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
9月,夏秋、秋冬交替,昼夜温差大,又值学生秋季开学,人员流动大,呼吸道、肠道传染病常常会来凑热闹。提醒大家,9月,要小心预防这些疾病。秋季开学,校园是重点防控场所。9月重点关注这些传染病!(警惕校园传染病高发)
一、手足口病
风险等级:★★★★☆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的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九月仍处在手足口病好发季节,易在幼儿园出现聚集性发病。幼儿园开学后要加强晨检制度,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儿童家长、学校老师、家庭保姆等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防止因大人隐性感染而传播给儿童;对于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儿童家长要及时告知患儿所在的幼托机构,以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
二、食源性疾病
风险等级:★★★★☆
9月份仍是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食源性疾病是借助食物传播的疾病,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杆菌等是常见的病原菌。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出现脱水。该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幼托等集体单位表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如何预防
按照食品安全五大要点做就能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
1.保持清洁
拿食品前要洗手,准备食品期间经常还要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和设备。避免虫、鼠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生的肉、禽和海产品要与其它食品分开。处理生的食物要有专用的设备和用具,例如刀具和切肉板。使用器皿储存食物以避免生熟食物相接触。
3.做熟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汤、煲等食物要煮开以确保达到70℃。肉类和禽类的汁水要变清,而不能是淡红色的。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滚烫的温度(60℃以上)。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
5.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
使用安全的水或进行处理以保安全。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例如经过低热消毒的牛奶。水果和蔬菜要洗干净,尤其如果要生食。不吃超过保鲜期的食物。
三、细菌性痢疾
风险等级:★★★★☆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氏菌病,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 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尤其是儿童的生长发育。
典型的急性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的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腹泻日10余次或更多,但量不多,左下腹往往可有压痛。食欲减退,并有恶心、呕吐。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如何预防
细菌性痢疾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细菌性痢疾要深入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最好喝开水、不喝生水;
2、在疫区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及漱口;
3、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做熟后再吃,慎用凉拌菜;
4、剩饭菜要加热后吃;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
5、在疫区不要参加婚丧娶嫁等大型聚餐活动。
四、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
风险等级:★★★☆☆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2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可持续3-4天;头痛明显,全身疼痛常见且严重,全身极度乏力出现早且明显,有时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轻微或中度干咳等上呼吸道症状。并发症为肺炎、支气管炎、心包炎、脑炎、急性心肌炎等,可能会威胁生命。常发生局部甚至大范围暴发流行。开学后孩子们互相接触,造成流感交叉感染,从而加大了流感暴发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
1、应注意气温变化,随时添加衣物;
2、家庭和幼托机构、中小学校应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掩盖口鼻;
3、在流感流行季节来临前接种流感疫苗,继续做好流感、普通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
五、红眼病
风险等级:★★★☆☆
秋季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特别是学生入学后一两周,学校易发生红眼病流行。该病通过接触感染,通常有1-3天潜伏期,临床表现为眼刺激症状,眼红、烧灼感、异物感、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眼睑水肿,结膜高度充血,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快,发病集中。
如何预防
1、预防上应注意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揉眼的好习惯,不共用毛巾、浴巾、枕套等贴身物品;
2、学校强化晨检。理发、浴室、游泳池等行业要加强管理和消毒;
3、游泳池要加强对泳客的检查。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者,应及早就医,并按医生要求暂离学习、工作环境,居家治疗休息,家庭做好隔离消毒。
六、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呈高发态势。诺如病毒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吃、喝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水,和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中招。中招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预防措施
▲个人防病措施:
做好饭前便后洗手;食物要彻底洗干净,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喝生水;远离呕吐物。
▲校园防病措施:
(1)学生健康管理:做好学生健康管理,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
(2)厨工健康管理:加强对厨工的健康管理,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有消化道症状要暂时调离岗位。
(3)饮用水管理:定期进行饮用水水质检测,确保学校饮水安全,饮用水要烧开后饮用。
(4)病例管理: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患者要立即就医并隔离,做好呕吐物处理,做好清洁消毒。病例持续增多时,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和属地疾控机构。
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关注度 ★★★
我国监测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流行株中EG.5变异株占比呈上升趋势,从4月的0.6%增长至8月的71.6%,目前已在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形成优势流行,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继续保持此趋势。近期,全国新冠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疫情对各地医疗系统带来的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发生规模性疫情。与预防其他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一样,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居室整洁,经常开窗通风,科学锻炼身体,保证健康饮食,提高机体免疫力。建议公众,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
八、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常有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每年5-7月是我省出血热发病的小高峰。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按相关接种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
2、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在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等;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3、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夏末秋初总是像个顽皮的小魔咒,喜欢来“骚扰”孩子们。除了做好预防措施,家长们还要帮助孩子们从自身做起。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吃好、卫生好、动起来,让传染病无处藏身!就让我们一起改写这个故事,笑着迎接每一个季节!
九、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临床特点为潜伏期长,多呈慢性过程,有低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和咳嗽、痰中带血丝、咯血、胸痛等呼吸系统表现。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播给他人。
健康提示
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结核病人和可疑症状者并及早治疗,肺结核病人家属及密切接触者应接受相关的监测、检查。
2.切断传播途径。房间要经常开窗、通风,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场所,比如教室、集体宿舍等。到医院或者容易传播传染病的地方要戴口罩。居家治疗的肺结核病人,需采取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病人最好独居一室,餐具经常用水煮沸,衣服、被褥可在太阳下暴晒。定期用紫外线对居室空气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也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措施。接种卡介苗后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力,阻止结核病菌在体内繁殖和播散,是预防结核病的最佳有效方法。
4.定时进行体格检查。发现有低热、盗汗、干咳、痰中带血、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肺结核患者应坚持规范、合理、全程的抗结核药物治疗。
5.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做到饮食均衡,劳逸结合,保证足够的睡眠,保持愉悦的心情,适当进行锻炼,增强抵抗力。
6.各学校、托幼机构要严格落实好晨午检制度和因病缺勤追访制度,同时做好对学生结核病的筛查工作。对校内发现并确诊的肺结核患者,要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医疗机构做好密切接触者筛查工作,防止疫情扩散。
十、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经蚊虫叮咬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体温通常在39℃以上并持续不退)、头痛、恶心和呕吐,抽搐、惊厥和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与夏秋季的气温、湿度适宜蚊虫滋生,乙脑的传播蚊媒密度增加有关。
健康提示
1.做好家庭和畜(禽)舍环境卫生,消灭蚊虫滋生地,如定期清疏下水道和排水道、填平各类坑洼地、死水塘、清理各类盆、罐、坛、瓶等蚊虫易孳生的容器。
2.做好防蚊、灭蚊,家庭应安装纱门纱窗,夜间睡觉防止蚊虫叮咬可挂蚊帐或点蚊香等。
3.外出活动时应避开蚊虫喜好的阴暗隐蔽环境,穿浅色长袖衣裤,也可在暴露部位涂抹驱蚊剂,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在野外露宿。
4.乙脑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均可用于8月龄以上的儿童及成人。
5.一旦出现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嗜睡等可疑乙脑症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十一、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出现皮疹,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通过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人来传播。中国疾控中心教你如何防控登革热?来源:综合中国疾控动态、广东疾控、大荔疾控、上海疾控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订阅号等公众号
我国常见的毒蘑菇有哪些种类?如何预防蘑菇中毒?一旦中毒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