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4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震撼发声:这才是中国社会的真正危机!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我困惑很久不吐不快: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文 | 梁衡 

(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享受岂能是头衔?

有一件事想了很久,不吐不快。

常见报刊上或会议上介绍某人时,或在名片上印头衔时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甚至追悼会上也不忘加这一条。


这个“津贴”施行于20多年前,那时知识分子待遇一般,生活拮据,于是为一部分精英人才发津贴,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之意,后延续下来。

不想这倒使一些人用来做了终身夸耀的资本。动不动就“我享受国务院津贴”(类似提法还有“享受正部级医疗待遇”之类)。


事情虽小,却关乎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

津贴是什么?就是生活补助。

正常情况下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很少要人补助,如果真拿了别人或政府给的补助也会心怀忐忑,低调处事,加倍工作。


现在反过来了,把“津贴”挂在嘴边,印之名片,显于报章,足见其浅。

此现象文科多于理科,而犹以书画界为最。

媒体也无知,跟着捧。

就像某一级首长,在单位吃小灶,出门坐小车,这本是一种生活、工作待遇。

如果每开会或印名片,都要称:享受小灶、小车者某,这成何体统,他还算个首长吗?


记得前些年,有大学教授写了一书稿,投之某出版社,数月无回音,便写信去催问。

内容只一句话:某日寄去某稿,不知下文如何。

下面的落款倒有20多个头衔,包括“享受津贴”,占了大半页纸。

那个编辑也有水平,先用大半页纸照抄了这20多个头衔,再呼某某先生,正文也只有一句话:“水平不够,恕不能用。”


想来这编辑回信的当时,内心一定荡起强烈的厌恶与轻蔑,他指的水平当不只是文稿的水平。

记得当年我在基层当记者,跑乡村学校。

那些最基层的乡间知识分子生活困难,窘迫拮据。

县里重才,就特批给一些老教师每逢重大节日可享受二斤猪肉的供应。

但我从未听到过哪个教师自我介绍:享受猪肉二斤。

居里夫人是唯一得过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她从不拿这个奖说事,还把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踢着玩。

无论大的还是小的知识分子,无论做事还是学问,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脚踏实地,不欺世盗名

我们常说,知识分子是国家和社会的精英


精英者,思想之精,品德之英,然后又学有所专,能沉下心来做事情,做学问,为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

区区津贴,念念不忘,也要挪做虚名,非知识精英之所为。

国要强,先强国民;国民要强,先强精英;精英尚如此,泡沫何其多,国事实堪忧!


我担心,如果有人出国去也印一张“享受”字头的名片,一是外国人看不懂,二是真看懂了就更糟,要大丢人格。

我们常批评世风浮躁,怨青年人不成熟,文艺圈太浮浅,干部少学识等等。

殊不知精英之浮,才真正是社会的危机

知识分子如何对待名利,实值深长思之。

END


爆文推荐:

胡适对中国人的十大批判:愚昧,是因为拒绝被启蒙

李大钊:思想并不危险,禁止思想才是真正的危险!

季羡林: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四个天问

冯骥才:掩盖历史错误,跟有病不治是一个道理!

谈谈邓小平:对内不折腾,对外韬光养晦

季羡林:反希特勒的人们

朱镕基的四次破例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揭密中国官场三大定律:地方越穷,人们越想做官

前苏联的“躺平罪”:怎样扶起躺平的韭菜?

张宏杰:明清两代官场,为何越反越腐

感动全世界的法官:我法袍下,没徽章,只戴了一颗心!

何兆武:真理就是真理,没有中西之分

易中天:什么亡我之心不死,我看是神经病

邓小平的十条预言式警告:如果搞两极分化,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

施一公的呐喊:中国潜伏的最大危机!

反思与忧虑:30年3000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成业界领袖!

揭秘:为什么全国高考不用统一卷子?

150年来,中国的精英都出自什么家庭?这个统计太骇人了


你若喜欢,关注、转发或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