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民,艺术家,深圳市民中心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
坪山美术馆四季学术沙龙第三期——2020年夏秋专场“作为田野的珠江三角洲”,将主题聚焦于这片作为“行动者的田野”的三角洲地区。我们邀请了6位艺术从业者和学者,基于自身实践进行主题演讲,并邀请了2位青年学者作为沙龙中圆桌讨论部分的评议人。我们期望这次沙龙一方面开掘过去20年这个地方的沉潜与隐秘的话语资源,同时也将珠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对象与主体进行审视与考察。
2019年,沈少民受邀担任深圳国际艺术家版灯光秀总导演,他为此来到深圳,并开始关注国内盛行的“灯光秀”。他非常抗拒“灯光秀”这个名词,更喜欢称其为“光影艺术”,他发现中国大城市的夜晚就像一场“被群魔乱舞的声光电所比划的狂欢盛宴”,在灯光秀热潮下,我们反而需要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黑夜与光明?作为艺术家,沈少民通过作品来表达他的主张,他认为城市该有的夜晚,应该回归温柔和静谧,黑夜应该有黑夜的样子,他的作品剥离了光怪陆离的色彩,用“黑白”二色来回应城市夜晚的夜幕与光明。
此次沙龙由坪山美术馆主办,《打边炉》策划。本文在作者发言摘录基础上经《打边炉》编辑整理,部分内容有删减,发表前经过演讲人的审校。文中用图来源于演讲者的PPT。本文编辑:田露思。
1、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夜晚被停止运行”。我最近这几年的工作都围绕黑夜展开,今天介绍的作品都是和夜晚有关的作品。在我看来,珠三角的景观,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白天的景观”,这里的夜晚和白天没什么区别,都很亮。
珠三角的经济比较发达,我们有钱了以后就爱点灯,各个大城市都流行灯光表演,包括三四线城市也都在做灯光秀。我这么多年的创作里并没用过灯光来做作品材料,是来了深圳之后被邀请做艺术家版灯光表演的总导演,我才开始用灯光做作品的。在设计灯光作品前,我需要做一些功课,了解一下灯光艺术。当我了解了很多城市的灯光表演后,我觉得这事很可怕,大多数城市的灯光秀都是光污染。
2、 我们目前所有的灯光秀都还停留在炫富的阶段,有多少种颜色就在作品上放多少种颜色,好像颜色越多这个城市就越厉害。不像国外的一些灯光作品,会带有一些反思和批判性的东西,艺术家都是带有批判性的,而我们目前关注的就是视觉上好看,同时又把好看等同于运用大量的色彩。我甚至比较反对用“灯光秀”或者“灯光表演”这样简单的词语,来评价一个城市所有的灯光作品,我觉得比较合适的词语是“光影艺术”,没有光就没有影,这是我对“光影艺术”的想法。
3、 我总在想,我们的光影艺术为什么不可以做得好一点呢?我们有黑暗,就要寻找光,但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黑夜与光明?对艺术家而言,用光作创作材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因为光有各种可能性。但是光的使用把握好了是光影艺术,把握不好就会变成光污染。我经常说,城市的夜晚不缺亮度,缺的是温度,怎么能把光影艺术做得有温度,让大家不仅接受,还能够享受,这是我在乎的。
4、 我被邀请为深圳市民中心周边的43栋大厦设计艺术家版灯光表演时,内心很纠结,因为我本人比较反对这种亮化工程,后来在重重考虑下,我还是接了这个任务。最初我设计的版本是黑白的,刻意做一个颜色少的作品,在大厦外墙上不断地用白色灯条编织。由于每栋楼的造型不一样,市民就可以享受一栋栋建筑编织成形的过程。但考虑到市民对黑白样式的接受度问题,我就将主题换成了交通符号。一来是它颜色少,基本上是黑黄、黑红两种色搭配,整个画面会干净一些,没那么五彩缤纷;二来是这些符号的寓意,交通符号的功能是什么?规则,也就是对于人的限制,我总是能敏感地感受到周遭的限制,这或许是作为艺术家的本能。我做灯光秀的出发点反而是想尽量低调,灯光表演的颜色一多就会变得很魔幻,夜晚就要有夜晚的感觉,如果把夜晚照得跟白天一样亮,那是反人性的。 5、 作品的颜色不是越多越好看,艺术也不仅仅是美,它包括很多东西,比如艺术家要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传达对艺术的理解方式等等。作为公共艺术作品,它在一个空间里就要和这个空间有关,在珠三角城市里就要和这座城市有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跟这个城市里的人有关。我为深圳皇庭大厦设计的《角逐楼梯》考虑的是城市高楼作为珠三角经济与时代飞速发展的标志物,它在物质层面的意义上是被人们争相追逐的。我用白色LED灯把一层一层锯齿形的逃生楼梯的造型裸露在建筑外墙,并配上了一个动画情节:一开始一个人在爬楼梯,然后爬楼的人越来越多,忽然有的人爬着爬着就不动了,还有人倒了,连带后面的人也一起摔倒了,于是大家又开始重新爬。这段动画是对大城市里“盲目”、“攀比”、“追名逐利”等社会现象的暗讽,但更主要的是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信心与期待。这栋写字楼里都是白领,他们每天都要在大厦里爬楼梯,这个作品和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是相关的,或许会让他们感到一丝的亲切。我认为光影艺术应该这样让看的人觉得和自己有关,作品才可以感动人。作为公共艺术,艺术家如果只考虑自己作品的呈现是很自私的,作品放在楼体上,首先要尊重建筑师的作品,然后再考虑怎么用光影艺术为这栋建筑加分,让这栋建筑更加立体、更有魅力,而不是把建筑当成一个屏幕去播放你想播放的东西。皇庭大厦这个作品我就用了一个建筑语言,从而和这栋大厦以及里面的人发生关系。这件作品的属性就是写字楼,它可以放在深圳皇庭大厦,也可以放到珠三角别的城市里,只要是这样体量的写字楼都会生效。因为珠三角的城市都一样,晚上灯一亮,所有城市都没有区别。所以我反对把城市过分照亮,作为艺术家,我只能用作品让大家看到光影艺术还可以这样做。 6、 光影艺术作品可以不那么花哨,有光就有影。比如我设计过一个《路灯》作品,我保留了城市里路灯的照明功能,但让它不仅仅是照明,给它装上一个投影后,它照亮的区域会有一个影子动画。这个影像可以从路灯下发生的事情中进行拍摄,比方两个人在灯下聊天,他们走了,但是影子留在了路灯下播放,成为下一个人可以享受的“皮影戏”。光的温度影响人的情绪,有研究表明冷色的路灯和自杀人群有潜在的关联。苍白的LED路灯使城市缺乏温暖,大量五颜六色不断变幻的灯光又使人精神紧张。《路灯》这个作品便是我想在城市里给人一种“人已走,影却留”的浪漫美感,让路灯变得有温度。 7、 我总希望通过公共艺术作品来让大家思考一些问题。除了上面提到的光污染,城市里还有声污染。我最近为一个公园设计了一个声音装置,这个作品来自一副我很久不用的耳机,我用手机把那副耳机拍下来,打算放大做成装置。我的设计是耳机装置里有一个感应摄像头,观众走近它的两米内,耳机里就会自动播放一首诗歌。很久不用的东西会成为记忆,当我把这个记忆用雕塑语言放在一个公共空间,那就是大家的记忆,而诗歌是传达情感的方式,当你路过带有记忆的耳机听到一首诗时,这里面不仅有怀旧,还会有温度。珠三角的城市发展得太快了,快到我们来不及回头看一眼丢失了什么东西,实际上我们丢失了太多,就像这种带线的耳机已经很少被使用了,成了一个记忆。我觉得一个作品能让人回忆起一些丢失的东西很重要,它带着情感。 8、 只有情感互动才能让公共艺术作品打动人。我针对夜晚还设计过一个《道闸》作品,是通过技术来传达情感的。作品设计在行车道入口处,分别在道路两边安装10台道闸,像仪仗队一样排列着。当有车进入园区,10台道闸会从前往后渐进式起降,我还在道闸的杠上设计了一个关节,它们抬起来的时候会有孔雀开屏的视觉效果,夜晚会发光。在这个作品里我想表达的是公平,珠三角的大城市里开什么车的人都有,但无论你是开奔驰还是开夏利,你进园区时受到的礼仪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应该受到公平的对待,这是我的态度。
9、 跟珠三角一样,上海的灯光表演也喜好特别炫的视觉效果,颜色多且声音大。我曾为上海的灯光表演设计过一个作品,我当时的计划是在人群散场时让作品出现,大家看完表演后安静下来,开始回家了,突然空中飘来一首诗。我用七家架无人机把白色LED灯线带到空间,在200米高空突然出现一首我的诗。但后来因为上海出现踩踏事件不让大型聚会,我就在我深圳的个展上展示了这个作品,也是等开幕的宴席快要散去时,忽然在华侨城的上空飘来一首诗。华侨城是深圳的其中一个文化中心,我想为这里的夜空增加一分诗意。如此一来,我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也变成了一个突发的公共事件,观众事先是不知道会突然飘来一首诗的,这类形式其实跟我过去的个人作品是一脉相承的。我曾在澳大利亚海滩雕塑展展出的《中国鲤鱼》既是一件公共艺术作品,也是一个可能把路人、警察甚至法官牵扯进来的公共艺术事件。虽然公共艺术是一个妥协的艺术,但对我而言,我的创作始终还是在我自己关注的一个线索里面的,只是语法不一样,现在用光影的语法做作品。 10、 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态度,态度决定了你的作品。做光影艺术,要给大家带来光影艺术的享受还是光污染的气氛,这就是艺术家的选择。深圳作为珠三角的一线城市,国际化是我理解的深圳城市精神。深圳年轻人很多,很多“深二代”都在国外受教育,所以市民接受新东西是没有障碍的,我们不用总担心观众看不懂。我们作为艺术家,作品也应该是引领性的,公共艺术也不能为了将就观众而往下走。国外也有很多城市有灯光节,比如里昂的灯光节偏艺术,悉尼的灯光节偏节庆,每个城市的灯光节都是不一样的。国内目前还没有定位清晰的、有独特风格的灯光节。无论是灯光节也好,夜晚的城市也好,我觉得都要有区别才好,不一定都做得那么明亮花哨。当所有城市都陷入一场灯光竞赛当中,每个城市的夜晚就会缺乏整体美感的考量,也不能给人归宿感和温暖。如果一座城市的夜晚能有一小时代表这个城市的特点,那一小时可能是特别暗的一小时,或者珠三角每个城市在夜里能有一个自己的代表色,我觉得都是好的。
顾铮:从“人间社会”到“屏间社会”
没有了一个锚固精神的依托,就无法构成地方
四季学术沙龙是坪山美术馆发起和主办、《打边炉》联合策划,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周期的常设性学术活动。该沙龙立足坪山在地文化的现实情境,强调跨学科、区域和国际对话,致力于建立坪山与全球艺术网络的互联,为地区发声,为建构坪山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