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系科大】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何剑鸣 851-8515 瀚海数据说 2022-05-16
 第 332 期
   
【编者按】2019年曾有六位科大校友因故自杀。感慨之余,牟志坚(796)和骆亚林(856)两位校友开始着手统计因自杀去世的校友名单,以引起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后来扩大到对所有去世校友的统计, 以资纪念共同在科大度过的时光。何剑鸣系流行病学博士,他根据已知材料做了初步分析, 发现对于大学生而言, 抑郁症和意外事故是两大杀手。撰写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更是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和讨论,珍惜生命。

最近在科大校友中热传的《离弦之箭—在科大裸泳的日子》一文的文末,提到了861(863)孙伟的溺水事件。事情发生在1990年夏,期末考试刚结束,暑热难熬。据说861的哥几位到合肥火车站送人。相约顺便去稻香楼雨花塘畅游一番,比个速度。雨花塘漩涡密布,水情复杂,明令严禁游泳。科大每年到夏天也三令五申不要野泳。可这一行六人兴冲冲赶到雨花塘,恰如离弦之箭往对岸游去。游到半途有人听到孙伟喊,“我抽筋了,救命!” 有人听到了,以为孙伟使诈,好等有人救他时反超。因为他的水性平时相当不错的,类似的玩笑也经常开,没及时理会。等上岸后发现孙伟没跟过来,又以为他因为落后了,半道折返。休息一会儿后大伙儿再找,孙伟踪迹不见。这才明白大事不妙了。立刻回校求援。成老师宋老师等系里老师带着861许多同学前往打捞,心急火燎向消防队甚至民工打捞队求救,两艘小船来来回回在塘里筛了几遍,终于才找到人,已窒息。急急忙忙再送到安医急诊,哪里有救!多少年后我在一个聚会上见到了成老师和861的几个同学。他们聊起孙伟,依然泪光闪烁,悲伤难抑。
 
无独有偶,在我准备这篇文章查找雨花塘典故的时候,发现去年又有科大人在那里溺亡。无知冲动,在收割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生命。
 

其实,孙伟事件发生在我离校后了。我念书期间,也经历过校园里发生的死亡。曾亲见某系公告,有位师姐自杀。那时我很崩溃啊,当年能考上科大可算是全中国最好的学生了。怎么就这么惨烈地结束了自己鲜花一般的生命?
 
我不懂其中的原因,但想起当时学校里流行的调侃:科大学生或有一流的智商,但欠一流的情商;学校当年有着一流的学生,或欠一流的管理。糊涂啊!一些非正常死亡,在我看来是有可能预防的。
 
2019年,牟志坚和骆亚林校友着手统计去世的校友名单,以资纪念。自77级以来的本科生共有107人。我相信这个统计不完全。许多人毕业后就完全失联了。许多校友对这项工作很抵触,死亡这个话题对国人来说太过太过沉重,虽然时时刻刻在发生,愿意理性讨论的不多。人生苦短,不快乐事情为什么要再提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分析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在这107人里, 男生84%, 女生16%。在校生仅9人。按照入学年份分,从77级到89级,几乎每个年级都有,其中以我们85级为最(15人,14%),我们851一个班就有三位因病英年早逝。有几个年级比如82级人数很少,87级尚无案例,不排除有报告者偏误。90年代班级和00代班级虽只有6%,但他们年龄还小。

按照年龄分,十几岁的只有一个,但二十多岁的占了整个调查的31%,三十多岁减到15%,四、五十岁的又缓慢上升到20%。六十多岁去世的只有6%。因为样本中77到79级的较少,这种比较并不合理。


我们最关心的是死因。有三分之一死于癌症,百病之王。另一国人重大杀手心血管疾病却排名老末,仅7%。这主要因为我们整个群体比较年轻。排名第二位的是抑郁症所导致的自杀(22%),这本是最会读书的一群人,却最终成为抑郁症的受害者,令人非常遗憾!再其次是事故,比如车祸,溺水等等,其中许多案例是本可以避免的。其他大类包括一些罕见病,以及谋杀,被谋杀等等刑事案件。比如众所周知的山林华(817)事件,甚至被陳士爭拍成电影《Dark Matter 暗物质》,由奥斯卡影后 Meryl Streep 领衔主演,著名演员刘烨出演中心人物之一的大陆留学生。



在校期间有9人去世,死因一半是自杀,其次是事故。样本量很小,但也值得警醒。
 
这个分析有什么意义呢?可以说,抑郁症、事故是两大杀手,尤其对大学生而言。抑郁症不可小觑,涉及家庭、社会、学校等等大系统。方方面面应尽可能地提供心理咨询,建立互助网络。同时也应该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十多岁占统计前列是很值得深思的。大学一毕业,有升学出国的压力,有情路坎坷的迷离,有职场的忙乱不顺。这本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但也到处是陷阱,对大学生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坎啊。诸位学弟学妹啊,人生来日方长,步子放慢点,眼睛看准点,严守规矩,不要逞能。凡事多想想,多跟亲朋好友交流,没什么错。
 
第一杀手癌症,其实许多也可以预防的。为什么肝癌、胃癌在国内频发而在西方社会罕见?我们要问自己几个问题:知道如何预防肝炎、胃炎吗?平时严格遵守分餐制吗?知道什么是致癌物吗?公众场合包括学生宿舍禁烟吗?喝酒有益健康吗?到网上学习学习吧,知识可以让你长寿。
 
本统计可能是已知最好的数据了。名单中许多人的年龄未录入,我只好按照入学平均年龄18岁做个估算,许多人的死因也不准确,不是根据医院报告,而是口耳相传。我特意选择了77级以后,因为58级乃至工农兵大学生基本没有资料。而62级在《我们心中的科大》所报告的文革非正常死亡数目过大,会稀释文章的主题。故而分析仅限于改革开放以后。分析方法也因数据不完整有很多缺陷,过于简单粗暴。按流行病学方法论,这个数据只能算病例报告 (case report),连横截面(cross-section)数据都算不上,因为无法计算死亡率,更不要提什么协变量(covariates)调整了。尽管如此,万里长征,第一步总是要有人走的。
 
有人会问,结论会有代表性吗?这些关于死因的排序,各年龄死亡的风险放在其他同期高校也成立吗?我只能呵呵了,没有数据无法比较。但一般来说各年龄段死亡的风险,从15到44岁间却是最低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数据指责母校的学生管理吗?不公允。因为在校生仅仅9人,即使有些漏报,恐怕差也不多。英年早逝,基本发生在毕业后。当年,管校长不顾教职员工,率先为学生寝室开通了暖气,我们也曾遇到过许多敬业的老师比如前面提到的成老师宋老师等等。科大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相比,死亡人数算是很少的。况且,在当年全社会没有心理健康的概念。就是欧美又如何呢?藤校自杀的,比如康奈尔,至今也一直不绝于耳呀!谁又有什么灵丹妙药呢?
 
那您也许会问,本文结论是否偏颇,文章目的又何在呢?其实我的初衷是为了个警示,结论对错不是关键,而是希望读者能有所思。
 
我没有把这篇文章写成科学论文,投到哪个科学期刊。因为每一个数据点,在我眼里都是鲜活的熟人。周文革(851)一袭军大衣满头长发仿佛此刻就站在眼前。杨纯(85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朱勇(857/15),他阳光帅气的微笑;还有侯石(859/18),永远像猴子一样地叽叽喳喳,精力旺盛。然而他们的生命却因为疾病、事故永远定格在历史上的某一时刻了。
 
那些生命,永远不能忘却.....

(致谢:特此感谢牟志坚和骆亚林发起的统计并提供校友纪念名单。)


【作者简介】
何剑鸣,85年就读科大数学系,90年毕业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系。美国 Rutgers 大学流行病学博士。曾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宏观调控司工作,参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订。现供职于强生总部,从事癌症药品的全球市场进入(market access) 工作。平时喜欢舞文弄墨,更喜与朋友分享。

编辑:牟志坚 796  张红 818  

推荐阅读

【情系科大】牛转乾坤

【情系科大】钟扬同学二三事

【情系科大】怀念大学同窗震华

【情系科大】记忆常在,从未离开:龙海威师兄二三事

【人文科大】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人文科大】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情系科大】怀念王树禾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