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9年6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87版《红楼梦》之所以经典,离不开他

度公子 一日一度 2019-06-19


 红楼一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这个行当就是把美还给大家的行当。


 ——王立平



01


1954年国家派出少先队代表团,去匈牙利参加国际夏令营。

 

也就是那次出访让13岁的王立平在心中立下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活动结束时,他大声宣布要成为一名音乐家,长大以后再聚首,当时的小伙伴都记得他曾经说过要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少年意气。


回国以后,王立平立刻去考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从此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可入学之后,他才发现从东北走到北京的自己,相比同龄人其实差距很大,同班同学像盛中华已经在国际享有名气,一开始他认为自己天分不够,后来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

 

1965年24岁的王立平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紧接着就被下放到天津葛沽八一农场,父亲因为文革冲击去世了,母亲被下放农场,妹妹也被下放农场。

 

天津家里只剩下父亲去世前种下的橡皮树和一个座钟,每一次王立平和妹妹经过天津一定要回家看看。

 

有两次王立平路过天津回家时,他都看见橡皮树的水是满满的,座钟在滴答滴答地走,就像父亲生前一样,一屋子的人都还在屋子里。



其实是妹妹刚走了,他们就这样一直错过,难以相遇。


后来,王立平被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


他记得父亲从小就告诉他:不能做一个硕鼠五技之人。


02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纪录片《潜海姑娘》轰动一时。

 

有一部描述海南潜海姑娘的纪录片,片子名叫《三八女潜水工》,王立平看了之后,觉得很美,就写音乐想表现海底与潜海姑娘的美丽。


但当时的音乐界反对民、洋、轻、软,王立平不为所动,坚持自我,一定要在音乐中表现海域风光的美,海底水晶宫般的璀璨,姑娘们游泳劳动像跳芭蕾舞一样优雅。


 

用音乐去表达心灵的美,与当时生硬的意识形态音乐划分界限,是将音乐解放出来的开拓者。

 

那时,人们心灵干涸的太久,与美已经是久违了。

 

并勇于破除当时的成见:土流氓玩刀子,洋流氓玩吉他。在作品中大胆启用电吉他。

 

当时很难找到一个会玩吉他的人,后来终于在建国门菜站找到了陈志,在蹬三轮车卖大白菜。


当时,王立平对陈志说:“不成,你也别怪我;成了,你也不必感谢我。”


后来的陈志,1982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古典吉他学校,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文艺一级专家,他的学生不断在重大的国际吉他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杨雪霏、 苏萌等轰动国际的人。



王立平也把纪录片的名字改为《潜海姑娘》,放映以后,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电吉他的声音,自此,人们的生活变了。

 

一时之间,竟卖掉了40万份,《潜海姑娘》被当时的音乐界称为开创了一个音乐解放的新时代。


有人说当时大院里在放露天电影,说是纪录片没有人感兴趣,可是当音乐播出之后,所有人都向露天电影的广场上集中,被音乐感召到了一起。


王立平只是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这个行当就是把美还给大家的行当。”

 

03

 

1979年9月底,王立平的同学胡晓伟紧急召唤他。

 

原来预定1979年十一晚上,在节目单上已经定了的纪录片《哈尔滨的夏天》,只有几天就要播出了。

 

星期六下午王立平过去,问要什么时候交稿,回答是:“星期一”。


 

没有一句解说词完全靠音乐的近一个小时时长,王立平被交稿的时间震惊了,他觉得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

 

后来三天功成交稿,《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太阳岛上》,纪录片播出之后,很多人成群结队地去太阳岛玩。

 

在《太阳岛上》这首音乐里,王立平第一次将电子琴融入合奏中。

 

很多人都埋怨王立平,尤其是搞摄影的同学对王立平说:“王立平你真能忽悠人,你把我们都祸祸到太阳岛去,一看一地冰棍、罐头盒”。

 

这一首《太阳岛上》,让他拿到中央电视台的甲等稿费,15元。


有人说《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和《太阳岛上》让《哈尔滨的夏天》红了快四十年。


  

电影《少林寺》的作曲也找到了王立平,当时影方说让王立平先做个曲,然后他们拿去找人填词,王立平觉得这样词曲会无法融合,他说,不如你们做好词,我再来谱曲。

 

可是影方说来不及了,王立平说,那我自己作词作曲吧。

 

影方很怀疑,说:“你能写词吗?”

 

王立平说:“试试看吧。”

 

这一试,就在两天之内写好了后来风靡全国的歌曲《牧羊曲》以及《少林 少林》。


日出嵩山坳

晨中惊飞鸟

林间小溪水潺潺

坡上青青草


当时《牧羊曲》第一稿出现的时候,是纯河南口味的歌曲,剧组一致说:“中中中”。

 

可是没过两天,王立平竟对导演提出,他想推翻重写《牧羊曲》,导演很惊讶,为什么呢,有人说不好吗?


其实那时没有任何人说不好,是王立平觉得,少林寺是一千年前的事,那时候还没有豫剧,用豫剧二夹弦的音乐代表那个时代,完全没道理。


本来导演说行了,对于王立平来说是松了一口气,但是,艺术不是那么简单的,老一代音乐家对艺术的认真与尊重也不是那么简单的。

 

1982年《少林寺》正式上映,票房过亿,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一个新的功夫片的时代。


 

当时的电影票是一张一两毛钱,而票房过亿,意味着数亿人进入电影院观看了《少林寺》。

 

看完电影后男孩们都大唱着《少林少林》走出电影院,女孩们则会轻轻哼唱《牧羊曲》离开影院。

  

04

 

王立平从事影视音乐创作差不多30年,他曾说:“所有的影视作曲都是别人来请我,唯独《红楼梦》是我自己主动要求写的,因为我太爱《红楼梦》了”。

 

当时拍摄《红楼梦》时,惊动了整个影视界,顾问囊括了红学界当时最具权威的专家。


 

1982年,王立平见到导演王扶林,他一开口就提出:《红楼梦》的音乐创作不能合作。

 

王扶林还是担心王立平一个人不可能独立完成36集电视剧的音乐作曲,但是王立平坚定地说:“你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王立平曾是乐坛快手,轰动一时的《太阳岛上》《牧羊曲》都是三天之内创作而成的。

 

可是让王扶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这位创作快手,竟然没有拿出一段有关《红楼梦》的曲调。

 

直至一年后,王立平才能够下笔。



其实《红楼梦》整个剧组中最难的就是作曲,无论服装、道具、剧情书中都有描述,唯有曲调,必须作曲家独创。

 

在四年里无数个不眠的日夜,他一遍遍地读《红楼梦》。

 

当《枉凝眉》终于构思好,落笔的时候,王立平的眼睛是模糊的。


 

《葬花吟》创造耗时一年零九个月,是他写得最苦的一首曲。


直至有一天突然想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何止是低头葬花的弱女子,分明就是一个女子在叩问苍天啊!这是一种悲鸣,是呼号,霎时间旋律悠然而生,写着写着甚至竟泪流满面。



1986年12月,创作最后一首《分骨肉》时,王立平一边琢磨着曲调,一边读到曲词: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他突然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情感,强迫着自己把它写下来。

 

这不是写出来的音乐,而是从《红楼梦》字里行间挖出来的。


王立平的《红楼梦》套曲“无迹可寻”,让人觉得红楼梦的音乐就应该是这样,每首歌每支曲子在电视剧里出现的都是恰到时候,完全没有任何人工的痕迹。
人们说,王立平不是为电视剧作曲而是为整本书作了曲。
关于对红楼梦的感情,王立平曾说:“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其实音乐之于王立平又何尝不是一朝入梦,终生不醒。


 

呕心沥血地写出作曲后,王立平竟又力排众议,找来业余歌手演唱。


陈力当时是长春一汽流水线上的化验员,但在王立平眼中,她嗓音中的淳朴和空灵是其他专业歌手所不具备的,弥足珍贵。

 

在演唱过程中,王立平对陈力的要求异常苛刻,每天陈力都在练,晚上王立平就给她辅导,一个字一个字地扣,甚至王立平的妈妈,在隔壁房间都听不下去了,说:“儿子呀,你工作的事,妈妈从来不说你,可你能不能对女孩子态度好一些”。



陈力从未进过录音棚,王立平从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开始教,仅《枉凝眉》一曲,就教了一个多月。

 

其实那个时候,因为对《红楼梦》的痴爱,他对于歌唱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极致的悲壮。


当历经一切终于把音乐创作完成,音乐和影视合在一起制作时,王立平却躲在家里没敢去看。

  

87版《红楼梦》的作曲,历时四年半,是王立平炼狱般的四年半。

 

有人说,这组音乐,就像是曹雪芹亲自做的,与原作可以称得上是天衣无缝,成为人们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异时共赏,异地共存。


 

写完之后,王立平说他再也不会写红楼梦了,87版的红楼梦已经倾尽所有,不会再高于此。该写的时候一定要写,不该写的时候一定要不写,写不好的话对不起听者。

 

做人做事,明理知度,该做的时候义不容辞,不顾一切是一种生命的极致,该退的时候静水流深,闲庭信步更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87版《红楼梦》早已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鬼斧神工。

 

  

05

 

1991年6月1日,我国的著作权法生效。

 

早在1983年,王立平去法国,法国著名歌星米哈伊·玛蒂耶唱了王立平的《太阳岛上》,付给他人民币上万元的稿费,而国内首播时是几块钱。



这让王立平觉得中国对创作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太落后了,那个时候他就萌发一个念头,回国后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著作权法生效的第二年,王立平在众多质疑声中,领导创建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在一片声讨中,王立平觉得三十六计之苦肉计还挺适合自己,受尽埋怨啥也不要。在做协会的时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协会中,不从协会拿一分钱。



这样青春热血的事,王立平从年轻干到年迈,在1989年时王立平也曾和朋友一起组织了四月影会。

 

在1954年夏令营时,王立平参与的摄影组活动让王立平爱上了摄影,并迷了一辈子。


“四月影会”是中国摄影人在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民间摄影团体。


“自然•社会•人——艺术摄影展第1回”展览是文革后独立自发组织的首个摄影展,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摄影开始的标志。

 

为了四月影会第一届影展的开展,王立平把刚刚拿到的15元稿费去租了场地,还把自己的存折押上了。

 

在四月影会组织的自然·社会·人的摄影展出中,他的摄影作品也获得一等奖。


王立平少年时摄影作品

 

王立平说,为什么取名四月影会?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既面临改革开放的春天,也承担着春天背后依然寒风在背。我们觉得,自己有一种社会的担当,应该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对社会应有的担当承担起来。

 

人人都浑身是劲,什么都舍得献出来。

 

那时的人都好简单纯粹,纯粹的让人热泪盈眶。

 

他们做一件事情先想到的是社会担当,是自己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而不是名利。

 

四月影会,可以说是当时文化界一场来势凶猛的暴风雨。


 

2013年,在文史馆工作的王立平,又一次觉得既然自己是第一个以音乐人的身份进入文史馆,就应该做一点小事。

 

当他提出编一部《百年乐府》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极为诧异,接着便交口赞同,但在他之前从来没有人提出过。他是音乐届的拓荒者,这位拓荒者老了,可他也要继续做一些事情,对得起后来人。

 

五年左右的时间,他主编出一部《百年乐府》,留给后人一部历史文化遗产。
王立平说,自己这一生什么都不争,但走着走着,总觉得自己收获良多。
人生事业有三等:
第一等:一生碌碌无所为,半世苦海沧桑泪。第二等:拼尽人生少年时,锦衣玉食家业兴。第三等:什么都不争,所做的一切只是出于喜欢与担当。

-END-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往 期 精 选


“我越孤独,就越尊重自己。”


他为86版《西游记》写的插曲,容纳了我们几代人的青春


致北大寒门才女:孩子,别再感谢贫穷了


从汤兰兰、性侵女孩跳楼、终于到了蒋方舟站出来控诉:坐牢吧,人渣


他亲过张国荣,骂过刘德华,一生写下2000多首词曲,却说人间尽耳聋!


读了那么多首陆游的诗,怎可不知陆游的生平



【一日一度】

招募资深编辑编辑助理

期待你的加入

后台回复“招聘”

即可获取详情


渡 人 | 渡 己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