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基因行业研究,推动产业发展?觅健创始人和基因慧创始人对谈
基因产业发展到哪个阶段?肿瘤医患对基因检测有什么需求?行业研究如何推动科技普惠和产业融合发展?本文摘录自觅健创始人刘文桂与基因慧创始人汪亮的直播对谈,略有改动(直播回看见文末链接)。
做行业研究的初心和价值
刘文桂 :基因慧今年将连续第五年发布《基因行业蓝皮书》,受到了很多医学专家和从业者的关注和肯定,记录着行业的发展足迹,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又是挺难的事情。您当年是怎么想到要做基因行业的蓝皮书?
汪亮 :我从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学院毕业,刚好赶上高通量基因测序的产业化(当时主要是科技服务)。2010年前后,在国家南方基因组中心、华大做了几年生物信息技术开发和培训;2013年内部抽调建立生物小组参与基因云计算产品设计(当时国内第一代基因云产品EasyGenomics)工作;2014年从华大深圳申请到当时的华大美洲参与海外市场工作。
当时的华大美洲实验室在加州大学一个分校内,到硅谷开车要一个多小时。我去了后从搬干冰收样寄样开始、到接听美洲各地打来的客服电话、协助销售项目管理、参与展会和技术支持等,这段时间接触了海外市场,非常纯粹和受益,尤其是信息体系和理念。
当时也获得实验室负责人安老师和chenchou等人的指导和帮助,有契机随团队去到斯坦福大学和旧金山,近距离感受斯坦福的校园和硅谷的气息,当时坐在九曲花街附近高高的坡地上,就在想,为什么国内没有硅谷这样的地方?什么时候可以有?
图:三藩市(来源/受访者供图)
回到国内,我给汪老师做了一段时间的NIPT(无创产前诊断)产品日报后,2015年因为直属领导的调整,我到了上海药明康德工作,从技术支持到商务拓展,为药厂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为医院提供基因云服务,在当时领导的栽培下也有幸成为当年集团优秀员工,见到李革(药明康德创始人)。
李革回国创立药明康德,成长为医药CRO龙头,在2015年以6500万美元现金收购NextCODE Health公司,布局基因检测和基因云。我联想到当年的斯坦福大学教务长Fred Terman支持肖克利半导体、到仙童半导体以及从仙童出走的”八叛徒“创立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半导体及IT产业,继而构成硅谷雏形。
从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PC(个人电脑)、移动互联网到现在产业互联网,构成整个IT的基础框架;对应的,现代BT(生物技术)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催化下,加速从分子检测、个性化诊断、用药指导、靶向治疗到生物合成的数字化,足以构成比IT更大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体系——数字生命健康。
我们认为,数字生命健康将是以生命多组学(包括基因组、表观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为入口,构建大样本、大数据及核心工具等基础设施的标准,整合成为生命健康研究、预防、诊疗、自然环境融合等衍生产业一体化。
其中的关键,除了核心技术和工具,创新连接器必不可少,包括知识服务、孵化器和产业园。
因此,2015年,在当时上海的一个业外的好朋友的鼓励下,我个人在上海创立了基因慧品牌,2016年得益于种子轮投资,赴北京和另外三个新认识的小伙伴正式组建团队并注册运营,2017年感谢天使投资得以南迁深圳,从地下室到地面办公室。六年来我是公司CEO和实际控制人。
基因慧一直秉持“使连接产业价值,用数据看见未来”的使命,早期做了些传统媒体的探索,到了2018年开始撰写行研报告,包括定制的行研分析到公开免费的行业蓝皮书。一本蓝皮书需要数月的时间准备,为什么免费?希望让产业链上中下游得到充分连接,让更多人了解行业价值使之扩展边界。这里也感谢优秀的创新机构的支持,使之得以连续五年免费发布。
和海外产业联盟发布的whitepaper(白皮书)类似,蓝皮书的核心宗旨是基于专业内容,构建新兴科技及产业图谱和连接器,连接政产学研资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起到决策者影响力的作用。
图:基因和互联网同有大数据属性的产业脉络
(来源/基因慧)
刘文桂 :今年基因慧提出“用不变面对不确定性的行业”行业研究基调,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基因科技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要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汪亮 :尽管我看起来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商人,实际上也不是(笑),但是我认为商业最大的价值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确定性”,在行业乐观时保守,在行业悲观时坚守。作为第三方行业知识服务平台,这更是我们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做好行业研究,发布对行业有价值的蓝皮书,并且广泛传播。
相对传统的通信、电力、矿产、粮食等,新兴产业的风险和机遇一样大,因此不确定性是常态。而基因行业尽管产业化15年了,但不确定性还是很大,核心影响因素是:
政策波动:整体是鼓励的,但也是审慎的,特别是涉及生物安全、遗传资源管理、数据隐私等方面;
研发周期:技术门槛高、研发周期长,人才稀缺。因此评估难度大,不可预知风险高。间接影响是整体价格尚未普惠;
产业生态:上游刚刚打破垄断,未能形成良性竞争;中游因为研发周期和政策波动,上市产品未大面积铺开,没有形成快速的市场普及;
价格普惠:由于受以上因素影响,除了NIPT,基因行业尚没有形成现象级的普惠产品;因为在产业端没有形成有力竞争,部分价格仍有一定垄断。
以上的影响因素,随着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市场成熟,大部分是可见是乐观演化的。需要规避的是“黑天鹅”事件发生(类似免疫治疗、基因编辑领域)导致“一刀切”。
蓝皮书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创新者和创业寻找不确定性的确定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的,我们还在不断探索中,欢迎大家在“基因慧”公众号及官网下载阅读和提出宝贵建议:
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知识图谱,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形成;
从全球视野,建立企业库、专家库和知识库,构建产业智库;
连接供给侧和需求面,严选创新机构、核心技术和潜在应用。
刘文桂 :我们也关注到宁光院士、樊嘉院士、陈润生院士都是我们蓝皮书的作序专家,行业研究以及蓝皮书对基因行业的监管、医院、产业等产业链主体带来哪些价值呢?
汪亮 :这个问题应该由我们的读者说比较合适,包括需求以及我特别期待批评的声音来帮我们做的更好。而蓝皮书的价值,我想更多地满足行业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源配置不对称的需求。解决合理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就是创造价值,具体地说:
对于学术端,加速科技转化成为普惠产品;
对于工业端,推动产品链接市场,包括应用市场以及资本市场;
对于应用端,通过专业内容严选先进机构和产品。
一句话,即,将技术先进性转化为产品先进性,将产品先进性转化为市场先进性。
刘文桂 :我们了解到《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已开始策划,今年的内容和框架上有什么变化呢?
汪亮 :因为行业的变化,每年的蓝皮书,80%以上的内容会重构,今年的《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的内容在内容上的变化有很多,这里简单分享几点:
关注生产要素的变化;
着墨农业与海洋分子育种等;
四个产业链图谱: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治疗、基因合成;
特别关注孵化器、加速器和战略投资,特别是因美纳、华大及天使投资人;
附加更加详尽的查阅“词典”:常用术语、数据库、软件工具、获证产品等。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预计在2022年的第二到第三季度发布,欢迎大家届时关注,到时在“基因慧”公众号平台可以免费申领电子版,参与互动也可以申领纸质版。
打个广告,目前蓝皮书获得华为云、齐碳科技、贝康医疗等单位的合作,仅余少数的联合发布的名额,欢迎学会和企业联络我们合作,支持我们持续发布免费的行业蓝皮书。
刘文桂 :我们了解到今年基因慧增加“共创”的模式来策划蓝皮书,这个能够跟我们详细聊聊吗?
汪亮 :这里拾人牙慧,引用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32年前提出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基因慧还很小,基因行业也不大,在内容创作和商业渠道上,我们欢迎合作伙伴取长补短,互相成就,同时也期待跨界传播,互相赋能,让更多行业和受众领略和受益于基因慧的价值和前景。
同时,发展六年来,基因慧在内容专业度、企业库和专家库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目前规模还很小,我们非常期待有行业使命感、敬畏感和实力的机构合作,包括内容、渠道和战略资本层面,共同推广先进的生命科技普惠和产业发展。
刘文桂 :基因慧连续发布五年行业蓝皮书,除了基因主题,还包括单细胞、肿瘤分子检测、大数据等,一直在践行“使连接产生价值,用数据看见未来”的理念,您对整个基因行业的发展变化有很深的洞察,你觉得基因行业的未来3-5年的发展格局会是怎样的?
汪亮 :洞察不敢当,基因行业细分领域我们比外行专业,但是基因行业本身至少可以分10个赛道,每个赛道我们建立专家库,和专家学习,因此我们的声音包括自己的看法、专家的看法还有一线调研。
基因行业的未来3-5年的发展格局,我们也在思考和总结。刨去老生常态的国产化、产品报证、资本理性等,这里分享一点——生命健康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储备正当时,包括信息、技术、产学研体系:
信息:从中文人类表型标准用语(CHPO)、国际表型组计划、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到华西十万人罕见病计划,将建立信息库、数据库,并从一线市场带动二三线市场;
技术:从基因组、单细胞,时空组(从病程时间和细胞空间层面判断)到表观组(从2014年的Cologuard、2019年拓展范围到2020年诺辉健康的常卫清获批),接下来就是蛋白组、代谢组;同时华为、腾讯、百度、京东的进军带来数字技术加持;
体系:从华大基因、燃石医学、贝康医疗、诺唯赞华、和元生物和何氏眼科的上市,从华西医院的2018年精准医学产业创新联盟到2022年国家级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省委书记出席成立仪式);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蓝色彩虹到Illumina加速器;从高瓴资本、红杉中国到经纬创投重仓生命科学。产学研资的体系加速补全。遗憾的是监管知识体系层面,我国离美国的NIH、英国的NHS还有很大差距。
图:基因检测和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
(来源/基因慧《2021肿瘤基因及分子检测蓝皮书》)
刘文桂 :觅健作为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平台,我们也观察到,在癌症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于基因检测已基本变成标配了。肿瘤早筛产品也开始宣传地很火热。
今年的蓝皮书框架中,基因慧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NIPT之外的第二个普惠成熟产品何时落地?肿瘤早筛产品这两年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上市,那什么时候能够做到普惠?第二就是大家很关注的准确率?到底跟算命相比哪个更准确?
汪亮 :基因行业除了NIPT(无创产前诊断)之外的第二个普惠成熟产品,还不确定。目前成熟的产品是用于伴随诊断(即靶向药用药筛选精准受众和预后监测)的肿瘤小Panel,但尚未普惠。普惠的产品,大家更期待的肿瘤大Panel,我个人也坚信未来会普惠,但需要周期。
基因检测产品的准确度如何,要看不同的产品:
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NIPT,准确率达99.9%,在深圳、长沙、天津等地纳入医保,纳入各大一线城市的物价局标价范围;
用于肿瘤预后监测和复发风险评估的MRD产品,以Signatera MRD test为例,阳性预测值>98%,特异性>99.5%;
对于时下炒得比较热的肿瘤早诊产品,以Cologuard为例,14年获批用于50岁起的具有结直肠癌平均风险的人群,19年扩展至45岁起,检测结直肠癌的灵敏度92%,粪便免疫化学检测灵敏度 74%。对于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患者,Cologuard特异性90% ,比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低6个百分点。
我个人认为,未来有望成为成熟、普惠的产品包括:
生育产品:携带者筛查(孕前),技术基本成熟,只待行业共识、规范和政策;
肿瘤产品:肿瘤早诊,需要更多耐心和资本,例如今年Grail和NHS合作,I期14万健康人,2年内抽3次血,花费20亿元人民币;
DTC(直接面向消费者)产品:用于祖源分析、娱乐、社交等市场教育和互动,对标23andme,技术基本成熟,核心是监管政策。
刘文桂 :基因检测其实最终的需求是患者或健康的个体,许多基因公司希望实现直接To-C(面向消费者)的销售,你认为实现C端用户直接购买的卡点在哪?或者哪类产品比较适合做To-C的直销?
汪亮 :面向C端的基因检测,技术和产品基本成熟,国外以23andme,Helix为代表,国内以WeGene、23魔方为代表。在国内已经实现了直接购买,但主要用于非临床用途。国外类似23andme的产品已经可以通过居家自测,来检测帕金森、乳腺癌等疾病。
核心的难点包括:
DTC政策保守:23andme的产品获批也是一波三折,但继2017年后逐渐扩展产品范围;但国内政策尚没有打开缺口,2022年抗原自测也许是很好的契机;
产业竞争不足,价格高企:例如23andme的产品99美元,国内类似产品799元;
市场认知和资金不足:国内推崇的往往是容易的,例如测一个喝酒乙醛脱氢酶的ALDH2基因当做“挡酒神器”的产品,没有深入研发临床级遗传病、肿瘤产品;当然这也与资金不足有关,导致部分企业转向群体基因组科技服务市场。
适合做直销的产品,对标23andme,包括:
常见的典型遗传病:例如帕金森、迟发性阿兹海默病、遗传性血栓等;
具有少数驱动基因的肿瘤:例如BRCA1和BRCA2高度相关的乳腺癌和卵巢癌;
携带者筛查:需配备遗传咨询甚至未来的家庭全科医生。
刘文桂 :最后,代表我们平台的患者问一个问题:如果真正患者自主选择做基因检测的时候,患者应该怎么选择检测公司?有哪些参考依据?
汪亮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适合医生来回答。对于检测机构,目前还未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基因慧未来可能会做。这里我个人提出一些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诊疗依据。看一个基因检测机构,包括:
看产品: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国际、国内还是省内,二类还是三类);已拿证的,看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报告,特别是临床大数据的训练集和审评备注;未拿证,看是否入疾病诊疗指南或共识;海外引进,看是否有授权专利;
看技术参数:看产品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性,且针对特定疾病特定病程的数据,不能一概而论;
看检测报告的结论是否明确;
看价格是否处于合适范围内;
看品牌:创始团队、研发团队、合作机构、企业动态新闻中达成的成果等。
汪亮 :刚刚刘文桂总也谈到,觅健作为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平台,观察到基因检测对于癌症患者已经基本变成标配;想请教下,最近几年那么不同科室的医生和患者对于基因检测的态度是怎样的,在选择基因检测产品时有哪些考量和期待?
刘文桂 :近几年,医生是非常欢迎基因检测产品的,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能辅助他们进行更精确的诊断,同时有助于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后续方案的设计。医生首先考虑的是产品注册证、产品价格等因素。
从患者角度来说,以觅健去年的白皮书中的肺癌患者数据为例,87.1%肺癌患者曾完成基因检测,同比增长3%。相关专家认为,完成基因检测的肺癌患者达到60%已是较为理想的数据,说明患者对基因检测的接受度已经逐渐提升。
尽管基因检测在各三甲医院都有,但没有普惠,主要原因有两点:
部分医生没有给患者推荐基因检测,可能有准确性、患者负担等考虑;
部分基因检测产品价格较高。
医生和患者都期待基因检测产品能够提升准确性,价格惠民,或纳入医保。
汪亮 :信息时代,使得医生和患者很容易接触前沿信息,但是目前专业信息体系还不健全。觅健作为肿瘤患者全病程管理平台,也做了很多肿瘤科普、资讯、百科、白皮书等知识服务,可以介绍下相关工作吗?对于从信息到知识,从资讯到白皮书的价值和发展趋势怎么看呢?
刘文桂 :觅健开展的是由患者教育、患者管理到未来生态赋能的发展路径。由于医疗领域具有门槛,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差是天然存在的,最初觅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内容为切入点,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对称医疗资源。
然而肿瘤领域非常复杂,患者很难依靠自己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随后觅健发展为患者的“康复顾问”,为患者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觅健的业务形态由此产生。
基于CSCO大会上与专家的交流,觅健在2019年发布《全国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希望能呈现患者在大样本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专家对患者的治疗状况与大样本数据之间的差异,此外,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能以白皮书作为参考依据。
汪亮 :展望未来,一方面从应用端出发,强调对同一癌种的分子分型,继而进行个体化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另一方面从技术端出发,基于同一类的分子标记物,FDA已经批准多癌种甚至泛癌种的基因检测试剂盒以及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
这不仅给癌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带来新的理论和方法变革。技术和应用之间可以说彼此影响,有摩擦也有发热。您认为未来3-5年,前沿的生命科技和癌症诊疗应用之间,谁是驱动因素,新的需求和新的技术会给医疗和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
刘文桂 :我个人认为,技术是驱动因素,以觅健用户为例,不同癌种患者在觅健平台上活跃度不同,当各癌种有最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案发布时,对应的患者群体认为这代表着有机会延缓或治愈自身疾病,活跃度极大地提升。
觅健希望能收集并反映患者的心声,用真实数据服务技术端,积极配合产品临床试验的招募,推动从技术到应用的进程,造福患者。
▼ 《2022基因行业蓝皮书》开放合作
华为云、齐碳科技、贝康医疗等合作
仅余一名联合发布的席位
作者 | 布三少 编辑丨CC
校对 | Kathy 审核 | Mark
首发丨基因慧 关键词 | 行业研究
基因慧首场直播
“生命之声”线上产学研用研讨会
基因科技如何呵护女性健康
【声明】为了服务基因及数字生命健康科技推广、产业创新及产学研用连接,基因慧秉持专业、赋能、中立的立场收集、分析、发布信息或专家见解。但由于时效性及行业特殊性,所刊登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本文相关信息不代表基因慧的观点;基因慧平台刊登的原创内容的知识产权为“基因慧”商标拥有者及相关权利人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申请并注明来源。欢迎个人及机构投稿及合作。
关于我们 基因慧是一家数字生命健康产业知识服务平台,创立于 2016 年。创始团队深耕行业十余年,基于内容、智库和产业数字化平台,为政府、研究机构及企业提供产业咨询及科技推广服务,践行“使连接产生价值,用数据看见未来”的理念,与90%知名基因机构建立了合作,推广生命科技,服务产业创新。
☆ 中国遗传学会生物产业促进委员会委员
☆ 连续四年发布基因行业蓝皮书
☆ 主办数字健康私董会、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论坛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政策研究应用分会常委
▼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可回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