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数据防疫:数据追踪对人类行为带来了哪些影响?

社计未来 2022-10-0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无界UNBOUND Author 无界UNBOUND


从人人持有的健康码到对病例行踪路线的公布,数据追踪在新冠病毒的防疫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中国外,不少国家也试图或已经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防疫。然而各国执行的具体防疫政策却不尽相同。不谈政治来看,大数据技术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人类学者们又在担心什么?人们的行为会不会因为数据追踪技术产生永久性的改变?如何从人类学的角度思考数据追踪技术?

 

(阿里提供的大数据疫情监控云屏 图片来源:搜狐网)

 



高效防疫与人类行为的模拟




人们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活动是有痕迹的。大数据对人们行为的跟踪和总结从很早之前就开始了。点下“我接受”按钮后,用户的部分点击和浏览记录即被后台记录。这些汇总后的信息显示出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和心理。比如2019年双十一时,淘宝统计的数据显示,面部护理产品是零点抢购热门:年轻人们零点下单,实力诠释什么是“熬着最深的夜,擦着最贵的眼霜”;而男士素颜霜的热销,则显示了另一个消费中的纠结——越来越多的男性接受并开始使用化妆品,但又迫于刻板印象压力而选择“素颜”。

 

这些网络世界的痕迹可以与现实世界相连。比如百度地图的定位数据可以显示交通枢纽的人口流动规模,进而说明了春节后大中型城市是否按时复工。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美团外卖订单数量来看疫情之后的复工情况,或是通过交通运输数据来看武汉封城前几天人们都迁移到了哪些城市。

 

但我们提到的大数据,大部分是对于消费者或网络用户的整体画像。换句话说,个体的信息被收集后,展现给大众的是整体性的数据。大数据会告诉你鸭脖和麻辣小龙虾等卤制品零食在夜间的冲动性消费比例最高,但不会告诉你楼上那个总是半夜看球的邻居看电视时吃的是豆腐干还是爆米花。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除了小米手环和Apple Watch,我们身边也有不少服务于个体的数据追踪技术:人们用自己的夜跑轨迹在地图上画出心形,然后发布在朋友圈中;不同种类的电子设备记录着用户的心跳、睡眠时长,以及行动轨迹。这些偏向个体的数据记录大多服务于私人。如果个人不选择发布,这些信息一般不会被其他人看到。


 

而这次疫情的来临,让很多事情变得不太一样,包括数据追踪技术。日渐成熟的数据追踪技术被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应用于新冠肺炎病毒的防疫。中国要求民众在支付宝“健康码”平台上填写个人健康状况,系统产生的红丶黄丶绿三色二维码,即是判断个人能否外出丶移动的标准;大数据成为韩国的抗疫“神器”,10分钟内就能通过技术复原患者的行动路线;新加坡政府则要求民众安装手机应用程式TraceTogether,利用手机蓝牙之间的信号交换,方便政府追查感染者曾接触过的人。

 

几个月来,各国都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着非常高效的防疫——数据不仅可以相对准确地判断和预测病例增长,也能对民众在疫情下的日常生活作出指导,比如为商场提供人流量和拥挤程度信息,鼓励民众错峰前往。

 

那么,为什么很多国家没有在疫情爆发初期快速推行相关技术?人们在顾虑什么呢?

 



科技时代的纠结和隐忧




隐私问题是数据追踪技术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但这并不代表采用数据追踪技术的国家完全放弃了对隐私的保护。在已经进行技术推广的国家中,一些政府对收集的信息作出了技术上的防护。比如,韩国的信息数据系统仅允许少数防疫部门官员登陆,且只记录“那些可能引发超级传播”的患者信息;官方获取患者信息时,需提前向通讯、信用卡公司申请,以保障患者隐私。同时,韩国国土交通部城市经济科主任LEE Ik-Jin认为,“面对疫情,要将公共安全置于个人利益之前。”

 

自六月开始,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开始测试类似应用程序,但欧盟区居民考虑和在意的不仅仅是隐私问题。由于欧洲各国联系紧密,欧盟成员国需要考虑国家独立性和整个欧洲集体性操作之间的平衡。现在,欧盟成员国已经同意在同类应用间共享数据标准。

 

同样需要进行信息共享协调、得在用户隐私权和政府知情权间作出权衡的,还有苹果和谷歌两家公司。另外,新冠病毒防疫软件与公共卫生息息相关,但是相关软件开发公司的本质却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公司,这也为软件开发蒙上了一层阴影。

 

《自然》期刊6月发布文章,邀请了五位数字健康伦理学、互联网法律和社会科学背景的学者,一同讨论数字追踪技术。学者们大多意识到了“被监管”的不可避免,但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思考和实践,划出一道合理的界限。学者们为公众提出了几点思考的方向:Murakami-Wood教授提出,需要警惕权力持有者对个人健康信息的滥用;Dignum教授认为不要过度相信技术,草率地认为大数据可以解决一切问题;Vayena教授特别强调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第三方监督机构的作用;Edwards教授则指出,需要考虑非智能手机使用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追踪技术并不是政策的全部,配套政策的完善也有利于个人将信息放心地交给政府或公司。换句话说,人们争论的重点不是“是否采用数据追踪技术”,而是“如何有效且安全地采用相关技术”。在韩国,2018年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疫情期间政府的信息不透明,反而阻碍了防疫工作的进行。因此,在这次的新冠病毒防护中,首尔市政府在执行疫情防控政策时,首先提出的就是信息的公开、透明,致力于将民众生活的不便程度降至最低。




如何从人类学角度思考数据追踪技术?



 

数据追踪技术会为社会秩序带来哪些改变?大数据技术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我们身边一定有一些在Apple Watch的震动提示下每小时都站起身运动一会儿的电子产品爱好者,或是每个月月末在朋友圈更新跑步记录的体育达人。

 

人类学者对这种现象有什么样的担忧呢?首先是担心算法导致原有刻板印象的加重。因为算法大多是基于现实状况发展起来的,且会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但这种“可能”,也许会进一步加深固有的偏见。举个例子,达特茅斯学院的人类学系本科生Sheikh发现,波士顿在城市治理政策中,采取了“打击预防暴力极端主义”的相关政策,而这条政策对8000名居住在波士顿的索马里后裔进行了比其他族裔居民更严格的监视和跟踪。这种“定点监视”无疑是高效的,但同时也令索马里裔美国人更加边缘化。

 

还有一些人类学者关注“隐私”的边界和定义: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Horstmann在思考哪些“隐私”似乎是可以被网络撷取的,而哪些“隐私”是用户不想被其他人了解的。

 

rawpixel/Pixabay

 

她这一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63年社会学家Goffman对公共空间的思考。Goffman描述了城市居民是如何参与“市民注意力不足”这一集体性行为的。在与陌生人共享公共空间时,市民们不约而同地避免长时间地凝视他人、进行不必要的目光交流或偷听他们的谈话。在公共空间里,无视他人对于维持社会秩序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如果一对夫妇在一家咖啡店前排队等待时产生了明显的分歧,他们争吵的声音越来越大,你会做什么?也许是移开视线,也许是低头看手机、假装听不到他们的争吵。毕竟,凝视或倾听是一种对个人隐私的“窥视”和“越界”。

 

但数字追踪技术则可能在不经意间越过隐私的这层边界。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当自己的数据被收集或记录时,我们会感到不安。即使数据跟踪和监视越来越自动化,人们也仍然担心网络的另一端是否有人超越了隐私边界、窥探他们并不想分享的生活轨迹。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在面对一种道德困境:我们一方面期望能够得到数据追踪技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泄露出去。人类学者通过对“隐私”这一概念的思考,试图找出信息共享和个人隐私之间最有效的那个平衡点。

 


- 文字编译:唐艺桐 -
- 文字编辑:冯一迪 -
- 图文编辑:马苓珉 -


END.



文献参考: 

 

1. 中国新闻网.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zw/gj/2020/04-14/9156160.shtml

2. 大数据成韩国抗疫制胜法宝:特朗普也打电话求支援.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yicai.com/news/100565542.html

3. 【专题报道】抗击新冠疫情:韩国和新加坡的成功经验.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news.un.org/zh/story/2020/05/1056402

4. (www.dw.com), D. (2020). 防疫与隐私之争 德国为何不学亚洲? | DW | 30.03.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dw.com/zh/%E9%98%B2%E7%96%AB%E4%B8%8E%E9%9A%90%E7%A7%81%E4%B9%8B%E4%BA%89%E5%BE%B7%E5%9B%BD%E4%B8%BA%E4%BD%95%E4%B8%8D%E5%AD%A6%E4%BA%9A%E6%B4%B2/a-52954206

5. Europe Rolls Out Contact Tracing Apps, With Hope and Trepidation.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nytimes.com/2020/06/16/world/europe/contact-tracing-apps-europe-coronavirus.html?auth=link-dismiss-google1tap&searchResultPosition=6

6. Tracking the debate on COVID-19 surveillance tools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94-1

7. Counter-Extremism as Surveillance on the Somali Diaspora | Anthropology News.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anthropology-news.org/index.php/2019/10/04/counter-extremism-as-surveillance-on-the-somali-diaspora/

8. Watching Our Words | Anthropology News. (2020). Retrieved 22 June 2020, from

https://www.anthropology-news.org/index.php/2019/04/24/watching-our-word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