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动态】 方敏:《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2017-07-26 方敏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

方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今天政治经济学来讨论《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是一个补课。20世纪80年代我们讨论改革问题的时候是在政治经济学框架下讨论的,但是90年代以后有关改革的讨论更多是脱离了政治经济学的框架,所以政治经济学自身也落后于改革实践的发展。比如,我们从以前讨论价值规律的作用转化到了讨论供求价格这样一个话语体系,以前对所有制问题的讨论现在转化为了产权理论的话语体系,以前关于生产力计划、再生产积累结构的讨论转化为了现在的发展经济学或者叫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讨论的话语体系,以前关于企业集体与国家利益矛盾的讨论现在转化为了现代西方的企业理论等等。整个话语体系的转化导致我们政治经济学丧失了对于改革实践的解释。今天要来构建这个体系确实要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

 

我发言的题目是 《〈资本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可以肯定的是,《资本论》可以给我们提供明确的指导方法。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不是教导而是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我们这些年政治经济学界讨论很少,有一些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本身的讨论,但是在历史唯物主义上面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一直没有充分展开?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为什么可行,社会主义向哪去,这些问题都回答不了。

 

今天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首先要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进行重新深入的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历史理论而不是历史哲学,不能把它和马克思提到的发展三段论等同起来。作为一种历史理论首先就是必须要和我们的历史经验事实相对应,像马克思说的,要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政治经济学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去研究历史运动的规律,反过来这个研究的结果又为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理论提供一种证明,这样才能达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里面最近这些年影响比较大的是历史决定论——输入一定的生产关系能适应的生产力是什么,结果就出来了——这显然是对理论非常错误的解读。对于理论重新研究既要跳出原来的解释也要跳出现在的功能解释,重新思考。我们在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时候往往是站在二分法的角度,好像这是两个独立的要素。马克思从来强调的都是二重性。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同时具有物质性和社会性,生产物质是物质形式,生产关系是社会形式。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生产关系没有意义,无法评价生产关系历史的合理性、必然性、优越性等等,反之也一样。所以,对方法的掌握只能立足于二重性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统一性视角下去研究

 

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里也谈到研究对象,比 《资本论》的序言讲得更明白,就是生产在什么样的形式和条件下进行,以及这些形式和条件的历史运动。怎么形成、怎么变化,这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范畴恐怕还是得落到社会主义或者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生产方式、劳动方式,不管它是采取计划的还是商品形式的,因为在这个劳动方式、生产方式里边才存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统一性。

 

政治经济学如果作为补课来讲很大一个缺陷是,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里面一个重要的东西消失了,即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动力,我们现在谈矛盾好像谈的比较多的是落后生产力和生产目的之间的矛盾,但是其他的很多基本矛盾没有在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下讨论,比如说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在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劳动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交换、分配之间的矛盾,企业和政府的矛盾,以及中国和世界的矛盾等等。如果要构建这个体系,要超越现阶段,要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提出矛盾,不对矛盾的解决做出分析是没法得出经济规律的。对矛盾的分析也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所以我觉得一个是对方法的重新讨论,一个是重新回归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推荐阅读

【理论动态】 卫兴华:《资本论》依然放射着真理光芒(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理论动态】 佟家栋: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与引领

【理论动态】 谢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

【理论动态】 郭冠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相容吗?


  (编稿:郭冠清  林盼  审校:孙志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