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破圈时刻|导演杨荔钠:《妈妈!》的出生地就是杭州

破圈编辑部 破圈放映 2023-04-24
从本期起,映后实录将统一以“破圈时刻”作为单元主题,呈现破圈组织或联合主办的主创交流、嘉宾对谈等活动,分享共同经历的迷影时刻。9月10日,《妈妈!》首映日,我们在浙影时代影城(新远国际店)组织了导演交流专场,杨荔钠导演主动问及大家对文淇角色的争议,并谈及女性主题、杭州拍摄的缘分,角色塑造,以及结尾走向等话题。以下为现场实录。



主持:杨导好,我们刚刚看完《妈妈!》,影片跟杭州真是太有缘了,我先抛两个问题大家聊起来,一个关于情,一个关于景。

先说情,对于内地大银幕,《妈妈!》是杨荔钠导演的首部公映作品。但其实杨导早在20多年前,就拍出独立纪录佳作《老头儿》,还作为演员出演了贾樟柯导演的《站台》。

近些年又以《春梦》《春潮》和这部原名《春歌》的《妈妈!》组成“女性三部曲”,您对不同年龄和生命状态的女性投入了持续的关注,而男性则往往是缺席者,所以首先想请你聊聊创作主题上的女性情缘,或基于怎样的思考?



《妈妈!》不是结束
它恰恰是一个开始

杨导:好!我先跟今天的观众朋友们问声大家中秋节好,你们大白天的还跑出来看这部影片真的非常非常的感恩,然后晚上回家可以跟家里人好好团圆啊。

你说的对,就是我的电影里男性角色是缺席的比较多,要说深层原因嘛,我不认为他们缺席就不重要,其实你看这些女人的命运,无论是《春潮》还是《妈妈!》,其实他们的命运都紧紧的跟男人联系在一起。

所以“他”虽然不在场,但其实又是有形的,甚至是母女之间连接过去与未来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也是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

比如说《妈妈!》里的父亲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他无论是活着的时候,还是在死去时,都是这个家特别重要的成员。在这部电影里面他比较特殊,他是在女儿发病的时候,女儿看到他虽死犹生穿过死亡之门,回到了女儿和妈妈身边。

所以,我一直以来都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很清楚,就是女性三部曲,终结篇《妈妈!》不是结束,它恰恰是一个开始。

而且我认为我不论是身为女性导演,还是一个母亲或一个女儿,讲述女性话题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我这一生可能都会用我擅长的这个方式来讲述女性故事

因为我天然觉得,我们又聊回《妈妈!》这个主题就是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甚至一个词语对吧?

但就这个词语,我们平时叫起来是那么的日常,那么的随便,甚至忘了它的重要性,所以也想通过这部影片,至少能在这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些被忽略、最普通的日常重新放大,让观众能够重新再想一想自己和家庭、和母亲的连接,其实就是这部影片想做到的和观众的对话。



一个作品如果有出生地的话

那《妈妈!》的出生地就是杭州


主持:第二个问题关于景:杭州观众肯定都看到了再熟悉不过的风景,所以想赶紧听听《妈妈!》和杭州的缘分

杨导:这个特别值得介绍,我其实是北方人,在长春和青岛两个城市长大。我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是杭州,但我很确定这肯定不是一个在北方发生的故事。

前年在杭州参加西湖纪录片大会,我做评审,之后就想让朋友带我转转,当我走一圈之后,我特别惊讶,就包括那条女儿扫街的马路,我当时都觉得“哇,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感觉)”,有一场戏删掉了,女儿跟文淇第一次见面也是这条马路。

然后我们去了片中母女的家里面,浙大华家池校区,我们在里面做了主场景,那是苏联时期的楼,室内特别小,所以我们就在院子里搭了一个家。

片中看到的家,是美术指导翟韬老师和他的团队在那个园子重新建的。其他还有西溪路56号的杭大新村,我们都是真正的进到了那个院子里面,那个院子现在也是被国家文物保护起来。

当我见到那样的建筑,他们其实跟女儿年纪差不多,都是50年代被建起,今天依然像一个老灵魂一样屹立在风雨中,他们曾经庇护了多少文化学者和教育家、文学家,还有他们的家庭,曾经有很多人居住在那里,所以我看到那些老建筑也是那么有情感,就站在那个院子里想:主场景都在这,我为什么要选择别的城市呢?

而且杭州的水,你看电影里面也有很多水和绿色,当时影片还叫《春歌》的时候,我希望从电影美学上,它能呈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意境

其实我们主创们,包括这个家,还有外景,其实都要以杭州为中心,包括女儿最后有一场在船上的戏,很多书页掉在湖里,那个是在杭州边上的桐乡,你们可能都会很熟悉。

我认为这个电影的整体气息跟杭州是非常契合的,最重要的是杭州当地的人文环境,这里面有很多大学、很多老师、教授,我当时也做了一些调研,都是跟浙大的女教授们,还有杭大新村的老师们一起在那里边做了很多交谈,他们也给我很多鼓励,一个作品如果有出生地的话,那《妈妈!》的出生地就是杭州



两位老演员身上的知性美
我认为是不多见的

主持:再就是关于演员选择,无论是吴彦姝、奚美娟两位前辈,还是新生代的文淇,都是大家都非常认可的实力派。您是如何确定她们三位出演?

杨导:这就是一个导演,当我写剧作的时候,脑中就会浮现谁适合演这个角色

吴老师母亲这个角色我认为是不二人选,我也基本上是在《春潮》之后就跟吴老师见面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剧本,就是大纲,但是人物线索很清楚,我就跟她一直讲,她当时就坐在我身边听,她觉得也很喜欢这个角色。

然后,见到奚美娟老师那一刻我也很笃定,女儿其实和奚美娟老师的气质非常相近,他们两个老演员身上有特别难得的知识分子的知性美,包括他们的书香气,我认为这个是不多见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凭造型指导来设计她们的人物样子,但是我认为被设计和被造型出来,跟她们本身具有的那个味道还是不一样的。

而文淇肯定是新生代演员里,我特别喜欢的,她非常非常的好,其实她的角色并没那么重要,但是她会看到这部影片整体的好,愿意把她的时间和演出留给我,我也觉得非常棒!

说到这了,我就想问在场的观众朋友们,你们也告诉我对她这个角色的看法,因为目前好像对她这个角色争议还挺大,我也想了解你们怎么看?



我特别认为,信任
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那部分

观众1:文淇扮演的周夏,到后面带了一个小孩过来,其乐融融的场景加配乐我觉得有点突兀,所以蛮好奇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定位或意义是什么?

杨导:我明白,这个问题在豆瓣上已经成了一个最大的槽点,我尽量解释给大家。
文淇的出现,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为什么呢?

因为这部电影里我认为不能只有母女,尤其是在她们生命的后半程,周夏这个角色的出现,其实多少是能在某个瞬间,让这对母女产生片刻的欢愉或慰藉的。

在我来看来,周夏跟女儿的关系更加密切,她们像一种双向救赎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都知道女儿在年轻的时候,她认为自己犯过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她认为现在能活下来,其实是对自己惩罚。所以,当她在公交车上看到周夏,看到她在做错事时,并没有去制止或喊出来,她把脸转向了窗外。


我相信那一刻,周夏可能是很慌神的。女儿知道看到周夏可能会看到年轻的自己,但她那会没人告诉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然后,周夏呢其实也如此。

周夏跟女儿其实没有过多的交集,女儿跟她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但她在女儿目光中一次又一次的见面,比如在餐厅、从派出所里接出来等,我认为周夏能看懂女儿对她的信任,包括对她的期许。

我特别认为,信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美好的那部分,无论我们有什么样的亲情、爱情或是儿女情,包括陌生人之间,某种程度上这么多年我们的人际关系是越来越好的,但同时我认为也是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躲闪,越来越不信任的。

那我也想,是不是有一种可能:它是我们之前拥有但又失去了的一种人性很宝贵的东西,它不是建立在亲情或血缘关系上,比如我看到一个小孩或一个老人,或者一个动物,我都愿意用我的方式去理解你、去帮助你,这可能也是我在这部影片里想给想介绍给大家的。


然后包括她最后回到母女的家里,我更想说这是一个代际关系。生活里有老年人,有中年人,有年轻的一代,我们就是这样繁衍生息下来。

周夏带回来的女儿,其实也是向女儿做的最好的回馈。这个时候的女儿什么都不认识、不记得了,但她会让周夏在家里睡觉,会不害怕。

所以关于周夏的设定或出现,我的缘起是这样,但可能传达到观众的眼里时会有一个落差。我的所有电影,我一直说:好的部分,那就是所有主创人员的好,所有演员的好,像这种槽点、这种不太能接受,被讨论的,那我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所以我不知道我的解释能不能说服大家,或者让大家多少有一点理解。



阿兹海默症给家属带来的痛苦
可能要比患者本身还沉重

观众2:我能明白导演所说的对周夏一角的用心,就是可以有一种人跟人之间超越亲情的信任关系。但关键问题就是这个人物在三年后非常突兀的出现,导致这段关系在我看来有一点像幻象,像梦一样突然出现那一段音乐,所以如果能做一些互动和铺垫,让那个关系更加真实的话,可能更有可信度。(杨导:对,我同意。)

然后,我们在片中看到这种病情非常严峻,能不能讲一讲现实中您了解到的情况?

杨导:我做了一些严谨的调研和采访,也咨询了北京一位权威专家,近期路演时也有阿兹海默病家属,以及志愿者来参加,他们看了以后的回馈就认为说这部电影其实来得非常及时,因为阿兹海默病的认知对国内来说还不够,至少有一部分老人去医院检查,被确诊的时候已经是中晚期,因为大家都觉得老人失忆很正常。

包括我的记忆,我80、90后的助理,他们更年轻,有时候也会断片。如果这个事情频繁的发生在老人身上,那就一定要小心。

包括日常的照料,疾病的后续,有很多很多不可预知的风险性,包括给家属带来的痛苦,可能要比患者本身还沉重。

所以我想这个电影也是提醒我们能够尽早的做好防备,然后这种海默病的年轻化也是越来越吓人。

比如50岁也有,并不是八九十岁才会得,所以大家还是要及早的检查、测试或就医,而且我们国家的患病群体特别高,好像是居世界的1/4,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很严峻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



调研非常重要
但宝藏还得从脑袋出

观众3:片中有很多非常接地气,很生活化的表演,想了解导演如何营造能让观众很有代入感的情节与设计。

杨导:我其实调研最多的,就是关于阿尔茨海默病本身,但我采访的对象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因为现在媒介是非常发达的。另外,我们还请了医学顾问,我认为它非常重要。

然后我的参考影片国外国内的都有,其实国外拍这个题材的非常多,包括《依然爱丽丝》《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还有纪录片,这些其实都能成为我们参照的文本和样片。

我也读了很多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医学方面,这些从网上或自媒体可以获得很多。

然后我也去跟浙大教授们聊天,我其实更多的是想获得一种鼓励和自信,看他们是否认同,因为那是上一代人的故事,我跟他们还是隔着年代感的。

拍这个疾病其实也有一种负担,比如说有那么多同类题材,我们如何能呈现本片的独特性,这其实是我作为导演要做的功课。

而且,这个功课不是别人能帮我做的,不是我去调研我就能得到很多,一定是经过我自己的脑子来一点点累积,一点点构建,包括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如何发病,疾病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走向,他们生活里的所有细节,作为导演,我必须要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不那么费劲的get到那种情感

我每一部作品都会去做一些调研,因为我不是那种憋在家里特别有才华,就能天马行空做出一个非常优秀作品的人,我多年拍摄纪录片的经验也不允许我做跟生活太脱离轨迹的题材。

所以我都有一些依据,但是有的时候导演不能完全依赖现实的依据,因为那个是有限的,它不是一个宝藏,宝藏还得从脑袋走,你的丰富性、多样性,还有戏剧性等等,我觉得作为一个导演,不能仅仅依赖调研,但调研特别重要。



女儿的内在世界

我们都看不见


观众4:片中很少谈及女儿的婚姻状况,包括周夏这个角色的家庭等,想听听您这样设计的考虑。

杨导:这种对话挺好的,首先肯定是有意为之,刚才说过,父亲或是男性角色在我的影像世界里重要又不重要

我认为恰恰是因为周夏这个角色不重,就没有清楚的告诉观众,她的丈夫或孩子的爸爸是谁,我认为这样好像更接近女性主义,或者是更接近我个人意志的缘起。

然后女儿有点不同,她其实他不生育,没有家庭,包括一日三餐非常节俭,不苟言笑沉默寡言,其实我认为这些其实都是她身上的一个特征,那这些特征是什么?正是她人物内心对自我的惩罚

她可能从16岁开始就没有笑过,面对婚姻,面对家庭,这些早都不在她思考的人生范畴之内。她能做的就是不停的工作,不停的思考,到了晚年不停的去照顾妈妈,她的内在世界我们都看不见

我更愿意理解成其实她已经跨越了婚姻和家庭这种世俗性,用在女儿身上形容她的世俗,我觉得没什么错,她跟母亲的性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母亲如果是阳光,它就是那个清冷的月光,如果母亲是芳香的玉兰,她就是淡雅如菊,她们两个这种反差性,还有女儿在青年时代遭遇的所有情感风暴都注定,这是一个没有家庭,不可能有婚姻关系的一个女性,这点我想的很清楚



如果影片从头到尾只是母女两个人

那真就过于没有希望,过于悲情


观众5:我想了解女儿和周夏的关系,女儿多次看到周夏做错事都没有举报她,反而要为她做取保候审,这条线的设置是怎么想的?

杨导:我确实希望能在周夏和女儿之间建起勾连,而建起勾连的叙事,我更想呈现在年轻一代跟老一代之间,或女性之间能有一个共同体。

其实在生活里,说比如说我见到一个陌生人,你判断出对方完全没有恶意,如果说需要我的帮助,我会的。

我虽然也很紧张,对人很谨慎,但是当我看到一个特别小的,被需要照顾的小生命时,我愿意去理解她。其实就是我刚才讲的良善,因为女儿冯济真首先是一个老师,她有一个职业感,有一个老师身上具有的敏锐度,她的责任和义务。

所以当她见到周夏的时候,以及在家里看到她的时候,我想这些对女儿来说可能都不是一个更难的,要想很久才能做出的决定。

因为那个姑娘其实就是她年轻时的映照,她已经吃了那么多的苦,她不希望眼看着一个人再继续这样放手不管,她甚至认为如果她看着不管那才是问题呢。

然后周夏这个角色我认为她也是暖的,她自己也讲她没有什么可参考的,在人生的这个阶段想做坏事,我想对自己来一次叛逆,我想我们都有这个时刻。

我年轻时候也很折腾,把自己折腾个筋疲力尽,然后现在才不折腾,所以这些设定,是我在脑子里过了很多遍才想出的架构。

如果我们不用特别理性的来谈这个话题的话,我认为周夏和她的这个小孩,除了代际以外,它也是这部电影里一个很重要的色彩,它也是照起母女生活的阳光。

如果影片从头到尾只是母女两个人,那真就过于没有希望,过于悲情,也有点伤感。



人生如浪,虽然一浪比一浪难
但是我们都能熬过去

观众6:关于结尾在海浪里那场戏,我的体会是负面的悲剧结尾,想了解导演更多想表达什么?

杨导:这显然是一个开放式结尾,所以你才有不同的想象。

其实对我来说,这个海其实更像是这对母女,还有爸爸的精神家园,你记得那个台词吗?

妈妈是大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

所以在这个层面,我认为这是她们的精神家园。那些海浪肯定是人生浪潮的一部分,但它同时也是母爱力量的一部分、一个象征;大海用它的心怀接纳所有热爱它的自然界的生灵。

关于结局,我不希望她们就此被淹没。

母女以及我们所有人的人生,虽然一浪比一浪难,但是我们都能熬过去,她们就是这样一浪一浪、一波一波,一件事一件事走完自己的路径,他们从来都没有惧怕过。

所以,有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得靠这种意志来战胜所有身边的困难

注:本文根据活动现场录音整理,未经嘉宾审阅。为便于阅读,部分发言与次序在不影响问答逻辑的前提下有删减与调整,请谅解。



主持:风子
签到:小灰兔
摄影:White Orz等
激光笔执法员:Michael
录音整理/校对:甜甜圈
排版:疯了


杭师大专场花絮




·近期活动&推荐阅读·李睿珺谈《隐入尘烟》

他靠写游记拿到诺贝尔文学奖

黄渤:请以后不要掐片尾


及时关注,随时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