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前总理艾哈德的青少年时代:从炮火里死里逃生

刘光耀 网易研究局 2020-02-11


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

网易研究局·德国版

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 第28期:艾哈德的家庭和青少年时代(一)

路德维希·艾哈德,曾任德国总理,同时也是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者。一直以来,主流的经济学界一直忽略了艾哈德对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二战战败的德国,为何能在一片废墟上实现经济的再次崛起?

网易研究局推出“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独家策划,听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刘光耀独家讲述艾哈德的经济思想,揭秘德国崛起背后的秘密。在前面的专栏文章中,我们详细介绍了艾哈德的社会市场经济思想,那么,他为什么能够提出并坚持这样的思想呢?这与他成长和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本期,我们来一起看看艾哈德的家庭和他的青少年时代。

“艾哈德在1914年之前,也就是在他17岁之前,是在一个平淡无奇,但生活又很温馨和平静的一般市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生活的环境中很少有冲突和挑战。

——刘光耀

一、温馨和谐的家庭

1897年2月4日,德国巴伐利亚州北部法兰克地区美丽的小城菲尔特市中心紧靠市政厅后边的明星大街5号,一个胖乎乎、圆乎乎、满脸福相的婴儿呱呱坠地。尽管窗外残冬未尽,寒气依然逼人,但屋内却温暖如春,其乐融融。这个出生时两眼紧闭、双眉紧锁、双手紧握、若有所思的婴儿就是后来改变了德国命运的历史伟人路德维希·艾哈德。艾哈德一生中,一直胃口极好,从不挑食,很少去休闲疗养,因此体态较胖,1960年,即63岁那年,他的体重大约100公斤。1972年,即75岁那年,他的体重为85公斤,而且每天仍抽十几只大雪茄。晚年时虽然已是白发苍苍,但长相依然是“娃娃脸”,“胖乎乎”,“圆乎乎”。他的朋友们都亲切地称他为“胖子”。他欣然接受,并不介意。艾哈德的问世使父母乐不可支,喜形于色,望子成龙之心情溢于言表。当时有人预言,在这条不长,也并不宽阔,但非常洁净的“明星大街”问世的这个“满脸福相”的男孩将来会成为一个享誉德国和世界的“大明星”。人们的预言和希冀终于变成了现实。1945年,艾哈德担任了巴伐利亚州经济部长,1948年担任了美英双占区经济管理局局长,1949年担任了德国首任联邦经济部长,1963年担任了德国第二任联邦总理。

艾哈德出身贫寒。他的父亲叫菲利浦·威廉·艾哈德,是巴伐利亚勒恩山区拉农恩村的一个佃农的儿子。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德国全国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他不安现状,踌躇满志,决心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建功立业,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于是,1888年,他义无反顾地离开自己的家乡,迁入拥有5万人口的工商业城市菲尔特,决心成为一个自立的有创新精神的纺织业商人。他住在该市明星大街5号,作了个体商贩,同年与该市一位颇有名望的绳索制造匠的女儿奥古斯塔·哈索尔特结为伉俪。1892年,他们夫妇开始经营棉毛制品和洗衣店,制作衬衣、女上装和儿童服装。1894年注册成公司。他经营不错。后来几年,他作为纺织业的贸易代表去巴伐利亚法兰克地区出差。他的产品物美价廉,但起初不被人承认。1896年终于找到一个伙伴,对他进行了资助。从此以后,公司有了进一步发展。

威廉·艾哈德的岳父哈索尔特是一个在菲尔特颇具声望的绳索制造匠,经济状况较好。在他的帮助下,威廉·艾哈德买下明星大街5号的房屋,现在该大街改名为艾哈德大街。不久又买到了与此房比邻的一间小房,就是明星大街6号。艾哈德父亲是这个家庭的经济和精神支柱。经济虽然不算富裕,但有保障的生活使得孩子们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

威廉·艾哈德是“德国自由思想党”党员欧根·里希特(Ougen Richter)的追随者。

欧根·里希特(Eugen Richter 1838—1916)是德国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属于自由主义的左翼。他1838年出生在杜塞尔多夫。他学习法律,熟悉金融科学和法治国家的思想。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断后,1866年去了柏林。在那里,他开始是作为自由主义作家工作的,并经营一个消费合作社。他加入了“德国进步党”,1869年作为该党代表成了普鲁士众议院议员,两年后成了皇家帝国议院议员。在那里,他成了俾斯麦的最大的反对者。1884年,他成立了具有同样思想的《德国自由思想党》,后来改为《自由思想人民党》。他很少关心社会哲学的严格的思想。他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政治生活中,他认为,应有更多的自由和容忍去做出决定。他认为,工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期待比对国家、工会和阶级斗争的期待要多。他坚决反对社会福利国家,赞成建立自由主义的法治国家,这个国家能够保障个体利益和国家边界。他主张经济自由和贸易自由,反对国家的过度干预。

威廉·艾哈德受里希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颇深,但他同时又是霍亨索伦王朝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忠实追随者和崇拜者。他虽然渴望自由,但认为人们必须坚定地服从国家制定的规矩和秩序,忠于国王,遵守纪律,相信上级。他热爱祖国,但更爱生育他的故乡。在他的眼中,德国的首都设在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巴伐利亚州的法兰克人。法兰克人以善于组织和管理闻名。

路德维希·艾哈德受到欧根·里希特和他父亲思想的双重影响,特别是里希特关于经济贸易自由、反对福利国家、主张法治、反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思想和他的父亲关于既渴望自由又要遵从秩序的观点在年轻的艾哈德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一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仕途生涯、理论创作和经济实践活动。

路德维希·艾哈德的母亲勤劳、朴实、善良、温柔、文静,任劳任怨,相夫教子,是左右邻居和亲朋好友都交口称赞的“贤妻良母”。艾哈德家中一直充满着平等、宽容、和谐和暖暖的亲情。

路德维希·艾哈德的教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Friedrich Wilhelm)。兄弟姐妹共六个。哥哥马克斯(Max),1889年出生,比他大八岁。姐姐罗泽(Rose),1893年出生,比他大四岁。他不足3岁时,得到一个弟弟,名叫维利(Willy)。后来又得到两个弟弟,但都在哺乳期夭折。

路德维希·艾哈德两岁时不幸患了严重的小儿脊椎麻痹症,一度危在旦夕,几乎丧命。母亲焦急万分,到处求医找药,精心照料,才使他的疾病慢慢痊愈,但却留下了右脚严重畸形这个终生后遗症。艾哈德在他一生中右脚不得不始终穿矫正鞋。艾哈德因为脚有残疾不能参加许多较为剧烈的体育活动,特别是不能参加他酷爱的足球运动,始终只能当一名热情观众,这使他非常失望、难过、伤感、痛苦和无奈,直到他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仍念念不忘他所喜欢的足球运动和比赛。这是他一生中一大无法弥补的遗憾。

二、充满战乱和动荡的时期(1919年之前)

1904年,七岁的艾哈德开始读小学,后来读完了带有商业课程的六年制的实科中学,1913年毕业。在第二帝国时代的德国,实科中学毕业是一个重要的学历。凭借这个学历,艾哈德进入了享有贵族特权的国民阶层: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想服兵役的军团,甚至可以努力成为预备役军官。

1913年9月15日,艾哈德在纽伦堡大市场旁边的“格奥尔格·埃森巴赫(Georg Eisenbach)饰品和时尚用品公司”当了两年的实习学徒。由于表现出色,艾哈德在结束了他的学徒生涯后被他的学徒公司评定为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并获得“商业帮手”证书。

艾哈德的哥哥马克斯也在那里学习并实习过。艾哈德的父母都计划让他们的两个儿子实习结束后回到父母的店铺继续工作,以便能够成功地继承他们的家业。

艾哈德的父亲经常讲,待孩子们有了工作经验后,如果他们有了足够储蓄,能够独立地维持自己的生活,就准备退下,由孩子们来经营他的店铺。艾哈德的父亲工作勤奋,事业有成,在当地小有名气 。

艾哈德在1914年之前,也就是在他17岁之前,是在一个平淡无奇,但生活又很温馨和平静的一般市民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他生活的环境中很少有冲突和挑战,艾哈德在青少年时期很少参加那个时期的工人运动。这有利于培育他平衡的心态和中庸的性格。艾哈德自幼酷爱古典音乐。他最喜欢的音乐家是巴赫、莫扎特、亨德尔、贝多芬、肖邦、格鲁克和理查德·施特劳斯。他8岁时开始弹钢琴,由于刻苦努力,两年后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他不想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而是决心今后成为一个音乐舞台上优秀的指挥家。虽然后来的政治生涯迫使他放弃了成为音乐指挥家的梦想,但钢琴一直是他一生中的忠诚“伴侣”。他经常在工作之后或饭后茶余弹弹钢琴,以消除疲劳和陶冶自己的情操。艾哈德从小就表现出来出色的演讲才能。他几乎在学校举办的所有活动中,只要有可能,他都要上台演讲。他的演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抓住听众的心理活动,因此每次演讲都能获得很好的效果。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特别是在1948年6月18日至19日在法兰克福议会举行的关于“指导原则法”的激烈辩论中、在历届联邦议院大选中和在为捍卫社会市场经济能否存续的关键时刻,艾哈德都能表现出惊人的演讲才华,被人们誉为历史上罕见的“演讲天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威廉二世皇帝的蛊惑宣传,德国全国弥漫着一种爱国激情和战争气氛,很多德国人都表示要为国家利益而战。具有“忠君爱国”情怀的艾哈德家自然也不例外。艾哈德的哥哥积极参军,并很快成为一名预备役尉官,但不久就在1915年复活节阵亡。

1916年初,快满19岁的艾哈德主动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志愿军事服役。按照当时规定,实科中学毕业之后服一年兵役,小学毕业要服两年兵役。

艾哈德并不想在军队中有什么特别的发展。他后来在军队中的晋升也不是他刻意去追求的。1916年他从一个新兵晋升为二等兵。1918年晋升为下级军官。

按照愿望,艾哈德被分配到巴伐利亚野战炮兵团。1916年4月4日他正式服役并接受了为期十周的基础培训。考虑到他的残疾,他成了直径10.5毫米的大炮的瞄准炮手,调到弗格森地区。在这里,他在同年8月4日至10月2日参加了蒙斯特(Munster)附近山谷的阵地战。

罗马尼亚在1916年8月27日对德国宣战。尽管罗马尼亚军队9月9日在科罗恩市(Kronstadt)和9月29日在海尔曼市(Hermannstadt)遭受沉重打击,但它的抵抗仍在继续。1916年10月10日,艾哈德所在的部队调到罗马尼亚。1916年,在越过喀尔巴阡山赴布加勒斯特的艰难行军中,艾哈德腹部中枪,在一次手榴弹爆炸中,脚部受伤。比这受伤更为严重的是,他患上流行性斑疹伤寒。这是通过虱子传染的一种流行病。这种流行病非常可怕,曾在那时的东南欧扩散,造成很多人死亡。人们谈之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艾哈德不得不暂时回家躲避。

艾哈德在家乡康复和休养一段之后,又于1917年3月被送到西线进行阵地战。一年半之后,1918年9月28日,在一次战斗中,子弹击中他的左肩,伤势很重。艾哈德被送往雷克岭豪森(Recklinghausen)战地总医院,并作了7次手术。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德国向协约国割让1/8土地,包括650万人口,1/4煤产量,3/4矿产,将近1/2的钢铁生产能力。德国必须把陆军人数限制到10万人,海军1.5万人。战争中负伤者、被俘者和失踪者有714万人,因饥饿、贫困、瘟疫、战争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30多万人,接近全国人口总数的9.5 %。

战争的失败使德国到处弥漫着一种悲观和失望情绪。1919年6月,艾哈德拖着残废和疲惫的身体,怀着对未来迷茫的心情,回到菲尔特的父母身旁。

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不可能再经营父母的商店业务。他已经残废,走路和站立都感到剧烈的疼痛。他不能随意转动身体,不能抬举重物。对他来说,在可见的时间内,他的身体和健康状况只允许他在办公室或管理机构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完待续,每周持续更新,欢迎关注微博话题#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讨论,关注网易研究局官方微信公号(ID:wyyjj163)获取最新内容)

刘光耀先生简介

河北省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1983年11月至1985年1月在外交部第一期经济调研干部培训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结业。1976年至1982年在驻奥地利使馆工作,任研究室副主任。1985年至1989年在驻德国使馆研究室工作,任一等秘书,主管经济调研。1990年至1993年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处工作,任处长。1993年至1996年在驻德国使馆工作,任政务参赞兼研究室主任。1996年至2001年任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在德国和奥地利工作长达18年之久,深入地研究了德国和奥地利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双边关系以及欧洲联盟的形成和发展。

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往期回顾:

第26期:德国经济学家勒普克:过度强调福利是重大危险

【声明】: 本文是网易研究局独家稿件,网易研究局是中国驻慕尼黑首任总领事刘光耀先生“世上不只有亚当·斯密”专栏的唯一供稿智库。

【转载要求】:1、注明来源:网易研究局;2、全文不得做任何修改,违者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END-

精彩文章推荐
◆黄有光一文讲透消费税:中国某些商品税率偏低 汽油税率应增10倍以上!◆梁建章驳蔡昉:否认老龄化影响创新值得商榷
独家图说 | 朱云来:数说70周年经济巨变刘明彦:社会融资增量创历史新低 原因是什么独家|专访清华教授魏杰:别把服务业搞成房地产!

关注我 看最有态度财经言论


联系我们:WeChat:yangzeyu565760lizhao641807
LXY17803863793Email:yangzeyu@corp.netease.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