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国学笔记:10部古代中医典籍,完整勾勒出中医文化发展历程
中医,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易经》同源。其理论体系以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石,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器官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了解中医文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元气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构成,生命的存在与元气息息相关。而阴阳五行学说则详细阐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这两者不仅为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也是理解《易经》、《道德经》等国学古籍的底层思维。
从今天起,笔者除带大家共读国学经典《道德经》之外,还将会每日分享一篇国学笔记,共同提升国学素养,丰富文化内涵。
今日整理了10部古代中医典籍,喜欢的可以关注+收藏:
01
书名:《黄帝内经》
作者:佚名
成书时间:先秦
内容: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点击了解详情
此书神奇之处:
关于人体骨骼、血脉长度、内脏器官大小和容量的记载,竟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动不止,环周不休”,对动静脉的认识,比英国哈维氏发现血液循环早一千多年。
02
书名:《难经》
作者:秦越人(传说为扁鹊)
成书时间:先秦
内容: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
点击了解详情
03
04
书名:《金匮要略》
作者:张仲景
成书时间:东汉
内容: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
点击了解详情
张仲景这两本,又合称为《伤寒杂病论》。
05
书名:《诸病源候论》
作者:巢元方
成书时间:隋代
内容: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点击了解详情
06
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作者:陈无择
成书时间:宋代
内容: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点击了解详情
07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作者:钱乙
成书时间:宋代
内容: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点击了解详情
08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刘完素:
以火热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
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方法,后世称之为攻下派。
李杲:
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之为补土派。
朱丹溪:
提倡“相火论”,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点击了解详情
09
书名:《温疫论》
作者:吴又可
成书时间:明代
内容:“温疫”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
点击了解详情
清代温病学,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
理论: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0
书名:《医林改错》
作者:王清任
成书时间:清代
内容:重视解剖,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点击了解详情
以上书籍按照中医理论形成的发展演变过程而整理,由此可看出,中医文化是一门系统的学说,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的科学思维体系,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