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分不养,一年白忙!收好这份养生攻略,照着做,全家都健康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

 

 

今年22日21时31分迎来“秋分”节气,分者,半也,古人认为此日既平分秋季,又均分昼夜。

 

《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与春分都是昼夜平分,只不过春分阳在正东,阴在正西,之后,阳气越来越占上风,昼渐长,夜渐短;秋分阴在正东,阳在正西,之后,阴气越来越占上风,夜渐长,昼渐短。

 

 

秋分节气,阴阳平分,则较易在此时“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正如老话所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遇此特殊的天地契机,一定要加强对身体的养护。

 



 01
秋分后,
这3件事一定要停止
 
秋分为八月中。秋分之日正居于秋季九十天的中间,是初秋和深秋的“分水岭”。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一天比一天冷,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秋分之后,以下3件事不能再做了:
 
 1.露肩、露脐、露脚
 
虽说“春捂秋冻”,但是秋分之后,这三个地方——肩膀、肚脐、脚可不能再“冻”着了,不然容易引发颈椎病、腰椎病、腹泻、呕吐、关节疼痛等,女性朋友还可能因受寒引起下腹部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月经不调、痛经、妇科疾病等,严重的话甚至影响生育!

 
2.食冷饮、生冷瓜果
 
秋分以后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禁食冷饮、生冷瓜果、生海鲜等等,否则容易患上胃溃疡、胃出血、胃炎等疾病。

 
3.剧烈运动、大汗淋漓
 
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阳气就会向外发散,特别是运动到大汗淋漓的时候,不仅耗阳,还会伤阴。中医主张秋季要以静养生,尤其是傍晚、夜晚阳气潜藏的时候,更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02
饮食上,
润肺滋阴以缓秋燥
 
秋分把秋天分成两半,秋分之前有暑热的余气,故以温燥为主;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寒凉渐重,凉燥渐渐取代温燥。
 
 
针对凉燥,饮食上可选用平性偏温而能润燥的食材,如山药、芋头、板栗、芝麻、芡实、核桃、莲子等。
 
俗话说“秋分到,吃山药”,这时节尤其推荐吃山药。山药味甘性平,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的作用。
 
山药的吃法非常多,比如可以到药店买了干山药打成粉,用温水冲成糊糊喝,每天早餐来一碗;也可以把鲜山药蒸熟了淋上蜂蜜吃,蜂蜜亦是滋阴佳品,能够很好地缓解秋燥带来的身体不适。
 
 
而最适合一家老少食用的做法莫过于熬粥:取芡实30克、山药50克、粳米200克同煮为粥。
 
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芡实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泻、利湿健中之功,此粥具有补而不峻、防燥而不腻的特点,尤其适合虚不受补的老人,或者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消瘦的孩子食用。
 


 03
秋分保健灸,
调和阴阳少生病
 
秋分是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转折期,随着天气转凉,外界阳气变少了,虚证的表现就越发明显了,所以很多人在这段时间会开始出现:
 
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肩周炎、虚寒性胃肠病、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时艾灸大椎、肺俞、关元、大肠俞、太溪等穴位,有助于祛风散寒、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从而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大椎穴是诸阳之会,灸之能通阳解表、扶正祛邪;肺俞是肺脏之背俞穴,为肺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地方,常灸肺俞,能改善肺功能,补肺卫之气,达到预防外感疾病的目的。
 
(大椎穴)

(肺俞穴)

关元穴是“关藏人体元气的地方”,艾灸关元穴可补肾固元,同时能使腹内寒气消散,小肠吸收功能增加,既补气又补血。
 
(关元穴)

大肠俞则是大肠之背俞穴,具有通调大肠气机的作用,可用于燥热伤津所致之便秘,也可用于缓解秋季常见的腹痛、腹胀、肠鸣等肠胃道疾病。
 
(大肠俞)


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艾灸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秋季经常会感到喉咙干,喝水也不管用,这其实是阴液不足的表现。刺激太溪穴能滋阴,真正意义上的为身体“补水”。
 
(太溪穴)


秋分 
昼夜均 阴阳
艾灸养生正当时
有了艾艾贴,秋日胜春朝

 

点个“在看”,把这份“艾”分享给更多的人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