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录毛泽东》:卸去神的光环,重新认识毛泽东

燕晓 燕晓文史
2024-11-27


点击蓝字关注 · 共读历史文化


导语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每次诵读毛泽东这首《沁园春·长沙》时便不禁感慨:“此等豪迈,此等气魄,真乃神人也!难怪能带领中国人,推翻三座大山,掀开历史新篇章。”


然而,当我阅读完这套《实录毛泽东》之后,才发现原来我所认识的毛泽东,一直都被“伟人”的光环所笼罩,他就像东方的太阳,他就像一个神。但那其实不是真实的他,真正的他平凡而伟大,谦逊而自信,谨慎而勇敢。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生在动荡的年代,他的成长和蜕变,经历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这套书按时间脉络进行划分,分为四册,分别是《早年奋斗史》(1893—1927),《崛起挽狂澜》(1927—1945),《重整旧山河》(1945—1957),《最后二十年》(1957—1976)。


这4个阶段既是毛泽东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从旧社会进入新时代所经历的4个关键历史转折期。可以说,读完了这套书,不仅了解了毛泽东本人的一生,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全面而客观的系统概念。


这套书并非传记,而是珍贵的纪实录!



作者李捷和于俊道都是中国知名学者,李捷为《求是》杂志社的社长、中国史学会会长。于俊道是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一部主任。这两位学者除了查阅整理大量的档案资料、珍贵的文件、书信、会议记录之外,还收集了曾与毛泽东共事的相关人员的回忆录,通过细节为我们还原一部真实的历史!


毛泽东当然是伟大的,但他的伟大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他的伟大是建立在一位对祖国对人民满怀深情,并为之奋斗不息的高尚情怀之上的。


有关于他的传说,大家听得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不想从毛泽东如何取得革命胜利,如何伟大的这个视角去为大家介绍这套书。这套书真正触动我的,却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农家少年成长蜕变的人生历程。


他,是如何从普通人成长成为一个领袖的?在动荡黑暗的时局当中,他是如何把握前行的方向的?他的人生经历对今天的年轻人有何启发?


相比100年前而言,今天的人实在是太幸福了!令人不解的是,许多年轻人反而失去了人生的动力,认为什么都没意义。



但是,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废材”,我也不认为他们想要放弃奋斗。就像我的那些学生,你看他们好像不爱学习,上课也不太认真,但实际上我知道,他们只是不想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而努力。


人生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到底什么才是值得去努力的事情呢?其实,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在这一点上也思考过,也曾经“寻找”过。


他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上高中,然后考到湖南师范学校去的。期间,他经历了各种曲折的选择。


1893年,毛泽东诞生于湖南韶山的一户农家,在父亲的经营之下,家里有些田地。6岁开始,他就要干农活了,还得帮父亲记账。但父亲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经常打他和弟弟,还特别抠门。


这就是老一辈的中国农民,他们省吃俭用,对物资备加珍惜的真实写照。


父亲不是不爱毛泽东,而是时刻得为这个家做打算。他在大事情上从不含糊,正是有了父亲的支持,毛泽东才得以走出山沟沟,去到长沙这座改变了他一生的城市。



长沙,是毛泽东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地方,也是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的中心。他到长沙时仅仅18岁。但在《沁园春·长沙》这首诗中,这位18岁的少年已经展露出革命家、战略家的气魄和胸襟!


来到长沙,他很顺利考入一所中学,接触到了不少刊登着新思想、新知识的报纸。这些报纸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看到中国各大城市正在浩浩荡荡举行的罢工、罢课、罢市运动,这些新思想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起义的熊熊烈火很快在全国蔓延开来,年轻的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他毅然加入到了黎元洪的革命军队伍当中。


正当湘军准备采取行动的时候,孙中山和袁世凯达成了和议,预定的战争取消了。毛泽东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了军队,准备重新回到学堂。


然而,原来的学校是回不去了,得重新做选择。


彼时的长沙进驻了不少新学校,有法学、商学,还有警察学堂等等。可是了解了一圈之后,毛泽东都觉得不满意。他便选择了省立一中,但仅仅半年,他就退学了。毛泽东觉得学校的规则和课程无法让他学到东西,他便制定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


这样一段历史是我之前没了解过的,很多人认识的毛泽东都是革命中的毛泽东,谈笑间指点江山,那些故事主要表现的是毛泽东非凡的决策力和思考力。



实际上,年轻时的毛泽东也有过如此举棋不定的摇摆阶段,甚至考入重点中学半年后还退了学!这要放在今天,估计全家全校都得“炸锅”了吧?


这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恰恰反映了毛泽东对自己未来的认真思考,这在当时的青年学生中也是很典型的。


如果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随便就找一个学校去“坚持”下来,以他的天分来说,可能未来也能谋个一官半职。但那样的话,毛泽东的生命轨迹就会像你我一样普通。


一个人在16岁左右,是对人生,对世界,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思考的关键时期,此时的他,可能会有一些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很多老师和家长将这种行为视为“洪水猛兽”。


事实证明,大可不必惊慌,真正有思想的人都不愿意“随波逐流”。



 曾有人犀利地说:“世界都没观,你哪来的世界观?”对此言,我也是极为认同。


也正是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的这段时间里,让毛泽东看到了真正的世界。他每天都会在“世界大地图”前站一站,他说:“过去我认为湘潭县大,湖南省更大,中国自古也称为天下,当然是大的不得了的。但从这个地图上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的一小部分,湖南省更小,湘潭县在地图上看都看不见。”


在图书馆里,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国外优秀的书籍,如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一些哲学、法律、世界历史和地理。


难怪毛泽东任何时候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原来,世界早已在他“掌控”之中。


图书馆自修半年之后,毛泽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师范学校,此时的他对未来已有了清晰而明确的认知!


他积极投身各种社团活动,不仅组织和参与学生运动,还深入农村进行调查,了解农民疾苦。


对于如何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时的中国,存在着非常多的声音。只有毛泽东坚定的认为只有支持农民运动,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走进农民群众队伍,对他们进行革命意识的宣导,带领他们闹革命。在一次次运动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毛泽东还研究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态,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他的每一次决策,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的一生,可谓历尽磨难。任何一次都足以击垮一个人甚至一支队伍,但他似乎“有如神助”,总能创造奇迹!真是因为他是“天选之子”吗?


《实录毛泽东》用了226万字,详细阐述了毛泽东每一个时间阶段的思考和决策,为我们展示了他在每一次人生重要时刻的煎熬和奋进。特别是他人生最后二十年,那是一段颇有争议的时期,也是中国与苏联决裂,百废俱兴的最艰难时期。


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我觉得只有读完这套厚厚的纪实录,才能做出客观而准确的判断。


关于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或一段历史?我觉得毛泽东对斯大林的点评,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标准。


他说:“对斯大林要作认真分析,第一,先讲他的正确方面,不能抹杀;第二,再讲他的错误,强调必须纠正;然后,第三讲实事求是,不能全盘否定,这叫作“三娘教子”,三段论法。”


既不神话也不抹杀,实事求是,方能客观公允地看清事实。


读完第四部《最后二十年》时,我长吁一口气,关于这样一段时期,书中有很多详细的史料呈现,作者也指出了毛泽东的问题之所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细细品读,我就不在此篇赘述。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属于毛泽东的时代虽然已经落幕了,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是永恒的。我们不能苛求一个人像神一样完美无瑕,更不能以“找茬”的方式读历史。


在历史长河之中,谁都是一粒尘埃。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曾在这个世界生存过,而在于向世界证明,我曾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过!


故而,正因为毛泽东并非完美,所以他才更显伟大!

作者介绍


燕晓:  

桂林市作家协会会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书评人


写作于我而言,并非单纯的技能,而是探索生命、认识自己的过程!

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


同类书籍推荐阅读:


往期内容回顾

欢迎评论转发,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历史文化。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给我点个“在看”呗


  视频号|燕晓文史

  小红书|燕晓文史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燕晓文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