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管理你的导师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1-09-11

1

先来看个最近还算暖心的学界故事。学生觉得导师给的任务太重,不能有效学习,写了一封有理有据的长信要求导师不能继续给任务。


导师接信后不仅反省了自己的行为,还给学生认错,让学生下次不要浪费时间写长信了。


我在微博转发了一下,不仅是学生难得能有理有据,更难得是导师还能认错反省。是难得的师生关系了。


然后,@今天曦彤的手机坏了吗 问“李老师有好的建议和经验吗?看到现实中很多要么放养,要么压得喘不过气。”


那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谈一谈如何“管理”你的导师。


2

Hugh Kearns和Maria Gardiner2011年在Nature上发了一个小文章,就谈到应该如何管理导师。

Hugh Kearns & Maria Gardiner, 2011, 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your adviser. Nature. 469. 570. doi:10.1038/nj7331-570a


我大致小结一下:


一,要和导师确定会谈的时间。


因为导师很忙,而且可能会越来越忙,所以你需要和导师面对面讨论你的研究。


但“仅仅安排会议是不够的。你不能指望导师能够主导整个谈话过程或者凭直觉就能发现你的需求。你需要制订会谈纪要,里面要包含你在过去两周所做的工作、在写作方面的进展、之后两周的工作计划以及下一次见面的时间与讨论内容。这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果更多的学生坚持这么做,那么大部分师生关系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了。” 


二,寻求导师反馈时,请务必要追求细节。


如果你仅仅把文章发给导师然后说请老师看一看,那大部分导师就真的只会看一看。更糟糕的是,“被批得体无完肤,然后遍体鳞伤地离开导师办公室。”所以你应该说得更细节一点,比如说你在第几页应用某个方法上有什么困惑,或者你在review相关文献的时候有哪几篇不知道怎么放进去。“维护与导师的关系意味着你要主动提出你的要求,而不是期待导师会主动发现你的需求。”


三,向上管理(managing up),需要换位思考。


想想看,如果你是导师你希望学生做什么?吐槽老师是最简单的,当然也有助于身心健康。但要真正解决问题,你需要换位思考。如果你“在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能提出相应的备选解决方案”,这样是不是就有效得多了?


3

除了上述建议外,我在《怎样在四年内拿到博士》里写过与导师合作写文章的事情,我觉得也和这个话题有关,我就单列出来另一条:


四,把自己当成合作者。


博士生起步很难。大部分博士生的名字出现在论文的致谢里。所以你自己要清楚“合作者”和“研究助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而且虽然说是要“抱大腿”,但也不是所有老师都会同意让你成为合作者。那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成为合作者呢?


首先是心态上要把自己当成合作者。我的第一篇论文发在PAR上,是和我的导师们合作的。主要是讲在宣布环保政策(垃圾回收)消息时,女性官员的代表性增加(数量增加)会提高女性公民的合作意愿。这个女性官员代表性的想法最早是来自我的两位老师们的,之前他们已经在JPART发了一篇相关的文章,是关于女性警官数量增加会提高女性公民合作意愿。不过他们用的是简单的数字比例。


我自己受经济学的文献影响很大,笔记里记着经济学上著名的“Emily”和“Greg”(来自论文Are Emily and Greg More Employable Than Lakisha and Jamal?),所以就提议说为什么不用名字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一些纯粹由于“数字”而不是“性别”引起的不同。


但在我提议这个之前,我做了哪些工作呢?我写好了文献综述,实验设计,以及预期结果,然后在Qualtrics上program好所有的设置。之后,我才提议能不能做这个,并且提及了后续应该在不同的政策领域重复这个实验,以增强解释力。很幸运,导师们同意合作,而且手把手教我申请IRB(当然我之前已经通过training,拿到了certificate),修改Qualtrics上的问题,包括每一个细节,问卷句子里的用词等等。


然后就是发问卷收数据。数据收集好的一周内,我就写好了结果分析和结论,并大概修改了一下之前的稿子,写好了论文初稿发回给导师们,附上我写的do file和数据。他们改的时间倒是花了很久。因为其中一个导师对结果一开始是怀疑的,所以专门找了一个下午和我对着do file,重新过了一遍。然后他再想解释。稿子完成后,我们三个人又找了半天坐下来谈introduction的写法,还决定调整了部分文献综述。从这个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不管怎么样,我在博士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就把文章投出去了。


心态上把自己当成合作者是很重要的。因为有些东西,没准是你可以教给你导师的。虽然你是跟着导师做研究,但你要“管理”你的导师,尤其是如果你的工作习惯中有些好的东西的话,记得分享给你的导师。


例如,由于我们之前有做项目的经验,所以每一篇文章(研究项目)我都会建立一个独立的文件夹。而且我一定要写一个Readme文档,并且记录log,这会为大家节省很多的时间。尤其在项目进展后期的时候,先读readme文档和log,知道哪些已经尝试过了,就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向,或者拓展模型等。


关于论文的版本控制与管理,有github之后就方便很多,但即便没有,在自己的电脑硬盘上,同样需要进行版本注释与管理,直接在命名的时候写上日期,如果是同一天的不同版本,就标注v1,v2等。同时要记得备份。我一般用Dropbox和Google Drive。这方面的细节可以参考阳志平的《构建优雅的知识创造系统》。


这样或许能提升合作的效率,尽早发表。


五,非常重要的一条:不读博士也没事


当然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王攀”这样的导师,一定要换导师。不能换就走人,不要做另一个“陶崇园”。人生的路无数条,读博士搞研究没有想象得那么重要。


学术这件事:要不要读博?怎么读?如何找工作?怎样发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要注意什么?在哪里花时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