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线故事 | 四剑穿南粤,铁军战尤酣

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然而湾区东西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湾区发展,为此,一条输水线路总长113.2公里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是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全线采用地下深埋盾构施工。中铁十八局集团承建的土建A5标主要包括2个超深工作井和总长约5.6公里的双线输水隧洞,使用4台盾构机完成区间掘进,项目团队自2019年10月进场,就怀揣着满腔热血和决心,打造“利刃”,开启为水而战的湾区征程。

铸剑

“把方便留给他人,把资源留给后代,把困难留给自己。”是该工程的建设理念,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地表影响和为后续地铁等设施预留空间,输水隧洞采用超埋深方式,A5标2座工作井深均接近70米,直径超30米,施工任务极其艰巨。

超深工作井

超埋深盾构施工,做好工作井,为“利剑出鞘”提供平台,是工程成败关键。每个工作井24幅地连墙,最深73.85米,单幅钢筋笼最重近90吨,垂直度还要控制在10毫米以内,开工,项目团队就迎来了挑战。

“这么深的地连墙施工,必须做好全程盯控,控制好垂直度,加强接缝止水处理,确保施工质量。”项目工程部负责人如今谈起当初的情况已是云淡风轻,而这背后是项目团队不惧挑战、敢于担当的鲜明体现。“不仅干得好,而且干得快。”说起地连墙施工场景,大家纷纷感慨。

提前完成节点任务

项目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地连墙施工2020年3月15日,项目部克服疫情影响,完成10号工作井最后一幅地连墙;5月25日,9号工作井提前26天完成全部地连墙施工,以平均2天一幅的速度刷新全线施工纪录。

 “每层挖4.5米,开挖15层,从上至下分层开挖并做好护壁浇筑。”听着技术人员介绍,好像感觉不出工程难度,而当站在工作井旁的一瞬间,才明白超级工程的含义。工作井深近70米,相当于25层楼房高,强大的土压、水压,使工程每下挖一米,都要面对巨大挑战。“像这种超深工作井,每层哪怕出现一点误差,到最底部都将严重影响盾构机始发位置。”上下井使用通道梯笼单程256级台阶,负责测量团队的成员们每日都要背着20多斤重的全站仪至少3次上下工作井相互印证,确保数据准确。

工作井主体施工

工作井每层内衬护壁浇筑使用8块弧形巨型模板,每块高达4.5米,重12吨,传统工艺是每浇筑一层内衬墙都内外来回吊装模板,不仅花费大量时间,在安全方面也存在一定隐患。如何既提高工效又确保安全?

项目技术团队通过开展多次的科技攻关,经过一系列研讨、实验,最终创新使用8台卷扬机牵引钢模板,每做一层内衬墙便往下放一层高度的牵引绳,此举不仅降低了危险系数,更让每层内衬墙施工时间缩短2天,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成为全线首创,最终成功申请专利。

2020年11月5日、2021年1月28日,10号工作井、9号工作井相继完成,为盾构始发打下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铁建唯一的参建单位,我们不辱使命,打出了铁军风采!”项目负责人柴建国骄傲地说着

磨剑

剑不磨不利,人不炼不强。面对施工难度极大工程,项目团队以钢铁般的意志攻克难题,勇毅前行,不仅确保工程如期推进,也增长了本领,锻炼了队伍。

党旗在施工一线飘扬

2020年初,正是项目进入大干状态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原本就艰巨的施工大考增添了“附加题”。“越是困难时刻,党员就更要挺身而出!”项目党支部及时发出号召,成立党员先锋队,签下红色责任状,把控好每道防疫关卡、做好每名返岗人员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因有力的防疫举措,2020年2月10日,项目顺利实现全面复工复产,2月22日完成全线地连墙钢筋笼吊装的“复工第一吊”,让铁军军旗再次在珠三角高高飘扬。

做好疫情防控,快速实现复工复产

复工复产以来,为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团队统筹推进,组织“三班倒”模式,进行连续施工。工作井主体大干期间,正值广东最热季节,井上气温超过35度时,70米深的井下都会高达40度,炙烤、潮湿、闷热、汛期,管理人员每日还要多次往返梯笼,一度挑战着大家身体和心理极限。

施工现场彻夜灯火通明  

对于工作仅半年的技术员高旭来说,刚毕业就赶上了这样一次超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也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体验。“9号工作井底板混凝土浇筑量达4400余立方米,连续60个小时分层分仓浇筑完成,虽然当时觉得很累,但真的能学到很多实践技能,感觉很好。”高旭说。

高精度测量、盾构机拼装期间姿态控制、地表沉降监测……测量团队同样面临着艰巨挑战,已有6年测量经验的技术员彭桃据施工蓝图和现场实际,自己绘制了600多页测量放样定位图,贴满了办公室,包含临建、地连墙、内衬墙、预埋件等多个部位,以便帮助团队更快、更准进行测量作业。

智慧工地管理中心

面对超级工程,拼搏意志必不可少,创新精神也同样不可或缺,项目团队自主开发智慧工地系统,通过物联网和BIM技术直观掌握项目各项生产要素投入、分配情况和施工进度分析,将人、物、料、进度、环境等同电子沙盘相关联,实现施工全过程透明化管理,大幅提升管理效能。

智慧管理系统还可切实与现场互动,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在项目实时分区管理当中,进入工作井就是最高级别的三级管理,可通过刷脸门禁系统和安全帽芯片定位掌握施工人员进出时间和具体位置,进井超过规定时间可自动报警,确保作业人员安全。而营区、施工现场的所有一级、二级电箱也均与智慧系统相连,用电过载会自动发出警报,管理人员可通过系统搭配的实时通信设备呼叫最近的电工及时处置,化解安全隐患。

通过智慧工地指挥系统,项目团队还可直观地查看盾构机、龙门吊、拌合站等大型设备运行参数,遇有异常自动提示,实现快速处置,为项目顺利生产赋能。

多方实现互联

“智能系统好比给整个工程装上了‘超级大脑’,让我们的‘利刃’实现力与智的统一。”项目智慧工地系统的技术负责人介绍。

艰巨的施工任务,极限考验着每名参建职工,面对挑战,十八局珠三角建设团队靠拼搏、坚守和智慧,以非常之举战非常之役,展现了团队担当,擦亮了企业品牌。

亮剑

前期各项准备工作的万无一失,为的就是确保盾构机顺利始发,尽早打通输水隧洞,造福湾区人民。不同以往地铁盾构施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盾构机埋深大,穿越岩层复杂,对盾构机各项参数要求极高,对此项目团队前期做好各项数据收集,有针对性向厂商定制盾构机,并安排专人驻厂盯控,确保盾构机性能达标。

盾构机通过验收

刀盘直径6.28米,机体长90米,重约500吨的盾构机,盾体有6大部分,数百个模块,送到地下70米拼装,需要多久?A5标项目团队给出的答案是:3天!快速优质完成拼装的背后,是团队多年盾构施工经验的积累:超前统筹存放场地、合理布置履带吊位置确保下放一步到位、拼装采取非顺序方式灵活拼装……2020年11月22日,位于10号工作井的标段内首台盾构如期始发,正式开始“穿粤”之旅。

标段内首台盾构始发

2021年1月末,9号工作井两台盾构机要求春节前下井组装完成,此时已临近春节,组织难度极大,管理团队积极做好施工队伍思想工作,提前焊接好始发托架,组装过程随时提供施工机具,靠“专业+服务”按期完成拼装任务。

地下60多米的盾构掘进,承受的压强达到5.3bar,是普通地铁盾构的2至3倍,也就是说每平方厘米承受的压力为5.3公斤,相当于一个手掌面积就要承受678公斤的压力,对盾构机参数控制和密封性要求极为严格。此外,受场地限制盾构机实行分体始发,盾构机还将穿越地层交接带,刀盘接触面上软下硬等诸多困难。尽管困难重重,盾构团队负责人则信心满满。“踏实做好每道工序,一环环向前掘进,为企业添彩,为湾区造福!”

盾构机分块吊至井下拼装

超深基坑、超长隧洞,如何提升出渣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进度,对此项目团队建设了渣土集中处理厂,通过水平和垂直皮带机将渣土运至处理厂,将渣土自动筛分出碎石、沙子和尾渣土,尾渣土还可加工制砖,分离出的水用于清洁路面和清洗设备,实现渣水润珠三角,圆梦大湾区。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中铁十八局“老虎团”建设团队坚守初心,无惧挑战,正以饱满的热情攻坚克难,为打造新时代生态智慧水利工程贡献铁军力量。

文、编辑:李学彬

图:张明威、晏峰、徐辉

责编:曾凡泓、吴东

审核:李慧楠、王飞辉、彭琦、黄楷、吴东

主办:中铁十八局集团党委工作部(党委宣传部、企业文化部)

近期热文,欢迎回顾!👇👇👇

 一线故事 | 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打造TBM品牌的“持久动力”

 “落实集团年度部署”系列评论③ | 加速构建“3+N”经济格局,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岩塞爆破成功!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向正式供水迈出关键一步

 e周关注(2021.3.14-3.20)

 闫广天出席广州市鱼珠隧道项目上场布置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