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申同创始人杨林兵:希望申同为美好社会留下“幸福”的种子

石薇 同人法律
2024-08-26



杨林兵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健康、富足、自由和体面,但他对幸福的追求却有着多重的维度:从个人到律所到行业再到整个社会。他希望带领申同人一起走向幸福,并通过幸福文化驱动影响行业生态,进而为美好社会留下一瓢“幸福”的种子。




上海申同,杨林兵的办公室里,安放着一台未启用的汉白玉骨灰盒。

作为创始人,79年出生的他,与同年出生的申同主任王浩约定:将来谁先走就给谁。“这叫向死而生”,杨林兵调侃道。

很难想象,才40岁出头的他,就已经活得这般通透,毫不避讳谈论“死”这个字眼。
 
在他看来,人的一生短暂而珍贵,死亡是每个人的终局,没有人可以避免。所以,在有生之年,敬畏生命、追求幸福,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职业忠诚,是他人生的三大信条。

自始至终,他也用实际行动恪守着这三大信条。


敬畏生命

No.1



说起对死亡的坦然态度,杨林兵分享了他在2006年的一次特殊经历。
 
当时的他,从江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漂泊了多个城市后,第一次来到上海这个“梦里都够不到的城市”,巨大的反差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游离感。
 
他觉得自己仿佛是一颗弥漫在空气里的小粒子,毫无存在感,想发力,却找不到抓手。这段时间,对于人生路径多数时候处于上升状态的杨林兵而言,大概可以算作至暗时刻了。
 
心情极度抑郁之下,杨林兵想到了殡仪馆。“当时觉得我们都经历过生,但是死还没有真正面对过,如果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事情打倒我呢?”
 
接下来的一周,他每天都去一次上海龙华殡仪馆。直面死亡,让他对生命有了全新的感悟,他理解了每个个体生命对于大千世界而言的确是一粒尘埃,微不足道,但是过好这一生,对自己却是无比重要的事情。
 
“人没有见过生死,就不会认知到生命的可贵。”
 
杨林兵与申同主任王浩


如果说殡仪馆的经历让杨林兵对生与死看得更加淡然的话,那么敬畏生命这颗种子,其实早在年少时,就已经深深植根于他的骨血里。
 
17岁时,亲眼目睹一名亲戚因野蛮执法曝尸街头的画面,曾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他愤然而起,一封“泪书”寄到中共中央,并抄寄给《半月谈》,之后被江西省公安厅厅长约访。
 
这是一件多数人看来冲动且出格的事情,也许是少年热血,但这种骨子里透露出的正义感和良知,却不能不说,是杨林兵潜意识深处最原始的对生命的敬畏,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那就是: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被尊重,无论生与死,都应该有最基本的尊严。
 
而殡仪馆的经历,正是让“敬畏生命”这一概念在他心里清晰起来。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后来杨林兵把业务领域从企业法律服务,转向刑事辩护。放着很赚钱的活不干,反而去做“道不尽人间疾苦”的业务,也只是因为刑事辩护“价值感更高”。
 
举个例子或许更加明晰。十年前,为了成功帮助一位一审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当事人二审改判为死缓,杨林兵多达十几次远赴外地“缠着”主审法官,从多个角度阐明自己的主张,执着而又坚定,为的就是能够帮助当事人争取一分活下来的机会。
 
而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也衍生出他更高一层的信条:追求幸福。
 

追求幸福

No.2



对申同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打造最幸福的中国律师事务所”是申同一直以来的愿景。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愿景正来自于杨林兵。
 

杨林兵是一个有着很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改变现状的人。这一点,从他曾经毅然放弃大学老师这样一个“铁饭碗”,并在一年之内游历七座城市,最终选择魔都上海就能看出,他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安排的人。
 
也因此,杨林兵一直认为,“幸福”不会自己来“敲门”,需要靠追求才能获得。这种积极作为和努力进取的态度,驱动着他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断前行。
 
杨林兵对幸福的理解很简单:健康、富足、自由和体面,但他对幸福的追求却有着多重的维度:从个人到律所到行业再到整个社会。他希望带领申同人一起走向幸福,并通过幸福文化驱动影响行业生态,进而为美好社会留下一瓢“幸福”的种子。


01

为己谋幸福


跟杨林兵聊天,能够很明显感受到他是一个有着很强幸福感的人,包括看他的朋友圈,也都洋溢着满满的岁月静好。

这种幸福感不仅仅来源于他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一直信奉的处事原则是凡事尽最大努力争取,如果努力了仍然没有好的结果,那么就把它归结为天意或人性。
 
这种平和坦荡不拧巴的心态,来源于他多年前独创的一套情绪管理法。他模仿天气预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心情分成晴天、雨天和阴天,分别对应好心情、坏心情和不好不坏的心情,每天记录。
 
杨林兵与自己的一双儿女

一年过去了,他数了数发现,这一年里晴天是300天左右,阴天和下雨天是60多天。第二年,他就把“下雨天”这个选项去掉了,只剩下晴天和阴天。这一次,他发现自己一年有340多天都是晴天,阴天只有十几天。
 
“那在这一年,如果出现下雨天该怎么办?”我问。
 
“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来不在问题层面,不开心,千万别去想为什么不开心,怎样才能开心,我会做开心的事情把不开心覆盖掉。”就这样,杨林兵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幸福感。

02

为他人谋幸福


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到了创办申同后,就形成了申同的幸福文化。
 
在申同官网,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约定,一群人,一辈子,一职业,一单位,一起变老。”
 

杨林兵一直觉得律师是一群幸福感很低的群体,“二八定律”和高强度的工作之下,多数律师的生活谈不上健康、富足、自由和体面,整个的职业生涯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律所之间流动与漂泊。
 
他希望创办一家律所,结束律师漂泊无依的状态,让一群和自己一样草根出身的普通律师在这里幸福到变老。
 
想法很美好,但实践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将“幸福”这样一个抽象的词,具象到律所的运营中,真正融入为律所的文化命脉,对于杨林兵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这时,他做了一个很关键的选择:律所改制。将申同由一家个人所改制为合伙所。“申同不姓杨,它叫申同。”这是杨林兵一直坚持的观点,他认为文化需要传承,而做一家可以传承的律所,必须靠合伙,靠利他。
 
改制后,申同还形成了全员投票制度,只要是正式员工就有平等的投票权,投票产生主任和执行主任。每届任期两年,不能连任。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制度,杨林兵以身作则,提前从主任位置上退了下来。
 
之后,在合伙所的基础上,全员投票形成了申同的幸福文化,并且将文化主管纳入到了申同最核心的管理团队,专司监督和推动文化制度的执行、审核新制度的出台以及申同幸福文化的升级。
 
目前,申同文化制度已经升级到30多项,每一项文化制度都在滋养着申同健康成长。
 

抓阄(听天由命)、不要烟民、每日首位签单者请同事吃水果零食分享喜悦……除了一系列制度化的措施以外,申同内部还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设施比如文化墙、健身房、图书室、星空房等等。

这些,都是申同“彼此自由,互相成就,一起变老”价值观的深刻践行。在接受采访的中途,杨林兵告诉我,他这会正满头大汗,因为他抓阄抓到了一个几乎没有空调的办公室。尽管他是创始人,也不能享受特权。他笑着说:“这就叫‘彼此自由’,”显然乐在其中。
 
在杨林兵看来,要将幸福文化落地,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将文化制度化,第二是由合伙人身体力行。
 
前者是以硬性规定将文化具象化,后者则以软性的耳濡目染影响带动整个律所。文化的落地需要强硬的手段,也需要春风化雨的熏陶。
 
在大的社会层面,杨林兵则希望申同律师能够做社会关系的修复者,为促进美好社会播下一颗种子。
 

03

始于幸福,不止于幸福


幸福文化是申同的愿景和使命,但杨林兵并没有因为过于强调文化而忽略专业的建设。“专业立所,文化强所,品牌兴所。”在申同的发展理念里,专业被放在了第一位。
 

申同的定位是专业的综合所,目前包含公司商事、刑事辩护、知识产权、婚姻家事、建筑房地产、投资者权益保护、涉军法律服务等13个部门。
 
申同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每一年会设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确定当年的建设重点。而今年,刚好是申同的专业建设年。
 
在杨林兵看来,文化是实现律所长远发展的关键,而专业则是律所在行业立足的基础。

对职业忠诚

No.3



敬畏生命、追求幸福,在此基础上,对职业忠诚是杨林兵的第三大信条。
 
身为申同创始人,他对职业忠诚的体现,我更愿意归结为对行业的忧虑和对律所的管理创新。

01

行业的忧虑者


杨林兵创办申同的契机,就源于他对行业的忧虑。
 
杨林兵用“亚健康”来形容律师行业的现状。他认为“亚健康”包含多个层面:第一是身体的亚健康,高强度的工作损害身体健康;第二是心理亚健康即心灵积碳太多;第三是执业行为不端;第四是社会评价亚健康,“许多人会说律师是会法律规避方法的骗子。”
 

而申同的目标,就是从自己做起,改变行业这种“亚健康”状态。“申同”名字的来源,也与此有关,杨林兵希望,律师都能伸张正义,天下大同。
 
这里的“大同”,除了指整个社会的大同,也包含律师行业的大同。申同人深以为,好的文化,应该是全行业的文化,申同很骄傲在做先行者。

02

律所的助推器


杨林兵对于申同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
 
坚持长期主义,做百年申同,这是杨林兵的远景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他认为最关键的有四样东西:其中首要的是人。“要攒下一个又一个的申同信徒”。要帮助他们做好五个管理:管理好健康、管理好情绪、管理好理想、管理好品格、管理好幸福;第二是文化,始终坚持幸福文化,并对此不断创新;第三是薪酬。“钱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第四是战略,方向对了,努力才有意义。
 
在这个远景目标之下,杨林兵对申同当下所处的阶段和短期目标同样头脑清醒。“刚刚创立6年的申同处于初级阶段”、“人、文化、薪酬、战略以及管理团队等底层系统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接下来就是加速发展”、“申同10周年时要达到200号人,2个亿创收”……
 
关于申同的未来发展,杨林兵心中有着一份宏伟的蓝图。也因此,他更加明白自己作为创始人对于申同的意义。“我如果用好我自己,那我就是申同最好的动力。”


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6年来,杨林兵带领申同做了不少内部革新,包括律所改制、文化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以及组织架构创新等等。
 
如今的杨林兵,从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后,对自己在申同的定位同样认知清晰:首先是一位永不言败的申同人;其次是一位一心一意的合伙人;第三是管理团队的超级替补;第四是百年申同的一名过客。
 
对杨林兵而言,创始人的地位赋予了他对申同独特和持久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并不会因为他不做主任就消失,所以他要做的,就是不断自我革命,不断进步,引领申同不断革新,弱化自己的个人色彩,这样他才能成为申同发展最好的助推器。
 
而对于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平衡点,他的答案是:“身不在其位,但心永在其中。”

 


作者手记


关于杨林兵律师,想写的内容其实很多。他是一位头顶有梦想,眼里有星光,脚下有大地的人。


关于申同,关于行业,关于社会,他有很多梦想和激情,但他并没有因此忘记脚下的大地,为了实现梦想和激情,他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努力。


这也是他能够从一个穷苦少年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位置的最重要原因。但囿于文章结构和篇幅,难以把他分享的所有内容都包含其中。所以决定从他一开始分享的“敬畏生命、追求幸福和对职业忠诚”三个层面来写。


这三点是他人生的三大信条,可以看到,无论是早期的经历还是后期创办申同,这三点贯彻他前半生的始终,我相信也会在他的后半生被一如既往地践行下去。


这三大信条也成就了他的大智慧和大格局:不要在意短期利益得失,不要纠结琐碎杂事。人要抬头看天,也要脚踏实地。


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罗曼罗兰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从杨林兵律师的身上,我看到了“四十不惑”的完美注解。



 

以下是杨林兵律师对行业的一些洞察和对青年律师的建议:

1.您对国内的法律服务市场有哪些洞察?


首先,从律师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的律师没有职业该有的显著性。比如说在美国、欧洲这些地方律师是很受社会尊重的,职业特性很清晰。但是中国律师就没有这种显著性,类同于其他的商业组织;

第二,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国家没有关于律师的产业政策。所以对于律师也没有统一的培训,这就导致中国的律师执业水平执业行为参差不齐,缺乏标准性。一些年轻的律师甚至连诉状都不会写就开始做律师了,但是在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律师大都经历过统一的职业培训,为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从律所管理者和行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许多管理者过度关注律师的经济效益也就是创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律师社会责任的承担。
 
我觉得律师最大的责任是依法执业,把律师这份职业做好;其次是修复社会关系;第三是提升行业影响;第四是培养好下一代;第五是作为法律宣传的主体。从这些层面来看,许多律所管理者和行业管理者其实都走偏了。
 
第四,资本对行业的影响非常大。老牌律所抢滩已经结束,江湖地位稳固。新的品牌如果没有管理创新,是很难做大做好的。但是现在资本对新律所的影响非常大,它们推动这些新律所不断开疆拓土,但是在管理创新这一层面似乎并没有下很大功夫。另一方面,将来的趋势是不是律所越大越好,我也是存有疑问的。反观日本、德国这些地方,中小律所占绝大多数,而且许多都存活了上百年。所以,资本对行业的影响这块到底是好是坏,目前还很难讲;
 
第五,我觉得行业要加强基础建设,坚持长期主义。
 
什么是基础建设?就是律师的认知,包括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对执业行为的认知,对我们自己平台的认知,对同行者的认知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觉得是要加强对律师执业行为的建设。
 
另外还要坚持长期性。这个行业如果短视的话,我们就没有行业的显著性和价值了,所以要加强基础建设,坚持长期主义,最终回归工匠精神,才能彰显我们的职业本色。
 
第六,我对行业一直以来所持的观点:我觉得大部分律师一辈子还是要在一个又一个的普通案件中度过,我们办的是人的酸甜苦辣,不要片面去追求某一个大案要案。无论是律师还是律所,都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

2.您认为青年律师如何提升认知能力?

这本书目前还没有出版,预计年内公开发行。
 
认知是什么?第一个层次就是对律师职业定位的认知。在我看来律师的职业定位就是匠人,是知识分子,是精英,他是社会进步的创造者。但是很多年轻律师没有准确的定位,做的事情变成了拉皮条拉关系,没有职业的气节,也没有律师该有的仪表;
 
第二个是对职业价值的认知。律师的职业价值是什么?我觉得是社会关系的修复者,我们不要一味地提所谓的忠诚当事人的利益,让社会和解是最好的,要促进社会关系的修复,不要扩大社会的裂痕;
 
第三个是对执业行为的认知。律师该怎么执业?怎么开拓业务?怎么操作业务?执业行为的认知要到位,就比如最简单的打电话,语气、话术都是有技巧的,在这方面,许多年轻律师是没有经验的;
 
第四个是对平台作用的认知。年轻律师一定要扎根平台,建设平台,最终享用平台并留下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不要到处流动,选择一个契合的平台很重要。
 
第五个是对同行者的认知。律师太孤单了,整个职业生涯还是要多找一些同行人,在互相成就中积攒情谊。
 
那么该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呢?我觉得只要这些认知到位以后,坚持做下去,就会提升。一定要坚持,不能短视,也不能赚快钱。最终我们受社会尊重,并不是因为“律师”两个字,而是因为执业行为。

3.能否分享一些您的管理智慧和经验?

我平时其实不喜欢读管理学的书,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是三点:第一,以人为本。多把人当人看,不要当做工具,所以一定要关注人性;第二,管理要为自己的管理目标服务,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实际情况;第三,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生的。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的经营理论都是自己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慢慢创造出来的,都是自生的;第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要什么,别人就想要什么。


在管理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自己的欲望,所以要不断自我革命,利己,处处是对手或“敌人”,利他,处处是合作者,最终会不知不觉成就自己。

- The End -

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回顾杨林兵律师在同人法律举办的“聚焦律所管理·开拓之路”线上沙龙的精彩发言!


同人对谈往期精彩(按姓名首字母排列)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人法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