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大学黄柏标/王泽岩团队热点文章丨深入理解BiVO₄光阳极和酒石酸之间用于高效制氢的络合机理

通讯作者组 Frontiers Journals
2024-09-13


01

研究背景

由于水氧化反应热力学能垒高、动力学缓慢,目前光电化学分解水制氢的性能和效率受到严重限制。利用有机废物构建光电化学燃料电池来取代传统的水氧化反应被认为是提升光电化学制氢性能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大多数光电化学燃料电池体系中,有机物(燃料)仅仅作为光生空穴牺牲剂,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光电化学燃料电池的性能依旧较低。最近,一种通过构建电荷和能量转移桥梁而具有高性能的钒酸铋(BiVO4)-酒石酸(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见诸报道(13.75 mA cm-2 at 1.23 V vs. RHE),但其中 BiVO4 和 C4H6O6 的络合机制、C4H6O6 化学能得到充分释放和转化以及系统整体性能优异的原因仍然未知。


02

研究内容

近日,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院(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黄柏标、王泽岩教授团队报道了 BiVO4-C4H6O光电化学燃料电池中高效制氢和络合的机制。结果显示,构成络合位点的金属元素参与了价带组成,这是 C4H6O6 中化学能得到了完全释放和转化以及 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性能优异(13.75 mA cm-2 at 1.23 V vs. RHE)的关键因素。


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中 C4H6O6 在 BiVO4 表面上的络合位点为 Bi3+ 位点,且二者间存在电荷转移现象。更为重要的是,BiVO4 中组成络合位点(Bi3+)的金属元素 Bi 同时参与了光阳极价带的组成(Bi 6s态),这应是 C4H6O6 中的化学能得到充分释放与利用和 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制氢性能优异的关键。之后,为验证该机理,研究者们对与 BiVO4 具有类似元素组成的钨酸铋(Bi2WO6)和钨酸铜(CuWO4)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表明,Bi2WO6 和 CuWO4 中的络合位点(Bi3+ 和 Cu2+)同样参与了价带组成(Bi 6s和Cu 3d态)。而实验结果显示,Bi2WO6 和 CuWO4 光阳极在 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中的性能如预期般获得了显著提升,Bi2WO6 和 CuWO4 光阳极在 C4H6O6 系统中的电流密度分别是在同等条件下在普通 KPi 电解液中的 8 倍和 4 倍,C4H6O6 化学能可以得到有效释放与利用。

图1 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电势曲线和理论计算结果。


图2 Bi2WO6-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和 CuW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的理论计算结果和电流密度-电势曲线。


其次,对于不符合该机理的光阳极(如氧化锌 (ZnO)、氧化钛 (TiO2) 和氧化钨 (WO3)),研究者们同样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由于以上单金属氧化物的络合位点没有参与其价带组成(价带仅由单一的O 2p态构成),C4H6O6 对以上光阳极仅起到了类似亚硫酸钠(Na2SO3)的普通空穴捕获剂的作用,C4H6O6 的化学能不能得到有效释放与转化。

图3 ZnO、TiO2 和 WO3 光阳极的电流密度-电势曲线。


经过上述讨论,BiVO4 光阳极与 C4H6O6 之间的络合机理逐渐清晰。在模拟太阳光的照射下,电子从 BiVO4 光阳极的价带被激发至导带。BiVO4 光阳极表面上的 Bi3+ 作为最佳络合位点可以实现 BiVO4 光阳极与 C4H6O6 之间的强络合,同时 BiVO4 中的组成络合位点(Bi3+)的 Bi 元素还参与了 BiVO4 价带的组成(Bi 6s态)。而 BiVO4 光阳极与 C4H6O6 之间的强络合可以建立有效的电荷和能量转移桥梁。在光驱动氧化 C4H6O6 的过程中,C4H6O6 中所含的电子通过强络合与 BiVO4 价带上的光生空穴迅速结合,有效促进了载流子的分离。此外,强络合的存在使得 C4H6O6 的化学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与转化。最终, BiVO4 光阳极增强的光电转化能力和 C4H6O6 中化学能的完全释放和转化使得系统整体表现出理想的制氢效率。

图4 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中 BiVO4 光阳极与 C4H6O6 络合机理示意图。


03

总结展望

该工作充分结合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首次发现了光阳极材料金属络合位点和电子结构对有机底物化学能释放及能量和电荷传递和转移的关键作用,从而为深入理解 BiVO4-C4H6O6 光电化学燃料电池增强制氢性能的机理,设计和构建高性能光电化学燃料电池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04

论文信息


Insight into the complex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 BiVO4 photoanode and tartaric acid for efficient photoelectrochemical H2 production

Zhaoqi Wang, Shuhua Wang, Xiaolei Liu, Yayang Xu, Dujuan Dai, Shuang Zhao, Peng Wang, Zhaoke Zheng, Yuanyuan Liu, Hefeng Cheng, Ying Dai, Zeyan Wang and Baibiao Huang

Inorg. Chem. Front., 2023, Advance Article

https://doi.org/10.1039/D3QI01101A


*文中图片皆来源上述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上述文章


05

通讯作者简介

黄柏标 教授

山东大学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能源与环境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在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400 余篇,19 篇论文入选“ESI 高被引论文”,总引用超过 16000 次,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 20 余项。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973”和“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上项目等国家级研究课题。2014 年以来先后入 Elsevier “中国高被引用学者”和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


王泽岩 教授

山东大学

工学博士,教授,博导,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光催化产氢、光催化和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光电催化分解水等。先后在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Chem. Mater., ACS Catal. 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00 余篇。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


刘小磊 博士

山东大学

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光催化产氢、电催化产氢、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



推荐阅读


伊尔梅瑙工业大学雷勇团队综述丨用于钾离子存储的双金属基复合材料: 挑战与展望
北京大学张文雄课题组丨腈的选择性偶联构建首例稀土杂双氮杂环戊二烯

微信改版,公众号文章不再以时间轴排列啦!

将Frontiers Journals设为星标⭐ 不错过更多精彩内容!


喜欢今天的内容?

👇    就来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吧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Frontiers Journal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