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惑之年

李华芳 读品贩子 2023-04-10

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只有文字能打败时间。(事实上,其他任何行业也离不开文档。


时间走得快。今天是我四十岁生日,觉得应该整理一下想法,对未来的自己说点什么。


四十不惑?我其实还是有很多疑惑的,但有些想不清楚的,我现在的态度是,就随它们去吧。


有几件想清楚了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1,在一起最重要


过去的十年,对CC和我来说,是彻底转换命运的十年。大多数人三十而立,我们是年过三十,赴美留学,一切重新开始。


一开始CC在芝加哥西北大学念书,我在DC的美利坚大学,异地一年的时间,让我们早早认识到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尤其是双方都在学界的,夫妻双方聚少离多,甚至有了孩子之后还是两地分居的状态。不管怎么说,这肯定不是CC和我想要的状态。


在我读博士的第二年,我们迎来了李从善小朋友,眼前还是三人行的样,一晃他都要上二年级了;搬来密歇根,从教第二年时,迎来了李见贤小朋友,现在已经到处奔走时出趣语。好在,一直都在一起。


最近的日常大概就是,早上起来吃完饭,从善因为已经放假,就在家学习中文什么的,见贤和我出去亲近自然。等我和见贤回家,和两兄弟打闹一阵,CC就来叫吃中饭。饭后见贤午睡,我和从善学一会儿数学,然后打一会游戏。如果有邻居小朋友来玩,就叫从善去玩;不然就偶尔去图书馆消磨时间。见贤醒了,就一起游戏一阵,吃晚饭,带兄弟俩洗澡,读书讲故事睡觉。


从晚上9点开始,我开始自己读点书写点东西,当然也看美剧(近期墙裂推荐Mare of Easttown)。


日子平常,但大概就是幸福的样子。



2,喜欢的事要坚持


我以前说过,自己成长在金塘岛,周遭经验里没有出国留学任教这种选项。哪怕在浙大读书时,出国读书这种事,也是想都不敢想的。


但读书写字教书育人,我喜欢。


就算没出国,大概率也还是会从事与这些相关的工作。只不过境遇可能糟糕得多。


所以遇到对的人很重要。没有CC选择一直相信我,真走不到今天。没有我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的老板和同事们,一直宽容鼓励,也支持不到现在。


当然也感谢我自己,过去十年没放弃。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真不是一句空话。浙大跨学科中心读的论文,【读品】时期翻过的书,794路公交车上背的英语,都有用。


如果喜欢,就要坚持。权当日课,日拱一卒。



3,少即是多,要做减法

最近发现自己有一条牛仔裤的膝盖破了,仔细回想了一下,穿了差不多有15年。当然不是天天穿,但跟着我的确很久了。

我之前还写过一个脸盆的故事,跟着我们从上海到芝加哥到DC到新泽西到密歇根,算起来也差不多是15年了,还在用。

所以你看,人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物质上的东西,够用,尽其用就很好。

我越来越意识到研究其实也是这样,应该是要对越来越少的事情,究其尽。

自从决定了不断在“信息如何影响合供”这条路上往前走之后,放弃了很多了项目,但研究似乎并没有减少,反而意识到还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少即是多。

乔布斯对专注有段很有名的话:”People think focus means saying yes to the thing you've got to focus on. But that's not what it means at all. It means saying no to the hundred other good ideas that there are. You have to pick carefully." 

翻译过来大概就是:人们以为“专注”就是对你必须关注的事说Yes。大错特错。专注意味着要对另外100个好主意说No。选择要谨慎。

的确是这样。


4,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

与自己和解很难,大部分人活得拧巴主要是对自己不满意。我当然也挣扎过,觉得不甘。

年轻时也梦想过有朝一日获大奖之类的,什么写篇文章就必须石破天惊。

只不过雄心从拿奖一直往下降,降到争取能发出来就行。

一方面当然是被现实毒打了之后,认了;另一方面也是年纪大了,就没那么多想法了。

慢慢就意识到好事多磨是常态,好事最后没来也很正常。

但也不至于低到尘埃里。

最近去申请了不少钱,希望能中几个,可以快点推进研究;当然不中就自己掏钱,无非做点稍微慢点,也行。

坚持喜欢的,就是普通人的样子。

(生日礼物。这本书是下面这个会议的成果。1985年的时候,Reder教授以Journal of Business的名义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开了个会。文章以JoB增刊形式发表于1986年。1987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个集子。当年开会时,Arrow是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Simon是1978年得主。而这个集子的作者中,Miller于1990年获奖,接着是1995年得主Lucas Jr.,然后是2002年得主Kahneman,213年得主Shiller,和2017年得主Thaler。Reder教授真是慧眼如炬,接下来我也以此自勉,尽量和年轻人站在一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