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己才能更好助人——疫情期间医务人员共情疲劳和自我关怀

近期重庆疫情非常严峻,有一群人无畏“逆行”,无怨坚守。他们承担着高强度、高风险一线抗疫工作,顾不上小家,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谱写着敬佑生命、医者仁心、甘于奉献、白衣为甲的动人诗篇,只为早日“疫散花开,繁华重现”。然随着抗疫工作的深入,高强度工作的持续,有些医务人员陷入了“共情疲劳”的状态。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共情疲劳是指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救助的过程中过度共情,就会与患者产生类似的创伤体验以及情感的耗竭,导致医务人员共情能力和职业兴趣的降低,继而影响救治工作,同时伴随一系列心理不适症状。

共情疲劳的临床症状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情绪上:抑郁、沮丧、受挫、无望、自责、情感麻木;烦躁,易激惹;极度敏感等 ;

躯体上:疲乏、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慌、胸痛、心跳加速;睡眠障碍等;

认知上:自我怀疑;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决策能力下降,犹豫不决等;

行为上:不能全心工作、误诊、救助计划欠周全、对患者冷漠、甚至辞职等,导致医患关系满意度降低,甚至影响救治工作。

严重而持久共情疲劳症状,其日常生活会受到影响,并对工作产生强烈的倦怠感以致于不得不选择离开工作岗位等。以下三点特征的医务工作者更易出现共情疲劳。

1.未婚、工作年限少、个人创伤史等。

2.工作强度大,卷入程度深。

3.个人心理资源差,社会支持少。

在这看不到硝烟的攻坚战役中,如何预防医务人员的共情疲劳,缓解共情疲劳带来的影响,更好打赢这场硬仗?需要敏感的识别共情疲劳早期信号、自我关怀。

1.早期信号识别 

面对疫情中患者的痛苦,医务人员会有挫败、自责,甚至对自身值的怀疑,这是长期目睹患者经历或遭受的创伤性事件而易于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出现我们上面提到的情绪、躯体、认知、行为的症状,我们就要警惕是否陷入共情疲劳。

2.建立支持系统

医学是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其中有非行业人员难以理解的悲喜,在救治患者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患者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有局限,会无助,无力。同事,同行之间的相互支持尤其重要,是预防职业倦怠,消解共情疲劳非常重要的手段。

3.接受现有局限

医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的发展,但面对人类健康,仍有很多局限性;自己即使全身心投入工作,总有救治不了的患者,另外自己也是人,也需要休息,需要自己的生活;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一定要有个界限。

4.自我关怀调适

善待自己,接纳、理解、尊重自己出现的共情疲劳;每个人都会出现这样的表现,善待自己,像安慰朋友一样安慰自己。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健康的饮食。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可以进行同步锻炼,比如入太极拳、八段锦、针灸、艾灸和按摩等中医训练方式。

5.寻求专业帮助

当医务人员出现了共情疲劳,自己调适缓解不明显时,应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干预,可以从心理专业人员那里得到理解和帮助。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一线医务人员在救助患者过程中面对着身心方面的巨大挑战,关爱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素养的重要部分。

重庆市中医院心理门诊

重庆市中医院心理门诊成立于2020年5月,专业团队由引进于西南医院和陆军958医院骨干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组成,可提供药物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夫妻家庭治疗、团体心理治疗、企事业单位EAP等专业帮助。

诊疗范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失眠、查无原因的躯体疼痛、围产期抑郁、经期相关情绪问题、应激相关障碍、青少年学习问题、亲密关系问题等。

科室特色诊疗

心身疾病的一体化治疗

秉承“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概念。针对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不适碍及躯体疾病伴发的情绪、心理问题,采用生物医学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与心理治疗相结,中西医诊疗相结合的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及心理治疗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障碍、睡眠障碍、适应障碍,以及成长过程中家庭、学习、人际关系及个人发展问题等开展药物治疗、中医药辩证治疗、个体心理治疗、团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父母训练营等诊疗服务。

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将家庭作为团体干预的整体,从系统、动态的视角看待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主要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展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家庭治疗适用于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解决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以及与家庭系统有关的个人心理问题。

中医辨证论治

祖国医学千百年来对于“郁病”的防治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中医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痰气郁结、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等证型分别行疏肝泻火、理气滋阴、补心益脾、交通心肾、益气定惊、清化热痰等个体化治疗。并采用耳穴压丸、针刺、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协助患者康复。

医师简介

 

郭俊伟

副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中国性学会性心理分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西部精神医学会神经心身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青年委员;重庆市妇幼卫生协会儿童心理与发展专委会委员。接受过系统的精神分析、夫妻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培训。参与多项国家、军队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研究,主编教材一部,参编两部,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擅长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失眠、强迫及相关障碍、青少年心理问题、夫妻家庭问题的整合治疗。

 

刘一萱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陆军医科大学,常年从事精神心理卫生领域评估、诊疗、康复工作,致力于情感障碍、焦虑障碍、心身疾病等药物、心理及综合治疗。擅长躯体疾病相关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疑病及青少年精神、行为障碍的诊断、治疗及康复管理。

门诊时间

疫情期间医生坐诊时间可能有变动,以微信公众号排班和实际坐诊情况为准。

就诊方式

1.关注“重庆市中医院服务号”→选择南桥寺院部→选择心理门诊预约挂号;

2.现场挂号窗口挂号。

门诊地址:南桥寺院部A幢1楼心理门诊

联系电话:023-63532608

视频号推荐

往期精选

重庆市中医院疫情防控就诊须知

居家怎么做?中医专家这样建议

119消防宣传月 | 这份防火知识手册,人手必备!

立冬如何养生?您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文稿:郭俊伟

编辑:王瑞娜

校对:鲍   佳

责编:陈   英 

审核:胡   晓 王成虎 庄文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