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么近,那么远:个体要如何面对气候变化?|编辑部聊天室
第96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无论是特大暴雨与洪灾、全球多地严酷的热浪,还是失控的野火在西伯利亚、土耳其和希腊等地燃烧,这几年来,极端天气发生得越来越频繁。
如果说十年前,关于气候变化的想象还是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如今,它的影响正潜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气候变化将使得类似于新冠肺炎的大流行病更加常见,近日上海到北京的飞机颠簸事件也被指出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晴空湍流增剧相关。IPCC报告警告我们,世界上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从地面到天空,躲去哪里可以逃脱气候变暖的诅咒呢?
然而,气候问题又总是让我们感到遥远。平时我们做稿件也会发现,环境、自然、气候等关键词就像阅读量杀手,关注度和传播量远低于其他社会议题稿件。在界面文化每年年末发布的一系列年度新闻盘点里,关于环境的那篇总是关注量最少的。
观察国内的报道,大多数气候新闻会从科学与政策的角度切入,但或许因为视角太宏观,很难让我觉得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也有一些书关注气候受害者与相关行业从业者,但一方面个体表达的声量比较小,另外个体记录也没有和宏观环境搭建起桥梁。当我们谈到特大暴雨、洪水、泥石流时,常常会用到“天灾”、“百年一遇”等表述,“天灾”有一种天不可控,人不可为之感,“百年一遇”则像是把事件特殊化,极端天气被放置在连续的气候进程之外。
尝试把宏大的气候问题
与生活细节勾连
徐鲁青:这段时间离我们比较近的极端天气应该是连续高温与华北暴雨了,你们对于媒体报道或者新闻呈现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资本世”解决环境问题
是可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