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正在偷偷犒赏“多陪孩子的父亲”

李坤珊 少年商学院 2021-12-23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

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学院”关注

编辑丨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学院君说:国庆小长假刚过,相信大家都度过了愉快的亲子时光,现在越来越多的爸爸们也逐渐意识到多陪孩子的重要性,并正身体力行。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教育学博士妈妈,她眼中爸爸的陪伴给予了孩子巨大的能量,我们将她的亲身经历,以及另外三个爸爸与孩子的小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各位有所启发。


1、一个故事,8个版本


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是大多数爸爸都会遇到的难题,关于陪伴孩子,少年商学院CEO兼联合创始人张华老师,曾与大家分想过自己的经历,“我是如何陪伴孩子的?举儿子两岁时候的一个例子吧。”


有一天,儿子在院子里玩球。我也过来“凑热闹”。我把他的红色皮球不小心抛到了二楼屋檐上,儿子“啊”了一声。我对他说,“球和咱们捉迷藏,咱们找它去!”并顺手拿了一个扫把,带儿子上到二楼,打开窗户,用扫把将球从屋檐上戳了下去。球掉到院子里了,我顺手也把扫把从窗口扔了下去。



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我们回到院子里后,我随口对儿子说:“扫把找到皮球后好开心,跟着皮球就跳了下去。”


结果小家伙若有所思,说,“爸爸再讲一遍。”


我把刚刚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给儿子讲成一个完整故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它们玩捉迷藏,皮球很调皮,飞到楼上了,扫把决定上楼找皮球……


“我还要听。爸爸还要讲皮球和扫把的故事。”儿子说。


“好的。”我说。但我没有重复刚才的故事。而是将皮球和扫把的关系变了一下:皮球和扫把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的很开心,但是扫把惹皮球生气了,皮球就飞走了,扫把不愿意失去朋友,就上楼去找,找到了皮球,并追着向它道歉……


“我还要听。”儿子不依不饶,他觉得有趣。



“皮球喜欢旅行,因为旅行可以遇到很多新鲜的人、新鲜的事。它和扫把认识之后,继续出发,飞到楼上去了。扫把说,我也要去旅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它不会飞,就走楼梯去找皮球,希望成为皮球的同伴……”


“我还要听……”


就这样,同一个场景的皮球和扫把的故事,我一口气讲了7个不同版本。而且,一开始我只用讲,后来我们干脆在院子里表演起来——我们俩一个是皮球一个是扫把。一个小时后,我口干舌燥,我最怕再听到儿子讲四个字——我还要听。


“我还要听。”


我真的要晕了!


“可以,但是这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故事。”我必须专制起来,不能再让儿子无限制地“纠缠下去”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我绞尽脑汁,连蹦带跳,很累,但内心充盈,非常享受这样一种过程。”



2、列车与轨道


的确,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多陪伴他们,这是常识。“桉树妈咪”也曾讲述过一个令人动容的小故事,“我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过年前在地铁上看到的一个画面。眼前的一对父子带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我从衣着猜测,父亲是一位农民工。孩子约莫三四岁,也许不常坐地铁,他问父亲,为什么有哐铛哐铛的声音。这时背着沉甸甸大背包的父亲蹲下来轻轻搂着孩子说‘这是列车和轨道摩擦的声音,你听听,就是这样哐铛哐铛哐铛哐铛的。’”


“我顿时觉得很感动。我想起了自己也是一位母亲,我也要给孩子好好介绍这世界,即便我也有很多的不知道,但我会尽我所能解答他的问题,守护着他的好奇心,陪着他一起探索和感受世界。哪怕只是蹲下来,轻轻地搂着他,陪着他一起听听那哐铛哐铛的列车声。”



是啊,说到陪伴孩子这件事,妈妈们似乎更上心一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妈妈在陪伴孩子玩耍的时候会把自己定位成孩子的家长,即便说要与孩子交朋友,也多数是处于陪伴他、引导他约束他的状态,而爸爸通常可以玩得比孩子还要开心完完全全地乐在其中,就像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只要下雨我就去


英语教育专家白燕飞(钱儿妈),曾在书里写下这样的故事:


长假最后一天,帝都的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钱儿趴在窗边,无限向往地问:“我能像Pepa家那样,去外面的 puddles(水坑)里面踩水么?”作为一个称职的处女座妈妈,我当然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秋风萧瑟,寒气逼人,万一感冒了怎么办?万一衣服弄脏了怎么办?

 


正在我跟孩子斗智斗勇的当儿,家门被偷偷开了一个缝儿,两个黑影蹑手蹑脚地逃了出去。门未关严,就听门外两个狂笑的声音,接着,大的那只忙不迭地拦着小的那只说:“小点声,妈妈听见就糟了!”

 

是的,韩先生兴高采烈地带着钱儿出去踩水了。为了不被我发现,他给孩子武装好了雨衣和防水的鞋子,连雨鞋和防雨裤也没顾上穿。他自己呢就套了件带帽子的外套,连伞都没拿。

 

我从家中向外看去,那时一个路人都没有。雨里的他俩,简直就是两匹脱缰野马,疯狂地冲进一个个水坑,溅起大大的水花,裤子全都弄湿了后来他们偶遇一条长长的蚯蚓,俩人宝贝一样地拎着,快乐地跑来跑去。



回来时韩先生浑身湿透,孩子除了湿到大腿的裤子,衣服和头发倒还是干松的。他俩跑去泡了热水澡,边吹头发边拌嘴,一会儿冷了一会儿热了,一会儿吹着耳朵了一会儿踩到了拖鞋。此时如果站在浴室外面,更多的感受是觉得里面是两个男孩子,年齡相差不大,一个进入变声期,一个还是小小少年。

 

那天晚上韩先生毫不意外地感冒了,盖上了厚棉被,好在小的那只暂时安全。看着爸爸捂在被子里只露出一个脑袋,钱儿竟然有些幸灾乐祸。他说:“爸爸,你以后还敢去踩水么?”韩先生想都没想地回答:“当然去了,明天要下雨我就还去,你去么?”

 


当大人和孩子都变成游戏中的角色,有呼应,有互动时,跟孩子玩儿便成为一件有趣的事。这种体验也会慢慢调动我们童心未泯的那一面,让你变得更细腻、更敏感,对人对事有更多的热情。


所以说,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需要“陪伴孩子”这件事,来对自己进行精神给养。没有谁更应该,也没有谁更适合,这是双方都必须去做的事,今天的主人公,也帮我们重新定义了“家”与“亲情”。


“家”是指那里头的每一个成员


许多父母喜欢问孩子:“你比较爱妈妈?还是爸爸?”而孩子也总是侧着头,笑着但不解地回答:“我爱妈妈,也爱爸爸!”对孩子来说,爸爸不能取代妈妈,妈妈也不能代替爸爸,问他比较爱谁是个傻问题!


我是一名老师。每回父亲节、母亲节或中秋节时,请班上的小朋友画卡片给爸爸或妈妈,就算我说的很清楚:“请画妈妈(或爸爸)。”他们仍是说:“我要画全家人和我们的小狗。”对孩子来说,“家”指的是那里头的每一个成员。



“家”对孩子来说,每个人都在一起,是理所当然的。少了谁,那就不是家,而且谁也不能替代谁,这就是他们对“亲情”的定义。所以,当孩子看见周遭,或是他自己必须面对家人分开时,这与他们的理解相冲突,不解和困惑是必然的反应。


亲情没有合约书

是独特的一对一关系


重要的不是血缘,而是长久的培养;关键的,不是公式化的爱,而是独特的一对一关系。因此,“妈妈和我”,不同于“爸爸和我”;“我什么时候最想找妈妈”和“我什么时候最想找爸爸”,也不会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在家庭的分工里,妈妈常常是幼儿生活起居的照顾者,所以孩子总想要妈妈陪他吃饭、睡觉、安慰他,妈妈成了孩子的“安全堡垒”。那爸爸呢?一旦不需要那么细致的生活照顾,做爸爸的,似乎就成了孩子的大玩偶与“最佳玩伴”。


仔细听听孩子跟爸爸一起念书、说话、散步、和玩游戏的声音,你或许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一大一小,总是那么“吵”啊,动不动就跑过来追过去,令人发昏。孩子的爸,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能那么轻易地回到小小孩的世界,跟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无厘头。



当然,每一个孩子,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不仅各不相同,也无法互相取代。爸爸或妈妈与个别孩子之间独特的互动模式,只有靠自己去经营、培养。这是妈妈和爸爸的个别功课,谁也无法帮谁做。


爸爸的角色

妈妈无法取代


孩子们非常擅长从他人和自己的互动里,感受到不同的喜爱、厌烦、烦恼和反应模式,建立自己和每个人之间的特殊连结,无可分离。


直到现在,十四岁的宁宁只要一看到《月亮晚安》的封面,就会瞇着眼睛笑说:“我记得里面的大兔子和小兔子,爸爸以前常念这本书给我听。”而这个记忆,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时间会过去,但记忆会长存心中,永不褪色。

台湾友人的老板很慷慨,常在下班后请他们几个人去唱歌吃饭。而他们都有家,家中都有孩子。我常在想:“他们的孩子,一定常常在等着爸爸回家。”或者,那些孩子早已习惯爸爸很晚才回家,所以爸爸在不在家,也就无所谓了!


不管是一天到晚等爸爸回家,或者是爸爸在不在家也无所谓,这两种孩子的反应,是无奈也是放弃。所造成的结果,常是妈妈和孩子自己形成固定的家庭生活步调。在这步调里,爸爸成了外人,他的一举一动,没有和其他成员像齿轮一样契合,反而要互相迁就。



爸爸的角色,是妈妈无法取代的。少了与爸爸共处欢乐,也是个缺憾,那是再多玩具也弥补不了的。虽然那缺憾不至于让孩子长不好,但要是没有那缺憾,孩子会长得更好,不是吗?这个道理虽已有不少研究证实,但其实不用那些研究报告,只要看你宝贝孩子脸上的笑容,答案就很明显了。


有天我们去朋友家吃饭,那对擅长理财的夫妻说:“要是能够重来,我们不会像以前一样,为了替孩子存钱,全家人哪儿都没有去。在孩子小的时候,全家人一起旅行、一起做许多事,那些珍贵的记忆,才是传家之宝。”


爸爸的“边际影响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虽然妈妈的陪伴时间要更多一些,但爸爸扮演的角色相比妈妈,“边际影响力”要更大一些。所谓“边际影响力”是借用经济学上“边际效应”的概念,指每多和孩子接触一次,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的大小。

        


为什么呢?你一想便知,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男人比女人拥有更多的权力。于孩子而言,一旦他感知爸爸相比妈妈的权力更大,那么他受爸爸的影响会很大,哪怕爸爸陪伴他的时间并不多。

        

这样一来,关于爸爸陪伴孩子,就成了一把“双刃剑”:一种情形是,你陪他的时间虽然多,但可能方法失当,那么对孩子造成的不好的影响甚至伤害(许多是无形的),会更大;另一种情形是,你陪孩子的时间尽管可能没那么多,但也可能有非常好的“影响”或“效应”。


建议爸爸们一旦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不影响他自我思考和玩乐的前提下,多和他做一些富有创造力、引发开放性思考的互动和游戏。


爱,就是要赖在一起


一起看电影、一起做饭、一起游戏、一起旅行,全家人在一起,做什么都好。“全家人在一起”,是一种努力,也是一个承诺。不知道四十年后,或者有一天我离开人世后,我的两个孩子,最记得他们的妈妈什么事?许多答案,只能耐心等待,让时间来说明。


我最记得我爸爸什么?我不但知道,而且还有很清楚的影像。三十几年前,爸爸在竹竿上绑条绳子,带我钓青蛙;他在后头追着,教我跨蹲在横杆上,歪着学骑大人的自行车……那些影像,无关乎华丽和多寡,只有浓浓的想念和舍不得。


孩子记得的你,将直接影响到他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大人和父母。而孩子会记得的你,没有人能替你做这门功课。你在他的记忆里是温暖的、是挑剔的、是宽容的、是欢乐的、是常为他人着想的、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只有你能定义。



现在,好妈妈很多,好爸爸是稀缺品。就让我们从用心陪伴孩子开始,不断提升自我吧。




微信又改版了...


有家长反映说找不到我了

如果你想更方便地找到【少年商学院】

可以把我们“设为星标”

步骤很简单 ☟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


陪伴孩子是项技术活,发展专家的建议

好父母未必勤陪伴,但一定给予方向感

芬兰的“家庭经济课”正被全球借鉴

假期陪孩子“项目制学习”实用攻略

荷兰人这样教孩子“给予”


入群享福利丨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社群,每周还可获取书单影单和公开课等六大福利。(已在群里的家长不必重复添加)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