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读人,读精神——品林良《爱海的孩子》丨名师导读
点击上方“读写狮”可以订阅哦
林良的作品,犹如中国太极的拳路,在行云流水的套路中,有着匀称的呼吸,舒缓的节奏和到位的文字。乍看之下中规中矩,端详才知其温柔敦厚,不含糊虚弱,反而展现着浑厚内功,拳拳到肉,却总能转暴戾为温柔, 不血不腥;他的沉稳收敛,一派轻松写意,无意间就使得读者安静下来,汲取风景。
——林文宝
台湾儿童文学的导师
林文宝 / 文
儿童文学界“常青树”林良先生的大寿,总是能成为台湾儿童文学的一件盛事。常见他眯眼微笑,走路缓慢稳当,惯有的低磁嗓音,总显长者的风范与优雅。一副好心肠,一股好脾气,一派老天真,见不着尊者的严肃,有的是老顽童似的儿童形象。“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他的心是属于儿童的,也想必“赤子之心”就是他的养生之道。
林良先生于1946 年自厦门来台,先在“国语推行委员会”就职;1948 年10 月《国语日报》创刊,转入《国语日报》担任编辑。他投注儿童文学,不论是编、写、译、评、论均有丰富的产量与独到的见地。陈正治在《神仙生活与责任生活的美好结晶》赞誉之:“台湾的儿童文学由寂寞的一行,转变为蓬勃发展、人人称道的文化事业之一,其中贡献心力最多的,首推林良先生。林先生是一位‘温、良、恭、俭、让’的长者,他的为人,可谓当今圣人。林先生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以及努力出版儿童读物,推广儿童文学工作,都是大家一致赞扬、推崇的。”
林良先生自《国语日报》退休,将近一甲子的“新闻报业”生涯告一段落。他不同于一般新闻人,他关怀社会,更关怀儿童。他报道儿童,为儿童而写。林良先生的一支文笔,一写60 多年。80 岁老翁,不见白发苍苍,只见红光满面,他的“赤子之心”驱使他继续“为儿童而写”。黄瑞田在《永恒的小太阳》提及:“林良先生22 岁就当了报社记者及副刊编辑,诗、散文、小说、评论无所不写。在台湾能够持续写作60 多年而创作力仍然丰沛的作家,放眼望去,只有林良先生。”
林良先生可谓是台湾儿童文学“先行者”之一,他因儿童文学作品带来的深远影响,可尊崇为“导师”。林良先生为提升儿童文学的发展不辞辛劳,后继者无不以他为标杆,追随他,以他在儿童文学的努力与成就作为榜样。而读者更是喜欢他清新隽永、带有淡淡幽默的作品。在台湾几乎无人不曾读过林良先生的创作,他的儿童文学深深烙印在台湾人的心中,陪伴每个人的成长岁月。如果每个人都是看《国语日报》长大,那么就一定看过林良先生为儿童而写的童话、散文、童诗和儿歌。当大人还是小孩的时候,读故事时,“林良”是他们说故事的叔叔;当大人有了自己的小孩,当小孩唱起儿歌时,“林良”是陪伴他们入眠的爷爷。“林良”已是台湾人成长的童年符号。
林良先生
再以他的儿童散文《小太阳》为例,人人都读过且为其中的情节深受感动。这本书的作者子敏,就是林良先生。他用过六个笔名,其中子敏最为人熟知。蔡清波在《无量欢喜心》一文说:“让我们走进《小太阳》《爸爸的16 封信》的时光隧道中,那真挚的感情熨平了多少家庭波动的心。林良先生为台湾儿童文学奠定基础,从《国语日报》的儿童文学周刊出版,到任职出版部经理出版无数优良儿童读物,陪伴老、中、少三代的成长时光。”
林良先生曾经担任台湾儿童文学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带动台湾儿童文学进入一个高潮。周慧珠在《慈悲自在》一文中尊称林良先生为“儿童文学界的菩萨”,乃因林良先生的作品具足“欢喜自在”与“慈悲为怀”。佛教界“玄奘以来第一人”的印顺法师,初来台时曾经在善导寺担任佛学讲座的“导师”,故尊称为“印顺导师”。林良先生是影响台湾儿童文学最远最深的人,毕其一生都在为儿童的文化贡献心力,他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第一人”。若尊称林良先生为台湾儿童文学的“导师”,也可说是实至名归。
(林文宝,台湾台东大学荣誉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
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永远不会消失,时间不一定有意义。曾经相遇过的人,永远不会分开,空间不一定有意义。——林良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苦心经营之作。每一次阅读,都是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的精神交流。而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不同的读法,一如小说有小说的读法,诗歌有诗歌的读法。把小说当诗歌来读,抑或是将诗歌当小说来读,难免终隔一层,有时甚至还会越离越远。
这本深情深刻的《爱海的孩子》,属于哪个文体?怎么读,才更能读出它的独特味道?书的封底有这么两段话:
由此可见,这是一部散文集,写真的人真的事,真的情感真的爱。除了玩味语言文字之美,还可关注文字背后,作家的所思所想,以及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态度与精神。
读出自身情感
一切审美,都由感性入理性。用干国祥老师的话来说,“首先是被打动,被文字的子弹击中”。阅读《爱海的孩子》,哪些语言让你特别有感觉?有没有一些部分,让你读着读着,不自觉嘴角上扬?有没有一些部分,让你读着读着,忍不住鼻子发酸?
以下这两段文字,让我忍俊不禁:
第一段,是早起的父亲对迟睡的“我”开的玩笑,幽默十足,可以想象父亲当时的调皮模样。第二段,是“我”与小学好友成亲王的纯纯友谊。寥寥几句,天真洋溢,童趣无穷,妙哉妙哉!
写到另一位同学“绿书包”,有个片段同样叫人捧腹:
作品中,让人开怀大笑之处不少,叫人鼻酸泪流之处更多。
没有煽情话语,没有鼻涕眼泪,两个好朋友相互戏谑的背后,却是满满的依依之情,读之不胜唏嘘。
让人揪心的,还有<四弟>这一篇:
没有一个艰涩的字深奥的词,浅语背后却是深深的情长长的思。
感悟作家智慧
《爱海的孩子》中,林良先生写了许多伴他成长的亲人长辈、朋友同伴。他们用智慧,滋润了林良先生的童年。书中哪些部分,让你总想再三回味?
外祖母的教养智慧,你发现了吗?
父亲的生活哲学,对你是否有所启发?
父亲对于“忍受”的深刻解说,你看懂了吗?
父亲对于“朋友”的独到说法,你同意吗?
还有母亲。在“我”备受质疑、煎熬挣扎之际,她没有埋怨没有苛责,只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母亲的作为,是否令你若有所思?
走近作品时代
通过《爱海的孩子》,你对林良爷爷的童年时代了解多少?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走近那个遥远的年代,体会林良爷爷当时的生活,再来品味这部作品,也许会更有滋味。
那么,要如何走近那个时代?细读文本,是其中一个方法。
“战争”“逃难”“流浪”“死亡”“贫寒”“家道中落”“父亲去世”“经济恐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词,隐约勾画出那个时代的兵荒马乱、苦难艰辛。
除了细读文本,还可以关注历史,去逼近那个遥远的时代。
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爱海的孩子》前勒口的作家简介,以及第五版的序言。出生于1924年,林良爷爷的成长岁月,处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哪个阶段?厦门、香港、日本、越南、台湾,林良爷爷是在云游四海,还是漂泊四方?
翻查史料,将大时代的历史脉络与林良爷爷的成长岁月进行比对,敏感的你,有何发现?
林良爷爷整个童年时代,乃至青年与中年,几乎都处于烽火动荡之中。一直到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高龄63岁的林良爷爷这才有了返乡的机会。理解了历史背景,再读以下文字:
“四个年轻的兄妹,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没有真正团结过一次,将来,更难了。”
“就是那条船把我带离了家乡,一别三十年!”
压在文字背后的款款深情与悠悠无奈,更叫人感慨万千了。
回首苦难岁月,林良爷爷是意志消沉,还是怨天尤人?是自怨自艾,还是愤世嫉俗?不妨再重读作品,看看作者的人生态度:
没有苦难,只有磨炼;没有抱怨,只有感恩。风雨飘摇的时代,艰苦难熬的日子,却能酿就光明澄澈的文章。林良爷爷的为人为文,实在叫人钦佩。
结 语
散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往往更能透出作家的真性情真精神。读文,读人,读精神,散文可以这么读。
本文综合自琅琅读吧公众号,版权归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共读内容,请点击以下链接查看:
阅读中触摸文字,享受故事之美丨百班千人第十一期教师共读活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