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雄鸡凝视”的人 | 100 个有意思的人(40)
“做一个跟生活脱节、高高在上的纯艺术,不沾染金钱的铜锈气?这件事不应该这样理解。”
2021 年 12 月,2021 年中国金鸡国际影展淘票票购票小程序里,多了一个名叫“雄鸡凝视”的影片分类。这并非组委会正式的展映分类,标准不明,却有人立刻把握住了这个“梗”。
“音容犹在。”有微博网友转发这条消息时评价说。插画师 MR.Q 转发了这条微博,比了一个“耶”的手势。
《雄鸡凝视》原本是 MR.Q 参加第 3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海报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主视觉就是一只直勾勾盯着人看的五彩大公鸡。2021 年 8 月 27 日评选一开始,有人把《雄鸡凝视》贴上了微博,过了一晚上,它彻底火了,连续数日排名第一,领先第二名数万票。8 月底 9 月初,这只鸡占据过中国社交网络上热搜榜单不少时间。最终,它登上了此次大赛大众票选环节的第一名。
《雄鸡凝视》火起来完全在 MR.Q 意料之外。就连最开始知道入选,他也是从网友群里听说的。直到 9 月,他都不明白《雄鸡凝视》“火”在了一个什么范围内——有可能只是设计圈或者电影人这些人中有点名气。但他也心里有数:一是主办方是史上第一次向社会征集作品,第二轮由公众投票,二是自己个人特色足够明显,年轻人觉得有意思、有共鸣,会去投票。
无论如何,这场潮流带来了一些改变。8 月 30 日,MR.Q 开始运营微博。他曾经有一个账号,但不常用,干脆注册了一个新的,头像就是亲手画的“雄鸡”。有不少手办制造商、毛绒玩具厂商后来跟他联系,说现在就想做实体商品。考虑到版权问题,他全部拒绝了。但跳出版权来说,他有自信,当时“雄鸡”的热度完全可以做任何周边产品,包括联名。
另一个细微的改变来自周围人的反应。在一些群里,他会突然感觉到其他人“特别欢迎他”。“和以前状态不一样了,大家捧着你围着你说。”但他又补充说,“也许流量很快就过去,热度就过去了,又会回归到以前的一些生活了,都是很正常的,现在转换太快了。”
MR.Q 对此的态度是“别膨胀”:正常一点,别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实际上,直到今天,他还是在用“独立插画师”这个名头。
MR.Q 的路径可能仍然和大多数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的确不是艺术生,本科念的是工程管理,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的一家文化交流单位,中途还跑去念了个研究生,此后再也没有上班,倒是做起了民宿。他说自己可能对商业和市场营销更敏感。他把这件事归结到大学专业上。
这在 MR.Q 做民宿时确有体现。2015 年 8 月,他在北京的核心地段弄了两三套民宿,他与外国人沟通,妻子负责设计,两人共同经营,中间留空档期,不会太累。据说,那时候的生意还挺不错,最高一晚可以做 800 元,一个月平均能赚个一两万元。民宿平台 Airbnb 2012 年年底进入中国,他印象里,各个城市之间民宿生意也有时差,当时北京的接受度就没有上海高。
这个情况没有维持很久。随着 Airbnb 知名度越来越高,做的人越来越多,MR.Q 认为,市场已经饱和、互相挤压,他们只能下调单价,收入随之下滑,刨去成本后,就已经和工薪阶层的收入持平。于是,他们一家在 2019 年退出了民宿市场。
2015 年 8 月对 MR.Q 来说同样是一个转折点——他开始断断续续地画画。真正技巧成熟可能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他只用德国灯塔牌的速写本,现在画完了大约 16 本,截至目前,大概有 700 多幅习作。
MR.Q 说,这些本子用的是无酸纸,具有不变色、不褪色的特性,利于保存。“我做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将来这些作品可能是要转化的,所以说我要把它用一个好的纸张去呈现出来。(只有)保存好,将来才能更好地转化。”
“我没有那么多的束缚。”MR.Q 解释说。学美术是专业的事,但也因此会让人遵循一些固有的要求。在专业生天然地追求透视原料、色调搭配时,他脑中就没有这些“要求”,有时候,他甚至觉得画面中不合常理的冲突会引发好效果,比如说二维到三维的转化,对他来说值得尝试,也带来了惊喜。
在 MR.Q 的故事没有所谓的“伯乐”,因为那就是他自己。最开始画了一两年,他始终没有自信,等作品攒够了一定数量,他产生了想把它们展示出去的想法。在北京找艺术资源并不难,他直接找到一些公共空间、画廊、公众号,然后把作品投过去,偶尔也会直接拜访画廊,让对方看看作品如何。
“最开始基本上得到答案就是不可以,我就会有一定的挫败感。”MR.Q 回忆道。他更愿意把这些事看作一种阶段性的“反馈”——至少在某些专业人士的眼里,它还不能够作为一个作品展示。他选择继续画。
MR.Q 自认有点天赋——有想象力,也能找到自己的风格,能把记录转化为表达。另一方面,他期待得到更多反馈。他喜欢在有人的咖啡馆画画,理由是可以捕捉到路人的表情。如果一个人走了一个来回,一直会瞅他的画,就说明这人画得还行。与之相对,如果说这幅画路人就看一眼,就再也不理了,也是一个信息。
还有一种反馈来自专业比赛。MR.Q 关注起了网络上国内外的插画、设计比赛,再度开始投稿。这些赛事按照赛程,通常在半年后才会有一个回信。某一天,检查邮箱时,他发现自己设计的小鸡咖啡标拿到了一个法国的设计奖,主办方还专门把奖杯寄了过来。以此为开端,他的作品陆陆续续得了越来越多奖,来自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而且因为他总是投稿系列作品,往往是一下子有好几个银奖铜奖。
在各种全球性的比赛中,他确认到,努力的方向至少是对的。“要不你埋头在那画,永远没有人知道。”有的时候,这些作品会出现在大赛的官网上,甚至是当地的街头,主办方把画做成海报贴出来,或者放进艺术期刊里。“这些都是正向反馈,包括奖杯、奖牌,这些东西实际上对自信有很大的提升。”他说。
与此同时,MR.Q 仍然在向艺术空间投稿,在 2019 年,他的作品进了北京亮马桥商圈的“官舍”——一个热衷于宣传公共艺术的商场。那也是 MR.Q 第一次参加了实体联展。“你跟你的作品可以站在一起照相了,你在后面还能看到别人看你作品时候的表情,比如他们认不认真,感不感兴趣。”他记得,有人在他的画前面看了一分钟,走了还回来继续看。
但这些尝试没有给 MR.Q 经济上的反馈。“全部都是我要自己投钱去做。”国外的比赛会要求一些实体的东西,运费很贵,有的作品需要制成画展商品规格。在经营 Airbnb 时,他会把利润投进这些事里,或者省钱,少消费,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你纯做一个所谓的艺术,它跟生活脱节,高高在上。你说艺术不能沾染金钱的铜锈气。我不是这么理解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那样,但对我个人而言,这件事不应该这样理解。”他认为,创作有价值,画当然可以商品化,才能提高创作条件,养活自己,甚至去帮助别人——如果没有钱,人就必须把创作时间挪腾给生计,消磨积极性,终结于内耗。
11 月 29 日,此次金鸡百花电影节海报评选公布了主视觉海报,在 11 月 5 日入围的《雄鸡凝视》未被采纳。MR.Q 说这在意料之中。按照一开始就公布的规则,入围需要经专业初评、“专家+大众”复评、组委会终评三个评审环节,但最终决定权不在大众。“我觉得最伤心的可能不是我。因为雄鸡的热度已经有了,对我来说无所谓了。但投它的人呢,可能会感到有一点被愚弄,或者说有可能会失望吧。”他说。
2021 年 9 月 3 日至 9 月 16 日期间,北京微温度咖啡馆挂上了《雄鸡凝视》。这是 MR.Q 的个人画展。他数了数,开幕式来了 10 个人,其中有几个是媒体,奔着采访而来。他戴着口罩,架着黑框眼镜,和墙上的画合了个影。
未来预想图
×
MR.Q
插画师,《雄鸡凝视》作者
Q=未来预想图(Dream Labo)
A=MR.Q
Q:今天(9 月 3 日)是你个人画展开幕第一天,从你的作品在互联网上被大家投票变成第一名开始算起,好像也就过了两三天。
A:我大概也简单关注了一下,最开始 100 名候选海报出来后,我应该不是第一名,大约在五六名的样子。那时候我也有往微信群里发链接,动员我的家人、亲友让他们帮我投票、加油,但是好像没有太大的效果,排名依旧还是维持在四五名左右。后来好像是过了一晚上,突然投票总数超了几百,然后隔天排名变成了第二还是第三,有一个反扑。我猜是海报的形象在网上被大家看到了,投票的数量就急速增加。
Q:所以整个过程你自己没有预料到?
A:我预料到会有一部分人喜欢我的作品,但是我没想到最后投票是这样一个结果。我也没有特别每天去盯。最开始看了一下,后面有别的事情,比如画展。再后来,投票数差距比较大了之后,我也就没有特别地关注了。因为觉得之后变化也不会特别大。
Q:火了就意味着大量曝光,你当时马上想到要做什么事吗?会想自己要怎么去利用好这次机会吗?
A:有两方面吧。真实想法肯定是我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好事。特别是从专业角度,对于我以后作品的商品转化或者是布展都会有很大帮助,这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这可能跟个人性格有关。我不是喜欢特别在大众面前曝光一些个人信息,所以今天也不太好意思,我还是戴着口罩(和你在对话)。
实际上今天画展开幕式我也是戴着口罩的,我不太愿意以一个实际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我还是希望用 MR.Q 的代号来标记我的一些作品。
Q:好像很多人对于你的这次创作产生了一些“不太友好”的怀疑。
A:可以说是误解,但好像也没有不太友好。因为别人也没有人身攻击,人家就只是说我认为这个东西我不喜欢,然后这个东西挺丑的。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因为谁都可以认为一个东西丑或者美,这个是每个人的权利。
Q:我看到你在微博上点赞过一条别人的评论,说《雄鸡凝视》这个作品就算没有最后获奖成为第一名,这个形象也可以拿去做周边,比如印在 T 恤上什么的,对于这个观点你是认同的吗?
A:我非常认同,而且我觉得它不光可以做 T 恤,还可以做毛绒玩具、手办,甚至还可以跟一些品牌做合作,做联名,因为现在很流行这个。
Q:你本科专业是工业工程,硕士专业是工程管理。毕业的时候也是做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吗?
A:倒是没有。我做过的工作比较多,大的方面就是文化交流,然后还有一些个人的尝试,比如民宿,还有佛教商品的交流与售卖。干的事还是比较多的,接触的行业也比较杂,没有去从事工程类的工作。
我的同学很多都去了工程类的单位,比如设计院等。但是我没有去。一是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二是当时我想要留在北京,正好有个文化交流相关的单位,它看上我了,想让我去。从我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就选择了这个单位。于是就做了一个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
但我现在想一想,这其实也是一个打破固有思维的过程。为什么学某个专业你就得从事某一个专业的工作呢,其实完全也没必要。
Q:你在做 Airbnb 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没有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工作了?
A:因为中间我也换了一些换了很多工作,做过文化交流,后来也做过别的。我做画展的时候也写了一个导语,大概是你要善于做一个“斜杠青年”或者说“中老年”吧。
以前觉得你自己从事一个行业,一辈子稳稳定定的,能供你吃喝,这是一个幸福的状态,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这个对我而言未必是幸福。
我希望去尝试一些不同的领域,甚至是不相干的东西。在我生活中就体现得很明显,比如说有的人弹钢琴,他就不会去做一些剧烈的手部的剧烈运动,但是我还比较喜欢打泰拳,但这个运动对手指其实是有一定损伤的,它毕竟是一个对抗性的运动,会影响你的画画。你打完泰拳,你一小时、两小时之内你再画都有点困难,但是我喜欢,怎么办。
Q:你开微博,是期待它成为跟外界交流的一个窗口吗?
A:对,你说的没错,尤其是当你觉得你在现实中跟人交流不够多的时候,你可能会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平衡点,然后去网络上说。所以很多人采访我的时候,他会觉得跟他想象里的形象有差别,我不知道你采访之前会是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是下定义,就说预先觉得这个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正常人都会想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等见到真人之后,“你跟我想的好像不太一样。”反正有人是这么跟我说的。
Q:有点类似于网上说的人设,有些人可能会刻意地去营造一种人设,有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却制造出一种感觉。
A:也有可能。但我也会营造,我在网络上会跟网友开玩笑啊什么的。网友他们也会跟你开玩笑,你也只能开玩笑地回答他,比如有人会问你是不是真的是 5 岁啊?那我就会回答我 6 岁。
Q:你这样生活肯定已经很久了,开始时,你的父母不会提出反对意见吗?
A:因为他们不跟我在一个城市,也对我的生活插手不是很多。这样的话就给我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实际上他们是很保守的,不会想你去画画的,会认为你是在不务正业。到现在我都没有把(获奖)这个事跟他们说。
他们即使知道,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很特别的,所以也不用去跟他们解释。每一代的人有他们自己的习惯,他们尊重你,不干扰你,你也尊重他们,别给他们太多的这种信息,平时他们喜欢发一些花花草草,你就跟他们发一些花花草草就得了。你跟他们说这些事情,其实是徒增烦恼。
Q:你会期待自己的流量变大吗 ?
A:会,现在流量和经济也是挂钩的,流量大说明你的热度也高,你热度高说明你有经济价值,就跟这只雄鸡一样。现在实际上是我在蹭它的流量,人们不认识我,但是认识它。但我不是说去硬贴,因为这个东西确实是我画的,我可以合理地蹭它的流量,对吧?
你刚才问的一些问题,我也发现了,你是在从经济的角度来设想它可不可以转化,或者是流量能不能转化。我的态度就是,能变成钱的,只要合理合法,我觉得都应该去做,只要在有精力的情况下,都应该把它转化过来。
Q:如果这次没有火,你现在的发展轨迹还会跟以前一样吗?你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的创作时长可能就两三年,那有没有可能以后会放弃这样的生活?
A:我会继续的。从我的主观意愿上,我希望把它继续下去,但至于有什么突发情况或者什么变化,我没有办法控制。我个人希望把它从以前的副业爱好变成一个主业,可以维持生活养家的一个职业。然后把别的原来的那些主业作为副业,等于是斜杠里面的内容互调一下。
但还是需要去从事一些别的事,因为我一直认为,一旦拒绝了一些领域,就算是陌生的领域,你可能就变老了,你的思维就变老了。当别人跟你说任何事情,你首先的反应是“这有什么,这没什么,我不感兴趣没意思”,这个时候你要一定要提醒自己,你要去了解这个东西。
简单说,虚拟货币这些我都会去接触,因为很多人认为这不就是一个“网络郁金香”,炒作,庞氏骗局,但你真正去了解它了吗?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制你都不知道,你上来就给它扣帽子?后来我发现它真的不是,我就从今年开始投比特币。它比任何一个投资是不是都要好一些?
Q:前段时间有一个新的概念,应该叫 NFT。
(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一种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单位,可以代表艺术品等独一无二的数字物品)
A:NFT 我还去注册了一个号,在上面放了一些我的作品,等于是给它们注册了,它们在网络上有唯一编码,也标价了。但后来我把注机词给弄丢了,少抄了一位数字,所以说那个账号就等于是废了。这个号可以去看,但是我不拥有了,它已经进入了一个“黑洞”。
Q: 听上去,你很多时候是属于一个不断发展的状态,你没有想过,在一个地方“栽下去深挖”?
A:我是希望能共同发展,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不是对立的。在精力允许的条件下,不会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多地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就有句话挺俗的,大概是说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但是你可以拓宽它的深度、宽度、广度。
我觉得这话是正确的。一辈子就这么长,你为什么不多学一点,不接触一点这个东西?只要它对你不是特别有害的一件事,你就可以去试一次,发现不适合就不去了嘛,对吧!
—
延伸阅读
—
一个人的图书出版公司 | 创意指导佐藤可士和 | 胡同里的手工纸小卖部 | 中国的妖怪文化 | 东京地铁礼仪海报 | 啤酒酒厂快闪店怎么玩?
—
—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赞和在看吧
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们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