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国资加持,大公重塑信用任重道远

小小小飞象 源点credit 2020-02-07

源点注:对于仍在处罚期的大公资信来说,国新控股重组后不仅要面对市场份额流失的困境,还要面临国际评级机构入华的激烈竞争。有评级业人士认为,“有国资身份加持应该会是件好事,但重建市场信任还任重道远”。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大公这一年的情况:

根据财新2018年8月17日消息:近期,成立24年的大公资信,由于在评级业务中涉及典型而严重的利益冲突违规,被监管严查。

经查,2017年11月-2018年3月,大公评级在为相关发行人提供信用评级服务的同时,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

同时,在交易商协会业务调查和自律调查工作开展过程中,大公评级向协会提供的相关材料存在虚假表述和不实信息。

过去9个月大公资信一直在进行积极的整改。整改举措包括:完善公司领导管理架构,改组了董事会,重新任命了高管团队;调整组织结构,保障评级机构的独立运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终止了部分评级业务;完善了各项业务隔离制度规定;完成人员资质梳理,目前高管团队、评委团队、评级团队人员资质均符合监管要求;加强合规队伍建设,提升全员合规意识;确立了大公资信合规检查机制,开展定期及专项合规检查等等。

令人震惊的不只是大公获得的国资入主,而是几乎等同于宣布了危如累卵的大公资信已经重获新生,背靠大树,或许有朝一日东山再起。

而此次中国国新不仅入主大公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更试图渗透这家腐朽了的评级机构,意图重振旗鼓,甚至远洋出海,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一较高下。

获得国资光环加持的大公,前景如何?

大公的各类评级资格不让人担心,成立于1994年的大公资信,是我国唯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认定的全部评级资质,能够对中国资本市场除国债外所有债务工具和参与主体进行信用评级。

曾贵为“黄埔军校”的大公资信,虽然这一来年,人员流失,业务暂停,市场份额缩减。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大公系统的开展了主权评级研究,积累了大量技术和数据基础,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过主权评级,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这也给其翻身留了后路。

细数大公这些年来的评级业务覆盖面来看,大公先后对30个省市自治区、70多个行业的万余家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有领先的技术和数据累积。

虽有违规操作,但大公评级结果方面客户的违约率在行业内保持着一个较低水平,在利差分析上在行业内也有优势。

在未来,尤其是中国国新控股后,大公的整体管理水平、业务的合规性、评级质量的公正性,都是对于重生的大公一个重大考验。

精耕细作,立足长远,以信誉赢回市场。

路漫漫其修远。


近期推荐


人事 | 邓白氏新官上任

围观 | 打架的狗和狗打的架

刘新海:把脉中国征信业发展方向

刘新海:全球视角下的婚恋交友信用+

专家解读 | 2022年之前,商务信用怎么搞?

【首发】林钧跃:为什么主流经济学中没有“信用经济学”分支?

独家翻译 | 走进黑镜:中国社会信用体系背后的真相(附独家评论)



☞ 记录信用中国 

点击阅读源点3年☝推文总目录

公益 | 有益 | 有趣

欢迎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

与8600名读者分享见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