,金匠脸部曾被非常仔细地塑造,比刻画夫妇的脸要仔细得多,这表明这是幅肖像画的可能。有人认为他就是威廉·范·维勒坦 (Willem van Vleuten),有正史记载的布鲁日地区的一位著名金匠,曾为勃艮第公爵菲利普·古德 (Philip the Good)工作。1449年,也就是这幅画被绘制的年份,公爵从范·弗吕滕那里委托了一件礼物送给古埃尔斯的玛丽,以纪念她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的婚礼。这对夫妇很可能在此幅画中被描绘出来(画面中矗立的二人),夫妇二人正打算购买一个被放在秤上称重的结婚戒指。此外,延伸至店铺窗帷的红色腰带同时拓展了观者可观察的视觉空间,且是对婚姻的进一步暗示。而连接画面空间和外部街区的一面凸面镜,映出两位年轻男子携带着一只猎鹰(骄傲和贪婪的象征),在观者(指所有观看此画的人)所处的不完美的现实世界,和画面所描绘的美德均衡的世界之间建立了某种道德比对。” 


无疑,这副“谜一般的绘画”,历史上屡屡吸引着各类爱好者对之进行蓄力破解,当中,宗教范畴内的解读显得尤为突出,因此不乏过度的解码与阐释。但无论如何,对画面蛛丝马迹的深究,某程度,或许有助于揭示中世纪人的生活方式及其他。本来,反映世俗生活的绘画,即如画中的那面凸面镜,有着镜像历史的功能。再比如,若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作者的签名被置于画面的底端,事实上,这也是金匠的主工作台连接临街商铺的窗框沿的底端,于框沿签名这一手法的运用,不免让人想起这一时期的北方文化传统——婚姻与门楣,即新婚夫妇习惯将他们姓名的首字母和结婚日期刻写在新家的门楣(或窗棂)之上。对框的特别标注,既可理解为对框内主体的强调,对半禁锢的意象隐喻(画面中仅描绘了部分窗棂),也极可能意味着面向框外世界有意发出向内投入的视觉邀请与感知集纳,由此,感知空间与世俗空间相偎交叠,各种可发散的解读,似乎正有意无意引领观者将思绪延续、延续、再延续,直至远方某些无尽分岔的小径......被誉为“细节狂魔”的克里斯蒂,因对细节的极致关照,推进了其作品不可被漠视的一种特质——“幻象”的滋长。


依旧是窗棂上的那条白色签名带,画家于潜心标注确切的年份、姓名之外,特别绘制了一个“心锁”标识。关于“心锁”,往往让人联想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颗拳拳之心,但标识的立意似乎远不止如此。穿心而过的利剑或锁扣正暗示某种目标明确的“穿透性”。这一暗示,点晴般的提醒观者,需提升自身从表象察视至幻象察视的经验辨析。事实上,类似的“穿透性”,在画面中的其他细节亦有迹可寻,它们是:悬挂串珠的图钉、鸟喙和鲨鱼齿、火焰和闪电符、木桌上被刀割裂过的划痕、曾被利器穿孔的宝石,以及窗棂之外所有向内的目光投射。唯名论者认为,如果我们一旦相信个别的、可感的事物是为真实的存在,那么在个别物体中所拥有的共通特性,即表现为个别事物的相似性和共同性。因此世上并没有一个实存的共相,共相只存在于人的思维之中。所有可感的存在,都是思维的幻象。




   

左图:白色签名;  右图:心锁细节(需点击放大观察)



右上角悬挂串珠的图钉(需点击放大观察)


   

左图:木桌;右图:刀割裂过的划痕细节(需点击放大观察)




问题出现,观者的个体经验及思维中所知觉的幻象是如何经由画家的描摹被交感传递的?答案之一:对介质的把握。那么,又是怎样的介质促动了如此关键、精微、准确的视觉表现力?答案之一:是“光”(light/aura)。


原本,描绘本质上无形的光,观察和复制光的复杂行为:反射、衍射、吸收、断裂等,实属不易。但匪夷所思的,这几乎又是所有尼德兰画派的画家所共有的超凡能力,除了扬·凡·艾克,克里斯蒂,尚有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de Oude)等。如今,也许我们可以大胆提出如此假设:类似尼德兰画派画家的工作方式是建立在适度掌握一定的光学原理,和无与伦比的观测力之上的探索。具体说,既忠于自然——有的放矢的效仿光的方向及当中复合的阴影,更衍绎般的输出某些概念,比如:光度。通过对微妙变化的光反射、光扭曲、光聚焦、光失焦的捕获(或驾驭),达成理念的输出以至于,在画家的笔下,金匠铺的展柜上那些精心陈列的原石、首饰、珊瑚、器具......被注入一丝在幽暗色调映衬下光度比对的较量,仿佛交响乐中不同声效、声阶的乐器齐奏一种有差异的交融。如此一来,所有的物质都不约而同散发非一般的质感,这既隐喻了金匠人的精湛技艺,更甚者,提升了身处幻象中的所有存在物的情境营造。















画 面 局 部 图 像 分 解
(让 我 们 尝 试 用 双 眼 去 捕 捉 光、阴 影 与 质 地
而 不 仅 只 是 当 中 勾 勒 的 型)
(以 上 图 片 来 自 网 络)



此外,如我们设身处地从一个金匠的视角入细体验那一众光度,或许会发自内心的不觉莞尔。因为一种近乎迷幻般的欣喜让我们体会,当下,我们正见证着一种不可思议的细节的存在——无论展柜中陈设的、天平里待售的,乃至店内尊贵访客佩戴的,那些散发不同光度的宝石(半宝石),皆有着圆弧状的体征(见局部图像分解)。换言之,这些以天然石材为蓝本并加以悉心雕琢的宝石,持有一类共性——所有的磨琢与切割,均以弧面为基底,鲜有棱角的出现(鸟喙和鲨鱼齿是为例外,因为它们是材料原型,非人为磨琢)。那么这一“巧合”,究竟是金匠心明肚知的别出心裁?亦或是画者迷局巧设的匠心独运?答案虽无从考证,但至少从物理学角度思量,这一磨琢的方式,一方面,很好凸显了石材本身的神秘、深刻与素朴;同时,或圆或弧的存在,恰好又和商铺内陈设的凸面镜,以及各种浑圆隆起的金属器皿一一对应。弧面切或素面切(Cabochon)的石材,最大程度维护了材质本有的体量,同时,有别于刻面切(Facet)石材所透露的直白激凸的光效,弧面切体经由抛光会出现细腻的晕彩和柔光,让此类宝石散发不可名状的、漫反射的视效。其根本原因是矿物质在形成过程中,內部本身所含有的包裹体、双晶、微粒球状等各异的特殊状况,以及表层肌理微妙的不规则性,造就了光的干涉、衍射、散射等自然现象。这一物理性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一种无需任何外部刺激情势下的可感效应(可比较当下利用各种外部工具刺激人五感的当代多媒体手段,如3D全息投影、VR等——套句时下热词——“元宇宙”初级阶段的产物),化境了一种真实可感、却又非被所谓“妄想知觉”所左右的幻觉特质。如此,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哪怕持有一丝僵硬、肃穆、板滞的外在,但流动在画里画外,无形空间中的光效变化则缔造了另一种不言而喻的生动。各种光的漫射、衍射、折射、散射......同时提供着一个意味深长的反思视角与多层级、多维度的体察向度。本来,假若这个世界没有漫射、衍射、折射、散射.....唯有“镜面反射”,那么我们所目及的一切所在,要么光芒刺眼,要么魆黑一片。


诚然,当画中的光线透过物质表面衍射、流淌、倾泻,在画家及唯名论者眼中,这表明画中被看见的事物业已成为事实。但假使今天的观者依旧不能相信他们所看见的是一位“圣人”和他人的对话,那么至少在理论上,这样一种幻术力的表达,打破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临界,或者说,是幻术让我们意识到现实与幻象间存有界限,这一界限游离般的置身于:阿尔贝蒂所谓物理“空间是随既定距离、固定中心和特定光线而定的视觉金字塔交汇的截面”与神性的幻界,相交叠处。的确,尼德兰文艺复兴画者们的实践确为世俗画的前哨,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后来者的全盘世俗。这一切,一个柔焦之中深沉的、幽暗的背景映衬下的光影浮动、幻象重重,似乎在告诉我们,整个画面表层的富丽,来源于一个真实可感的知觉。它留给后世的思索或许在于:如何才能更好、更真实地描绘世界的本来面目? 今天的我们似乎早已有了应对的答案,每一代的艺术家皆会根据自己的见解、当下的实践和现有的资源,尽力提供令人满意的回答。从结合光学发展的油画技术,至摄影术,再至以模拟胶片发展的全息图,上述3D投影、VR虚拟实境,以及可预见的裸眼3D等等,无不佐证着一个事实:对光的侦踪,是希望利用这一极重要的中间介质与客观因素,去营造一个非复刻、但又极力效仿的客观现实。在对物质的物理性求索当中,获取关于经验的表达与结构的重组。


如果说尼德兰画派的画家对光的实践,是将现实与幻象加以结合以作表征的文明史的起点,那么,如今回望这一起点,重新探究那个看似虚妄却又真切可辨的物理现象的所在;这一行动本身,不可不谓是一种用无限趋近乌托邦的方式去践行理想的“勇气的光”。这光,可知、可感,它将观者的关注点从自然、活态的物理领域,逐步引向逻辑、抽象的形而上领域。当观者不由自主将自身的构想与亲历融合其中,画面自身却依旧保持本有的客体性。如此,这光,在幽暗中闪耀,且饱含能量的,引领我们从世界的混沌走向澄明。




(全文完)






| 编者后注 |    感谢您的用心阅读。倘若上述的随笔式论述,让您着实体会了一番从表象至幻象的思维酝酿那么何不进阶的思索如何将这种有着胚胎学意义的酝酿逻辑予以接续的推演?用新的产出,迎接正月新春的第一缕曙光!新年好!











   盒 中 戒 - 莹 光, 在 "激 浪" 与 "闲 鱼" 之 间
Rings & Box - The Thin Light Between Fluxus and Xianyu

“盒 中 戒”  材 质 及 制 作 说 明:    
中 左:玉 髓( 手 工 切 割 、抛 光、打 磨 );  
中 右:玉 髓( 手 工 切 割、抛 光、打 磨 )+ 925 银 
其 他: 二 手 上 漆 马 口 铁 盒 + 手 写 卡 片

再 一 次,
让 我 们 尝 试 用 双 眼 去 捕 捉 光、阴 影 与 质 地
而 不 仅 只 是 当 中 勾 勒 的 型


收 藏 直 通 车:小 的 首 饰 廊 The Closer Gallery





.

.

.





三声|回顾   之【三声选品】:
三声选品 | 致季节的问候 Season's Greetings




关 于 「三 声」

ABOUT 「THIRD VOICE」

        




「三声 | 饰品与文化略记簿」:一间独立媒体公众号。以笔记体方式纪录、解析、讨论与饰品相关的文化议题、文化观念及文化事件。除在线传播,线下实践拓展至: 设计、出版、实验室、展览等。为便于归档与查阅,「笔记薄」以英文 26 个字母为母题,逐一发声。始于2020,全球穴居期。

Third Voice |  Notes on Jewellery & Culture, is an indie blog/vlog/...where the jewellery-related issues, notions & events would be recorded and interpreted widely on. Apart from online podcasting, the offline approaches: design, publishing, laboratory and exhibition are also synthesized as one in practice. All notes, in that sense, serves in alphabetical order for archiving and checking to voice out. Starting from 2020 - a year of global homing.




 转 发 订 阅   |  友 爱 三 声

  艺 道 薪 传   |   普 惠 他 人


三 声 会 客

  thirdvoice2020@gmail.com 


     

  籍 论 饰  |  见 未 来

 「三 声」有 幸!



你 关 注,所 以 你 “在 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