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新闻里解读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医疗体系特点

2018-03-20 维和熊 精忠蓝盔


文 / 维和熊

 

新华社今日播发了一篇题为《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医疗分队紧急救治并转运烧伤患者》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在南苏丹瓦乌的维和医疗队,救治友军烧伤的情况。从这则消息中,可以分析和解读出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医疗体系特点,跟国内差别还是很大。


 

据来自前方的消息,当地时间昨日凌晨,在科瓦乔克地区的孟加拉维和步兵营厨房发生了爆和燃事故,造成两名维和士兵当场死亡,4人烧伤,由此展开了一次医疗救治行动。

 

新闻中提到:“19日上午,我维和医疗分队接到邮件位于科瓦乔克地区一友军驻点分队厨房发生事故……”这一点就很有趣,联合国框架下,包括任务下达在内的各种文书,大多数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分发和下达,很少使用电话、传真和纸质文书,实现了真正的无纸化办公。这一点在国内目前是做不到,尽管网络高度发达,但也许是有的领导还不愿意放弃签字的快感吧。

 

新闻还说,医护人员乘两辆救护车迅速赶赴机场救援,也就意味着伤员会由飞机运输过来。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发生事故的科瓦乔克地区距离中国维和医疗分队的驻地瓦乌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距离,空中距离更短。这样的距离,联合国仍然出动飞机(直升机)进行救援,除了因为地面交通糟糕之外,主要还是因为联合国维和行动高度依赖空中交通,在成本上舍得投入,习惯了空中蛙跳式的机动方式——这跟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钢铁工业时代的充分发展,进而形成的机械化战争思维有关系。

 

新闻中提到,因为二级医院的条件有限,中国医疗分队“随即联系空中后送渠道,对3名烧伤伤员进行紧急空中后送。”这种感觉稍微有点呼叫空中支援的感觉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尽管联合国官僚体系饱受诟病,但这起早上发生的事故,伤员上午就转移到80公里外有二级医院的瓦乌地区,在机场接受分诊和简单治疗后,下午即继续空中后送,进入到600多公里的首都朱巴三级医院救治,这个速度,真的并不算慢。说明联合国的空中紧急救援体系在审批和动员上,是便捷的,没有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和签字。


 

还有一个细节,联系后送空中通道的任务,是由二级医院的医疗助理来完成的。由此可以分析判断,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医疗体系里,二级医院在现场会对伤员伤情进行评估和分流,并决定哪些伤员需要后送,哪些进入二级医院,进而申请运力。这个流程是合理的,完全根据需求调配运力,而不是报给领导拍板。

 

4名伤员中,有3名伤员后送朱巴,还有一名伤势较轻的伤员留在了中国二级医院治疗。按照新闻来分析,后送的3名伤员均为二度烧伤,也就是损伤到了真皮层,有液体渗出。这从侧面反应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医疗体系中,二级医院已经不具备对二度烧伤的救治能力,只承担对伤情的评估,以及在前接后送过程中,进行清创换药、预防感染等处理。

 

新闻中队轻度烧伤,还提到了一个简单的处置手法,适合家用:活力碘湿敷。这里说的活力碘,跟我们平时使用的碘伏化学成分完全一样,只是浓度略有不同。我们平时使用的碘伏是1%的聚维酮碘,活力碘的浓度只有0.5%。轻微的烧伤后,在家种可以用浸透碘伏的纱布、棉球对创面进行湿敷,可以有效杀灭细菌,防止感染,为随后的治疗创造条件。

 

由此可以总结:1、建立起以空运为主的战时医疗后送系统,不仅对抢救伤员生命有毋庸置疑的促进,对部队士气也有极大的提升和影响。2、这个空中救援体系要简化手续和程序,一定是根据需求,而不是根据职务级别,甚至根据领导的重视程度。3、严格分级诊治,明确每一级的职责和能力建设,建立起问责制度。


战狼吴京推荐的维和图书《中国蓝盔》!客服微信:lankui521



原创文章回看:

从两名日本维和人员自杀说起

罕见!探访日本维和部队军营

荒漠之中,半个月建成一座中国维和营地

美军在尼日尔遇袭对中国维和部队的启示

谁说军人不懂浪漫,看维和军人从黎巴嫩发回的视频

那枚和平勋章,退役之后有什么用?

那些送我们维和,接我们回家的漂亮空姐

2017年,20张图片讲好中国维和故事

没有摆拍,出征的那些瞬间就这么感人!

维和归来,我沉甸甸的行囊里装满了宝贝

心疼!维和部队一日三餐是这样子的!

没维过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坐过飞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