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秦简漫话】那口藏匿大秦历史的“一号井”

我是龙山 2020-11-02


里耶古城遗址中的“中华第一井”

每次去里耶古城遗址参观,面对眼前那口被考古专家们命名为“一号井”的古井时,心中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思絮飞扬,是忧虑?还是愉悦?是悲伤?还是欢乐?总是说不清,道不明,五味杂陈,情绪翻滚!

因为,人们万万没有想到,在这被世人称之为蛮荒之地的湘西,又在湘西尤为偏远闭塞的里耶,发现了一座战国秦汉古城,从古城内的“一号井”中出土了3.7万枚秦代简牍,被考古专家称其为“里耶秦简”,其内容包罗万象,可谓记录大秦王朝历史的“百科全书”,弥足珍贵,令人惊叹!还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战争毁灭这座古城之前,秦代的官吏将3.7万枚简牍丢进古井之中焚烧,可由于井中缺氧,火很快就息灭了。情急之下,官吏们只好用泥土将其淹埋,让这些简牍在井中腐朽灭迹。可时间和这些秦代的官吏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些简牍在古井里非但没有毁灭,反而还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因井内缺氧,泥土将空气隔绝,年长日久,淤泥又将简牍包裹,微生物无法入侵,这3.7万枚秦代简牍在井中完好的保存下来了,直到2200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只此,这口被命名为“一号井”的古井既是“里耶秦简”的“罪人”,又是“里耶秦简”的“恩人”,秦代官吏们的本意是将其在井中毁灭,可井又无意中将其保护。试想,面对眼前这样的“一号井”,又听我这么一说,难道你不觉得和我一样,五味杂陈,情绪翻滚?如此看来,保存藏匿了“里耶秦简”、大秦历史达2200年之久的“一号井”,是多么的神秘与神奇哟!


里耶秦简(资料图片)

其实,里耶古城遗址内发掘的有三口古井,分别被命名为“一号井”、“二号井”、“三号井”,“一号井”和“三号井”是方口井,“二号井”是圆口井。从“一号井”出土了3.7万枚秦简(也有少部分楚简),从“二号井”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生活用品,“三号井”还未完全发掘,井内还藏有多少大秦王朝的秘密,仍不可得知。里耶古城内“一号井”,井口离地表3米,井深14.28米,总计深度17.28米,相当于现在的五层楼房那么高,井的边长为2.1米,井壁四周用木板以榫卯结构嵌砌而成,每块木板长2米,宽30厘米,厚15厘米,以榫卯结构依层叠砌,从上到下一共42层。如此讲究且保存完好的战国秦汉古井,在我国是首次发现。据考证,已经发掘的“一号井”,修挖时先掘成圆形井坑,再自下而上嵌上方形木井圈,并在井圈和坑壁之间填充青膏泥,使其坚固耐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制作最精致的战国秦汉古方井。从2002年6月3日在井里发现第一枚简牍起,“一号井”共出土简牍3.7万枚,计30万字,是二十世纪我国秦简出土总数的10倍。内容多为官署档案,涉及到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天文、地理等方面。大部分简牍是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一年不少,记事详到日月,是我国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秦代原始公文档案。有专家学者还称“一号井”为天然的大秦王朝档案馆,还有人将其与传说中的“秦人洞藏书”联系起来,使其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因“一号井”是现今世界上保存年代久远且又非常完整的方井,更因其内出土了3.7万枚秦简,保存藏匿了大秦王朝一段鲜为人知且又弥足珍贵的历史,所以不少专家学者又称其为“中华第一井”。

关于“井”的历史渊源,就非常久远了。传说中,“井”是由一个叫“伯益”的古人发明创造的。“井”为何物?“平地凿凹,地下涌泉者也。”《易经·井》:“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农政全书》:“井,池穴出水也。”《说文》中曰:“清也。”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井”是余姚河姆渡遗址内的水井,其年代距今约5700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2米。由这口如此之精巧的井来推断,而原始形态的井出现,应该还要比此早得多。毋容置疑,水是生命之源,远古先民傍水而居。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最早取水于江河湖泽之中。而遇干旱,河泽干涸,人们只能逐水迁徙,故而居所不定,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不懈探索,先民们终于找到了解决取水的办法——凿地打井,开发地下水源而不忌干旱,不在四处迁徙,居无定所。里耶古城“一号井”应为战国秦汉时期修造水平最高的古井了,井开凿于何年不得而知,因里耶古城最早为楚国前沿军事基地,应以楚国在此建军事基地而同时期存在。然后几经修建,到秦一统在此建秦迁陵县城时,“一号井”己修建得非常完善了,其井框和井壁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修造,从上到下用42层木板以榫卯结构嵌砌而成,非常坚固;其井上有木构的井亭,覆盖着筒瓦,蔚为美观。“打井汲泉”,是中华民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抗击自然灾害的重要途径。水井自发明创造以来,就成了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源泉之一,滋养生命之井,灌溉五谷之井······在悠悠岁月中,井还流淌出永汲不竭的文化之“琼浆玉液”。

关于“井”的文化,那就可多了,讲个几天几夜也讲不完。上下五千年,中国的“井文化”也就是另一部历史的“教科书”。帝尧时代,古人想象中的太平盛世就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有古老的《击壤歌》:“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景。“凿井”和“耕田”都是古人繁衍生息极为重要的方面,水是生命之源,故要“凿井而饮”;民以食为天,故要“耕田而食”。守着一眼井,耕作几亩田,一家老小就有了维持生存的基本要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要知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多是从战火纷争、天灾人祸中走过来的啊!这种“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理想社会,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诘鲍》里谈到过,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他的《乞致仕表》中也憧憬过······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封建帝王、农民领袖也不断地追求过。就是到了今天,中国不少农村、很多农民依井而居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仍是今天一些农村的生活写照,一口井就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当然,“井文化”中还有与名人相关的井,什么与尧有关的“尧井”,与庄子有关的“庄子井”,还有“屈原井”、“秦皇井”、“东坡井”、“苏轼井”等,还有与女性相关的,如“文君井”、“昭君井”、“文姬井”、“孝娥井”等,与地名相关的井就不胜枚举了,“王府井”、“白沙井”等。由井引申出的词汇就更多了,井田制(指古代土地制度)、井市(指市场)、井里(指乡里)、井曲(指里弄)、井邑(指城镇)、井甸(指村落)、井陌(指街道)、井屋(指农舍)、井屏(指厕所)、井臼(指操持家务)。“井者,法也。”以井喻法制,是中国思想政治中独具特色的篇章,取井水之平,法令要公平公正。对于井的崇拜,古人更是在冥思玄想中创造了“井神”、“井鬼”、“井龙”和与井相关的民风民俗。

里耶古城遗址中的三号井

特别是战乱年代,固守城池,水源往往关系守城的成败。《墨子》中讲道:“百步一井,井十瓮。”其意思是说:城中每百步挖一口井,每口井配十个汲水的瓮。由此可见,井对守城的重要非同一般。故而,在里耶秦汉古城中先后发现了七口古井,其中三口井己发掘。有考古专家说,古城内的“一号井”最初应是取水用井,后却用作了窖藏井。还在井边四周发现了多个木柱洞的痕迹,由此推断,“一号井”上面还建有井亭,用于保护“一号井”直接遭受日晒雨淋。再加上城内发现的“二号井”和“三号井”与其距离不远,“二号井”旁是制陶作坊,主要用于制陶取水;而“三号井”旁是居住地,应为生活取水。所以,在秦王朝建迁陵县城时,此“一号井”应为窖藏井了。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不会忘记这个场景,张飞将肉放在井内贮藏不卖给百姓,用大石头封住井口,非一般人不能移开。关羽为购肉的百姓仗义抱不平,将大石头移开取出肉来分给百姓。古人不仅用井来保鲜肉类,也常用于贮藏果品等食物。那么“一号井”究竞是窖藏用井,还是取水用井,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无论如何,“一号井”能将3.7万枚秦简保护藏匿2200年到今天重见天日,实为“功不可没”!

【作者】山里人

【编辑】叶  红   彭  杰



厉害了!龙山“惹巴妹”获巴黎市长称赞  签订每年200万欧元大单

【史海拾遗】龙潭岩:龙山“官道”上红色往事的坐标

市民休闲好去处!高大上的“山水龙城”风光带建得太美了~

中国流动科技馆来龙山啦!免费参观体验,赶快带孩子们去长见识~

中央扫黑除恶第16督导组湖南省进驻信息公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