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宫崎骏谈《植树的男人》

2016-05-16 母语教育领导品牌 亲近母语
晓语说
《植树的男人》是作者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 “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今天,晓语为您分享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眼中的《植树的男人》。

背景
弗瑞德里克·拜克
《植树的男人》画者是弗瑞德里克·拜克,他在世界动画电影界颇受推崇,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 拜克备受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么多经典的作品竟然是一位右眼失明的人创作的!本书是拜克从电影《植树的男人》大约两万张画稿中挑选出来重新编排制作的。
《植树的男人》动画电影海报
《植树的男人》同名动画片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广岛国际动画节大奖、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大奖、世界动画大典大奖、1987年安纳西国际动画大奖
宫崎骏:有这些好人在,真好!
文|宫崎骏

        弗瑞德里克· 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题记

《植树的男人》绘本内页
这是一部令我眼前一亮的作品。不光是因为我本身从事动画业,就算我走的不是这一行,它在我看来依旧非常出色。我认为这是一部力道十足且相当成熟的作品。弗瑞德里克·拜克本身的深度和他的创作动机,思想等,融合的恰到好处。更另我感动的是,在这个人人为未来惶恐不安的年代里,还能看到象书中人物这样的人,更是一种激励。 片中的这位普罗旺斯爷爷仿佛是一位隐居乡间的哲人,充满了成熟的睿智,让我们不由得产生强烈的憧憬。作者能用自己的表现方式使其创作动机成形,这一点另我深深佩服。 
《植树的男人》绘本内页
而同样令我钦佩的,还有加拿大广播电台的那群人,因为他们竟然愿意为一部看似不卖座的影片投下资金。我记得那是一个魁北克的广播电台。在加拿大各省里就属这个州是法国区,偶尔还会为独立与否争论不已。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普罗旺斯,也是南法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地区。因此,虽然不是很清楚,但二者之间或许有关联也说不定。 初见这部作品时,我还不了解故事背景在何处,知道是普罗旺斯之后才恍然大悟——本作品的原著小说,和普罗旺斯当地的文艺复兴运动及方言写作运动。应该有某种关系才是。 以前,我曾有过在普罗旺斯开车的经验。那里大多是绿意盎然的平原,种了很多的防风林。想来是因为季风很强的缘故。我本以为那片绿意是原生的,看了这部作品之后才明白,果然还是人为的植林。
《植树的男人》绘本内页
故事里的普罗旺斯爷爷似乎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作者汇集了许多当地人说的故事之后,才塑造出这样的人物。类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日本也常常见到,特别是江户时代。 由于玉川上水被当作扑灭野火的用水,为此便在它的四周种满了树木。因为武藏野从前只是个荒凉的芒草地。八之岳山脚下的防风林,据说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而种的。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先人在开拓北海道时种下的防风林,到了近代却因为不利于机械化而被砍掉。结果,土壤渐渐的流失掉,于是人们又说要重新种回树林。
日本神社四周的自然林风貌。
说是自然保育,人为的成分依旧很高,我们并没有完全仰赖自然的力量去恢复旧观。其实时间可以帮我们很多的忙,只不过站在人类的立场,自然保留原貌和人为的作用都得同时进行就是了。 日本人喜欢在神社四周维持自然林的风貌,称之为镇守之森;而为生活而种的树木则被当成一种景观。这种情况在江户时期以前还算稳定,但自从明治以后推行近代化,它们便逐渐遭到破坏。毁林,成了日本近代的历史之一。
我想加拿大应该没有这段历史,不过拜克肯定是被原著小说中种树老人的行为所感动--让荒地一步步变成绿意盎然的土地,让那里充满生命的力量,让人们在那里生活。导演亟欲表现这部作品的心情,我很能体会。 
海报:CRAC!
我最早接触弗瑞德里克·拜克作品是《CRAC!(摇椅)》。四、五年前,我和高畑勋先生因公留在美国时,在某个动画联映中看见那段短片,那部短片让我们相当震撼,我还记得在走回饭店的路上,我一边有气无力的走着,一边对高畑先生说:“我们真的不行耶!” 然后就是这部《植树的男人》。我们现在所用的赛璐珞动画很难描绘植物,光是小草迎风飘摇的景象就不容易作到生动活泼了。植物的美是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耀,且要在气候和光线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出来。我也曾想过自己会如何描绘它,但又一想到我们的表现手法达不到那个境界便放弃了。没想到拜克勇于正面挑战这样的主题,成果又是如此可观,光是这一点就令我佩服不已。这部作品在影像上也堪称旷世之作。
植物的美是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耀,且要在气候和光线的衬托下才显现的出来。
 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是一蹴而成的。要不是先有《摇椅》,恐怕也不会有《植树的男人》。《摇椅》在手法上的发展,摄影师和幕后人员的心血,我想应该都传承到《植树的男人》上了,而且《植树的男人》的工作人员应该也经手过《摇椅》才是。再者,制作群超越前作的创作意图若是不够强烈,恐怕也完成不了这样一部作品吧。 若是以同样的题材拍成写实电影,说不定反而达不到这样的震撼性。拜克在这部作品中所使用的动画手法,也不是寻常人可以套用的。而这一点正告诉我们,动画的可能性不该被含糊曲解。假使我们硬要限定动画表现的适性,势必陷入表现手法的死胡同中,因此强求其定义是没有意义的。
弗瑞德里克·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所谓的表现手法,要先有想表现的事物,再谈技术层面的问题。光有技术却没有想表现的主题,岂不是一事无成?技术原本就是为了表现事物才发展出来的方式啊。 基于这一点,我推测拜克在《摇椅》中首创的表现手法,是藉由种植片而更臻圆满。它最好不要再往上发展,就这么维持完成的形态就很好。否则下次再有类似的创作时,将难免有旧瓶装新酒之嫌。 弗瑞德里克·拜克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作品,和他的世界观——即看这个世界的“眼神”——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线去看事物时,就可以发现我们和观众的共通之处。那是一种来自深处且长期累积的人文观点。片中的普罗旺斯爷爷有一张哲学家的脸,而拜克选择这张脸的理由,我非常能了解。
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 
种下树苗,把它养大,长成森林之后,蜜蜂也会飞来,老爷爷仿佛望着远方,看到的是往后的梦想;拜克想描绘的就是这样的观点。 我在报纸上的某个小专栏读过一篇文章,讨论日本人和欧洲人的生死观,上面说日本人老了之后渴望与自然成为一体,欧洲人则希望与自然面对面。日本人所想的与自然化为一体,感觉上象是徜徉在在绿色的怀抱中那样,可是住在戈壁沙漠里的人,应该也有他们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方式。
天底下又不是只有日本人想要回归自然,我想每个民族应该都有这样的想法。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是我们了解全世界的地点,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弗瑞德里克·拜克与他的作品。
弗瑞德里克·拜克出生在德法边境一个叫做亚尔萨斯的地方,但他是在加拿大才发现了大自然的可贵,也许是人们制作枫糖浆的光景触发他对故乡的思念,所以才创作了《摇椅》吧。 当全球的自然景观正一步步的被破坏,人类反而越发思慕土生土长的大地,风景,和其中的一草一木。这份思慕之情正和普罗旺斯的种树男人相通,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要传达给观众的。 我仅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写下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感动。我看尤里.诺斯坦(YURI NORSTEIN)也是一样。有这些好人在,真好。
----(LD《种树的人》宫崎骏.1988.6.25.Pioneer) 
作者简介

宫崎骏,日本动画师、动画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动画编剧。毕业于日本东京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1963年进入东映动画公司,从事动画师工作。1982年开始独立创作漫画,在《Animage》上连载漫画《风之谷》,该作品获得第23届日本漫画家协会赏 。1984年执导《风之谷》,该片获得罗马奇幻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奖等4项大奖2014年11月8日荣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



培育有中国根基的世界公民儿童阅读•母语教育•传统文化投稿:qjmygfwx@126.com微信号:qjmygfw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