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科大】凶险、神秘、绝美的克什米尔

胡万进837/8310 瀚海数据说 2021-03-15

第228期


【编者按】

胡万进同学(837/8310)游历过许多地方,彰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一贯追求。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游记,文笔优美、图片精致、引人入胜,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世界之大,尤显人类之渺小,生命之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探索广袤无垠的世界,终究是一个挑战,跟随胡万进去旅游,扩展自己的视野,不妨是个办法。


位于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交界处的克什米尔是个稀奇的地方,争端不断,罕有游人。此篇游记让我们有幸窥见那里优美的风景、美丽的姑娘、特异的风土人情、非常值得一读。

   



❀ 万进 | 文、摄影

提要:
每当听到她的名字,心中总是升起一股战火的恐怖。这是一片地球人绝难踏足的秘境,然而,她却拥有绝世之美,被誉为东方的瑞士,“尘世终于此,天堂始于此”的仙境。金秋时节,因极其难得的机缘,万进冒着种种凶险,在印控克什米尔旅行了一周,探访高山融雪而成的湖泊,醉美的雪山、溪谷,还有神秘的莫卧尔王朝皇家花园,貌若天仙的少女。
万进力图用文字和照片,把一幅克什米尔的巨幅长卷展现在你面前。因篇幅较长,为阅读方便,拆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印度缘

第二部分:绝少人踏足的秘境
第三部分:水乡之美

第四部分:雪域之美
第五部分:溪谷之美

第六部分:人文之美

第七部分:姑娘之美
第八部分:咋就不消停


(一)印度缘


印度是近邻,却神秘。原本以为去印度的机会很难得,因工作关系,2006年却一气去了三回,分别在2月中旬、9月上旬和11月下旬。


没去过想去,去的次数多了,尤其是来回来去就那么几个城市,也有点儿腻味。


但由此也有机会对印度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宗教民俗和经济社会等有了一些直观的感觉和体验。


地理优越,历史混沌

地球人都知道,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佛教和印度教的发祥地,悠久而昌盛,古文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是那么的灿烂辉煌。


泰姬陵


《一滴爱的泪珠》

 
370多年前的印度王宫里上演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绝唱……
 
印度史上最鼎盛的莫卧尔王朝第五代君王沙杰汗,有位美丽聪明又多才多艺的爱妃阿姬曼·芭奴,1631年38岁随夫出巡途中生育第15个孩子时难产去世。临终前泰姬要沙杰汗:终身不得再娶,并为她建造一座美丽的陵墓。情种沙杰汗历时二十二年,耗巨资,用纯白的大理石为爱妃修建陵寝,即著名的泰姬陵(Taj Mahal Mausoleum)。
 
后来沙杰汗被儿子篡位,幽禁在王宫阿格拉堡后宫内。从此只能凄然地隔河遥望美丽的泰姬陵,寄托相思之情,悠悠八载,抑郁而死。
 
印度诗翁泰戈尔盛赞泰姬陵像“一滴爱的泪珠”。

  
绣户凌空,朱门深隐,遥望陵影幢幢。
四百载风霜,浸不透绝代芳踪,
一任爱的珠泪,洗碧苍穹。



然而,“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谁说的,怎么会呢?


这可是卡尔·马克思说的。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却全然没有像中国《史记》那样严谨的历史典籍。印度人爱讲故事,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国王姓甚名谁、生卒年月等等,就说不清楚了。


幸存的几部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这种习惯也给今天的印度人留下了爱讲故事爱讲“大话”的毛病。


要考证印度历史,必须借助其他国家的文献,包括中国。印度史学家阿里(Ali)就说过,“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的历史是一本糊涂账,而且长期被外族入侵,多数时间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疆域也不固定。


现在的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幅员辽阔,北端背靠喜玛拉雅山南麓,南端嵌入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邻阿拉伯海。


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高,气候带呈垂直分布,物种丰富;中西部是以恒河、印度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为主的平缓辽阔的平原地区,也是主要的人口聚集区和粮食产区;西部沙漠地区有世界著名的塔尔沙漠;南部则是以中低高原区为主的半岛地区。


夜游德里,难得清爽

印度的气候,大体属热带季风型,粗分下来为三个季节,热季(4~6月)、雨季(7~9月)和凉季(10月~次年3月)。


热季万进没有去过,资料上讲,气温很高,常超过40摄氏度,外国人轻易不能忍受。2月、9月、11月份万进都有去过,其中9月份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热的了。


应该说,在印度的旅行,凉季最佳,温度相对较低,在30度以下,传染病也会少些。


印度各地的环境和卫生条件不好,河流、空气等污染严重,常有传染病肆虐的报道,还可能有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所以在印度旅行,尽量入住条件好的酒店,注意各种安全。


孟买维多利亚老火车站


前两次去,不止一次游历了孟买的象岛石窟、印度之门(Gateway of India)、维多利亚老火车站,阿哥拉红堡、泰姬陵,德里的古德明纳塔、甘地陵、红堡、印度门(India Gate)、总统府等。


这次去印度,先是要去孟买办点儿正差,然后就是旅游度假了。


从北京出发时,原本晚上八点半起飞的航班延迟了两个多小时。到德里,已是当地时间翌日凌晨四五点钟。


离转国内航班去孟买没有几个小时,折腾到旅馆休息也就不现实了。地接旅行社拉着我们夜游新德里,沿着使馆大街转了一圈,又去印度门溜达了一段。


新德里印度门


德里白天的气温很高,三十多度,交通也很拥堵。


一夜的飞行,虽然已是满身疲惫,但新德里的夜还算凉爽,街上没多少行人,也没多少车辆,使我们能够有机会享受一下德里炎热和喧嚣下片刻的清爽与宁静。


虽然每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不算太陌生。知道使馆和印度门所在的两条大街在德里最宽阔、最整齐、最漂亮。


使馆大街绿树成荫,中国驻印使馆是这条街上最早的住户,开馆于上个世纪中印“蜜月期”。馆舍沿街一字排开,占地很大很大。当然了,每年是需要向印度政府支付土地租金的,租金多少呢?1卢比,不到2角人民币,且租期不限,呵呵。


“印度门”,印度独立的标志,所在的大街类似于长安街在北京的地位,尽头就是印度的总统府和国防部、财政部、外交部等几个最重要机构。清一色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


印度总统府


穷人聚集的老德里,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非常糟糕。这次夜游,当然是没有去的。但司机特意把我们拉到一个电子数字显示牌前,上面显示的是此时此刻印度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1亿多。


导游说,印度没有实行像中国那样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还在迅速增长。看来,印度人口超过中国,已是指日可待了。


克什米尔达尔湖


克什米尔,心驰神往

印度的历史人文宗教的东西不少,很辉煌,像泰姬陵、阿哥拉红堡和寺庙等,堪称人类创造的奇迹。


或许是孤陋寡闻,在万进看来,印度的自然风光不是很出名。


但印度也有一处足以让世人惊愕的自然景观,那就是克什米尔!


在世人眼里,提起克什米尔,联想到的恐怕都是战乱。事实也确实如此,然而,战乱丝毫不能掩饰克什米尔那神秘而令人窒息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


(二)绝少人踏足的秘境


克什米尔自然风光美丽得令人窒息,人文宗教丰富得令人陶醉,但路途的“凶险”也是令人胆颤的。



《雾锁江天》

杳杳晴虚雾漫漫,
放下尘劳,
相约游银汉。
便入醉乡休浩叹,
雾锁江天尤堪看。
饮兴偏宜流水畔,
更有霞光衬霜天,
莫怪久流连。


因何如此美丽

“尘世终于此,天堂始于此”、“东方的瑞士”,人们常用这样的词语来赞叹克什米尔之美。


克什米尔谷地(Kashmir Valley)有波光粼粼的河流,神秘静谧的湖泊,鲜花遍地的草甸,冰清圣洁的雪峰,还有壮美的花园,高大的悬玲木……春天,芬芳馥郁;秋季,层林尽染;夏日,芳草茵茵;冬季,白雪皑皑。还有银铃般笑声的美丽姑娘,和独具魅力的宗教文化……



《访波》

偶尔投影在你的镜心,来不及沉吟,
已被微风,拂皱了清波,模糊了我的印痕。
成就了山水之间,宛若油画的那一片匠心。


克什米尔为什么这样美?


万进不是地理学家,做不了科学的解释。但万进印象深刻,在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中有这样一段话:


假如你能站在空中鸟瞰,你会看到青藏高原的边缘线,仿佛是一条钻石项链,在云中若隐若现,有如大地献给天庭的饰物。
这条线无疑是中国最美的景观串连线。一个人如果没到这里走过,就不会知道自然有多美,中国有多美。


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落在这条“钻石项链”上的很多,最美的雪山南迦巴瓦,最美的大峡谷雅鲁藏布,还有川滇藏交会的横断山区更号称“大香格里拉”圈。


细细探究这些美景在地图上的分布规律,会发现它们多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青藏高原的北坡,青海、南疆,戈壁和沙漠等地质地貌虽然丰富多彩,景色却显单调,也没多少生气。


然而,在我国古代的风水论中,“山之阳,水之阴”绝对是宝地儿。青藏高原南侧应该更美才是,为什么《中国国家地理》中没有提及?原来“钻石项链”上的许多地方并不在中国境内。



抛开狭隘的民族情结,万进以为,最美的景观应该有相当一部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尼泊尔、克什米尔,还有在中国地图上画着却不在中国控制之下的麦克马洪线东段地区。但愿有生之年能看到它的收复。


翻开南亚次大陆的地形图一看就会明白,从印度南端一直往北,都是低海拔的平原或丘陵。直到喜马拉雅山脉陡然隆起,造就了离天最近的世界屋脊,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使得南麓成为世界上雨水最充沛的地区之一。


而北坡与南麓相比,简直是冰火两重天了,气候寒冷而干燥,植被稀少且脆弱。南麓气候暖湿、树木丰茂。因海拔在很细窄的纬度内陡然变化,从数百米到八千多米,所以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植被会在同一片山坡上交相辉映。克什米尔正是躺在喜马拉雅怀抱中的福娃,融化的雪水,从涓涓细流汇集成河,汇集成湖,滋润着大地。


也许这就不难理解,克什米尔的风光因何而如此美丽了。


资料上说,缘于连年战乱,近30年来,外国游客最多的一年不到7万人,最少只有2千多人,平均每天才几个人。
外国游客中,以欧洲人居多,台湾游客也有,中国大陆去的人极少。


克什米尔,就是这样一个绝少人踏足的绝美之地。


这次克什米尔之行,冲着她的自然风光。如此难得的机会,可不想把哪怕一点点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聊的购物上。



克什米尔美丽的地方有很多。为了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收获最大,我们选择了以夏都斯里那加(Srinagar)为“据点”,寻觅周边百公里范围内的美景,达尔湖、贡玛山、牧羊河谷、斯里那加老城、几座清真寺和爱的花园、欢喜花园……
都是克什米尔最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三)水乡之美

把克什米尔称为水乡,绝对实至名归,那里河流纵横,湖泊密布。


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斯里那加了,有很多湖泊,其中达尔湖不是最大的,却是最美的。


所有到克什米尔的游客,没有不被达尔湖醉倒的。


从机场出来,第一站去入住的船屋,就在达尔湖上。等到了湖边,正是金乌西斜之时。宁静清澈的湖水,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湖面上荡漾的小舟,不急不徐地自由穿梭,一派水乡风光,美极了。



《浅释流光》

重重水外,苒苒流光,无语盼天长。
一舸一棹荡江心,谁解其中苍凉?
烟波载得浮舟还,载不动,千古沉寂满画船。


乍一见到这样的景色,谁都会迈不动脚步的,立即支起三角架,贪婪地拍摄起来。


实际上,那天早晨我们五点就起床了,从孟买飞德里,再经停查谟飞到斯里那加,在路上奔波了十一二个小时,已经很疲惫。


地接导游阿里多次关切地催促着我们快点儿去船屋吃午饭(克什米尔正常是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我们也已经很感觉到饥饿了,但谁愿意失去这么好的光线下,多拍几张好片子的机会呢。


天快黑了,光线实在不行了,我们才收拾收拾,乘一种叫西卡拉(Shikara)的小船,划向晚上要住的船屋。



《泛舟天水间》

一重天,两重天,
楼远天高烟水寒,泛舟天水间。
日暮至,晚霞淡,
波心云暗催人还,一倾风月闲。



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达尔湖,是克什米尔旅游业的标志。


她由五个湖泊组成,各湖泊之间都有水道相连。或许是因为三面被雪山环抱和融雪之水的缘故吧,达尔湖湖面异常平静,西卡拉划过,在宁静的湖面上留下流畅的波澜,稍微停下桨,片刻之间,水面又恢复了宁静,像镜面似的,倒影着湖里的轻舟、岸边的船屋、花园和天上的云彩,像海市蜃楼,人间仙境。


写到这儿,不由的想起了朱熹《观书有感》的诗句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谓有源头活水来。用在达尔湖倒也贴切。


当然,达尔湖可不止“半亩”,足有21平方公里大。她的“源头活水”可是高贵圣洁的喜马拉雅雪水。



船屋和西卡拉

船屋(Houseboat),是达尔湖抹不掉的景,也是达尔湖浪漫的魂。


在克什米尔有一种特别的“酒店(hotel)”,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能见到,时刻准备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船屋。



在斯里那加旅游,如果不住一住船屋,实在是一大遗憾。


达尔湖和其他湖的岸边,尤其是围绕着湖心的大大小小的岛,整齐“停放”着众多的船屋。


船屋实际上是船形的屋子,虽为全木结构,却不能在湖中行驶。就像北京颐和园的石舫,只能永远停在固定的岸边。每艘船屋有数间带卫生间的客房、餐厅、客厅等,俨然就是一个小小的酒店。船屋的内外装饰非常考究,每个隔板、廊柱、天花板,无不精雕细刻;摆件、地毯也都充满了克什米尔风格,给人以异域情调的绚丽。




在船屋的宽大餐厅里品赏着当地的美食,在明亮的客厅中品着茶聊着天,感觉轻松而惬意。除了豪华套间里是用空调取暖外,普通标间、客厅、餐厅里都是靠炉子取暖。炉子与老北京平房中的取暖炉看上去差不多,每隔几个小时就要添些柴火。船屋里有侍夜的,但要半夜里进入女士房间里侍弄炉子,还是不方便。


湖中的交通工具自然是船啦。


在达尔湖,常见的有两种,西卡拉(Shikara)和小舟(Small Boat)。西卡拉看上去像小一号的豪华版威尼斯Gondola(两头尖翘的狭长平底船),是来往于湖岸和船屋之间的渡船,也是环湖荡漾的主要交通工具。问过导游,西卡拉与小舟的差别在于,小舟比较小,当地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也用来运点儿货,所以一般没有顶盖,不做装饰,简单朴素。而西卡拉却是以为游客服务为主,因此油漆得色彩艳丽,有遮阳顶棚,有比较干净舒适的座垫靠背等。


但无论小舟还是西卡拉,都是由人工来划动的。在达尔湖,几乎没有机动船。当地百姓宁愿辛苦一点儿,也要保护好环境,这是自己的家园。


克什米尔人的心灵之洁净,由此可见一斑。


入住船屋的当天晚上,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乘着夜色,乘着西卡拉,环达尔湖夜游了近两个小时。


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刚开,又乘着西卡拉,围着达尔湖的沟沟汊汊,绕了一大圈,细细品赏达尔湖清晨的宁静安详下的所有美景、美境。


达尔湖就像美丽的姑娘,千姿百态,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侧面,有不同的风姿。


在达尔湖,还有一个特色的民俗景致——水上市场。当地的居民,划着小舟,在约定的时间,去约定的湖区,交易着各自的需求和供给。



(四)雪域之美


傍晚在达尔湖边摄影,碰到几位大学生模样的游客,中国人面孔,立刻涌出几分亲切感。


心想要是能碰到中国大陆或台湾来的,不也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便直接用中文打招呼,见对方一脸茫然,赶快换成英文。原来这几位游客来自泰国,在斯里那加有几日了。


“还有哪儿好看?”我们打听着。“贡玛山。我们刚从那里回来,那里下雪了,可美了。”


当中一位漂亮的女生一边应答着,一边情不自禁地拿出她拍的照片秀给万进看,满脸的满足和骄傲。离斯里那加56公里的贡玛山(Gulmarg),海拔在2600米以上,是克什米尔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但凡来斯里那加旅游,没有不去贡玛山的。



《车马匆匆》

车马匆匆,把一条遥遥古道,蓦然惊醒。
说不完红尘滚滚,道不尽岁月倥偬。
蹄声咚咚,哪管他雁过长空,天外归鸿。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带着两部越野车向贡玛山奔去。


一路走一路发现,沿途的景色有明显的变化。从仲秋走到深秋。自平原爬上山岭。


绕过一道山梁,豁然间,已经融入到了一个雪的世界!眼前的贡玛山谷,一幅银妆素裹的山水画卷,一个晶莹剔透的童话世界。漫山漫坡的雪,还保持着刚落下来的模样,没有一丝消融的痕迹。


“赏雪,初霁最宜。”果然。雪后初晴,风和日丽,天朗气清。


冬阳下,白中泛红,温润晶莹、冷艳妖娆的感觉,是那么的美妙。中国的文人墨客自古就有赏雪的传统,“雪后湖山最为清秀动人,如绣如织。犹如美人出浴,骤然新装,盖见倾城倾国之丽也!”今人虽非古人,此景亦非彼景,但境相似,情相通,无论是谁,面对如此“丽质”的霁雪图,同样兴奋。



一到贡玛山,没顾得上入住酒店,就开始在山野中疯狂地游走,赏雪、踏雪、观雪、望雪、玩雪,不亦乐乎。


白雪妆扮的松枝杉条,犹如瑶树琪花。仰望幽峭精绝的山峦,彷佛玉琢银妆的处子。信步山林,或倚阑静观,就如同身处空灵之境,飘然有羽化成仙之感。雪中嬉闹,则如穿越时光隧道返回童年,童趣童心豁然涌现,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流走》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走如故。
芳菲次第盼春来,不奈情多无驻处。
残枝难敌北风紧,深藏雪底无泣诉。
日隐巅侧寒意减,晓风吹得林梢露。


乘缆车登上了海拔3000米的半山腰,视野更开阔。如果愿意,还可以继续乘缆车,直登山顶。山坡上能见到正在进行滑雪训练的体校学生,也能遇到从山顶俯冲而下的专业滑雪运动员。


据说,滑雪者可以乘直升机直上山顶,然后完全由自己来选择滑雪路线。这里是世界上最棒的滑雪场之一,冰雪运动者心目中的伊甸园。


一天的游玩,辛苦,也尽兴,但显然还没玩够。于是,选择了留宿在景区里的Highlands Park酒店。


这家酒店,一栋栋原木搭构的别墅,外形极具异域情调,以质朴的树皮为墙,碧绿的石棉瓦为顶。室内红彤彤的柴炉让人感觉是那么的温暖,泡上一杯热茶,围坐在一起,摆摆龙门阵,不能不说是神仙般的日子。


夜深了,窗外并不寂静。不信你听。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淅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



翌日清晨,天刚亮。


屋外的雪还好吗?万进惦念着。


在黑夜与白昼之间,凌晨和傍晚的光线变化最剧烈,雪的颜色也最丰富,最多彩。本来就习惯早起的万进,更睡不着了,早早地起来,出门转山去。


唐代诗人皎然曾有过类似经历,还写下了《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的诗:


凌晨拥弊裘,径上古原头。

雪霁山疑近,天高思若浮。
琼峰埋积翠,玉嶂掩飞流。
耀彩含朝日,摇光夺寸眸。
寒空标瑞色,爽气袭皇州。
清眺何人得,终当独再游。


皎然应该没到过克什米尔,这首诗自然也不是描写贡玛雪景的,但可以确信,贡玛雪景只会比诗更美。



《浅笑一隅》

冰清霜洁,数朵白云歇。
晓寒散尽,天光明灭。
若知雪深几分度,看我浅笑一隅,头顶盈尺雪。


冬日如此,夏日的贡玛山又当如何?


“贡玛山谷是一个大的草场,‘贡玛’在当地语中就是‘开满鲜花的草场’的意思。夏季七八月份,这里大地如茵,是完全让人惊愕的另一种美丽。”当地导游如是说。


“春天,贡玛山草场上点缀着无数五颜六色的风信子、雏菊、勿忘我……雪融化成溪水,叮叮咚咚,穿过一山又一谷。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这里的人们。


“贡玛山还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环境最优雅的高尔夫球场,是高尔夫爱好者梦寐以求的乐园。”导游显然很骄傲自己的家乡,很自豪夏季的贡玛,一再邀请我们来年能再来。我们也想啊。



据称,索玛格(Sonamarg)也是非常有名的景点。“Sonamarg”在印度语中是“金子般的草地”的意思。草地的背景是蔚蓝的天空下的雪山,河流蜿蜒曲折。那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索玛格冰川,冬天白雪覆盖,夏天遍地黄花,整座山像被黄金铺满一样。


我们曾想临时改变行程去一趟的。导游说,“因为靠近巴基斯坦,路给封了,而且景色与贡玛山类似,还是留着时间去牧羊河谷好。”


克什米尔的水乡之美在达尔湖,雪域之美在贡玛山,溪谷之美则在牧羊河谷。


(五)溪谷之美


牧羊河谷(Pahalgam)离斯里那加95公里,据称是克什米尔人气最旺的山谷。四周山峦环绕,山峦上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冷杉,美丽的Lidder河穿流而过,海拔又比贡玛山矮不少,2130米,气温也就温和得多,不会降得那么低。牧羊河谷中的所有溪水,都是喜马拉雅冰雪融化而来,因此格外清澈、透亮。



Pahalgam曾经真的就是地位低下的牧羊人居住的村庄,但却有着动人心魄的美景。现在已是克什米尔最佳的避暑胜地,即便是三伏天,也比较凉爽。各种档次的酒店和旅馆(lodge),甚至林间小屋,无论是腐败游还是背包客,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择。


中午在Pahalgam Hotel用餐。那是当地最好的一家酒店,饭菜的味道相当不错,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酒店背后有一片精心修剪了的草坪。站在草坪上,环顾四周,淙淙流过的溪水是清澈,俊美的酒店建筑是赭红,远处雪山,近处河谷,景色好,心情也就好。


牧羊河谷周边的森林同样有特色,在林子里走上几步,踩在厚厚的松针地上,软软的;阳光穿过密密的林木,照在身上,暖暖的。牧羊河谷还是个骑马的好地方,沿着河谷转了一大圈,悠哉游哉,惬意。



或许是我们去的时候不是品赏牧羊河谷的最佳季节吧,实话实说,在那里,没有眼睛一亮的感觉 。


路上几处旷野的景色倒是沁人心脾。有词为证。



《野趣倾城 》

翠陌叠致远山横,野趣更倾城。
星屋寥落碧云秋,徒惹金风匝地,欲去难留。
芳树着意吐丹华,尽待霜叶红遍,更胜春花。


爱好摄影的人,都有一个的毛病,见到美景,脚一定是灌了铅,走不动路。


先是收割了只剩下稻茬的农田,一望无际;田间地头,一排排一行行的白杨纤细挺拔。渐渐地,远山扑入眼帘,天尽头的雪山,映衬着眼前的田畴、林木和农舍,艳阳下,一排秋霜染红的林木在画面的中央,一派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



《霜树》

霜林点醉,薄雾轻上,
金风挥动季节的笔,
让阡陌在纵横间换装。
离乱了国色,肃杀了天香,
芳树无情,任霜叶红黄,
抱紧枝头,再难轻放。


(六)人文之美


虽然比起自然景观来,克什米尔的人文景观不是那么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但达尔湖畔的“爱的花园”(Shalimar Bagh)和“欢喜花园”(Nishat Bagh),还是值得去看看的。从两个花园的名字,就能感受到那儿一定是充满浪漫和爱情的地方。


印度历史上有哪个“情种”会不惜工本建造如此浩大的花园?



《梦回莫卧尔》

壁垣半倾述兴亡,枝桠横斜抚苍茫。
雨飘风摇数百载,浮沉凭叹徒枉然。
古今沧桑多少事,惟有云霓悠然观。


仔细想一想,不难猜到。对了,莫卧尔王朝的皇帝们。


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鼎盛的王朝之一,除了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泰姬陵外,也在“人间天堂”的克什米尔建造了数量众多的花园。


皇帝每年夏天都不辞劳苦,越过炎热的平原到凉爽的山谷来避暑。


爱的花园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是贾汉吉(Jehangir)皇帝为其皇后建造的。这是一个美丽的花园,视野宽广,树木葱茏。整个花园以中央的一条水道为主线,向两边展开。水道的源头在半山腰,水源自然取自喜马拉雅山的融雪之水。沿着水道,是一个个露台、喷泉、小瀑布等,两旁的草坪上种植着各式花卉。


在花园里,无论是散步,还是邀几个亲朋好友来此野餐,都会令人心旷神怡。



挨着爱的花园不远,是欢喜花园(Nishat),也是贾汉吉皇帝建的。因造泰姬陵而闻名的皇帝沙贾汗(Shah Jehan),在这里也建有帝国喷泉花园(Cheshma-Shahi)。规模不大,特色是有一个温泉。


可能是对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历史、文化知之不多的缘故吧,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那些花园在规模、样式上都差不多,看了一两个也就够了。




老城区与清真寺
在克什米尔旅游,斯里那加老城区和几个著名的清真寺还是要去的。如果喜欢历史人文,那里有几个世纪前留下的古街古寺;要是喜欢纪实摄影,那里也能找到一些不错的画面。


在斯里那加,社会是和谐的。


万进在克什米尔的时候,没有得到注意偷盗、斗殴、强买强卖等警告。在老城区里闲逛,也没有不安全的感觉,倒常常见到人与人和谐相处,一派祥和景象。清真寺定时向行人布施食物。


在斯里那加,人和动物也是和谐的,很多鸟类自由地在达尔湖里栖息,尤其以鹰为多。那天清晨去牧羊河谷路上,还没出城,见到有许多野生的鹰就在城市上空自由翱翔,颇为壮观。



《驭风逐日》

日落的刹那,
我挥动矫捷的翅,
击打天空。
彤云四散,
触动我无边的伤痛。
渐远的霞光,
让我无由地愤慨。
生命的赐予,
仿佛只有无尽的
流浪、再流浪。


在斯里那加,百姓的生活也还富足、安逸。一路上,见到有不少独栋的小楼当地导游说,那是普通百姓的家居,并非什么富豪的别墅。


热情好客的导游,特意邀请我们去他家小坐了一会儿,面积很大也很整洁,庭院自然美丽,很富庶的样子。导游说,他家并不算特别富裕,家家户户基本如此,算中等水平的小康吧。


确实在斯里那加,几乎没有见到像孟买那样成片的贫民窟。克什米尔本来就是一个富庶之地,在那里生活的百姓就应该是幸福的。



(七)姑娘之美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
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这是王骆宾在青海的感动。喜马拉雅山的那一边,一个更加遥远、更加美丽的地方,有一群更加活泼动人姑娘,那就是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姑娘美丽动人,万进早有耳闻。


但在达尔湖上游荡了两日,总共也没有见到三两个姑娘,还总是背影。街上、船上,闲逛的、划船的、做买卖的,都是男人。


问导游何故。导游说,这里是穆斯林地区,女人不出门。


那日在达尔湖上泛舟,偶见不远处一位姑娘也在划着小船,棕红色的头发,橘红的裙,湖蓝的紧身毛衣,黑色的披肩,真的很美,也很爱美。很想给她拍一张正脸的照片,便跟她打招呼吸引她的注意力,哪怕只转一下头。姑娘显然听到了招呼,却始终没有搭理我们。


照片没拍成,心里就一直惦记着了。


在欢喜花园,一位当地舞蹈演员貌似在拍MTV,穿着民族服装,光着脚,和着音乐尽情地舞蹈,手腕上脚脖子上的银铃随着舞步发出悦耳的韵律声。我们随手拍了几张她舞动的身影,但她毕竟不是普通的民间姑娘。


转头见不远处的一棵小树下,有一对姐弟也在观看,红衣红裤白纱巾,典型的穆斯林装束。很想以她为模特,拍几张照片。但当她一发现我们的镜头时,立即羞涩地躲开了。


宗教对人的思想的束缚真的很大,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克什米尔的姑娘们。


看来,还得再找机会。


在去牧羊河谷的路上,有一处景色很不错,犹如田园诗画,吸引我们驻足赏析。正埋头拍片子,抬起头来,发现一群当地女学生背着书包走来。


从服饰上一眼就能看出,是穆斯林,多数穿着克什米尔特有的宽大袍子,完全掩饰了她们身材的苗条,但即便只一条头巾,无论红的、绿的,还是蓝的、白的,都把姑娘们的妩媚表现得淋漓尽致。



原本担心她们也会比较保守,也会不搭理我们。


或许在没有宗教的桎梏下,人的天性就是自由的;或许姑娘们也知道自己很漂亮,愿意展示一下。姑娘们非常愿意照相,而且非常活泼。我们一气拍了好多张,她们都很配合。给她们分发从国内带去的巧克力,她们也大方地接受了。


克什米尔的姑娘,最美的是眼睛和脸的轮廓,线条如此清晰流畅,无论鼻子、嘴巴、眉毛、脸颊,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绝不拖泥带水。




回到斯里那加老城区,在两座清真寺里,又偶遇几位非常漂亮的姑娘。


一位是我们正准备离开清真寺时,在车窗里偶然发现的女学生,身着墨绿色校服,白衬衫,背着红书包,剪着齐耳短发。万进赶紧掏出相机,抓拍了一张。真格天仙般的姑娘。



《天仙》

皓齿,明眸
闪烁着曾经的苍凉
晚唱,碧水悠悠
浅笑,回首
摧毁梦的世纪城堡
化作一缕缕淡淡的乡愁


在另一座号称印度第二大的清真寺,礼拜大厅门口一位姑娘,包着橘红色头巾,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着真主的声音,给人以一种专注的静谧之美。




这么美丽的姑娘,不知道老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提起这个话题,世界上所有的姑娘可能都会伤感。


在清真寺的外面,还真见到几位穆斯林老太太。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总觉得有些眼熟。想想美国迪斯尼动画片和惊悚片中的巫婆的形象吧,真有几分相似。如果真的如此,那么美国有些人确实不象话了,拿穆斯林老太太当恶魔和邪恶的样板。



《回味》

数十载的凝视
让秋波沉暗
檐下风霜
带走韶华无限
背倚的那扇深门
藏纳了多少故事
犹可见
浅笑倩兮的昔日红颜


男人风采

克什米尔的姑娘美,男人同样有特色,阳刚、英俊、友善。


冬天里的克什米尔男人,常穿一种特制的袍子,很宽大,看外表,每个人肚子都鼓鼓的,像怀了孕似的。有意思的是,女人也有穿这样袍子的。其实这是克什米尔人特有的取暖方式,手缩在袍子里,提着一个小竹篮子,篮子内壁是防火材料的盆,盆里放着燃烧的柴炭,罩在袍子里,全身暖暖和和的。



克什米尔人生活得挺安逸,光从百姓的生活看,感觉不出任何战争的迹象。街巷里,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天,下着棋,或者慵懒地晒着太阳。



做小生意的,也是不急不徐的样子。在街上闲逛时,看到一个卖“火烧”的小贩,盘坐在门厢里。导游拿了一块随口吃着,见我们走过来,也顺手拿了一块请我们尝尝。我们边吃边走,以为导游付了钱,走了几步发现没给钱,马上回去给。奇怪的是,这里的小贩一点儿不像别的旅游景点的小贩那么“狼”,拿了东西没给钱也不急。虽然“火烧”很便宜,一个才2卢比,合人民币4角。


克什米尔人口中,穆斯林占八成,其次是印度教徒、佛教徒和锡克教徒。据说佛教徒主要集中在拉达克(Ladakh),在斯里那加很少见到。锡克族男人的包头最有特色,样式相同,色彩却各异。这是辨识锡克族人最简易的方法。


(八)咋就不消停



临行前,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克什米尔的资料,景点资料自然是要查的,心里更不敢放下的是那里到底安全不安全?都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事项?


网上说,在克什米尔旅游有四点禁忌:


1. 绝对别对着军人拍照;

2. 绝对别对着军事设施拍照。因为当兵的会以为你是间谍什么的,开枪打你。

3. 绝对不要去清真寺之类人多的地方。媒体上常报道,可能会有恐怖分子制造爆炸事件。

4. 晚上五点以后一定要留在旅馆里,不要出去。因为出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了。


资料也好,传说也罢,那是虚的。就像读恐怖小说、看惊悚大片,顶多对神经有点儿触动,不会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


在克什米尔的那几日几夜,着着实实体会了一把战争的气氛。


每时每刻、每地每处,都能看到荷枪实弹的大兵,架着机关枪飞驰而过的装甲车,冰冷刺目的铁丝网,和从里到外的盘查,似乎空气分子中都带着硝烟的味道。



克什米尔那点事儿

一个半世纪以前,英国统治着印度次大陆。那时候,印度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同属一个国家。


后来在甘地的鼓捣下,英国人赶走了,印度独立了,国家也分裂了,印巴冲突了。


这一冲突不要紧,冲突了半个多世纪,就没消停过,现在也还看不到消停的迹象,不知道要打到猴年马月。


一个为了主权,一个为了尊严,都挺正义的,都挺有理的,打来打去,最倒楣的还是老百姓。


本是同根生的印巴两国为啥非要手足相残呢,归根结蒂,都是克什米尔问题惹的祸。


克什米尔地区,夹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十几万平方公里。“日不落帝国”时代的英国,差不多统治了整个地球,那个叫威风啊。太阳终究要落山,英国人夹着尾巴被驱赶出它的一个个殖民地时,却没少给当地民众留下祸根。


独立后的国家几乎都立即陷入了连年的内战。


克什米尔问题也是英国人造的孽。18世纪中叶,英国殖民印度次大陆伊始,印度人就不停地抗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诞生了一个伟人——甘地。


中国的毛老人家只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世界各国抵抗殖民统治,没有完全不采取暴力手段而成功的。


甘地不是那样的,倡导非暴力抵抗、不合作运动,像个“叫化子”,像个“布道者”,用“仁义”来感化强盗。“如果你打了我左脸,我会侧过右脸来让你继续打,但我就是要独立。”鼓捣来鼓捣去,居然还真让甘地给鼓捣成了,英国政府还真的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这恐怕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当然了,二战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实际上已经难以为继了。


甘地与其说是政治家,不如说是一个圣者,所以印度人尊称他为“圣雄甘地”。


十八世纪印度地图,引自互联网,仅供参考


但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心怀“分而治之”鬼胎,提出了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把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含孟加拉)。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土邦王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是穆斯林,倾向于加入巴基斯坦。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


英国人对印巴太了解了,知道克什米尔归属问题就像是一根“骨头”,丢在两只狗之间,一定会让它们打得不可开交。


更要命的是,在如何划定印巴两国边界这么严肃而极度危险的问题上,居然让一位对印度一无所知的英国勋爵拉德克里夫在36天之内用笔在地图上画出来。


为什么选择拉德克里夫来画,理由冠冕堂皇,却荒唐透顶,“因为对印巴无知,所以能不偏不倚。”


可以想象得见,边界的划定,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民族宗教构成,结果在独立日午夜即爆发了延续多日的大规模教派冲突,造成50多万人死亡。


真是造孽啊!


这是第一次印巴战争。


拉德克里夫自己曾在信中承认,“我在印度干的事没有一个人会喜欢。愤怒不已的人会找我,我不想让他们找到。”


后来,克什米尔问题提交给过联合国安理会,搞过公民投票,谈过判,停过火,发表过联合公报……国际上解决两国领土之争的所有花活儿,在印巴之间都上演过,都没有成功。


1965年、1971年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第二次、第三次印巴战争。1989年后,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依然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打来打去,谁也赢不了谁。


也许打腻味了,在2003年11月,巴方宣布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显然印度也巴不得如此,立即予以了响应。


2005年,实际控制线上还行驶过两边对开的长途客车,让隔阂了60年的百姓,终于能走个亲访个友了。


但印控和巴控两个克什米尔的戒备从来没有松懈过,民族极端分子还会时不时地制造一些血腥事件,比如炸个清真寺,炸个公交车之类的。印巴这两个冤家,真应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古话。


克什米尔地区关系图,引自互联网,仅供参考


万进眼里的安全

在没有大兵也看不到军事设施的地方,克什米尔绝对是世外桃源。


生活在那里的百姓给人以友善、平和、悠闲、热情的感觉,山水树木花草更是给人洁净、温馨、宁静的气息,就连天都是那种透透的蓝,风都是那种徐徐的柔。


只可惜,在绝大多数世人印象里,一听到克什米尔,联想到的一定不是祥和,而是凶险、战争、恐怖,甚至死亡……


事实上,在克什米尔旅行,确实处处都能感受到战争的影子,想回避都回避不开。


我们从在德里登上飞往斯里那加航班舷梯的那一刻起,心里就有些忐忑,不知道前方的路是凶是吉,等待我们的是祸是福。


飞机上的乘客不多,连两侧靠窗的座位都没有坐满,中间的座位基本空着。航班在德里机场还苦等了两个多小时。


乘客那么少,飞机又迟迟不起飞,是不是克什米尔发生了什么不安全的事件?我们心里直打鼓,但又没有人愿意把这话说出口。


经停查谟后,本来就不多的乘客又哗啦啦下去了大半。再向斯里那加飞的时候,诺大的机舱里,只剩下寥寥十来名乘客。


当时的感觉,就像在黑夜,孤独地走在一片荒野里,多么希望能再多几个同行的人,多么希望哪怕有一丁点萤火照耀脚下的路,给我们一点安慰和鼓励。


在飞抵斯里那加上空还没落地,透过舷窗就能看到星罗棋布的军事设施,走出舱门的第一眼,“迎接”我们的是荷枪实弹的军人。


要离开机场正式进入克什米尔地区,还要检查护照,填一系列表格,做复杂繁琐的登记。


斯里那加机场很小,没几架飞机,目前好像只开通了到德里的航班。但一座比较现代化的航站楼正在建设中,估计克什米尔旅游要进一步开放和扩大。


从机场出来到要下榻的达尔湖船屋,一路上,依然时时处处能见到士兵,荷枪实弹。


随后的几天里,无论路上还是景区,稍微重要点儿的地方,都架着铁丝网,设有关卡,派大兵把守,都要层层盘查。马路上也时不时呼啸而过一列列架着机关枪的军车、装甲。看到这种景象,万进心里还是挺紧张的,也谨记网上传说的那几条禁忌。


但为了能留下点克什米尔紧张局势的“证据”,还是忍不住偷偷地拍了几张军事设施和军事活动的照片。


既然不能绕开满大街的士兵,既然来旅游,总不能总把自己的神经绷得那么紧吧。


我们试着和士兵打个招呼,主动展示友好的笑脸。或许是年轻人天性使然吧,见到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常见的外国人,他们还是很愿意表现出一种友善的。



也有士兵,见要给他们拍照,还会主动配合,摆个姿势,露个笑脸。甚至还愿意和我们一起合个影。但千万不要强行给人家拍照,也不要动人家的枪。万进摸过他们的枪,也试图拿一下枪,都被严厉拒绝了。枪的弹夹是半透明的,可以看清,弹夹里压满了子弹。



在斯里那加,很少见到警察,维持秩序的,多是军人。重要路口和区域,甚至进入某些景点,都要经过军方的严格盘查。多数盘查点,一个旅游团,只需要登记一个人的护照就可以了。万进是我们团的“干事”,所以在克什米尔的很多地方留下了万进的护照信息,留下了不少“案底”。


进斯里那加机场的安检更严苛,在国际上其他任何一个机场,没见过这么严格、繁琐的安检,一层层、一道道,要花近两个小时才能检查完。所以,一定要提前足够的时间到机场。


随身只允许带一件行李,其他的必须托运。所有摄像机、照相机、手台等设备的电池必须取出来放在托运行李中,水果也必须托运。


但手机可以随身携带,也不需要拆下电池。呵呵,现在的手机,哪个不带摄像、照相功能?不知道他们都怎么想的。


总之,万进以为,克什米尔也没有那么可怕,没有那么凶险。


当然啦,安全是个“二值”问题,要么没什么事,一切OK;要是出了什么事,就是大事,可能就会丧命。安全问题非同小可,还是小心谨慎点儿好。


能写这个游记,至少说明我们去的这一趟,还是平安无事的。感谢上天。


(全文结束)

2006年12月12日 于北京


编辑:牟志坚796  王雅薇 MBA1407


作者简介


胡万进,837/8310,SA8810,获中国科技大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

在北京生活工作二十余年,从事软件开发、IT传媒、科技园区发展等工作。

近年旅居美国。



推荐阅读


【人文科大】叶蔚蓝的野生动物摄影

【人文科大】手和远方

【人文科大】周天群摄影:别了旧金山

【瀚海文摘】MICCAI  2018西班牙行

【人文科大】英伦散忆

欢迎点赞、留言、打赏、投稿、和分享转发!如需转载请留言。投稿请电邮 hzhang9@att.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