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禁业制度在执法实践中的困惑和思考
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减少了上述尴尬情形的发生。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
一、在刑法第三十七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七条之一:“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年至五年。”
“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由于《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禁业的规定不专门针对食品安全领域,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拘役等“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犯罪分子,其食品安全禁业期限为三到五年,而未构成犯罪仅吊销许可证的食品安全行政违法者禁业期限为五年,出现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在禁业惩处上力度不对等的缺憾。
此前,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规定:
十一、将刑法第七十二条修改为:“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二、禁业制度在法条理解上的困惑和思考
问题1:对于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食品安全法》规定禁业时限为“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这个处罚决定是指作出“吊销许可证”的处罚决定,还是指作出“禁业”的处罚决定?
如果对食品生产经营者仅作出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就不宜直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及其法定代表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禁业。一方面,是因为不符合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浙江省行政程序办法》的上述规定,另一方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往往不在许可证上记载,需要依法调查后才能确定责任人。
问题2:市场监管部门可否作出低于五年的禁业处罚?
笔者认为,法条中表述为“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应当理解为禁业期限一律是五年,不能将“五年内”理解为“五年以下”,譬如作出为期三年的禁业处罚。实际上,因为禁业处罚的前提均是吊销许可证,同一情形也不适宜作出不同时限的禁业处罚。
问题3: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禁业由法院在刑事判决中作出,还是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据刑事判决另行作出行政处罚?
实践中,对于依据《刑法修正案(九)》作出的“期限为三年至五年”的禁业令,人民法院通常在刑事判决中一并载明禁业令的相关内容。《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虽然转致性规定比较明确,但由于《食品安全法》不属于刑事法律范畴,一段时期法院对终身禁业应否在刑事判决中作出认识模糊,导致各地法院判决互不一致。但2019年以来各地法院认识渐趋明晰,辽宁、河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均有法院依据《刑法》和《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直接判决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终身食品禁业!甚至还有基层法院漏判终身禁业,检察机关抗诉后中级法院二审加判终身禁业的案例。
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禁业是否以行政处罚形式作出?笔者认为并不合适。首先是因为不对等,同样是食品安全刑事犯罪分子,对被判处拘役者的三年到五年的禁业令可以由人民法院作出,终身禁业如果由市场监管部门以行政处罚形式作出,明显存在不对等。二是从执行措施来看,刑事处罚的禁业比行政处罚的禁业要严厉得多。《刑法修正案(九)》明确“被禁止从事相关职业的人违反人民法院依照前款规定作出的决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也就是说,违反刑事处罚的禁业由公安机关处罚,严重的可构成《刑法》三百一十三条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而行政处罚的禁业,市场监管部门只能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者聘用人员违反前两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吊销许可证”的规定,对违法聘用人员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吊销许可证。三是以行政处罚形式作出终身禁业决定意义不大。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者,除适用缓刑外,均已收押在监,如需作出“终身禁业”的行政处罚,应当由哪一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作出?是犯罪分子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还是犯罪行为发生地等均不明确。《食品安全法》“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也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规定非常明确具体,从内容上看没有任何裁量权,重新以行政处罚形式明确“终身禁业”,市场监管部门还得赴监狱送达行政处罚文书,也有违效率原则。
由于“终身禁业”以“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刑事处罚为前提,不象“五年禁业”以“被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为前提,“终身禁业”确实不宜以行政处罚形式作出。
三、禁业制度在操作层面的困惑和思考
《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业包含几方面内容,一是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二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三是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中,如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等许可证记载人员,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在办理许可予以审核把关。但如果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行聘用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无需在办理许可时进行审查,只能在事后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中进行随机抽查。
近年来,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只有建成全国开放共享的信用平台,各地人民法院、市场监管部门将食品安全禁业人员、时限等信息及时推送至平台,向全社会开放查询,才能精准实施食品安全禁业制度,同时接受社会监督,禁业制度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四、完善禁业制度行刑衔接的立法建议
同时,现行禁业范围过于狭窄,绝大多数法院仍然是对食品犯罪者禁业食品,药品犯罪者禁业药品。特别是对于处于食药模糊地带的所谓“性保健品”的犯罪案件,有些法院按假药罪处罚并对犯罪分子作出药品禁业,有些法院按有毒有害食品罪处罚并对犯罪分子作出食品禁业,食品禁业者仍然可以从事药品、医疗行业,药品禁业者可以从事食品行业。因为食品、药品甚至至医疗行业,都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很难想象食品犯罪者在禁业期内可以开药店、医院,药品犯罪者在禁业期内可以开饭店,理应一并予以禁业。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浙江省温州某基层法院就对因食品安全犯罪判处有期徒刑但适用缓刑的犯罪分子,作出禁止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及有关活动的刑事判决。
有鉴于此,建议两高出台新的司法解释或由全国人大对刑法再次修正,将“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食品、医药行业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明确写入司法解释或刑法,明确人民法院在刑事判决时应一并宣告犯罪分子终身不得从事食品、医药等相关行业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