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1
我的朋友小郭同学在朋友圈发了一条2018年感悟: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艰难的,各种各样不同的难。大家应该相互安慰,不应该相互伤害。
她后来和我解释:“上次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黑人女生,没有收入,住在车里,但是怀孕了,然后在一些医生的帮助下顺利生了孩子。下面有些评论你都可以想象的。就是毫无同理心,上来就judge,说她傻啦,不负责任啦,为什么要怀孕,为什么不堕胎啦。
以前的我可能也会这样想。但经过一年的历练,我现在首先想的是:她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是不是小时候没人爱,是不是因为没人教育,犯了一个错误然后就一直往下滑到今天?啊,每个人都会犯错啊,我们有时候也只是因为幸运才没有更严重的后果。
这个就是compassion。有了这样的同情心,其实自然就会想要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基本的照顾和教育的社会,大家可以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诋毁的社会。”
我觉得小郭成熟了(也要恭喜找到工作啊)。
2
我想起另外一件事。英国Cardiff大学的博士生Grace Krause,讲述了她在接到拒稿函之后的感受。
Grace说她在RR之后,接到了拒稿函。其中一个审稿人极端失望,以至于称非常懊悔自己在第一轮审稿时浪费了时间。该审稿人认为Grace所作的修改微不足道,几乎完全忽略了其第一轮的建议。
Grace说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含泪阅读拒稿函的。
Grace说自己是一个博士生,向这个期刊投稿已经用了极大的勇气,但这个领域并不是自己的专长。第一轮的审稿意见几乎要让她将文章改头换面。根据审稿意见,她删掉了近四分之一的文章,替换成她认为审稿人会中意的内容。
但可惜的是,不入审稿人法眼。而为了这个修改,在过去的几周里Grace全情工作,甚至觉得修改比之前写作文章更累。
审稿意见不仅让她怀疑自己的工作,更怀疑人生。审稿人像是认定Grace完全没有重视其审稿意见,对修改文章不以为意(I didn't give a shit),故意浪费审稿人的时间。是以,审稿人决定要拒稿来惩罚Grace。
但Grace说:拒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插上一刀。
下一次当你审RR稿的时候,请记得:如果作者的修改未能尽如你意,你陈述理由,让作者意识到修改失败了,然后拒稿就好了。但不要落井下石,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何等的艰难。
尖酸刻薄的评论,也是很多人离开学界的原因。
3
我自己有丰富的被拒稿经历,也有做丰富的审稿经历,还略微知晓点期刊运作,目前是CPAR的associate editor。
我想先从编辑角度谈谈为什么Grace值得同情。我个人觉得Grace投稿的期刊编辑在这里并没有把好关。审稿人特别尖刻的评语,特别无关主旨的,是不应该直接发给作者的。同时要安慰作者,拒稿是很正常的。可以列出其他建议投的期刊。
(当然变态审稿人也会遭受作者的暴击:在经历了第5轮修改后,绝望的作者暴起反击)
3.1
从审稿人的角度,我觉得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及时,不要拖。(这一点上编辑当然也有责任,你去问任何一个编辑,他们都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催稿。没催过稿,你也好意思当编辑?)当然主要还是靠审稿人自觉。
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还是很自豪的。我目前最快的审稿记录是6个小时(这可能是我的巅峰了,之后应该会一直走下坡路的)。但6个小时我完成了满满两页审稿意见,发回给编辑了。
我2018年前的审稿记录是当日完成,早上接受审稿任务,晚上提交审稿意见。写了三页纸,列出了大到框架小到语法的问题。(尽管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文章读起来像我好几年前的风格,浓浓Chinglish味。这还好,但abstract就好几处语法错误,是怎么回事?这里我建议国内的学者如果对自己英文没有迷之自信,最好在投稿前请个professional editor过一遍。虽然语言不成为拒稿的理由,但语法错误发出的信号是什么?难道不是反映出你对待自己的研究到底有多严肃认真?)
3.2
下面说第二点,就是要认真,尽量本着和作者一起提高的心态审稿。
我审稿快,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么弄是不是糊弄。其实现在的学界糊弄评论是不太行的。一来编辑看着,如果你评论糟糕,下次不仅不会邀请审稿,你如果投稿的印象分也会低很多;二来编辑会把你的审稿意见和其他审稿人的放一起发送,你自己比较一下别的审稿意见,如果相差太多,恐怕羞愧难当。所以如果答应了,就要认真审。
比如我之前帮领域内的一份顶级期刊审了一篇稿子。我大概知道作者是谁,但又不是十分确定,给的意见纯粹出于我自己的专业考虑,我指出研究在理论层面的贡献不多,但提供了一个新的经验证据,讨论的方向也有意义,所以提了一些改进的意见,打回去改。
可能正是因为我大致猜到作者是谁,受此影响,我觉得虽然理论贡献不大,但实证部分有贡献,要是能重新打磨成讨论replication的意义之类的,还是可以考虑发表的,所以给了意见是大改。但后来编辑发了信说,拒了。同时附了三个审稿人的意见。我对比了一下,发现意见都差不多,只是另两个审稿人建议拒。所以我对自己说,看来下次还是要干脆一点,不能受“潜在人情”的影响。
另外,也的确要抱着共同提高的心态。因为有时候你也可以向作者和其他的审稿人学习。我之前收到刊物审稿的提醒,说是之前审过一轮的一篇文章,现在作者修改稿进来了,能不能接着审一下。那当然了,点进去之后,发现居然忘记了自己是三份审稿意见中的哪一个了。因为大家的绝大部分意见是一致的,只有少数偏差。我查了自己存档的记录,才知道自己是三号审稿人(对比了一下,三号审稿人的语气比较友善)。
我读完作者的回应,觉得也学到不少。大致上作者并没有按照我的意见进行修改,而是按照二号审稿人的意见,改到了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是的,我和二号审稿人在问题诊断上差不多,但开出的药方是不一样的。不过读完作者的修改稿之后,我觉得二号审稿人可能是领域内的前辈,之前给出的判断的确要好过我给出的方案。而且更赞的是作者的回复,不亢不卑,有理有据,写得真是好。我已经保存下来,作为下次我回应评论人时要参考的范文了。
总体而言,如果你把审稿当成学习的机会,你就会学到很多东西。
看到自己审过的稿子最终刊出,你不能说与有荣焉,因为别人不知道是你审稿的。但我还是有种说不清的暗暗欣喜。可以安慰自己,人类知识的进展,也有你这小小审稿人幕后的一份工。
4
作为作者,我目前为止最长的被拒稿记录是同一篇文章连着被拒7次,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两年多。我决定先放放,到时候再说。
拒稿是日常。我以前有另一篇被拒的稿子,放了一段时间再看发现问题真是太多了。更可怕的是我发现之前过分相信合作者,所以先后两个基本概念的引用都错了,但没有一个审稿人指出来。幸好自己发现,不然白纸黑字,会被人笑。
还有一次,二号审稿人(是的,永远有个reviewer2)第一次看文章没看仔细,所以这第二轮发了个大招说你这个文章框架有问题啊。看到这评论就有点目瞪口呆了,这第一轮可是按照你的意见改了的啊。作为审稿人,怎么能和甲方一样出尔反尔没节操呢?
想了两天后,我还是觉得reviewer2的意见不可取,决定冒险怼回去了。因为研究其前后两轮的意见,我“觉得”在这个特定的领域,审稿人并没有我知道得多。写完之后,我私下给编辑写了一封信,解释了我的回应。
编辑回来的消息是接受了。这也提醒自己,对自己熟悉的东西,还是要有信心。这个也是在投稿中累积自己声誉的过程。当然,如果怼了之后悲剧了,那就只能找另外的刊物从头再来,没个一年半载怕是下不来了。但也没什么,不就是接着来么。
我倒不是人到中年,开始贩卖鸡汤。
只是觉得如果你不能雪中送炭,请一定不要雪上加霜。
新的一年,祝你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