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
美联储保持利率不变
美联储(Fed)向着下月就进一步加息谨慎迈步。耶伦在可能是她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最后几个月期间权衡强劲经济增长与通胀持续偏弱的证据。
在特朗普宣布他的美联储主席提名人选前夕,美国央行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最近一次两天会议结束之际将关键利率保持在1%至1.25%的区间。美联储继续发出信号表明,未来会有“逐渐”加息,即便它没有明确说明下一次何时动手。
美国央行表示,虽然近期与飓风有关的汽油价格高企导致了一些价格上涨,但“食品和能源以外的其他物品的通胀依然疲软”。在积极的方面,它指出,劳动力市场持续好转,同时“尽管飓风造成破坏,但经济活动以稳健速度上升”。
投资者一直预计,美联储将在12月12日至13日举行的今年最后一次会议上进一步加息四分之一点,但是美国货币政策在那之后的走向将陷入一段不确定时期,因为总统考虑在耶伦在2月初结束首个任期后任命一位新的美联储主席。
在记者会上,特朗普总统称珍妮特·耶伦“优秀”,但没有说在她的任期到2月份届满时,她是否将继续担任美联储主席。在被问及耶伦是不是他选中的美联储领导者时,特朗普说道:“我没有那么说。我认为她很优秀。”
特朗普总统已提名美联储现任理事之一杰伊·鲍威尔(Jay Powell)执掌美国央行,他被提名为美联储主席将最有希望保持政策连续性。美国央行高层人事变动之际,近10年的宽松货币政策帮助推动了强劲经济复苏,但也伴随着低得让人意外的通胀。
在耶伦领导下,美联储内部围绕如何解释此轮复苏中相互矛盾的趋势展开激烈辩论。尽管近期几场飓风造成经济破坏,但失业率已降至4.2%,而美国已连续两个季度录得大约3%的年化增长率。全球大背景变得越来越光明。
然而,与此同时,美联储重视的通胀指标(剔除食品和能源)9月仅为1.3%,此前几个月的数据也一直令人失望,这使一些政策制定者担忧,价格上涨低于目标水平已有五年的情况说明,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因素在抑制价格。美联储坚持其预测,即中期而言通胀将在2%的目标水平上下企稳。但它也指出,它重视的两个通胀指标都低于目标水平。
在美联储9月会议上,多名政策制定者曾表示,他们认为今年晚些时候还需要加息一次,但各方意见分歧。一些官员坚持认为,他们希望看到更为有力的证据表明,通胀正在趋近美联储的2%目标。
美联储在9月会议上逆转其刺激计划的一个关键要素,宣布将逐渐缩小因量化宽松而膨胀至4.5万亿美元的资产负债表;这一事先充分通报的举动没有引发市场惊慌。
不过,耶伦已暗示,当美国经历下一场低迷时(即便其程度比上一次更轻微),很有可能再次需要量化宽松。那是因为美联储并不预计会大幅提高利率(此轮加息也许会在不到3%的某个水平收手),因而在陷入下一场经济衰退的时候,不会有很大降息空间。
以下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10月31日-11月1日货币政策会议后发布的声明全文: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自9月会议以来获得的信息显示,尽管飓风造成了一些干扰,但就业市场继续增强,经济活动一直在以稳健的步幅增长。虽然飓风令9月非农就业岗位减少,但失业率进一步下滑。家庭支出一直在温和扩张,企业固定投资在近几季已经增加。飓风过后汽油价格上涨,带动了9月的整体通胀,但不计入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通胀指标保持疲弱。今年整体通胀和不计入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通胀指标较上年同期下降,一直在2%以下。总的来说,基于市场的通胀补偿指标仍偏低,基于调查的较长期通胀预期指标变动不大。
委员会将依照法定的目标,寻求促进就业最大化和物价稳定。飓风相关的干扰和重建将在短期内继续影响经济活动、就业和通胀,但过往的经验显示风暴不太可能在中期内实质改变全国经济的路径。因此,委员会仍预计,随着货币政策立场的逐步调整,经济活动将适度扩张,就业市场状况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强。预计年通胀率将在短期内保持在低于2%的水准,但中期在委员会2%的目标附近稳定下来。经济前景的短期风险看来大致均衡,但委员会正密切关注通胀发展。
鉴于已实现的和预期的就业市场状况和通胀情况,委员会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1-1.25%不变。货币政策立场保持宽松,因此会支持就业市场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改善,并带动通胀持续向2%回升。
在决定未来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的时机和规模时,委员会将评估与就业最大化以及2%通胀目标相关的已实现和预期的经济活动状况。评估将考量广泛的信息,包括就业市场数据、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指标,以及反应金融市场和国际情势发展的指标。委员会将密切监控向对称的通胀目标取得的实际和预期的通胀发展。委员会预计,经济未来的发展将为逐步上调联邦基金利率提供理据;联邦基金利率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会维持在预计在较长期内保持的水准之下。不过,联邦基金利率实际路径将取决于未来数据展现的经济前景。
委员会在10月开始的资产负债表正常化计划正在进行中。
投票赞成美联储货币政策决议的FOMC委员包括:美联储主席叶伦、副主席杜德利、理事布雷纳德、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埃文斯、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哈克、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柯普朗、明尼亚波利斯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卡什卡利、理事鲍威尔和美联储理事夸尔斯。
(综合消息)
芝商所拟推出比特币期货
世界市值最大交易所运营商CME的首席执行官表示,此举是“考虑到客户对不断发展演变的加密货币市场兴趣越来越大”。
以市值计世界最大交易所运营商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正在为推出比特币期货的计划做准备,此举将推动加密货币走出金融的边缘地带。这家位于芝加哥的交易所表示,计划在年底之前将比特币期货加入到该所现有的期货产品中,包括利率期货、股指期货、大宗商品期货和外汇期货。
比特币是最大的一种加密货币,与主流货币不同,比特币受计算机算法,而非央行控制。比特币的支持者称赞比特币的可溯源性,而批评者则表示比特币是洗钱和欺诈的渠道。
今年比特币的价格已经暴涨570%,吸引了对缺乏波动性的其他市场感到厌倦的交易员。对冲基金、家族理财室和自营贸易公司正在试水现在价值超过170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市场,而银行和传统资产管理公司大多仍回避这个市场。
缺乏期货合约使投资者难以对冲他们对比特币疯狂波动的风险敞口。芝商所首席执行官特里·达菲(Terry Duffy)表示,该所采取这一行动是“考虑到客户对不断发展演变的加密货币市场兴趣越来越大”。芝商所是这种投资工具的“天然之家”。
芝商所的这一举措将使其与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交易所运营商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全球市场(Cboe Global Markets)竞争,后者在今年8月宣布相关计划,拟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推出基于虚拟货币交易所Gemini Trust数据的比特币衍生品。
“我们的商业理由就是人们想要拥有对加密货币的敞口,就这么简单,”Cboe首席执行官埃德·蒂利(Ed Tilly)在10月的一次会议上说。芝商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比特币合约都需要获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批准。另外一家公司LedgerX两周前开通一个比特币衍生品交易平台,并报告首周交易额超过100万美元。
(FT中文网,2017.11.1)
消除全球性别差距需要100年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的最新研究,全球性别差距按照目前变化速度将需要100年才能消除。
世界经济论坛关于性别平等的年度报告发现,工作场所和政治代表度方面的不平等程度日益加剧,这促使该组织计算得出,达到总体性别平等需要一个世纪,相比之下去年估算的时间为83年。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指标(考虑男女之间在健康、教育、政治和工作场所的差距),世界已经把完全性别不平等与完全平等之间的差距消除了68%。这比2016年和2015年的性别差距数字(分别是68.3%和68.1%)略微逊色一些,并且代表着自该组织11年前开始这项计算以来,差距首次扩大。
世界经济论坛在日内瓦的教育、性别和就业项目主管萨阿迪亚·扎赫迪(Saadia Zahidi)表示,经济机会和政治赋权方面的进步倒退特别令人担忧,因为在这些衡量标准上录得的差距本来就是最大的,而且前些年一直在以最快的速度收窄。“2017年,我们不应该看到朝向性别平等的进展出现逆转,”她表示,“性别平等是道德和经济两方面的头等大事。”
工作场所差距( 衡量工资平等、资历和劳动参与率等因素)现在将需要217年才能消除,而去年的估算为170年。
在2017年报告覆盖的142个国家中,82个国家的性别差距有所扩大,其中肯尼亚、巴西、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在女性部长级官员人数方面不增反减,而墨西哥、南非和西班牙在为妇女提供平等经济机会方面进展较少。
平均而言,世界经济论坛发现,男女的经济参与程度都低于2006年,但在经济上活跃的女性的比例降幅更大。
尽管差距在总体上有所扩大,但一些国家在过去一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包括法国(在今年选举之后,女议员人数大幅增加)和加拿大(女性部长人数大幅增加),在男女同工同酬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
冰岛仍然是世界上最性别平等的国家,而美国的排名却下降了四位,至第49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任部长级职务的女性人数大幅下降。美国的政治赋权指标处于自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
排行榜上前三名国家都在北欧,但前十名中的非欧洲国家则是卢旺达(第4位)、尼加拉瓜(第6位)和菲律宾(第10位)。
尼加拉瓜自2014年以来首次达到部长级职位性别平等,而女性议员占46%。卢旺达拥有世界上比例最高的女性议员,达到61%,并已消除了健康和生存方面的性别差距。
性别差距最小的地区是西欧,消除了75%的差距,其次是北美和东欧。中东和北非是排名最低的地区,平均消除了60%的差距,并且在世界上五个在女性政治赋权上排名最低的国家中,该地区占了四个(科威特、黎巴嫩、卡塔尔和也门)。
世界经济论坛发现,目前已有27个国家完全消除了教育程度上的性别差距,比去年多了3个。
(FT中文网,2017.11.2)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重回7%有底气
10月中旬,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年会期间,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就中国经济前景发表演讲。他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实现7%。作为一个国家央行的行长,周小川说出此言必定胸有成竹。随后公布的中国前三季度GDP数据,似乎证实了周小川所言不虚。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8%。从数据上看,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略有放缓,但许多经济学家已经确信,下半年经济不会出现较大调整,全年GDP将保持6.8%-7%的增速。这一增速已经远远高于去年6.5%的预期目标。中国何以能够在2017年实现远高于预期目标的经济增速?
周小川给出的解释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家庭部门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1-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消费对象逐渐从传统的商品转向服务,因此服务业发展加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5年前的约40%上升为目前的55%。同时,经济增长促使就业整体保持稳定,1-8月新增城镇就业约1000万人,这也是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需要保持的就业增长速度。
而实际上的原因还不止于此。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的主要原因,在于今年中国在消除潜在风险、确保宏观稳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提前注意到了债务、金融等潜在的问题,防止了问题的爆发。并且,中国政府在“稳增长”方面继续发力,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了不少正面刺激。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周小川所说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家庭部门消费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就业情况总体来说比较好,居民对未来的预期也还不错,所以消费增长较快,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最后,就是外需复苏,让中国出口出现了两位数的回升,这些对中国经济的回升都有比较大的支持作用。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中国经济并不缺乏增长潜能,关键是切实恢复中性的货币政策,降低杠杆率,减少盲目投资,恢复市场均衡,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目前的经济走势有某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但还有很多非周期的扰动因素起作用。未来增长趋势很难完全用周期理论解释。主要影响因素还是结构再平衡的进程。结构再平衡并非只是去产能、去库存,还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来消除导致结构失衡的深层原因。这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有巨大影响。目前经济有短期向好的因素,但由于有关改革和调整还远没到位,长期增长仍然有逐渐下行压力。
尤其是如果政策过多着眼于保证短期增长率,继续保持货币宽松,会放大金融风险,打断长期增长进程。一个好现象是近几个月M2增长率已经显著降低,说明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已对此问题有了明确认识。未来继续保持这一趋势非常必要。目前不要怕短期增长下行,而要着眼长远,再加上如果能全力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和政策调整,在经过几年较低增长的调整后,经济有可能靠自身能力回到7%以上的增长率。
事实确实如此,M2增长率的显著下降,意味着中国能够精准调控货币政策,增加了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底气。统计分析显示,9月份制造业PMI超预期回暖,新订单、出口订单等关键指针均大幅回升,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刚刚公布的9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数据也超出了预期,呈现连续增长。
有论者认为,近年来,中国不断着力推进经济转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出了经济增长潜力。随着去产能工作的深入推进,其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持续显现。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012年的1.32倍,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经济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升。在产业结构方面,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增长连续保持在10%左右,反映出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
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快于整体投资,表明技术改造步伐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在加速。从内外需求方面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与投资的比例趋于合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增加。凡此种种,成为了中国经济能够回升至7%的底气。
目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除了中国周边国家能从中国经济发展获益,世界也将越来越受到来自中国的正面影响。“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的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当“世界是平的”升级为“世界是通的”时,经济要素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广泛、更平衡地流动,发展的潜力得到释放,世界经济的蛋糕就会越做越大。路透社评论说,随着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战略,更多的国家正在力争加入中国推出的这一宏大计划。
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刊文称:“所有人都想成为中国的朋友。”IMF首席经济学家奥布斯特费尔德所说,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从百分比来看,中国的贡献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融合。世界在逐渐认识中国经济转型的巨大韧性和潜力。世界经济的发展愈发需要中国。梅新育认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越来越大的贡献,让世界经济从美国的单发动机,变成了中美双发动机。这毫无疑问对世界经济来说,稳定性要好得多。
并且,美国经济增长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如美元从长期来看仍然面临着“特里芬两难”的约束,所以单靠美国来支撑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隐性的炸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的风险爆发,中国仍能支撑起全球的经济,对全球经济软着陆产生比较大的作用。董小君认为,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回稳向好,缓解了全球贸易下滑,刺激了世界的经济增长。
中国拥有13亿的消费者,对外经贸往来强调分工与合作,世界各国都将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受惠者。另一方面,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进步。中国与美日欧经济结构具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刺激了美日欧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强调绿色发展,客观上也激励了发达国家在环保等方面的技术得到更深更广的应用。
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稳健,世界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前景。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较7月份时均上调0.1个百分点,分别调高至6.8%和6.5%,这也是IMF今年第四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表明IMF对中国经济持续看好,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如果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减,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量或达6万亿,几乎等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如此大的经济增量,对于中国周边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梅新育表示,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加对于周边国家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大国带着小国一起飞,比小国自己飞要轻松得多。实际上,本世纪初的十多年来,中国进口的年均增长率是全世界进口贸易年均增长率的两倍还多,搭上中国“快车”的国家,经济增长基本都比较快。而除了货物贸易之外,服务贸易和投资方面,与中国联系紧密的国家,也获益良多。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董小君表示,2016年,国际市场整体发展水平下滑,“逆全球化”思潮泛滥,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而中国却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自2017年2月22日,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协议》议定书正式生效以来,中国顺势潮流,推进贸易便利化,为降低国际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和促进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快速增长。其中,对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进出口增幅分别为37%、32.8%、31.6%和28.5%。中国外贸平稳发展,成了全球经济的发动机。兴业银行首席亚太经济师克劳斯·巴德尔说,中国的进口需求复苏是亚洲各地的力量源泉,同时亚洲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大幅回升,使得全球经济上扬“高度同步”。中国给予全球经济的提振在性质上正发生变化。未来它可能不再那么偏向大宗商品生产国,而更多地偏向为中国家庭提供服务的国家,特别是旅游服务。
5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新常态,经受了无数质疑与看空,今日终于站稳阵脚。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复苏,但略显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如今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引擎之一,加强自身全球治理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让世界朝着推动构建与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相一致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方向前进,正当其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指出,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对照现实可见,全球治理长期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不能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也未能及时反映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因此,消除治理赤字是目前全球治理面临的一大紧要任务。而如何推动全球治理民主化、如何解决“发展缺位”问题,都是全球治理应面对的难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认为,过去五年,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目前仍处于危中有机的国际治理环境。一方面,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另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种形势下,要充分认识目前全球治理环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将国际治理当中的“危”变成“机”,扩大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
比如,在逆全球化趋势中,中国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推动改善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作出应有贡献。今年的G20杭州峰会中,首次全面阐释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首次把创新作为核心成果,首次把发展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协调的突出位置,首次形成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首次发布气候变化问题主席声明,首次把“绿色金融”列入二十国集团议程。这些都是中国参与国际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要带头推动同舟共济而非以邻为壑、相互协调而非孤立主义,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蔓延;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这正是为中国未来更有力地参与全球治理,指明了方向。
(香港商报,2017.11.2)
中国企业业绩增长加速 需警惕“水肿体质”
据日经新闻报道,中国企业的业绩正在加速扩大。2017年1-9月财季的纯利润同比增长18%。政府在十九大前积极实施了公共投资等经济刺激政策,以资源、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国有企业为中心利润得到增长。另一方面,汽车和房地产等行业增长放缓。企业的债务在持续膨胀,出现了担忧将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警戒感。
能与上年同期进行比较的3429家企业1-9月的纯利润合计达到2.5679万亿元。增益率较1-6月财季的增长16%扩大了2个百分点。另外计算有数据可寻的2493家企业的销售额可知,同比增长了19%。
统计对象是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不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及百度等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大型企业。因此,中国企业的实际业绩可能会更高。
中国领导层在十九大之前加速推进了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等促进经济繁荣的政策。另外,政府以改善生产效率和环境的名义,快速削减了煤炭、钢铁和非铁金属等的产能。导致资源和材料价格上涨。除金融领域外,纯利润排名靠前的是中国石油化工和中国神华能源等受惠于这些政策的国有企业。
煤炭的国际价格在2016年上半年触底后开始大幅上涨。大型煤炭企业神华能源1-9月的纯利润为356亿元,达到上年同期的2倍。因原油价格跌到谷底,中石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实现大幅增益,此外,大型钢铁企业宝山钢铁的纯利润也达到116亿元。
利润排行榜前十名的企业中,纯粹的民营企业只有大型家电企业美的集团一家。中国今后计划整合政府直属的“央企”,以提高国际影响力。央企旗下有很多上市企业。在本土市场,大型化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加。
中国的企业业绩虽然看起来顺风顺水,但也能看出前景不容乐观。因为提供公共投资资金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债务不断膨胀,领导层可能不会再过度实施经济刺激政策。习近平在十九大开幕会的活动报告中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长期利率的上涨也在引起警戒。
也有业绩增长已经逐渐开始走低的行业。房地产的增益率为26%,与增益近40%的2016财年(截至2016年12月)相比大幅降低。由于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正在强化限购政策,甚至出现了万科等不再强行扩大规模的房地产商。房地产的增收率只有不到5%。
随着小型车减税规模的缩小,汽车的增益率也只有9%。不仅因抢搭政策末班车之后需求回落,针对纯电动汽车的研发投资也大幅增加。中国今后规定各汽车厂商必须制造和销售一定比例的纯电动汽车等,各厂商纷纷转向开发节能车,暂时可能会影响收益。
中国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不断膨胀。2017年9月底,上市企业(除金融)的整体总资产较上年同比增加约18%。负债也增加了18%。资产效率低不仅将压低股价,过度负债也将影响企业信用。
根据大智慧的数据进行统计可知,在9月底总资产同比增加两位数的大型企业中,国有建筑企业较多。这些企业由于收到了“政企合作(PPP)”的基建项目订单,资产被认为有所增加。然而,这些大型建筑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较低,均为1%左右。
除金融以外,中国企业整体的总资产收益率只有2%多。近3%中国主要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与日美相比较为逊色。很多企业不能运用现有剩余资金削减债务,形成“水肿体质”。
在中国企业总资产加速扩大的同时,借款增加也将导致负债增加。中国长期利率升至近4%,今后可能出现利息支付压低企业收益的担忧。
(日经新闻,2017.11.03)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