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艺术呢份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ARTDBL 打边炉ARTDBL
2024-09-07
《照明》,李燎,行为、灯具,尺寸依场地而定 ,2013


策划:钟刚
编辑:田露思


“打工人”是最近的一个热词,它呈现了工作之于我们的关系,既真实,也冷酷。《打边炉》从这个角度给8位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工作年限的“艺术机构打工人”发出了10个问题,以期讨论艺术系统之中的工作逻辑。我们希望呈现和道明人和机构的关系,工作和制度的关系,而其中的“关系”,是“机构修辞术”之外的世界。《打边炉》给出的问题如下:
 
1、你想象中的“艺术打工”和现实中的情况,有何不同?
2、你的工作“有意思”吗?
3、你们上班打卡吗?迟到扣钱吗?
4、你们有KPI吗?
5、如果有一份高薪水的白领工作邀约(朝九晚五、职业装、办公室政治),你会接受吗?
6、你热爱艺术行业吗?
7、你最看重这个行业的价值是什么?
8、如果不打这份工,你会做什么?
9、有人会觉得自己是工具人,你有这个感觉吗?
10、最后一点很重要,你的工资够花吗?
 
以下是他(她)们的回答,我们难以保证这就是事实与“真相”,但可以说这些是不必回避的、但又经常被遮遮掩掩的“行业忌讳”。





在一个了无人烟的地方“打工”,
简直是造梦一般

受访者:张芸
工作地点:银川;机构:银川当代美术馆
 
我从美术馆开始打地基时就加入了银川当代美术馆团队,最初对当代艺术算是完全陌生的,所幸有专业的领路人带着一起工作,从零开始学习。虽然谈不上热爱艺术行业,但我是真的热爱这个美术馆,也是因为爱馆,才能有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艺术机构的工作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我拿着刚刚够用的工资,还好不用养家,工作到现在也快七年时间了。
 
由于部门性质,我的工作基本上没有非常空闲的阶段,除了负责美术馆日常事务、展览及活动的宣传策划及推广;媒体资源的联络和拓展;还要负责官网、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
 
开幕前后是最忙碌的日子,联络艺术家和媒体确定行程订票、订酒店、安排用餐晚宴;确定开幕仪式、邀请嘉宾、准备展览资料、安排好人力物力;到开幕当天,紧盯既定的流程,开幕仪式顺利举办后,接待艺术家和媒体,组织采访,微信步数最高的人舍我其谁!
 
开幕式过后,工作并没有结束:整理照片和资料,联系媒体写专稿,审稿定稿,还有一大堆的合约报销等琐碎事物。刚刚处理完这个展览,新的展览马上又要开幕了。
 
即使是这样,跟其它行业相比,我还是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有意思,毕竟是自己热爱的,和一群同样热爱这里的人一起工作。回想起来,在一个最初了无人烟的地方,一个并不具备丰沛艺术土壤的城市的当代美术馆“打工”,简直是造梦一般。



 
或许有点理想化,
但这就是这行独特的价值

受访者:袁嘉敏
工作地点:北京;机构: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读书期间,我对艺术机构的工作没有太明确的概念,身边几乎没有朋友或前辈从事艺术行业,因此我对职业的认知可以说是从具体的工作中慢慢建立起来的。艺术系统其实有着很多不同职能的工作,而且近年随着行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致。相比于其他行业来说,这行充满着想象力和生命力,我们也在不断去尝试不同与观众对话的方式,例如去年因为疫情,我们做了线上音乐会“良樂”,得到了不同圈层受众的认可,同时策展团队在很短的时间内策划出“紧急中的沉思”展览,这些都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挑战。
 
你永远不知道进入美术馆的观众他正在经历什么,这个观展体验会在他今后的人生成为怎样的一个段落,像我们机构的志愿者或者观众经常会分享一些自身与艺术相遇的经历,都非常有意思。我自己也是这么成长起来的,而且这些东西至今仍在持续不断地滋养着我。这样表达可能有点理想化,但确实难以想象其他行业也拥有这种温度。

艺术机构可能都比较难制定类似大企业的硬性KPI去量化所有的工作,但每年会根据工作计划来制定相应的目标,完成度和质量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像我的工作岗位会接触到很多不同的合作对象,如何去整合双方资源,通过反复的沟通让事情推进得顺利并且得以实现,这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课题。其实也有过很迷茫的时候,但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现在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我热爱艺术行业。
 


 
能被当成“工具人”也很好啊,
至少说明你有用

受访者:刘婷
工作地点:南京;机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从小就有个在美术馆工作的梦。因缘际会之下,我真来到了美术馆工作,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愿望。工作至今还没有过倦怠感,穷到被称为“艺术机构打工人”了,还继续在这个行业里冲浪,也算是真爱了吧!
 
对于行业价值,我思考过很久。艺术既不能抵御灾害,也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社会矛盾,创造不了巨额财富,还推动不了科技的发展。但是每次去看展览,遇到那么一件两件突然“击中”我的作品,或去采访艺术家并得到了一些启发的时候,都会让我觉得这份工作值得!可能这些就是行业价值吧。当然,我这个岁数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不就是最大的价值吗?
 
艺术多少有些“上层建筑”的意思,但是“打工”又多是为了生计。两个本不挨着的词硬是凑在了一起,一方面有些天然的牵强,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认清了一个现实——“”无论何时都是重点。能“艺术地打工”自然很美好,但掌握“打工的艺术”则显得比较脚踏实地。
 
我所在的美术馆被业界称呼为“劳模美术馆”,虽然没有具体定过什么KPI,但大家在馆里都埋头工作。有时候会忙成“工具人”,但我想,能被当成“工具人”也很好啊,至少说明你有用嘛!不过“工具人”这个词多多少少让人感觉有点木,我觉得我还挺鲜活的,算是个生龙活虎的“工具人”吧。如果真用一套可量化的绩效体系去测评的话,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超额完成任务了。
 
美术馆的工资收入虽然不算高,但是在这个“消费时代”里赚多少钱才敢说“够用”呢?小时候觉得要是自己有零花钱,买个桔子软糖就满足了;长大一点觉得自己如果买得起一个索尼随身听就是大富翁了;现在要买楼,买车,买艺术品……等哪天进入“低欲望社会”的时候可能就“够了”。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
实际上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儿

受访者:L
工作地点:深圳;机构:匿名
 
刚从南艺毕业后我投身广告行业,不久便回归了艺术行业,成了“艺术机构打工人”。作为艺术从业者,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在美育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自身力量让身边的家人朋友更多地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昨天看画展时,跟男朋友说看上了一幅作品,他的第一反应竟然是:“居然比名牌包还贵!”那一刻,我就知道还要继续努力。
 
我之前所在的岗位工作很忙,不仅要负责场馆所有展览和项目的媒体宣传,还要负责参与策划公共项目,以及猝不及防的各种行政和财务事项。基本上是从展览前期一直“营业”到展期结束,然后再进入到新的展览。展览空档期还需要穿插自主策划的公共项目,甚至偶尔会和展期工作重叠进行。当然,一直在面对新的挑战,一直在产生新的事物,一直又再推翻自己之前的创意,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即使谈不上热爱艺术这行,但喜欢是一定的。
 
在艺术机构里做了几年后,也萌生过转行的念头,想过继续在广告行业做创意,在品牌行业做公关,或者在媒体平台做编辑,但再仔细想想,其实都和现在的工作内容相关。
 
最近去了新机构工作,依旧在艺术体系里。曾有老同学知道我的工资后和我说:“你的工资比我家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工资还低!”无论在学院美术馆、民营美术馆还是公立美术馆,都有人吐槽工资低的问题,这是一个常态。我住在家里,衣食住行不用过多担心,工资只需要满足社交需求,所以我的样本可能不具有广泛参考性。但我想的是,越来越多家庭把孩子送出国深造艺术,但是回国后可能只找到一份工资相对低廉的“艺术相关工作”,以后还有人会花重金深造,然后选择艺术行业吗?
 
我和刚入行的同事描绘的艺术行业工作是:“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实际上好像并不是那么回事儿。”说白了,我们都是螺丝钉,也许会被拧到各种位置上,要做的就是成为一颗勤勤恳恳的螺丝钉,做好自己“打工人”的角色吧。
 


 
这些,
不就是这行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么?

受访者:匿名
工作地点:深圳;机构:匿名
 
想象中的“艺术打工”多少都会浪漫一些,以为日常思考“遥远的大问题”,还担忧太烧脑,实现不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这类理想。
 
而现实中,我更多是处理“眼下的琐碎”,跑好程序,好好说话。我常告诫自己,工作的时候千万别多想,“程序员”(跑流程)、“传声筒”、“签字员”、“码字人”,到什么情景变身什么工具,做完之后可以想想“你是什么工具”。其实工具也不全是麻木被动的,常使用工具的人就能感受到每个工具鲜明的个性,会给使用者不同的反馈,是双向交流。这是我在工作中,组织了几场木刻工作坊后的具身体验。
 
正是自己对工作的想象与现实间的张力,强迫我多多练习在个人经验中不断对自己的视角及位置zoom in和zoom out的能力。比如对“无聊”的事情提问;比如屁股着火了,就跳到围观群众的视角来看自己与火焰共舞。
 
要说价值,我通过这份工作接触到的人,比如艺术家,给到我很多“发现有意思视角”的实操指南,还可以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一本正经地推进“胡说八道”的项目,这些,不就是这行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么?
 


 
艺术工作,让人感觉可以找到
人生目标和手段统一的可能

受访者:xiaoxiao
工作地点:杭州;机构:杭州某博物馆
 
选择在艺术机构工作,是因为这行让我的人生目标(工作的价值)和手段(工作的内容)统一了。我在这行始终能找到乐趣,尽管工作中不乏令人“厌烦”的部分,但有意思的东西总会出现。

我是一个自我认知非常明确且实在的人,在成为“艺术机构打工人”之前,我对此没有过太多的假象或想象。工作当中,我总要找到或想通自己所做事情的目的和意义才会行动,没找到前会搁置。从业12年,有种“从一而终”的宿命感,没有想过要转行。如果真的因为某种原因要换工作,可能会考虑过编辑、编导类的,但不会接受朝九晚五的白领工作。最喜欢的,还是工作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有创意的行业。
 


 
怀着对公平的期盼,
正是这个行业里最为珍贵的价值体现

受访者:金丹
工作地点:广州;机构:匿名
 
不同的艺术机构之间有很多职能上的差别,在选择工作时得做出理性的区分及判断,如若判断不够准确,做久了很容易感到倦怠,因为工作不符合你的评价体系。我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多年,尽管珠三角艺术从业者的工资很低,但坚持下来,我发现我对这行一直是热爱的。
 
作为艺术顶端的评判机制,博物馆、美术馆曾是树立典范、维护权威、给予声誉的机构,但他们现在在结构上也出现了些微的震颤。它们逐渐由创作者组成的团体,包括艺术家组合参与进来,建立平台,从而进行大量的交流和探讨。在这个异常焦灼的时代里,或抵抗批判疑虑探索,并怀着对公平的期盼,正是这个行业里最为珍贵的价值体现。当然,我也很无奈地看到部分艺术机构与文化贩卖者之间模糊的关系。
 
作为这些机构里的“打工人”,目前的工作是我在感兴趣的行业里最合理的选择,至今没有考虑过离开艺术行业。
 


 
要在“工具人”的表象下找到自我价值的本质

受访者:Rheassss
工作地点:成都;机构:匿名
 
我所在的艺术机构上下班要打卡,超出迟到的额度会扣钱,KPI是少不了的,收入不高,基本够花,但存钱很难。曾经有过朝九晚五、职业装这类标准化的白领工作经历,自认为并不合适,坚定地离开后,继续在艺术机构打工。
 
艺术这行总能刺激自己保持旺盛的学习力,不断挖掘自己的可能性。也许如今的职场人难免都会有被当成“工具人”的感受,但能在“工具人”的表象下找到自我价值的本质,倒也没什么。我的工作还算挺“有意思”的,而这种“有意思”来源于人,能在这能量场中找到各种新的灵感,团队共同创造出“有意思”的事情。这些都是我热爱艺术行业的原因,否则,恐怕也难坚持到现在。





相关文章

在艺术机构做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未来怎么办?疫情冲击下的艺术基金会

做一个艺术节,最重要的是要生产什么?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打边炉ARTDBL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