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街头智慧:城市的兴起和轿车的衰落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1-01-24


1.


如果都是花一个小时上班,你喜欢自己开车,还是搭乘公共交通然后走一段或者骑一段?


有人喜欢自己开车,因为这样比较自由。而且如果工作在市中心,可能房价比较贵,而开车一小时到市郊,同等价格可能就可以买个大房子。这是典型的美国市郊中产阶级的选择。


但也有人觉得长时间开车不值得,因为长时间的驾车通勤通常导致更高血压以及更频繁的头痛和背痛。而且长时间驾车通勤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假如你每天要开车一小时去工作,这一小时里你要高度集中精神,免得出车祸造成更大的危险。


如果驾车通勤不是最优选择,那么其他的选择是不是更好呢?当我们说更好的时候,一般是说更高效,更健康,以及更幸福。比如说同样时长的地铁,你不需要高度紧张,甚至都可以睡一觉。更重要的是,一小时驾车时间并不是完全确定的,天气不好和堵车等,都可能导致驾车时间变长。当然,地铁出来你也可能遇到坏天气。但大部分日子里,还是可以骑个车走个路就到目的地了。天气对地铁本身的影响很小,地铁也不会堵车,总的来说,地铁的确定性很高。


沿着地铁线居住,或者住在城市里面,尽管需要走一点骑一段,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坐公交,但通常而言,可以大幅度减少通勤的时间。而且走路和骑车对健康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走路骑车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所以George Trevelyan在他的书《行走(Walking)》里就说他有两个“医生”,一个是左腿,另一个是右腿。走路和骑车不仅仅带来身体健康,而且也有益于心理健康,让人觉得更快乐。


是的,城市里有机的街道,能增加可走性(walkability),从而便利了生活和工作,增加效率和财富的同时,还增进了人的健康和幸福。


Samuel Schwartz于是在《街头智慧:城市的兴起和轿车的衰落(Street Smart: The Rise of Cities and the Fall of Cars)》说,这是城市兴起的原因,也是城市兴起带来的好处。


2. 


但有些人会说,“拥堵”作为驾车的一个信号,总和经济繁荣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人会用拥堵程度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繁荣程度。但大部分衡量交通效率用的是可移动性(mobility),把一个人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能有多快。所以传统的城市和交通规划,都在想怎么把人尽快转移,减少拥堵。比如拓宽马路,架设新路等。


但窄路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和宽马路的通车速度相当,而且窄路能助推(nudge)人们谨慎驾驶,降低车祸率,维护成本还低。这个维护成本很重要,因为与财政支出紧密相关。如果地方和州政府都没有钱修路,那你生活的地方驾车可能就不那么顺意。到处坑坑洼洼,汽车保险费用都会高很多。


如果道路有机联结的程度很高,即便一条路不同,人们也总能蜿蜒找到另一条路走。尤其是在各种手机地图应用的帮助下,例如Google地图能快速导航,帮助人们达到目的地。所谓条条大路通目的地,倒也不算错。


Schwartz在书中提到一个例子,1988年4月22日,西边高速(West Side Highway)塌了,倒也不全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毕竟年久失修。但这路一塌,西边进纽约市的交通就封闭了。这路一修就修到8月份才修好。但这几个月里,进出纽约城的车辆也没有减少。人总能找到自己的路。


但是可移动性不论是对经济繁荣还是人的健康和幸福而言,其实都不是重要的。Schwartz认为重要的是易得性(accessibility)。如果人们能够很容易走路就去买东西,耍一耍,甚至去工作,他们就会这样做。而缩短家庭住宅与商店、娱乐和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要比解决拥堵、提高速度容易得多。


所以美国有一波建设智慧街道的浪潮。比如说俄亥俄哥伦布(Columbus,Ohio)市之前的街道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私家车通行,而智慧街道革命意味着人行道、自行车道和公交车道的地位至少和私家车道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哥伦布市从2008年开始改革,增加步行道,自行车道,这样可以将单行私家车道变成双向步行或自行车道。


但哥伦布市最有意思的一项交通举措,却是从2006年开始的“哥伦布健康之地”项目(Columbus Healthy Places Program)。该项目的初衷是运用交通手段来应对肥胖问题。对于新开发的城市项目,需要按照情况考虑设置能够增加“可走性”的购物中心,超市,小店,公交车站,学校,公园,图书馆等。这些设施要与人行道,自行车道或公交车站相连。此举彻底改变了哥伦布市的“可走性”。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的人口密度很高,尤其是在一些商住混杂的区域,更是如此。因为易得性增加了可走性(walkability),便利了生活和工作,提高了效率。


3.


那么街头智慧到底指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有机的街道,更多依靠走路、骑行和公共交通,而不是依靠私家车。


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城市作为一个合供现象,不仅需要政府在基建和税收等方面有投入,城里的人要能够有机联结起来,形成足够强的社会资本。这其中的一个关键是人际信任。


而不同的交通工具,对人际信任和社会资本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你开车就很难和其他的车主和行人在街上交流,但大家都搭乘公交走路骑行,就极大增加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对增强人际信任和提升社会资本是有利的。这才是街头的真智慧。这也是《街头智慧》这本书要表达的主旨。


我读这本《街头智慧》是因为我自己最近比较关心合供(coproduction)的问题,而城市是一个极端重要的合供现象,影响一系列合供后果,比如说效率和财富,比如说健康和幸福。


不管怎么规划,没有城市里活生生的人生活着、努力着、一起创造着,要凭空造城是不可能的。作者Samuel Schwartz是深有体会。他曾经先后担任纽约市交通部的首席工程师和交通总管(Commissioner),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在这本书里也展示了公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困境和不确定性时,是如何决策的。而且这本书展示了一个循证决策的极佳案例,Schwartz对科学证据的利用令人印象深刻。


城市规划,特别是交通规划如何促进 “可走性” ,从而促进市民合供,更进一步又如何影响工作效率和财富,健康以及幸福?这是个丰富而复杂的领域。但多了解一些实际情况,看看一线工作人员的记录,也算间接地接地气,对合供和更广义的公共管理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Schwartz, S. (2015). Street Smart: The Rise of Cities and the Fall of Cars. Public Affairs.


阅读更多翻书党人札记: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