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京剧项目的总结与启示

戏曲研究所 戏曲研究 2021-09-15


“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并组织实施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该计划于2018年9月启动,2019年9月最终结项,目前25个项目传承的现场记录、录音录像、后期文字整理等已基本完成,其中京剧项目12个,传承内容涉及表演、京胡、鼓板和音乐设计等方面。京剧子项目的圆满完成为拓宽京剧艺术传承领域、推动京剧艺术整体发展提供了新的范本。


 《谢瑶环》项目,导师杜近芳在传戏


一、传承剧目遴选


京剧是融文学、表演、音乐、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的繁茂依赖各门类艺术的均衡发展,无论是哪一门类的缺失、退化、弱化,都将影响到京剧整体的良性生长。因此,本项目在遴选传承剧目时,着重对京剧艺术各门类的传承现状进行了综合考察,力图以系统发展的学术理念推动其整体传承。


 《谢瑶环》项目,导师杜近芳在说戏,整理者张正贵现场记录


京剧子项目入选的传承剧目有12个,分别是《谢瑶环》《红楼二尤》《霍小玉》《三击掌》《失空斩》《八珍汤》《对花枪》(表演、京胡、鼓板)、《党的女儿》《艳阳楼》《探庄》。杜近芳、孙毓敏、李文敏、燕守平、赵葆秀、袁慧琴、赵建华、李金平、朱绍玉、马玉璋、杨长秀等11位传承导师分别来自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职业学院等单位,基本都是京剧表演和音乐领域的代表性传承人及艺术名家。


《对花枪》表演项目,导师袁慧琴为学员杨杨传戏


此次入选的传承剧目中传统戏、新编戏、现代戏兼备,传统剧目《红楼二尤》《三击掌》,新编戏《谢瑶环》《对花枪》、现代戏《党的女儿》等各具特色。《谢瑶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移植、创作的新戏,《对花枪》是新时期移植、创作的新戏,选择这两个剧目进行传承,可以体现不同时期新编戏创作、演出的状况,进而在传承基础上总结1949年以来京剧新编戏表演、音乐等方面的发展经验。


 《对花枪》司鼓项目,导师李金平为学员倪麒森传戏


选择传承剧目时,对流派、行当、文戏武戏的均衡搭配作了考量。流派方面,既考虑到荀派、程派等著名流派的传承,也注重对当代表演艺术家如杜近芳等表演艺术的总结。行当方面,既重视青衣、花旦,也不忘老旦行。老旦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迅猛的一个行当,涌现出赵葆秀、袁慧琴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剧中挑梁担任主角,她们担纲的新戏从唱腔到表演都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艺术体系,推动了京剧的当代发展。整个传承计划以文戏为主,但不忽略武戏,尤其是在武戏渐趋衰微的局势下,选取厉派武戏《艳阳楼》和武生开蒙戏《探庄》为传承剧目,实具战略性眼光。


《对花枪》司琴项目,导师赵建华为学员孟令申传戏


本次培养计划入选的剧目除考虑表演艺术传承外,也涉及京胡、鼓板、音乐设计等方面,像琴师燕守平的《失空斩》、赵建华的《对花枪》,鼓师李金平的《对花枪》,音乐设计朱绍玉的《党的女儿》作曲等,都是首次进入传承计划。这打破了以往京剧传承只关注表演的局限,以全局性传承的眼光倡导并推进着京剧的整体发展。


《对花枪》项目,表演和京胡合成,导师袁慧琴和赵建华在指导学员


此外,剧目选择上也注意了京剧集体传承的特点,除京剧表演艺术家个人代表作外,还特意选入一些多位艺术家合作的经典剧目。如《对花枪》由袁慧琴、赵建华、李金平三位艺术家分别从表演、司琴、司鼓三方面传授艺术经验,显示了京剧演出中演员与琴师、鼓师精诚合作的重要性,具体传承时可以训练表演团队协同合作的能力。


 《对花枪》项目,鼓板和京胡合成,导师李金平和赵建华在指导学员


二、培训过程


此次京剧项目的人才培训计划的具体执行分为前期文化培训、中期传承学习和后期文字整理三个阶段。为了培养高水平的京剧艺术人才,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手段,既有一对一传承,也有集中授课,以传承为基点,将传统与现代的教育方式冶于一炉,同时采用文字与录音、录像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传承过程,将京剧的传承、教育与研究融为一体,构建出一种复合式新型京剧人才培养模式。


 《失空斩》项目,导师燕守平在传戏


1、文化培训阶段,采用集体授课形式,对学员进行专业课程培训,针对具体传承剧目展开分析解读。


专业课程培训时,项目聘请了知名的戏曲专家、学者为学员讲授戏曲史论及其他相关文化艺术课程,内容涉及戏曲文化、戏曲史、戏曲理论、戏曲现状研究、非遗理论等,扩大学员的文化视野,为剧目传承做好了铺垫。


 《失空斩》项目,导师燕守平为学员艾兵、赵旭、秦勤说戏,整理者白宁波现场记录


剧目解读课程重点分析传承剧目的创作背景、主题立意、人物形象等,帮助学员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唱词内涵,使之能更准确地把握与剧目相关的内容,积累有效的心理体验。


 《八珍汤》项目,导师赵葆秀为学员翟墨、侯宇说戏


2、传承学习阶段,采用一对一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


这是京剧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主要采用传统的口传心授方法,以达到精准传承的目的。表演教学中,首先由导师介绍剧情内容,分析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讲解唱词含义,然后导师唱(念)一句,学员跟一句,逐字逐句教,学员能够准确、熟练地唱念后,再进入身段教学。身段教学时,先由导师亲自示范,一举手,一投足,一抬头,一下腰,都精严不苟,学员一一跟学,尽力模仿。学员完全掌握了身段表演,一出戏的传承任务基本完成。京胡、鼓板、音乐创作方面也都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只是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略有差异。


《八珍汤》项目,导师赵葆秀为学员翟墨、侯宇传戏


对导师现场传授的课程进行详细记录也是本次项目计划的重要内容,教学现场主要采用录音、录像、文字等形式完整、全面地记录剧目传承的具体细节。这种集声音、影像、文字于一体的综合记录方式推动了京剧传承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口传心授”的活态传承分解为可听、可视、可读的几方面内容,形成立体化的现代京剧教材,有利于京剧经典剧目的持久流传。


 《党的女儿》项目,导师朱绍玉为学员刘洋传戏


3、文字整理阶段,组织者引入学术理念,对传承内容进行理论“提纯”,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奠定基础。


传承文字如何整理?学界尚处在研究探索阶段。用文字来记录表演艺术,与用录音、录像来记录,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录音、录像直观、形象地记录表演艺术,而文字记录则需要在学术理念指导下对直观、形象的表演艺术进行生动的描述,并将艺术思想蕴含在字里行间,准确传达出唱腔、身段和音乐的特点。文字记录的整理过程同时也是艺术思想加工提纯、艺术规范概括升华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工作,可以完善原有的戏曲理论体系,更可构建新的戏曲艺术理论。


《党的女儿》项目,导师朱绍玉为学员刘洋说戏


本项目借鉴前辈艺术工作者的优秀成果,提出戏曲表演艺术经验的记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有名家视角的记录,二是要记录艺术技法与表演经验,三是记录要有全面性。具体到每个传承项目,文字整理内容要求既包含传承导师的自述、特定传承项目的基本情况说明,也包含技艺要素的说明、艺术经验的细节说明等,其目的是在戏曲艺术传承的记录和总结上形成一套适应当代戏曲研究现状的新经验。


 《红楼二尤》项目,导师孙毓敏为学员许翠传戏


 《红楼二尤》项目,导师孙毓敏为学员许翠示范


三、培训计划的启示


本项目由戏曲研究所整合国家戏曲院团、戏曲界知名专家学者的实践和研究资源,集聚研究、表演与教育领域的高精尖力量,强强联手,通过对京剧经典项目的传承学习,对京剧艺术家表演和创作经验的记录整理,以教育促实践,以实践推研究,三者彼此互动,形成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综观整个培训计划,设计合理,思维超前,在当代戏曲传承中具有典范作用,在高水准戏曲艺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它无疑是能带来多方面启发的。


《霍小玉》项目响排,导师孙毓敏指点学员方开柳画竹的方法


《霍小玉》项目,导师孙毓敏为学员方开柳传戏


首先,京剧表演经验是迭代累积的,需要不断总结提升。


在京剧界,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等京剧大家个人表演经验的总结(《舞台生活四十年》《荀慧生的舞台艺术》《周信芳舞台艺术》等)一直滋养着后学者,许多后来出版的艺术家表演经验专著,影响力都没有超过他们的,具体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击掌》项目,导师李文敏为学员孙明玉说戏


仔细检阅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版、发表的关于京剧表演艺术的论文和专著可发现,新时期京剧表演理论是在前辈艺术家表演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在本次传承中,孙毓敏将其师荀慧生的手指表演法归纳为“稚指”“眉指”“胸指”“颊指”“摇指”“栽指”“双摇手”“划指”等程式,将荀派表演艺术的特点提炼为“三化三感”(生活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时代感、真实感和幽默感),这些表演特点连荀慧生本人都未及总结。不仅如此,孙毓敏还根据个人表演经验总结出了花旦表演的20种表情,并在传承《红楼二尤》剧目时,向学员许翠传授了这些表演技法和自己的理论思考。由此可见,戏曲艺术经验的总结中,理论概括至关重要。以理论指导传承,不仅可以避免艺术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性,而且可使艺术经验提升为新理论,更好地应用于艺术创造。


 《三击掌》项目,导师李文敏为学员孙明玉传戏


其次,京剧琴师、鼓师、音乐创作的经验亟待总结和推广。


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后备力量,但在戏曲传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错位。比如,根据传统看法,认定京剧是角儿的艺术,由此将京剧艺术的传承完全等同于京剧表演艺术的传承。新世纪以来,不少京剧人才培训项目都以演员培养为重点,一些保护、传承工程优先考虑京剧表演艺术大家。京剧音乐、舞美创作等方面内容受到冷落,久而久之,逐渐走向衰落。


《艳阳楼》项目,导师马玉璋为学员杨乐萌示范


本次人才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京胡、鼓板、京剧音乐设计等方面的传承内容,这既是对京剧传承弱项的提振和弥补,也是对京剧艺术整体传承的强调和弘扬。对京剧专业演员和爱好者来说,京胡、鼓板的演奏并不陌生,但会拉京胡、会打锣鼓不代表就能上台为演出伴奏。在舞台上,京胡和鼓板并非独立的表演乐器,而是配合演员塑造人物形象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何用器乐演奏的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京剧文武场乐手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既牵涉实践,也牵涉理论。遗憾的是,业界有关司琴、司鼓的伴奏理论并不多见。燕守平、赵建华、李金平等艺术家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使这几方面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同时也使京胡、鼓板的表演理论得到总结和提升。


《艳阳楼》项目,导师马玉璋为学员杨乐萌传戏


对一部大戏来说,音乐唱腔设计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其品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整台戏的成败。但在当下,音乐创作尚属京剧新编剧目的短板,高质量的创作少而又少,更遑论其理论总结。本项目将京剧音乐创作纳入传承范围,朱绍玉等艺术家对京剧音乐创作的理性梳理具有开创性,将有助于引起业界对相关实践和理论问题的重视。


 《探庄》项目,导师杨长秀在传戏,学员胡博现场记录


再次,高水平的艺术传承重点在于创作理念和方法的传承。


在本项目的传承中,导师除重申传承的重要性外,还会提到创新的问题。杜近芳曾谈到《谢瑶环》中的“创腔”,马玉璋讲授了厉慧良《艳阳楼》的创新,朱绍玉则介绍了《党的女儿》中“一曲贯穿全剧”新手法的运用。传承和创新表面上对立,实质上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高水平的艺术传承不只是表演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创作理念和方法的传承。燕守平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指出,“京剧是有规则、有规范、有秩序、有歌舞、有音乐、有节奏的综合艺术,但在演员表演、琴师伴奏的过程中,在以上的规程下,又有着一些变动”,所以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的艺术。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京剧艺术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承是为创新打基础,所有的传承都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因此传承既要传承技艺,更要传承创造精神。


(照片由许翠、方开柳、孙明玉、胡博、张正贵、冯金明、张翔提供。该文刊登在《文艺报》2019年9月6日第3版,撰稿人:谢雍君)


▼更多精彩,请关注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名家传戏’人才培养


:“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是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面向社会、公开透明,助推首都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详情请登录北京市文化局官网了解查询。再次感谢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对该项目活动的大力支持。




编校:颜之

排版:王志勇

审稿:郑雷、谢雍君


往期回顾●点击阅读 ↓↓↓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氍毹心传——戏曲‘名家传戏’人才培养计划”昆曲《烂柯山•痴梦》《百花赠剑》传承小记

傅雪漪先生文献整理工作启动会暨音像资料捐赠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

《中华戏曲》编辑部换届座谈会纪要

2019年王国维戏曲论文奖征稿启事

现代戏曲之师:张曼君与中国现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文化报》“艺海问道”第25期文化论坛综述

“戏曲研究”微信公众号2017年、2018年文章目录汇总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xiquyanjiu@sina.com

戏曲研究丨Traditional Chinese Drama Research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