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
其他
C位观察 | 人大商学院院长易靖韬:当前形势下企业管理者急需的两种特质
-WeChat:yqhh351488Email:cehuazu2016@163.com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其他
谭雅玲:巴以冲突如何影响能源价格?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微信改版,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大家记得把网易财经智库设为星标不错过任何一篇精彩文章哦谭雅玲(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独立经济学家)60s要点速读:1、巴以冲突叠加之前俄乌冲突似乎都与石油结缘,而俄乌事态已经导致全球通胀高企,主要发达国家紧缩货币就是石油带动通胀的货币选项,这对全球稳定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信心压制十分严重。而今巴以冲突则将石油上涨的通胀舒缓再度拉入极端行情可能。2、未来冬天临近,欧洲能源价格再大涨,欧洲天然气飙升目前不是俄乌因素,巴以冲突此时助力意图十分清晰。欧洲关联能源价格再度上涨是为通胀增添不确定性,也是欧央行未来最大的麻烦与风险。正文:假期期间巴以冲突引起市场变动较大,特别是美联储加息预期的折腾成为焦点。然而,透过美元长期战略运用的观察,市场值得思考美元不会自己破坏自己的方略,此时巴以冲突再起似乎具有美元意向倒戈的风险指向,即欧元无法生存加码风险解体概率,这是未来货币竞争关键之际。第一、巴以冲突引发时机恰好助推石油价格是本意。巴以冲突似乎是90年代之前敏感和焦灼事件,如今再起掀起战火恰逢国际石油价格高涨面临争论中,而巴以地缘位置产生的石油供给破坏性不言而喻。巴以冲突叠加之前俄乌冲突似乎都与石油结缘,而俄乌事态已经导致全球通胀高企,主要发达国家紧缩货币就是石油带动通胀的货币选项,这对全球稳定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信心压制十分严重。而今巴以冲突则将石油上涨的通胀舒缓再度拉入极端行情可能。正如BIS总经理阿古斯丁·卡斯滕斯所言,国际石油和全球股票市场可能因新一轮巴以冲突受到冲击。其中10月9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4%已经得到验证。巴以是中东地区重要参数,中东是全球主要产油区,而且是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都是国际主要航道所在地,该地区对全球石油生产国与交易国具有重要地位的伊朗、沙特阿拉伯产油大国所作反应,未来将是判断原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关联。伴随国际石油价格本以加大攀升的债券和跌宕的股票行情,这也显示市场对巴以冲突产生影响的重大冲击力。尤其是IMF秋季报告下调世界经济增长,除美国以外的经济增长下降之时,国际石油价格伴随新一轮巴以冲突对全球经济信心构成再次压制。巴以冲突未来影响将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更加清晰,但冲突持续时间、激烈程度以及是否会外溢到其它地区乃全球方位都是经济与金融不利因素,此次冲突的外溢性直指国际石油价格逻辑与关联。第二、巴以冲突加剧地缘关系仅是策略实质在货币。巴以冲突此事发生恰逢欧元区经济与政策最艰难时期,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伴随失业以及不景气的经济现象是历史疑难问题,也是当代除美国以外全球主要国家担忧所在,目前欧元区状况就是如此。一方面是欧元区整体经济偏弱,甚至负增长所谓经济衰退的担忧有所加深;另一方面是区域内主要国家经济强弱分化愈加严重,而领头国家德国经济最为重要。这两方面将使欧元面临滞涨风险难以避免,滞涨的经济发展缓慢与通货膨胀难以消除并存,政策应对与搭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但这对欧元区经济而言是雪上加霜,且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何况财政赤字是欧元区货币政策配合缺失的难点与阻力。尤其是对滞胀而言,财政政策效果远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通过加大财政开支或减税等措施刺激经济增长是救急关键,随之辅之以适度加息控制通胀则效果更好。然而,相对欧元区面对通胀源头的国际石油因素则是致命货币松散的危险所在。一方面欧元区对石油依赖是短板,石油等关联因素是欧元通胀主因,各国对石油依赖达到87%左右的占比,欧元通胀因石油高企是核心参数。目前欧元区通胀还在5%之上,这比较美国不到4%的通胀,欧央行加息或是不得已选择。另一方面是国际石油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巴以冲突加剧石油高涨将是欧元在劫难逃之危,欧元合作框架因通胀松散分崩离析或是美元设计旨意,毕竟石油报价由美元决定,而美联储想加息恰好需要石油价格推波助澜加力。巴以冲突之后,应以色列政府要求雪佛龙公司关闭以色列一个天然气田的生产,这直接减少东地中海地区供给,昨日天然气田的影响供给导致欧洲天然气大涨,随之美国天然气价格跟随上涨。欧市尾盘,ICE英国天然气期货涨14.74%报108.420便士/千卡,一度涨至111.800便士,两个交易日累涨约19.90%。TTF基准荷兰天然气期货涨19.02%,创七周最大涨幅,报43.620欧元/兆瓦时,一度涨至44.300欧元,两天涨约20.20%。德国11月电力价格随着天然气价格走高上涨9.2%至每兆瓦时106.45欧元。ICE欧盟碳排放交易许可(期货价格)涨1.45%报81.63欧元/吨。其中美国天然气期货升至1月最高水平,美国通胀反弹迫在眉睫。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收盘价格为3.376
其他
张军:中国老百姓存款多恰恰是因为没钱,建议推行全民公费育儿等措施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6月19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智造复苏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张军:中国家庭长期面临低工资问题,工资与GDP名义增长不挂钩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3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于6月19日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制造复苏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余永定: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了通缩期?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微信改版,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大家记得把网易财经智库设为星标不错过任何一篇精彩文章哦余永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60s要点速读:1、在过去十年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其根据是,在过去十余年,中国的CPI增速平均低于2%,PPI则更是在大部分年份中处于负增长状态。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逐季度下跌,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10.2%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另一方面,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GDP潜在增速低于6%,疫情过后,应该努力扭转过去10余年中国经济增速逐季持续下跌的趋势。2、考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刺激强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财政收入增加是否减少了公众购买力?第二,财政支出增加是否增加了对社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第三,用何种方式为财政赤字融资?3、在宏观经济领域,财政当局的当务之急是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技改投资和产业链重塑投资的力度,货币当局则应进一步降低利息率。一些省份的债务问题则可通过债转股和中央财政提供帮助的方式加以解决。一些省份正在推出重大项目投资(主要还是基础设施投资)。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重大项目投资的启动,应能一扫当前经济表现不温不火现象,通货收缩也必将因此而离我远去。正文: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1-3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1.3%。2023年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1.6%。由于CPI的环比和PPI同比出现负增长,一些分析师提出,中国经济进入了通货收缩时期。CPI环比陷入负增长并非新鲜事。2022年5月、8月和11月和2023年2月CPI环比都出现过负增长。CPI环比统计未扣除季节性因素且容易受前值基数的影响,因而在一、两个月的负增长并不能说明经济是否已或即将进入通货收缩时期。衡量经济是否进入通货收缩状态,一般应看CPI同比是否持续负增长。事实上,除2020年11月一度负增长外,在过去10余年来CPI同比始终维持低水平的正增长。当然,即便如此,中国的真实物价水平是否下降也是可以讨论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仅依据一、两个月CPI环比数据不足以对物价变动趋势做出明确判断。当然,如果通缩判断是基于某种理论模型做出的,则另当别论。PPI同比从2022年9月至今年3月连续负增长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事实上,中国PPI同比自2012年3月起54个月、自2019年1月起17个月(有一个月的间断)连续负增长。从2022年10月开始PPI同比又连续6个月负增长。换言之,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PPI在大多数时期处于负增长状态。自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跌,大多年份CPI增速低于发达国家的2%通胀目标,PPI长期负增长是不争的事实。我以为,虽然“通缩已经开始“的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并无大错。呼吁关注通缩则是完全正确的。通货膨胀或通货收缩与总供给-总需求缺口的变化密切相关。供大于求产生物价下降压力,供不应求则产生物价上升压力。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缺口变化密切相关,但物价变化的发生则滞后于缺口的变化。通胀率变化对于供求缺口变化在时间上的滞后往往使货币当局要么是看不见即将到来的潮水,要么是对已经潮水已经退去浑然不知。“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的判断完全正确。我个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过去十年多年中中国经济一直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状态,或经济增速一直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其主要根据是,在过去十余年,中国的CPI增速平均低于2%,PPI在大部分年份中处于负增长状态。中国经济增速由2010年第一季度的10.2%下降到2019年第四季度的6%,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GDP潜在增速低于6%。2023年应该成为扭转过去10余年中国经济增速逐季持续下跌的趋势的关键一年。2022年12月8日中国政府调整清零政策后,市场普遍预期中国经济在2023年初会出现明显反弹。我当时还担心,由于供给链的修复赶不上总需求的增长,中国经济可能会出现暂时性供不应求缺口。因而提出:即便通胀率有所上升,中国也应该坚持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事实证明我多虑了。虽然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形势有所好转,但明显低于市场预期。我认为,不谈其他领域的问题,就宏观经济政策而言,导致2023年中国经济表现弱于市场预期的根本原因是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不够。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略加说明。012023年的GDP增速目标偏低中国将2023年GDP增长目标设在5%左右,创史上增速目标最低纪录。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中国GDP的增速分别是6.8%、6%、2.2%和8.1%,四年算数平均值是5.2%。(按标准方法计算,结果也差不多)。2022年初中国政府大概是以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四年的GDP的平均数增速为依据,把2022年GDP增速目标定为5%-5.5%之间的。2018-2022年中国5年平均实际增速为5.2%。剔除因基数低导致的2021年的8.1%的增速。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2年的中国GDP平均增速为4.5%。由于2022年GDP增速的低基数,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张军:中国家庭的储蓄难题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央行披露的银行存款激增的数据受到广泛关注和解读。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字比2021年住户存款增加额9.9万亿元多出了8万亿。而且,仅11月和12月,居民存款就分别增加了2.95万亿和2.19万亿。在很多外部观察家看来,这一被抑制的购买力数据如能在2023年释放,似乎对全球经济的复苏是个利好。但实际上,尽管中国在2023年有望看到消费的报复性恢复,但这并不改变中国家庭将长期维持较高的预防性储蓄的事实。2022年中国家庭过多的存款仅仅意味着家庭支出在当年确实大幅度下降了。但这些减少的支出不只是在消费方面。是的,针对新冠毒株的严格防疫政策和在部分主要城市采取的静默管理措施确实导致家庭的正常消费支出被抑制,成为一种“强制储蓄”。随着中国严格的封控政策被放弃,正如刚刚过去的农历春节所显示的那样,消费增长的恢复势头已经显现。但认为去年过多的家庭存款会在今年全部用于消费支出,那就过于天真了。事实上,这些过多的存款并非都是被抑制的消费支出。对于中国的家庭,作为预防性储蓄的主要部分,购房支出和投资理财支出一直居高不下。只不过,2022年这些原本用于购房或投资金融产品的支出更多转化为了银行存款。根据现有多个市场研究机构的估计,居民在2022年可能大幅度减少了约3-4万亿人民币的购房支出,而且由于股市和理财产品(WMPs)表现不佳,居民投向各类金融资产的数万亿的资金也有相当部分回流到银行成为了存款。这种现象多半是由经济不景气、不确定性加大和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恶化导致。所以,即便2023年中国家庭的消费支出恢复到正常年份的水平,在有限的未来,家庭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并不容易得到实质性改变。中国央行《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家庭的储蓄意愿持续较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占22.8%,比上季减少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1%,比上季减少0.3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9.1%,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中国的家庭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倾向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居民对住房、育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预期支出负担有较为充分的预估。尽管过去20年中国家庭的收入增长强劲,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覆盖面不断扩大,但由于保障水平低下,加之居民家庭可享受的公共福利项目过少,对家庭的储蓄率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储蓄率依然较为稳定。不过,为了将来,中国确实需要认识到家庭的过高储蓄倾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挑战并要努力改变它。过去30年,中国在重新构建社会保障体制方面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至今还没有在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福利项目方面达到与其经济实力相对称的应有水平。一方面,居民家庭可以获得的福利项目和从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的保护水平低下,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家庭收入相对高的大城市,昂贵的住房、生育、教育、医疗和养老负担依然是大多数家庭维持较高的预防性储蓄的主要原因。为此,中国需要切实在目前的单一住房制度上面做出系统性改变,在城市地区加快构建政府提供的公共住房和长租房屋的供给体系并做出严格规划,国家应该为这些房屋的品质和社区配套设施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这对于减轻年轻一代的支出负担并降低他们的储蓄动机至关重要。为显著减轻中国家庭在育儿、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压力,中国应该考虑大幅度提高国家负担的比重,并尽快设计和推出更多以家庭为目标的福利项目。事实上,给定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年度投资支出规模,将部分投资项目的预算转化为针对目标家庭的公共福利项目开支,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中国拥有庞大的国有资产,要加快研究和操作如何有效充实国家的社会保障基金,在此前提下,应该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在不迟于2030年能够为中国的家庭在医疗、失业、退休养老等方面提供一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中国已经到了必须对其现有的财政支出模式和税收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的时候了。不然的话,家庭过多的储蓄将会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像过去这些年表明的那样,由于消费不振,中国政府不得不继续依赖更多的投资支出以阻止总需求恶化,但这么做会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持续的放缓。着眼于未来,中国确实也需要着手建立起一个与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应对快速老龄化相适应的国家财税体制,而且已刻不容缓。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国家要考虑如何为家庭花费更多,以便家庭未来有更多的花费。网易财经智库官方视频号“C位观察Insight
2023年2月3日
其他
朱民最新解读经济!
*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朱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60s要点速读:1、危机一旦发生就是全球危机,所以各国之间协调,特别是中美的货币政策协调,以及亚洲区域之间的协调。我觉得把自己的家园门口管好,在今天这个时点上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2、从全球来看,现在我称之为乌云密布,其实这六种风险都在积累、都在高位。通货膨胀在高位,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所以实体经济的冲击现在也是很大的。3、美国的股市是百年高位,全球的政府债务是百年高位。所以高债务、高股市、高泡沫,在这个情况下其实金融的脆弱性是很高的,而政策危机的风险也在加大,我觉得这个主要是美联储。美联储的政策一开始是落后于实际,因为晚了,所以采取剧烈的加息。正文:我想把我的汇报简单的归纳成两点。第一点,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学到了什么。第二,我学到的对今天的借鉴意义是什么。所以以史为鉴,史是什么、鉴是什么。第一,因为这个危机影响很深刻,我在经历期间,学了很多东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发现,我们讲的经济金融危机其实是六种不同根源的危机。1.经济危机,就是实体经济危机,这个是由供给侧造成的,主要是由通货膨胀的急剧上升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等等引起的。其实亚洲金融危机在1996年是个宏观危机,它有结构性弱点。只是后来金融全盘崩溃演变成金融危机,所以实体经济危机,70年代,1973年、1979年都是经济危机。2.金融危机。高外债、资金、结构、期现错配,当流动性发生逆转的时候资金链断裂,形成金融危机,这个太普遍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是这样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是这样的。1996年,增长速度降到零,外贸增长速度降到零的时候,亚洲没有外汇收入,资金链一下断了。加上美元和日元的变化,日元是结构性的从升值走像贬值,美元是升值,外部资金大规模的变化,所以这是金融危机。3.政策危机。我在亚洲金融危机学到第三个危机是政策危机,这个很有意思。其实政策会导致危机,从亚洲金融危机我学到的是两种政策危机。第一个是危机前的宏观政策失误。还有一种是危机开始的时候应对政策的失误,刚才也都提到了这一点。比如说泰国,泰国去保汇率,我觉得这个政策是错的,因为离岸市场是敞开,根本保不住。又换了央行行长中间环政策,导致7月2号全盘崩盘,380亿的美元的外汇储备全部消耗。所以政策错误也会导致危机,我觉得这是第三个我学到的。4.第四我学到的很重要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第一次学到的,就是外部的攻击性导致的金融危机。泰国就是被外部的恶意攻击被冲垮的,香港被保住了,这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我讲一个数字,在决战那一天8月28号,我们都在场。27号香港股市的交易量是36亿港币,28号是798亿港币,一天的交易量翻了20倍,大家可以看到国际资本的冲击的能量有多大。所以这是以前没看到的,而且在香港看到的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我们是第一次看到,是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这是两个市场。地域上是香港和纽约,这是六个维度的多维度的有计划的攻击,这个是现代金融市场的一个很大的新的东西。攻击型导致金融危机,这是我在亚洲金融危机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5.外部的资金变动引起的危机,这个太多了,这个大部分是因为美联储的利率变化引起外部冲击,拉美八十年代危机是典型的美联储资金变化,2013年的美联储的暂缓引起的全球的波动,这又是一个很直接的变化。这个其实现在来看,因为一体化的外部联动,外部资金特别是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对全球资金流动可能形成的风险是巨大的。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时候做了很多研究,研究外部的关联性、联动性、溢出效应,以及发现很多国家成为无辜受害者,就是因为这个外部的冲击。我在亚洲金融危机看到,所有的危机一旦发生,就是全球危机。当它从泰国起来的时候,其实亚洲并没有意识到,最早还称之为南亚危机,没有想到会亚洲危机。但是没有想到迅速从东亚走到北亚,走到韩国、马来西亚、印尼、北亚、日本,这是没有想到的。更没有想到的是亚洲金融危机,香港保卫战打赢的第三天,俄罗斯债务危机,俄罗斯债务危机的一个礼拜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迅速的变成全球的危机,美国的货币政策立刻变化。2008年就更简单了,它是一个房贷危机引起的全球危机,所以任何危机只要发生就是全球危机。所以我在亚洲金融危机学到很多的东西,我把它明确的分类很重要。第二,对今天的借鉴是什么?1.当危机来的时候你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危机,我觉得判定危机的性质特别重要。因为很多因素会同时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其实有实体,有金融的,有外部冲击的,有恶意攻击的,其实都有。但是你要区分两个重要的维度。第一个,就是国内和国际的两个维度,谁先谁重,因为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们的工作是危机管理者。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第二个,实体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关联在哪里,我觉得把这点把握住是危机管理中特别重要的一点。不然的话把实体经济拽进去的话挡不住。所以我从亚洲金融危机学到的六种危机之后看到,处理危机就要明白危机的根源在哪里,你才能避免政策性危机。这是第一点。2.以史为鉴。从全球来看,现在我称之为乌云密布,其实这六种风险都在积累、都在高位。通货膨胀在高位,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所以实体经济的冲击现在也是很大的,美国已经两个季度技术性衰退,下一步怎么走?美国的股市是百年高位,全球的政府债务是百年高位。所以高债务、高股市、高泡沫,在这个情况下其实金融的脆弱性是很高的,而政策危机的风险也在加大,我觉得这个主要是美联储。美联储的政策一开始是落后于实际,因为晚了,所以采取剧烈的加息。那么现在就在继续剧烈加息和稳住,甚至可能放缓之间暧昧。为什么?因为环境太困难了,但是美联储的暧昧会引起全球,包括美国自己的政策性危机风险上升,我觉得这个从今天来看还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不排除外部攻击。全球资本的力量比25年前要大不知道多少倍,对冲基金的力量大了无数倍。而系统的脆弱性有加强的地方,有脆弱的地方,在新的环境上有新的脆弱性。所以不排除恶意攻击的可能性,我觉得这个风险仍然是存在的。而美联储利率变化引起外部资金的波动,这个大家已经知道的很清楚了,危机发生一定是全球的。所以今天这些风险其实都在积累,都在高位,所以我们要有高度的意识。3.危机一旦发生就是全球危机,所以各国之间协调,特别是中美的货币政策协调,以及亚洲区域之间的协调。我觉得把自己的家园门口管好,在今天这个时点上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整理自朱民于2022年8月19日在“亚洲金融危机25周年的回顾与启示”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未经本人审定。)-END-【往期推荐】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联合国秘书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原秘书长)谭德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戈登·布朗(英国前首相)伊曼纽尔·马克龙(法国总统)安格拉·默克尔(德国前总理)乔治·索罗斯(投资大鳄)温妮·比亚尼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凯末尔·德维什(联合国前开发计划署署长)马基·萨勒(塞内加尔总统)玛丽·罗宾逊(爱尔兰前总统)阿比吉特·班纳吉(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德国前财政部长)肯·奥沃里-阿塔(加纳财政部长)杰弗里·加滕(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尼日利亚前财政和外交部长)查尔斯·米歇尔(欧洲理事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卡门·莱因哈特(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MF前第一副总裁)考希克·巴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伊恩·戈尔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肯尼思·罗格夫(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伊特(花旗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D·沙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汉斯-韦尔纳·辛恩(德国经济部长顾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波斯金(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穆罕默德-埃里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浜田弘一(安倍晋三特别顾问)米歇尔·渥克(畅销书《灰犀牛》作者)比尔·艾默特(《经济学人》杂志前主编)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新古典经济学宗师)苏珊·朗德(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史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前主席)......周小川
2022年8月20日
其他
管涛:欧元汇率急跌,美元走强,如何影响全球其他经济体?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60s要点速读:1、欧元汇率急跌对全球的溢出性影响有:短期内推动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强。这将进一步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加大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的压力。2、时隔二十年欧元汇率再度跌至平价水平有三大诱因,一是经济基本面美强欧弱是深层次原因;二是欧央行货币政策退出还引发欧债危机的担忧;三是德国三十年再现贸易赤字是压垮欧元的最后一根稻草。3、欧元兑美元汇率等价,对中国的短期影响有:一是由于美元指数走高、资本回流美国,令人民币汇率重新承压。二是市场避险情绪上升,海外金融市场动荡,拖累A股走势。三是鉴于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若欧元区陷入经济滞胀,将通过贸易渠道加大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挑战。正文:7月12、13日,欧元兑美元汇率交易价连续两日盘间跌破1比1.0,13日收在1.0058。这是2002年底以来,欧元汇率再度逼近平价水平。截至7月13日,今年以来欧元汇率累计下跌11.5%,拉动洲际交易所(ICE)美元指数升值7.1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美指升幅(12.6%)的56.4%(见图1)。01时隔二十年欧元汇率再度跌至平价水平有三大诱因一是经济基本面美强欧弱是深层次原因。2020年,欧元区遭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当年实际GDP衰退6.3%。虽然到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实际GDP规模已回升至2019年底的水平,但全年实际GDP增长5.4%,不抵上年降幅,故去年全年实际GDP仍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而全球经济复苏分化,其中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经济复苏领先,正是去年美元指数不跌反涨6.7%的重要原因。今年一季度,欧元区实际GDP同比增长5.5%,本来开局不错。然而,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叠加疫情持续冲击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欧元区通胀节节攀升。到6月份,欧元区CPI和核心CPI分别同比增长8.6%和3.7%,均高于欧央行2%的通胀目标,且CPI数据持续创有数据以来的新高,19个欧元区成员中有13个成员的CPI同比涨幅在9%以上;5月份,PPI同比增长36.3%(见图2和图3)。为此,欧央行不得不改变货币宽松的立场,于6月份议息会议宣布拟于7月份启动加息周期并结束购债,年内退出负利率政策。过去基于廉价俄罗斯能源的商业模式已经结束,欧洲新能源环境可能彻底颠覆欧洲经济的正常运转。最近几周,欧元区及其轴心国家的经济前景急剧恶化。到6月份,欧元区和德国制造业PMI指数均出现“四连跌”,法国制造业PMI指数也是“两连跌”(见图4);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为-23.6,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德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9.9,是连续第三个月负值超过2020年4月份的峰值-18.1。到7月份,欧元区和德国Sentix投资信心指数分别为-26.4和-24.2,均为连续三个月负值,分别为2020年5月和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见图5)。欧央行迫于通胀压力而开启货币紧缩,很可能给欧洲经济雪上加霜。虽然美国也面临通胀飙升、经济衰退的风险,但欧洲无疑是“加强版”。二是欧央行货币政策退出还引发欧债危机的担忧。今年当地时间6月15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三件大事:一件是美联储6月份议息会议宣布一次性加息75BP,这是1994年以来首次;另一件是10年期日债期货两次熔断,日本央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受到空前挑战;还有一件是欧央行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就当前市场形势交换意见,欧债危机风云再起。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欧猪五国”中,除爱尔兰将政府负债率降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60%的警戒线以下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等国政府负债率都是有增无减(见图6)。2012年9月,时任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喊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随时准备开启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敞开购买三年期以下国债。在此预期下,重债国国债利率水平迅速下滑,欧元区由此度过了最为动荡的时刻,德拉吉一战成名。2014年6月,欧央行引入了负利率政策。然而,今年6月10日议息会议,欧央行宣布拟启动11年来首次加息周期,这重新引爆了重债务国的偿债担忧,导致10年期意大利和德国国债收益率差快速走阔(见图7)。前述欧央行理事会特别会议指出,欧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在各个司法管辖区的传导不均衡,基于这一评估,决定欧央行将灵活对紧急资产购买计划(PEPP)组合中即将到期的赎回进行再投资,以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作,同时授权相关部门加速完成新的抗碎片化工具的设计。这一新工具预计将在7月份的欧央行议息会议上亮相。但市场担心,这一工具能否出得来,以及出来后又能实际解决多少问题。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联动,始终是欧元区的一个软肋。三是德国三十年再现贸易赤字是压垮欧元的最后一根稻草。7月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德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9.0%,进口增长33.6%,由于进口增长远快于出口,贸易逆差10亿欧元,这是1991年以来的首次逆差(见图8)。作为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和欧洲传统工业强国的德国贸易数据走弱,再次为欧元区经济拉响“警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造成德国进口飙升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欧洲经济的缩影。如法国5月份贸易逆差达到131亿欧元,创下历史新高。高通胀带来的进口额激增,正在腐蚀欧洲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前景。受此影响,7月初至13日九个交易日,欧元汇率就跌了4.1%,上半年累计才下跌7.8%(见图1)。02从三个维度看欧元汇率急跌的影响一个维度是对欧元区自身的影响。主要有:一是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欧央行货币紧缩的紧迫性(类似日本央行正面临的阻止日元大幅贬值与坚持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的“两难选择”);二是增强出口竞争力,改善欧元区贸易收支平衡,但这方面存在滞后的所谓J曲线效应;三是加速资本外流,推高重债务国融资成本,有可能酿成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债务危机。另一个维度是对全球的溢出影响。主要有:一是短期内推动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强。进入7月份以来,受美联储紧缩预期增强、欧元区滞胀风险加剧的影响,利差和避险因素叠加,推动美指升破108,刷新2002年9月以来的高点。到7月13日累计上涨3.2%,上半年才涨了9.1%(见图1)。这将进一步吸引资本回流美国,加大其他经济体尤其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资本外流的压力。二是中长期看将影响国际货币体系走向。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美元主导下的多极化体系,欧元是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然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元区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身陷低增长、低通胀之苦(见图9)。这也是前期欧央行对通胀容忍度高,迟迟不肯退出货币宽松的主要原因。2015和2022年两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定值评估中,欧元份额分别下调6.47和1.62个百分点,成为最大输家,反映了过去十多年来欧元国际影响力的下降。若这次欧央行为应对高通胀而紧缩货币,引发经济滞涨、债务危机,将给欧元信誉造成沉重打击。关键是,上次有个“德拉吉时刻”拯救了欧元,这次还会有“拉加德时刻”吗?再一个维度是对中国的短期影响。主要有:一是由于美元指数走高、资本回流美国,令人民币汇率重新承压。7月初至13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下跌0.26%,陆股通项下外资由上月全月累计净买入730亿元转为净卖出86亿元(见图10)。二是市场避险情绪上升,海外金融市场动荡,拖累A股走势。7月初至13日,万得全A指数由上月全月累计上涨9.6%转为下跌2.7%。三是鉴于欧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若欧元区陷入经济滞胀,将通过贸易渠道加大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挑战(见图11)。-END-【往期推荐】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联合国秘书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原秘书长)谭德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戈登·布朗(英国前首相)伊曼纽尔·马克龙(法国总统)安格拉·默克尔(德国前总理)乔治·索罗斯(投资大鳄)温妮·比亚尼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凯末尔·德维什(联合国前开发计划署署长)马基·萨勒(塞内加尔总统)玛丽·罗宾逊(爱尔兰前总统)阿比吉特·班纳吉(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德国前财政部长)肯·奥沃里-阿塔(加纳财政部长)杰弗里·加滕(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尼日利亚前财政和外交部长)查尔斯·米歇尔(欧洲理事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卡门·莱因哈特(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MF前第一副总裁)考希克·巴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伊恩·戈尔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肯尼思·罗格夫(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伊特(花旗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D·沙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汉斯-韦尔纳·辛恩(德国经济部长顾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波斯金(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穆罕默德-埃里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浜田弘一(安倍晋三特别顾问)米歇尔·渥克(畅销书《灰犀牛》作者)比尔·艾默特(《经济学人》杂志前主编)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新古典经济学宗师)苏珊·朗德(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史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前主席)......周小川
2022年7月15日
其他
余永定最新研判经济:今年可能是个标志性年份,中国维持十年多的低通胀形势或将发生变化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余永定(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60s要点速读:1、2008年通货膨胀一度达到8.2%。此后十多年是低通胀甚至通货收缩时期。但是,今年可能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在今年通货膨胀形势可能会发生变化。2、进入2000年代后,储蓄>投资、供给
2022年5月9日
其他
刘元春:即使没有新冠疫情,人类也会步入高成本时代
过去几年中,经济学家所预测的全球通货膨胀在3.7%左右,但对于几千名企业家的抽样调查得出的全球通胀是4.1%,对于普通居民调查得出的通胀预期是4.7%。3.
2022年5月4日
其他
新提法!新信号!北大教授等五大经济学家最新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平台经济最严峻监管时期已过去)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导读: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4月29日召开,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对此,5位经济学家解读会议所释放的政策信号,涉及股市、楼市、平台经济等热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表示,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来说,最严峻的监管时期已过去,接下来要步入常态化的监管过程。以下为专家解读:北大光华副教授颜色:对互联网平台经济来说,最严峻的监管时期已过去最近资本市场波动确实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是因为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散发,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复,疫情防控政策也使得资本市场比较疑虑。“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这些表态其实是在回应资本市场的一些疑虑。中央多次强调资本市场要在共同富裕、社会再分配、满足人民的获得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月16号金融委的会议其实已经强调了这方面的内容,中央的政策要跟金融监管部门保持沟通,使得金融监管部门能及时对接政策,能跟投资者进行重新的交流,这一点在政治局会议上又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我们过去一直强调要逐步引入长期投资者,相信未来要吸引更多的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还是为了资本市场能够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避免太多的波动。引入长期投资者,除了对中国经济的企业融资这方面的功能外,它确实是中国普通老百姓能够获得财产性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的渠道。“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这一点也说明了前期的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所以这次官方的表态是完成专项整改,而不是完善。也就是说前期对平台无序扩张,操纵舆论,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过度扩张等行为进行整改,这些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这些平台经济在保障人民生活、物流畅通等方面也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它在经济生活中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未来肯定是要进入一种常态化的监管,只要能够限制它的这些消极的方面,还是希望它能够积极、平稳、健康的发展。所以接下来对这些公司,最严峻的监管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接下来要步入常态化、常规监管的过程。对它们来说政策上肯定是一个利好,这毋庸置疑。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原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扭转了过去只支持刚需的说法和做法“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这段话除了重申房住不炒定位之外,主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这句话是在中央要求有效管控重点风险的大方面下提的,首先就提到房地产业,可见中央的高度重视。这也说明房地产业已成为主要风险点,事关全局。中央提出这个问题就是提高重视,不能继续不作为,也不能听任部门乱作为。第二,“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这句是对支持因城施策的主体提出要求。中央政治局已经明确要求支持各地,支持这两个字很重要。不光是中央政治局自己支持,也对主管部门提出了支持的要求。这个要求一提,再躲着不去支持就躲不过去了。第三,“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这句还有一个前提,房地产政策里有不符合实际和不完善的部分。我认为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忽视双轨制,二是限购商品房。忽视双轨制主要是忽视了保障房建设。如果说双轨制的建立需要花费时日,取消限购不需要很大的行政成本。为什么不能从普遍的意义上取消限购呢?第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这就扭转了过去只说支持刚需的说法和做法,提出改善性需求也要支持。居民改善性的住房需求的范围更大,对经济的拉动力更大。第五,中央提出“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原来为了限制房地产开发投资,有不少地方把商品房的预售款开设了一个政府监管账户,不让企业用,实际上是把房地产企业中的宝贵资金给凝固了,减少了项目建设的资金,让企业另找资金来源,因此加大了企业负债和延长了项目的工期,这也是造成前段时间房地产资金不足的原因。这次要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不是不需要监管,但总体上不需要从资金上如此严格地去监管。中国国际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引入长期投资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阶段此次会议提出的“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也就是国家一直在提的稳预期,稳预期很大程度上就是稳定资本市场,也就是政府的各项政策要和市场对话,要和投资人对话,要和企业对话。现在股市跌得很厉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府部门的稳预期工作需要改善。会议还提出要“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对市场来说,如果有长期投资人,市场的价值投资就会比较容易实现。所以引入长期投资者也是下一步更好地发展资本市场所需要的。因为长期资本才可以做价值投资,才能够有长期的预期,而且长期资本的投资往往比较大,投资的期限比较长,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有效的发展。如果市场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发达、有效的市场,也就是说你不是一个价值投资的市场,长期投资人进去以后会亏损。从这个角度来说,当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长期投资人才愿意把他养老的钱,一些长期的投资放在这个市场里。这也代表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黄有光:想上职业学校的人不用担心,未来对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歧视会大量减少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黄有光(Monash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60s要点速读:1、虽然还有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比较低一等的,但随着这次职业教育法修改,以及将来收入、教育与科技等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看法会大量减少。在澳大利亚,很多修水管或电线的工人收入甚至大学教授都高。2、那些认为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比较适合读职业学校,只是担心被人们看低而犹豫的学生,更应该毅然放下这个担心。将来的情形多数会证实这个选择是正确的。3、现在虽然还有些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比较低一等的,但随着这次职业教育法的修改,以及将来收入、教育与科技等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种看法会大量减少。正文:根据近日的报道(包括《21财经》4月22日,王峰的),职业教育法4月20日修订通过,将自5月1日起施行。这是该法实施25年来第一次比较大的修改。笔者虽然不是研究教育的,但在中西方大学教育界工作与生活超过半个世纪,说出一些想法,可能有他山玉的作用。这次的重要修改内容包括:·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这能够让更多人升入普通高中,可以减轻义务教育的“内卷”;·明确本科职业教育,高考后填报志愿的选择将更多;·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是层次不同,而是类型不同,这将减缓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想法。·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中职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读本科。·写入本科以上层次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更高技能人才。笔者认为这些修改是很大的进步。这并不表示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更大的原因是时代的不同。这至少有几个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后,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均实质收入增加二十多倍,使人们与政府有能力负担更长的普识教育,不必初中就普职分流。·科学的进步,包括数理工化、文地史哲、医疗卫生、艺术音乐等学科,
2022年4月28日
其他
管涛最新研判:若人民币汇率跌势延续,不排除央行进一步“降准”或重启原有的宏观审慎工具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2022年4月26日
其他
李稻葵: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国策级战略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李稻葵(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绝不是走回头路搞计划经济,相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更高质量的市场经济,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国策级的战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研究透、学习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学。一、统一大市场是大国崛起的基本经验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史,所有实现成功崛起的大国无一例外都建立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历史经验表明,世界各经济强国和发达经济体腾飞的进程也是国内市场逐步统一和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制度的完善。自建国之初,美国就高度重视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很多人讲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实施的宪法,与其说是一部政治法,倒不如说是一部经济法,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保障美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和高效运行。例如,《1787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间接税、进口税与货物税应全国统一”,“对于任何一州输出的货物,不得征收税金或关税”。历史上,美国最高法院的许多著名判例就是围绕如何保证和巩固统一大市场展开的。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第四任美国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1824年裁判的,案子是纽约州和新泽西州两个商人的纠纷,他们都要争夺在哈德逊河(两州的边界河)摆渡生意的独家经营权,一方说本州授予了其独家经营权,要求对方退让。马歇尔大法官判决,任何一州都没有权利授予跨州摆渡业务的独家经营权,因为哈德逊河摆渡业务是跨州贸易。美国是判例法国家,通过这一著名判例,为未来类似案子的裁判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任何州政府都不能干预跨州的商业行为。类似的判例还有,巴尔的摩市曾擅自对经过其港口的酒加征关税,这一做法也被最高法院认定为阻碍了美国统一大市场形成,理由是经过巴尔的摩港的酒是要销往美国各地的。除上述判例外,很多人还认为,1861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起源也是为了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当时美国南方的农场主希望保持自由贸易,通过自由贸易把自己的原材料卖给英国,并从英国进口工业品。而北方的企业家则支持贸易保护,认为国内统一大市场应该优先于自由贸易,即南方的农产品应该由北方的工业工厂加工,为此应该对英国的工业品加征进口关税。南方要求独立的自由贸易,北方要求建设统一大市场,这就形成了南北对立。因此,南北战争也可以被理解为统一大市场和分割大市场之争,最后主张统一大市场的北方赢了。除美国外,德国成功崛起的过程也验证了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德意志统一发生在1871年,其直接原因当然是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取得了胜利。但实际上,早在德国统一前的1834年,以普鲁士为首的各邦国为消除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就已经结成了德意志关税同盟,并逐步形成了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的建立直接促进了19世纪德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并为德国从经济统一走向政治统一提供了巨大推动力。二、统一大市场为什么重要?统一大市场之所以对大国经济崛起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统一大市场是本国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对大国而言,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远超过小国,因为大国的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一旦形成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相关行业内的企业就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当前在生物医药、芯片、5G、新能源等诸多重要领域的研发创新往往需要巨额的初始投入,只有背靠国内统一大市场,企业才可以更好地支持研发。第二,统一大市场是本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大量的经验表明,只有在国内形成规模优势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就是为什么一般来讲,来自大国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比较多。设想一下,倘若当年美国没有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各地分割保护,今天美国零售龙头企业沃尔玛就很难在国内形成竞争规模优势,如果没有在国内做大做强,沃尔玛怎么能走向世界呢?同样的道理,如果美国没有建立统一大市场,也就很难培养出当下的微软、Facebook这样的大型创新型企业,美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第三,统一大市场是大国引领全球化的重要筹码。大国国内的统一大市场是撬动国际市场的重要筹码,也是引领全球化的必要条件。无论是19世纪中叶英国主动引领全球化,还是二战后美国主导构建世界经济秩序的过程都验证了这一点。其基本逻辑在于,由于国内市场足够大,因此掌握先进技术的大国可以通过主动对外开放、在传统行业里让渡部分的国内市场份额,以吸引其他国家跟随开放,从而帮助国内高科技企业占领国际市场,整体来看,本国从全球化中获益更多。因此,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大国充分释放规模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根本立足点,也是过去多年来美国成为全球化主要引领者的基本机理所在,更是孵化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企业的必要条件。三、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呼吁建立健全统一大市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许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产量和需求量都是世界第一的。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产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全国各地畅通无阻地自由流动。然而,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统一大市场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现象仍然存在。当前许多产品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阻碍着企业的进入和退出。以各地出租车品牌为例,目前这个市场是地方割据化的,北京以北汽为主,上海以上汽为重,重庆主要用长安……什么时候北京的出租车不是以北汽为主的,而是以上汽或东风为主,这时候就形成产品的统一大市场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进一步打破区域间的产品和要素流动的藩篱,推动产业内部的兼并重组,从而释放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更多动力。第二,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仍然存在,阻碍了经济地理的再布局。从各国经济发展历史来看,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在过去40多年的变化相当于历史上1500年的变化,而目前中国的经济地理人口的变化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本身的变化。尽管随着近年来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因素在逐步消除,但仍然存在着社保转移接续难等问题,阻碍着劳动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此,应该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解决制度性障碍,推动中国经济地理的再布局,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第三,约束性的发展指标自由流动受限,导致了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要进行调整,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产能、保耕地、减排放等多重目标。有人讲按照市场经济理论,这些约束指标应该破除,客观现实是,任何大国,处于全国一盘棋考虑,比如总体经济安全,都会有一些约束性指标。当前的主要做法是将各类约束性指标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逐级传递,下级政府面临着上级的督查问责压力,且大部分约束要求都呈现碎片化、红线化的特征。而事实上,约束性指标作为一类特殊的生产要素,也应当在全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效配置给各个企业,让真正过剩的产能精准退出。而当前“一刀切”地将全国总量控制目标分派给地方,造成了大量的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以钢铁产能为例,宏观层面,相比内陆来说,钢铁新增产能布局在沿海省份,无论从运输便利性,运营成本,污染物排放来说都是更具科学性的,但是由于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明确的、要严格执行的产能控制目标,并对跨省产能置换有一系列的严格限制,限制了钢铁在全国范围的科学布局,也影响了钢铁产品结构的优化。如果能够建设一个统一的钢铁产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所以钢铁企业的产出情况和原材料购置情况,就可以在全国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放开省际产能指标的交易,形成一个产能指标市场,将有望成为统一国内钢铁大市场,优化产能布局的关键一招。第四,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保证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形成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已经成为中美竞争的关键产业,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能够成为是世界级经济体的关键。这些产业的基本特点是具有规模效益,必须是面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对这些产业如何监管?怎样的行为构成资本无序扩张?如何定义垄断行为?这些问题只有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框架下进行讨论,才能合理解决,才能保证数字经济产业在全球范围形成国际竞争力。四、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要修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美国和德国的案例都告诉我们,统一大市场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由政府来培育和匡正,因此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是要修好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是研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与行为的经济学新分支,它有三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直接参与者;第二,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表现;第三,必须要建立一套机制,激励政府培育与监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从而让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同向发力。根据政府与市场经济学理论,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尊重企业和企业家的主体地位。统一大市场绝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相反,是更好质量的市场经济,
2022年4月21日
其他
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最新研判经济形势!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李扬(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导读:李扬教授就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行背景、以及中国的宏观调控做了发言。一是关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他认为美联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不仅对利率和物价产生影响,而且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仅是看到美联储加息是应对通胀的,它对所有经济活动都会产生影响。二是关于宏观调控,他认为在宏观调控思路上要进行调整和有所改变,主要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上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重要;财政政策在增大支出的同时要用好国债政策。如何用好国债,货币政策方面如何营造更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是当前货币政策最主要的目标。
2022年4月16日
其他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退回计划经济,不是不要国际市场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何此时推出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新冠病情不断肆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中国特大市场规模潜力尚未被发挥出来的时候。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有所抬头,特别是双循环经济格局中,经济循环的堵点、难点增多,单品的要素、资源没有在更大规模内畅通流动。这一次出台的时间点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它释放了两个信号:第一,吹响了铲除地方保护主义的进军号,第二拉开了创建全球最强统一大市场的序幕。因为中国有全球4亿的消费市场,未来五年还要增长到7亿。中国不仅是生活消费品市场,而且是全球保持10年的最大进口市场,也就是商品消费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退回计划经济,不是不要国际市场这次提出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监管,表明中国要在未来5年或10年内,实现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最佳配置。这个最佳配置有两个关键节点,第一,要由市场安排,第二,政府要更好地服务。根据近代经济发展史来看,哪个国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就能释放多大的效果,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有多快,影响力就有多大。生产要素包括土地、资本、技术、资金、人才,当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们还会有更多生产要素。本着这一目标,国家提出了这样的决心。统一大市场的统一概括了三点,政策的统一性;规划的一致性;执行的协同性。也就是说要用五个一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全国一张清单,市场准入清单;全国一个体系,一个以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形成的市场体系;一个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一个政策,协同保障机制这个政策,或者叫一个机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首先要破除三个误区:第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退到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更不是走闭关自守的道路,而是推动中国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开端。第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不要国际市场,恰恰相反,这是进一步推动疫情过后全球化的需要,是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需要。第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杀互联网经济,而恰恰是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互联网经济健康稳健的发展。这三个误区一定要克服,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们加快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经济格局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这是我们解决当前经济比较低迷的重要推力。特别是中国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时,提出全国统一大市场,表明我们要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而这个新的经济格局,正是靠全国统一大市场来支撑和推动的。
2022年4月13日
其他
姚洋:我这两年来坚持的建议,就是给老百姓发数字现金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导读:姚洋教授认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工作报告有很多亮点。第一,非常显著地体现了稳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今年一季度扩表6000多亿;财政政策方面,今年给地方政府专项债3.65万亿,以及2.5万亿的减免税收。第二,“双碳”目标要切实可行。按照北京大学国家发研究院的估计,按照“十四五”期间所设立的目标,稳步降低碳排放,到2030年中国也可以实现碳达峰。第三,房地产调控的新思路。要建立一种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例如,通过强制要求开发商将四分之一的房子用于长租房,来鼓励发展长租房。5.5%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经济增长目标。中国基建投资下行,一方面,基建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好的项目减少;另一方面,由于中央政府的去杠杆要求,地方政府的融资积极性下降,陷入两难境地。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且在预期减弱的情况下,民营企业恐怕不会借钱保就业。过去两年,中国出口增速很快,比如去年中国出口增速20%以上,乐观估计,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大概率在10%-15%。中国这两年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这种思路要重新思考。在投资上不去,出口贡献有限的情况下,经济增长还得靠国内的消费。姚洋教授认为,直接给老百姓发数字现金能有效带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当中国正在经历第四波疫情控制住以后,或许可以通过快速检测技术,做到既精准防疫,同时又经济开放。以下为正文:我读政府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觉今年的工作报告有很多亮点。第一方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显著地体现了稳增长的目标。具体来说,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今年一季度的扩表6000多亿,去年全年也就是这样的数。在财政方面的力度更大,今年给地方政府的专项债3.65万亿,主要是用于地方政府投资的。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来2.5万亿的减免税收,2.5万亿的减免税收是个非常大的数,因为全国的一般财政收入也就20万亿左右,这样一年光减税就有10%以上,这也表明了中央政府保市场主体的信心。这是往年我们不太常看到的。第二个方面,关于“双碳”的问题。在今年的政策目标里明确提出来,“双碳”目标要切实可行。我的理解就是,我们要调整过去几年有些地方的运动式减碳。这是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的。我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每年会写一个大型的报告,今年报告是中国的“双碳”路径,在这个报告里我们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有一个估计。按照我们的估计,即使按照“十四五”期间所设立的目标,稳步降低碳排放,到2030年中国也可以实现碳达峰。我想今年的“双碳”新提法,也给我们中国的煤炭工业指明了一条路。即使“十四五”期间煤炭占比降低10个百分点,仍然是50%。“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再降低12.5个百分点,这样到2030年中国能源结构中仍然有37%的煤炭。那怎么用好煤炭呢?像一些清洁煤炭技术,煤制气、煤制油,尽管现在好像不是太合算,但是只要我们有投入,把它作为一个战略,就像新能源、太阳能一样,我们的价格还是可能降低的。现在太阳能的成本已经低于了火电成本,这也是一个非常新的提法。第三方面的新的提法是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房地产在去年下半年是负增长。房地产不只是简单的卖房子。房地产上去了,建材行业就上去了,因为大家要装修,还要买家具,还要买电器,所以房地产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房地产如果进入了负增长,会带动整个消费往下走。我想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房地产业的负增长。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又提出来,我们在保证房住不炒的基础上,因城施策。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城市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有些城市把首付已经降到了20%。事实上,我又有点担心房地产在今年下半年开始又要过热。因为疫情以来直到去年年终的时候,房地产对于我们国家的复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房地产过热,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的时候中央就出台了“三条红线”,这对房地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还是要建立一种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不能再出现去年那样的政策的大起大落。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来,房地产也应该鼓励发展长租房。怎么鼓励长租房?我们总是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其实我想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事情,开发商拿了一块地,政府直接告诉他四分之一必须拿出来建长租房,剩下的事情市场会解决的。下面,我讲讲保5.5%的增长率的难点在哪里。事实上5.5%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我自己测算了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4.65%-6.5%之间,今年5.5%的增长目标正好是中国潜在增长率的中位数。过去两年平均下来是5.2%,今年是5.5%,这个难度还是有的。中国今年采取的这些宏观政策会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呢?从1-2月份的情况来看,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不是一直可持续呢?我觉得还是要谨慎一些。基建投资是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但是基建投资这几年是一路下行,大概从2018年就开始下行。过去两年,政府在基建方面的力度都是非常大的,但是基建的增速每年也就2%-3%。今年会不会突然一下变到7%-8%,甚至10%呢?我总感觉这个难度还是有的。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就是经过20多年高速基建投资,现在各地好的项目不多了,地方政府找到值得做的项目越来越少。中央也发了文件,说高铁不能再这么建了,说明中央也已经发现了。不是说我们不能再建高铁了,但至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的速度建了,因为很多高铁线路是不赚钱的。地方政府恐怕也是一样的。第二方面,从2018年去杠杆以来,中央对各地政府去杠杆的要求是越提越高。地方政府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现在需要他们投资,但是中央政府给的3.65万亿是不够的,我们每年一汇总,地方政府所要的投资都是30万亿,当然30万亿是好几年的计划。但是折合到每一年恐怕也不是小数。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如果要想把这个项目给做成,他还得去市场上融资,到市场上融资他就要负商业性债务,这又是中央政府不让他们做的。所以地方政府就处在两难,他们投资的积极性就下降。即使地方政府愿意去投资,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关注一下债务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商业性债务问题。2020年城投债增加了4万多亿,去年大概是6万亿到8万亿,这样的速度往上增加,而且都是商业性债务,期限都很短,很快就会遇到地方政府偿付的问题。那我们怎么办呢?很明显的,我们又得来一次债务置换。这样下去显然是不行的。货币政策方面,它的效果也是越来越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和货币的多少还有利率的多少是无关的。比如说货币发多了,降低利率,国有企业得利,从3.5%降到3%。民营企业基本上得不到利,因为他们的利息至少是7-8%,一般来说都是10%以上,一点小变动传导到他们几乎是没有变动的。另一方面,在预期减弱的情况下,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企业会去贷款吗?我要是做企业的我绝对不会去贷款。我们期待给企业一些免税,给企业免金融负担,然后企业去借钱,然后把工人留下来。相当于你是要求企业借钱去保就业,企业的恐怕是不会做这件事情的。所以现在中国的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出现问题,一个是长期的问题——对民营企业的歧视,另一方面也有短期的预期问题。过去两年因为中国的出口增速很快,比如去年中国的出口增速20%以上,回到了本世纪前十年水平。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大概率在10%-15%,这可能都是乐观的估计。折算下来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大概是1.5%-2%,剩下的得靠国内需求。我个人觉得,把着力点放在供给侧这种思路要重新思考,因为中国的产能是过剩的,生产的东西没人买,我们现在还想让企业多生产,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经济学的原理。我们经济是个闭环,每一年生产应该等于需求,我刚才说了需求投资上不去,出口贡献是有限的,经济增长还得靠国内需求,国内的消费。一说到国内消费,有人说收入不上去,消费就上不去。好在凯恩斯一百年前就告诉我们,消费还有自主性的一部分,自主性消费不依赖于收入。在经济增长速度没有达到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应该刺激,进行需求管理。我们还是要把更多的着重点放在国内消费方面。怎么提升消费呢?你不能靠所谓的内生型消费。我坚持这两年来的建议,就是给老百姓发现金。今年3.65万亿,拿出三分之一来,基本上每人就是1000块钱,这个消费是非常直接的,你可以告诉大家三个月必须花完,不花完钱没了,电子货币。如果我们的消费乘数还在的话,因为我们的消费乘数,有人测算是3,有人说是5,一下带动了4.5万亿到6万亿的消费,那是很大的规模。第二方面,我们现在处在第四波世界的疫情当中,现在严防严控是完全正确的,不能像香港那样失控。但是我们也要想到当这拨疫情压下去之后,是不是应该让我们的防控政策变得更加精准化。比如说发现疫情了,是不是不要封小区,是不是不要限制城市之间的旅行。因为你限制了整个商业,它完全停顿下来了,这样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我们知道消费,甚至包括我们的很多国内生产,都是和大家的旅行分不开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得想办法,而且现在新技术也出来了,我听说已经有一种当场测核酸当场就报结果的,能不能加速技术应用。如果有了新技术,在每一个机场甚至每一个饭店都可以测一下,那我们的防疫就可以做到既精准,同时又开放。我觉得中国的聪明才智都是非常多的,我们应该可以能够找到一条这样的防疫路径,把我们整个国内的消费激发起来。我更觉得这大概是我们今年保5.5%增长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总而言之,今年的总理工作报告新的看点非常多,但是我们的挑战恐怕还是非常大的,消费仍然是重点。(整理自姚洋于2022年3月15日在北大国发院的“中国经济观察第60期”:“两会解读与中国经济前景”上的发言,未经本人审定。)-END-【往期推荐】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联合国秘书长)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原秘书长)谭德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戈登·布朗(英国前首相)伊曼纽尔·马克龙(法国总统)安格拉·默克尔(德国前总理)乔治·索罗斯(投资大鳄)温妮·比亚尼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凯末尔·德维什(联合国前开发计划署署长)马基·萨勒(塞内加尔总统)玛丽·罗宾逊(爱尔兰前总统)阿比吉特·班纳吉(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德国前财政部长)肯·奥沃里-阿塔(加纳财政部长)杰弗里·加滕(美国商务部前副部长)恩戈齐·奥孔约-伊维拉(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尼日利亚前财政和外交部长)查尔斯·米歇尔(欧洲理事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欧盟委员会主席)卡门·莱因哈特(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MF前第一副总裁)考希克·巴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伊恩·戈尔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肯尼思·罗格夫(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威廉·布伊特(花旗集团前首席经济学家)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D·沙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汉斯-韦尔纳·辛恩(德国经济部长顾问委员会委员)迈克尔·波斯金(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时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劳拉·泰森(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穆罕默德-埃里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浜田弘一(安倍晋三特别顾问)米歇尔·渥克(畅销书《灰犀牛》作者)比尔·艾默特(《经济学人》杂志前主编)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新古典经济学宗师)苏珊·朗德(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史蒂芬·罗奇(摩根士丹利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前主席)......周小川
2022年4月3日
其他
姚长盛对话梁建章:生三孩成才概率远远大于生一个孩子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你知道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要花多少钱吗?现在的年轻人给多少钱才愿意生孩子?多生孩子有什么好处?在50年之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在《长盛时间第二季》中,网易传媒副总编辑姚长盛对话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就以上热点问题进行解读。【精彩提要】1、中国的生育成本[1]相对于人均GDP的倍数相对较高。因为中国教育成本相对较高;育儿津贴相对较少;住房成本也占养育成本的很大比例;中国家庭生得比较少,所以人均孩子的费用比较高,如果是第二个、第三个孩子,很多东西都可以共用。
2022年4月1日
其他
张礼卿:俄乌冲突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局面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张礼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俄乌冲突已经持续1个多月了。冲突造成了俄乌双方的大量伤亡,数百万乌克兰难民不得不逃离家园,涌向欧洲和世界其他国家,事态之严重令人担忧。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不能确切知道这场地缘政治冲突本身会怎么发展,何时才会结束。从目前看,由于乌克兰的顽强抵抗,加上美国在先进武器等方面的支持,俄乌冲突大概率不会很快结束。3月24日北约峰会公报指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已经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安全局势,北约因此需要做出的战略调整是长期和持久的”,表明北约已经做好了俄乌冲突升级并且打持久战的准备。随着冲突的延续,由于自身财力的不断消耗,加上美国等西方世界制裁的加码,俄罗斯有可能陷于日趋被动的局面,经济金融面临的困难将日益严重。基于这样的假设,下面我们从短期和中长期两个角度,就俄乌冲突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做一些初步分析。一、制裁措施
2022年3月31日
其他
黄有光:建议让更多人可以选择在家办公 甚至可以完全不限天数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黄有光(Monash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
2022年3月19日
其他
人大原副校长吴晓求:应该考虑将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网易影响力专访: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导语:在2022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网易财经对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进行了专访,他分享了自己对于义务教育延长、元宇宙、职业教育和“寒门难出贵子”等话题的看法。正文:网易财经:2022年什么是核心资产?吴晓求:2022年的核心资产应该逐渐从过去的房地产转到证券化金融资产。人民居住的需求是首先要被满足的,之后老百姓如果要进行资产配置,还是买证券化金融资产包括权益类资产较好。权益类资产有很多种,比如大型蓝筹、科创、创业、高科技,要根据政策周期、经济周期、产业周期来确定。
2022年2月5日
其他
孟晓苏:请专家们不要再拿房价下降忽悠百姓,错误观点讲多了会造成预期不良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孟晓苏(原房改课题组组长、现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汇力基金董事长)导读:孟晓苏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了他对住房问题的看法。第一、确立住房支柱产业有利于启动巨大内需,支柱产业的确立对经济有拉动的作用。第二、呼吁住房双轨制,惠及低收入群体。这些年我们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能够落实当年房改课题组提出的住房双轨制。第三、正视房价上涨,维护居民消费预期。居民的消费预期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而房价上涨还是下跌,对居民的消费预期尤其重要。第四、发展普惠金融,助力循环经济。他介绍了四种普惠金融产品:住房抵押贷款、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房产税和REITs。希望通过金融的调整,促进房地产页良性循环。
2022年1月26日
其他
付鹏:危机助推资产回报率异常 本质上是流动性带来的估值扩张
-WeChat:SYNERBEmail:cehuazu2016@163.com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网易研究局VIP↓↓↓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梁建章:真宇宙一定会战胜元宇宙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梁建章(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人口经济学家)最近旅游行业逐步开始复苏了,所以今天特别高兴跟大家来一起展望一下疫情以后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向,不光是疫情以后,长远来说我们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推出,各种数字技术的推出,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影响。
2022年1月11日
其他
魏建国:中国未来仍是世界大工厂——更是高精尖大工厂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最近不少朋友问我,明年中国经济形势乃至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很严峻,中国的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整个货运物流断链等等,这种情况下,再加上一些跨国公司在华的工厂迁出,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巨大的压力。还有一些朋友跟我说,从2011年到2020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连续9年下降。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北大教授姚洋:再过6-8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今年的网易经济学家年会。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题目叫《新时代与新周期》,听起来好像有点硬把它们放在一起。为什么要把新时代和新周期放在一起呢?我认为这两件事情是通过某种形式,的的确确联系在一起。
2022年1月10日
其他
人大副校长刘元春:碳达峰是国家碳达峰,而不是每个部门碳达峰
-WeChat:SYNERBEmail:cehuazu2016@163.com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网易研究局VIP↓↓↓
2022年1月6日
其他
黄有光: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新评价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黄有光(Monash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虽然可能多数人不这么看,笔者认为世界人口多数将大量减少,除非有强力而有效的鼓励生育的措施,但多数不会有效。本文论述为何世界人口将比人们预计的更加快速减少,并进一步讨论为何应该完全改变整个世纪来对‘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鞭挞。
2022年1月5日
其他
北大教授张维迎:企业家与共同富裕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共同富裕是国家的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家的使命和责任。企业家可以在共同富裕方面大有作为。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利润。“收入分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但这个概念有误导性,因为市场中收入不是分配来的,而是自己赚来的。无论是工人挣钱,还是企业家挣钱,都是靠努力获得。收入是给我们的待遇,它已经存在,就看怎么分,分给谁。利润是企业赚来的,利润等于收入减去成本,没有收入就没有利润。收入由消费者、客户支付给企业。客户为什么要给企业收入?是因为从中得到了益处,经济学家称这个益处为“消费者剩余”。市场经济中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消费者,技术进步的最终成果都转化为消费者剩余,但是GDP无法统计消费者剩余。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部“大哥大”手机的价格是三万元。现在苹果手机的价格不到一万元,但功能是大哥大的数百万倍。如果按照数字计算,它的成本和价格都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这就是市场给消费者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哪一类企业能有收入?企业对消费者服务越好,服务的消费者越多,收入就越多。如果消费者不满意,随时可以“开除”你,消费者不买你的东西,就是把你开除了。所以企业要赚钱,首先要服务好消费者。市场经济中总是“聪明人”为“笨蛋”服务,像我这样的人比较“笨”,什么都不懂,但是我可以得到“聪明人”提供的产品。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获得收入的重要基点。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需要花成本。成本是合同收入或者合同的许诺,意味着企业必须依法支付工人的工资,不能违付。所有成本剔除后如果还有剩余,就是企业的收入。但收入也许是负的,如果企业承诺给予消费者的益处大于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收入,那企业就可以“走人”了。下面我用数据证明这一点: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和胡润排行榜。下图的横坐标代表一个省每万人口中私有企业(也可称为企业家)的数量,纵坐标代表该省的可支配收入,每一个点代表一个省,该图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企业家数量越多,该区域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并且相关度非常高,达到0.96。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数量增加,每万人增加10个企业家,人均可支配收入会上升700元,增加100个是7000元。下图的纵坐标是私营企业年平均工资,横坐标是私营企业数量。私营企业家的密度越高,在私营企业工作的工人工资越高,相关度也非常高。下图显示了私营企业的数量和工资与利润的比例关系,私营企业家越多的地区,工资占利润的比例越高,浙江是非常显著的例子。这意味着企业家不仅使平均财富增加,而且使财富的分配更合理。因为企业家竞争越激烈,就需要“讨好”工人,提高工人的工资。企业家竞争越激烈,工人讨价还价的能力就越高,工人“开除”老板的机会就越多。下图是以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省或者市,从31个省市的水平看,某一地区企业的利润越高,该地区的基尼系数越低,也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越小。虽然显著性不高,但仍是负相关。下图的纵坐标是一个省的低保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横坐标仍是企业家的密度。企业家密度越高的地区,低保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越低,这意味着企业家是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的重要力量。总的来说,一个地区人均拥有的私有企业数量增加1%,该地区低保人口的比例就减少1.3%。接下来我从2017年胡润排行榜中2000个富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富人最多的地区是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下图的分布显示:某地区的富人越多,该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越高。如果我们按照富人出生地计算,结果也是如此,出生地富人比例越高,该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越高。以广州深圳为例,下图是以每万人净流入的富豪来计算,也呈高度的正相关。也就是说,某一地区吸引的外地企业家越多,该地区的人均收入就越高。基尼系数也是类似情况。以2017年富豪榜为例,某一地区的富豪占比越高,该地区的基尼系数越低,尽管不明显,但依旧是负相关。一个地区富有的企业家多了,该地区的收入差距不仅不会增大,相反会减少。因为企业家越多,竞争越激烈,给普通工人的工资就越高。企业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都应该去做企业。做好企业不仅能把蛋糕做大,而且能把蛋糕分得更公平,使收入分配更合理。因此,中国要创造有利于企业家创业、创新的体制、政策和文化氛围,那么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整理自张维迎教授2021年12月22日在2021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峰会暨成果发布会上的主题发言,未经本人审定。)-END-@所有人!网易研究局VIP会员新年新价格699元/年(平均一天不到两块钱)【加入网易研究局,看董事长、高管们每天都在看的财经情报】我们每天都在为全国各地高管们提供财经精选内容现在,他们邀请你也加入↓↓↓网易研究局VIP能获得哪些权益?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精品扩围,作者阵容升级)+②(闭门会数量增至30+场/年,提升50%,话题锁定当前热点)+③(不定时直播、机构研报等福利掉落)只需6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扫描下方二维码付款即可开通)扫码付款699元↑↑↑(可以开发票,每月底出票,可以享受发票免费寄送服务(不含港澳台))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干货讲座!部分VIP的入会感受:新年价格:
2022年1月4日
其他
吴尊友:明年疫情能否结束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吴尊友:明年疫情能否结束关注网易研究局视频号↑↑↑看更多国内外知名经济学家每天解读经济【往期内容推荐】-END-@所有人!【限时福利】网易研究局VIP即将涨价现价499元/年,从2022年1月1日起即将涨至699元/年!【往期推荐】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潘基文(联合国原秘书长)戈登·布朗(英国前首相)乔治·索罗斯(投资大鳄)阿比吉特·班纳吉(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卡门·莱因哈特(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MF前第一副总裁)考希克·巴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伊恩·戈尔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拉古拉姆·拉詹(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浜田弘一(安倍晋三特别顾问)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畅销书《灰犀牛》作者)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新古典经济学宗师)......周小川
2022年1月3日
其他
管涛:近期人民币汇率强势的原因分析及前景展望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管涛(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一)9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逆势上扬主要是实需驱动9月底以来,洲际交易所(ICE)美元指数突破前期高点,不断刷新年内新高,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下如非特指,人民币汇率均指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汇率)不跌反涨,12月9日中间价和境内外交易价均升破6.35比1,创下三年半来的新高。最近人民币汇率逆市走高主要反映了市场供求的影响。到12月29日,美元指数较8月31日上涨3.5%。同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累计上涨1.5%,约合九分四厘钱,其中境内银行间市场下午四点半收盘价(下同)相对当日中间价偏强累计贡献了172%。9至11月份,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持续顺差,顺差合计为679亿美元。当前市场结售汇意愿和汇率预期基本稳定,表明外汇供大于求并非顺周期的“羊群效应”所致。9至11月份,市场结售汇意愿均有所回落,且结汇意愿降幅大于购汇。其中,银行代客收汇结汇率平均为64%,较前8个月均值回落了2.3个百分点;银行代客付汇购汇率平均为63%,较前8个月均值回落了1.0个百分点。同期,1年期NDF隐含的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交替出现,且不论升值还是贬值预期都不超过0.4%。境内外汇供大于求主要是贸易顺差的实需驱动。7月份,中国出口额(以美元计值)同比增速短暂跌破20%之后,8月份以来又重新持续高于20%,贸易顺差连续三个月同比正增长,全年贸易顺差创历史新高基本已成定局。在此背景下,9至11月份,银行代客货物贸易结售汇占代客结售汇总额的之比为75%,较前8个月占比上升2.1个百分点;银行代客货物贸易结售汇顺差合计886亿美元,贡献了同期银行即远期(含期权)结售汇顺差(以下简称结售汇顺差)的130%,较前8个月贡献率上升5.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不论从客盘外汇交易占比还是结售汇差额贡献率看,货物贸易的影响力都进一步加大。贸易结售汇顺差本应通过非贸易和资本项目结售汇逆差来对冲。但是,一方面,因新冠疫情肆虐,跨境人员往来受阻,9至11月份,服务贸易结售汇逆差180亿美元,同比下降27%;另一方面,由于外资流入较多,资本项目结售汇顺差151亿美元,同比增长2.12倍(其中证券投资结售汇顺差91亿美元),贡献了同期结售汇顺差的22%。有必要指出的是,由于为避免年关效应,今年9月份以来境内企业采取了分散结汇或以自有外汇对外支付的操作,预计12月份外汇供求状况较去年同期将会有较大改善。今年9至11月份,月均结售汇顺差226亿美元,同比增长52%,但较去年9至12月份月均顺差减少37%。今年12月份应该不会再现去年同期单月近千亿的结售汇顺差规模。(二)本轮人民币升值正由财务影响转为竞争力冲击自去年6月初以来,人民币汇率震荡升值。到今年底,人民币汇率升值已持续19个月,中间价累计升值12%。不过,去年是人民币双边汇率涨幅大、多边汇率涨幅小,今年却是双边汇率涨得少、多边汇率涨得多。任何汇率选择都有利有弊,汇率政策灵活面对的挑战是偏离经济基本面的汇率超调。前期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双边汇率持续单边升值,影响出口企业财务状况。虽然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是从贸易起步的,但至今跨境贸易中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占比不到15%,而银行代客涉外外币收付中,美元占比约九成。境内出口企业从接单、生产、发货到收款,中间有时间差。而且,因为供应链中断、国际物流受阻,这个时间差进一步拉长。据测算,去年9月至今年2月间,滞后3个月环比的境内收盘价均值月平均上涨3.9%,滞后5个月环比均值月平均上涨6.2%。这意味着,当时如果企业不做汇率风险管理,等到收汇时,出口利润就会蒙受巨大损失,造成企业“增收不增利”。故去年底起,中国将人民币汇率维稳与原材料保供稳价相提并论。最近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多边汇率加快升值,造成出口竞争力冲击。今年3月份以来,虽然人民币汇率走势依然偏强,但双边汇率升幅明显收敛,滞后3个月和5个月的收盘价均值环比涨幅均不超过2%,且有涨有跌。但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编制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前11个月累计升值了3.9%。其中,由于美元强、人民币更强,仅10月和11月累计就涨了2.7%,这意味着中国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下降。11月18日,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第八次工作会议首提“偏离程度与纠偏力量成正比”,向市场再次预警人民币汇率超调风险。12月9日日间人民币汇率刷新三年半新高,当晚央行果断出手,宣布提高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两个百分点,释放了对升值进行预期管理和调控的政策信号。(三)明年需警惕市场或政策力量对人民币汇率的纠偏明年要继续关注出口前景、中美利差、金融风险、经济复苏、美元指数等因素的动态发展演变。预计外需拉动减弱、中美利差收窄,虽不至于逆转中国外汇供求格局,但将收敛外汇供大于求缺口;金融风险和经济复苏有可能影响市场情绪,进而影响市场结售汇意愿和汇率预期;美元指数强弱,对人民币汇率的显性影响将重新显现;防止汇率超调仍将是外汇政策关注点。关于出口前景。预计明年,随着全球疫苗逐渐普及、经济重新开放,中国可能会面临订单流失风险。这意味着,外贸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支持作用有可能减弱。如果明年疫情持续发展演变,全球经济重启受阻,将进一步延长中国的出口红利。不过,外需疲软将抑制中国出口扩张空间,同时也可能加剧中国出口部门竞争(今年2月份以来贸易条件指数持续低于100),加大出口收汇风险(今年前11个月,贸易顺收小于顺差3022亿美元,其中出口少收汇贡献了81%)。关于中美利差。预计明年,迫于全面通胀压力,美联储有可能加快货币紧缩,而中国央行为稳增长需要,将进一步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货币政策稳健略偏宽松。这将进一步收窄中美利差,减少外资流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甚至不排除可能阶段性出现资本外流。关于金融风险。外部金融风险主要源于货币宽松不如预期、经济重启不如预期,以及疫情防控不如预期,可能打压市场情绪,引发资产价格调整或导致部分新兴市场“缩减恐慌”。内部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经济下行、改革攻坚背景下,国内金融市场风险有可能会进一步暴露,进而降低市场风险偏好。关于经济复苏。预计面对“三重压力”和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明年中国经济复苏的领先优势可能进一步消退,市场关注点将会转向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对宏观政策的宽松预期上升,这将利空人民币。但好的消息是,今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果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中国经济复苏前景改善,又或者是,全球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也放缓,中国经济增速仍保持相对领先优势,这都将对人民币形成利多。关于美元指数。美元指数对人民币汇率走势有重要的显性影响。明年利多美元的因素是,美联储已改口通胀暂时论,货币政策有可能加快紧缩,利差驱动将继续推高美元。又或者是,如果全球疫情持续发展演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避险情绪重新推高美元。当然,也有利空美元的因素。如果明年欧元区、英国、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经济加快复苏,这将导致这些经济体的央行也可能会加快货币政策退出步伐,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分化趋于收敛。显然,美元强将利空人民币,美元弱则会利多人民币。尤其明年上半年,缺少年关效应的牵制,美元指数将主导人民币汇率走势。此外,从1994年初汇率并轨后,人民币就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汇率超调进行管理和调控是有管理浮动的应有之义。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央行工作会议多次强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预计明年将会继续采取“增加汇率弹性+扩大资本流出+调控资本流入”的政策组合。当然,如果在供求作用下能够实现汇率双向波动、市场预期分化,这将减轻政策调控的压力。-END-@所有人!网易研究局VIP会员新年新价格699元/年(平均一天不到两块钱)【加入网易研究局,看董事长、高管们每天都在看的财经情报】我们每天都在为全国各地高管们提供财经精选内容现在,他们邀请你也加入↓↓↓网易研究局VIP能获得哪些权益?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精品扩围,作者阵容升级)+②(闭门会数量增至30+场/年,提升50%,话题锁定当前热点)+③(不定时直播、机构研报等福利掉落)只需6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扫描下方二维码付款即可开通)扫码付款699元↑↑↑(可以开发票,每月底出票,可以享受发票免费寄送服务(不含港澳台))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干货讲座!部分VIP的入会感受:新年价格:
2022年1月1日
其他
卢锋:如何看待我国2022年就业形势?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卢锋[1]、杨业伟、姜志霄、任慧卢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视为民生之首。近年提出六稳和六保工作方针,“稳就业”和“居民就业”是其中最优先目标。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六保”中最重要的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岁末年初我国就业形势有什么特点?这两年疫情期劳动力市场受冲击后恢复过程是否充分?就业形势与目前新的经济下行压力有什么关系?2022年“保就业”以及进一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目标有哪些困难?官方提供的某些相关统计指标有助于理解上述问题。例如传统奥肯定律着重从失业率角度考察宏观波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联系,我国统计部门提供的调查失业率和人社部门提供的登记失业率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在经历2020年飙升后较快回落,早已回到与疫情前较长时段均值相一致的中枢水平。另外2020和2021年新增城镇就业数据,也不同程度分别超过了政府设定的两年参考目标值。可见随着2021年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大幅度回升,我国就业复苏也取得了重要的积极成就,从不同侧面彰显我国经济面对外生冲击的较好调整能力与韧性。不过更全面观察提示我国就业形势恢复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例如从更适合我国转型期现实的广义奥肯关系看,2021年农业劳动力转移虽然大体修复了上年疫情冲击下的极为罕见下跌,然而总体规模与疫情前趋势水平仍有相当规模缺口。又如过去两年新增城镇就业虽然达到政策目标,然而绝对规模与疫情前不同程度显著下降;该指标季度值最近过快回落,显示经济出现新的下行风险环境下就业形势可能再次承压。另外疫情冲击下大量服务型小微企业处境艰难,也会对相关部门员工就业质量带来不利影响。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存在复苏不充分问题。从劳动力市场与宏观经济互动关系看,就业恢复不充分源自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又反转对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产生制约和拖累作用,构成目前以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疲弱为特征的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结构性因素。2022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创纪录增长,劳动力市场供求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仍会有增无减,加上宏观经济稳增长任务艰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1962年大幅上升的出生人口到2022年达到60岁,由此导致退休人数上升会增加释放一定数量就职岗位从而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然而可能仍难以根本改变劳动力市场总体紧平衡格局。需要客观分析形势和总结经验,实施积极的宏观与就业政策,加快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目标。1、失业率指标所传递信息我国目前针对失业率采用两种统计指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其中,统计局的调查失业率数据与国际同类指标较为接轨,然而该指标到2018年才有全国覆盖数据。登记失业率由人社部根据地方统计上报失业登记信息汇总而成,年度数据覆盖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季度数据则起始于1999年。由下面图形可见,两种失业率指标变动随着疫情期宏观经济收缩和反弹而先后上升与回落。具体而言,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和经济收缩最严重时期,调查失业率随之飙升反应更快,登记失业率大幅上升时点略慢一些。另外两个失业率指标都已在2021年下半年大体回落到接近疫情前较为长期的平均水平。总之这两年特殊宏观经济背景下,失业率指标再次呈现与经济学理论预测方向一致的反应,失业率从劳动力市场方面表现宏观经济波动的功能进一步健全。不过目前失业率指标无论是数据本身还是在利用其解读宏观经济形势方面,都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完善的问题。例如,给定我国2020年经济增速跌幅在改革开放时代极为罕见甚至仅见的特殊背景,两个失业率指标当年上升幅度似乎仍相对偏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季度值最高点甚至低于新世纪初年另外两个阶段性峰值,显示失业率指标反应宏观经济形势灵敏度和准确性或许仍有待改进。又如从失业率省区分布来看,一般理解全国失业率理应是各省区加权平均值,然而数据显示全国均值与各省区数据排序的中位数相差甚远,提示各地统计上报登记失业率受激励机制影响可能存在某种非随机性偏差。还有一个相关问题是,2020年失业保险金发放额大幅增长,体现失业保险应对经济收缩冲击的积极作用;然而保险发放人数相对失业人数仍显著偏低,失业人中领取失业金人数占比甚至略有下降。可见失业保险支持民生作用仍有待提升,有关领域专家2020年就强调过这个问题显然有依据有道理。失业率指标折射宏观经济周期状态方面的另一点局限,是受到我国体制和发展双重转型的历史背景决定,在更长时期范围内失业率与宏观经济波动缺乏统计意义上的显著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劳动力市场演变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包括下岗工人的广义失业率的两次飙升,主要与消化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关系失衡的累积效果有关。具体而言,失业率两次峰值主要是改革初年知青回城与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逐步推进派生较大规模员工下岗的产物,与宏观经济周期涨落的关联性比较弱,因而GDP增长率作为宏观经济波动指标与劳动力市场失业率指标之间并不存在教科书奥肯定律所假设的显著负向关系。下面图形显示,即便把相关数据延伸到2021年,上述两个指标观察值之间还是不存在显著统计关系。这个观察结果提示我们,虽然这两年疫情期我国失业率指标先升后降,呈现与经济收缩-恢复反向变动的合乎经济逻辑关系,然而仍需关注失业率在显示宏观经济波动导致凯恩斯类型失业方面可能存在的局限,避免仅用失业率评价就业形势可能带来的过于乐观的偏颇。2、两个增量指标的认识价值需要说明,标准教科书奥肯模型与中国相关经验不一致或“水土不服”,不等于说我国转型背景下宏观经济波动与劳动力市场注定不存在显著联系。十余年前我们在相关研究中提出,分析二元经济转型期的劳动力市场与宏观涨落之间联系,需结合我国经济现实引入农业劳动力转移增量这个结构因素,形成可称作广义奥肯定律的分析框架。包含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失业率两个结构变量的广义奥肯关系,能够更好解释我国以及国际范围内更为广泛经济体的宏观波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联系机制,而仅仅包含失业率的传统教科书奥肯定律,则是适用于已经完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历史进程的发达经济体的特例情形。换言之,与中国转型经验一致的分析视角,实际上揭示了这个领域更为一般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从改革开放时代长期数据看,显著反映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劳动力市场变量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年度增量变化。下面两个图形数据显示,用农民工衡量的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在总量上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然而该指标年度增量波动挺大,并且与宏观经济涨落存在显著的反向关系:宏观经济好时农民工转移较多,反之也然。可见我国转型期的宏观经济对劳动力市场冲击,主要是通过农民工增量伸缩变动来吸收或者消化,这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起飞发展转型在奥肯关系方面的最为突出表现。与广义奥肯定理视角相一致,2020年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罕见下降,伴随农民工转移增量前所未有回落,绝对减少数量约为520万人,是改革时期这个指标最大收缩值,与宏观经济相对潜在增速的收缩程度更具有数量级意义上的对称性。伴随2021年宏观经济反弹恢复,农民工增量也相应大幅回升,从前三季度数据看全年增量也可能在500万上下。这说明目前农业劳动力转移仍是吸收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甚至主要管道。上面右图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经济增速与农民工增量组合观察样本值跳动很大,并且2020年观察值突出具有离群值(outlier)属性,然而以改革时期二者常态性统计关系为背景,这两年观察值与整个时期数据的简单线性拟合关系仍较好符合,显示广义奥肯定理仍能较好解释我国现阶段宏观波动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进一步看疫情时期宏观经济波动背景下的农民工转移动态,虽然2021年农民工增量预测值大幅反弹并有望基本恢复到2019年水平,然而仍未能补偿这两年本来应该发生的农民工转移增量。以疫情前五年增量均值作为过去两年农民工本来应发生增量的理论估计值,可以得到没有发生疫情假设下2020和2021年农民工总量变动趋势值,下图显示过去两年农民工实际总量与上述估计值约存在600多万人的差距或缺口,从一个角度提示2021年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恢复仍不够不充分。由于农业和非农业人口预期收入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农民工转移缺口体现的就业不充分派生对收入增长的抑制作用。考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收入差距,两年几百万农民工相对减少对收入影响可能超过千亿元。另外数据还显示,2020年农民工转移增量收缩和总量下降同时,本地和外出两类农民工转移构成比例也发生少见变化,表现为外出农民工比例从上年59.9%回落到59.4%下降0.5个百分点。由于外出农民工相对收入较高,农民工转移的结构变化也会对农民工整体收入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粗略估测这个因素可能会导致约百亿元收入损失。可见劳动力市场在响应疫情冲击导致的宏观经济大幅减速过程中,农民工通过总量收缩以及内部结构变化,对收入增长带来双重不利影响。城镇新增就业是我国就业领域的两大政策目标之一。2020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受疫情爆发和经济收缩冲击而大幅回落,从2019年1352万人降到1186万人,降幅12.3%。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比2020年前三季度890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高出17.4%,已经达到全年1100万人以上政策目标值的95%,如果考虑10月份增加的88万人则已达到全年目标值。2021新增城镇就业全年数量取决于四季度情况。比较2020和2021年逐月城镇新增就业数据,该统计值2021年2季度后逐月回落,尤其是10月降速进一步加快,比2020年10月相对减少23万。考虑2021年底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或难以实质性舒缓,11和12月新增就业相对降幅可能有增无减。假定今年四季度比去年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减少近80万人,暂且推测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可能在1255万之数,比去年增长将近6%,然而比疫情前2019年仍低9%。这也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恢复仍不够充分。3、就业恢复不充分的宏观影响宏观经济与就业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就业恢复不充分是疫情冲击和特定政策环境下宏观增长不及预期的产物,同时又会反转影响收入和消费增长并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下面图表数据显示,过去两年疫情时期总需求增长构成中,2020年外需贡献率高达27.4%,基于对1-11月份数据估计2021年净出口贡献率可能超过19%,两年平均对GDP增长贡献会超过20%。与此比较,疫情前十年净出口对总需求的平均贡献是负值,反应外部顺差不平衡趋势性调减过程从总需求角度对国内增长的抑制性影响。过去两年疫情期的特殊环境下,受内外环境多方面原因推动,我国外需再次出现与世纪初年可比的超预期高速增长。给定这个背景条件,我国经济最近面临新的下行压力,内需不足尤其是消费增长相对疲弱,显然是主要原因所在。消费相对低迷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我国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策略取得了突出成效,然而在疫情演变进入间歇性病例散发、局部性暴发和小规模流行呈常态化背景下,强势防疫管控措施客观上会对消费增长产生一些不利影响。然而消费疲弱的更为基本原因,还在于经济复苏不充分环境下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这又与就业恢复不充分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另外具体观察疫情对消费的抑制作用,有的是通过疫情防控要求加强社交距离管制增加消费过程风险和交易成本产生,有的则是通过抑制就业和收入增长作用而表现出来。首先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受冲击和恢复情况。下面图形数据显示,2020年经济增速深度下跌背景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都遭遇重创。其中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下降到1.2%,低于世纪之交和金融危机时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居民收入部分得益于“转移收入”超常增长,实际收入增速降低到3.8%,探底深度仅次于世纪之交农民收入增速低谷。另外与2021年宏观经济大幅回升相一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速双双大幅回升,分别达到8.7%和11.2%。然而季度数据显示收入增长后续动力不足,表现为2021年2季度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速回落,3季度名义收入增速已经回落到不足6%,实际收入更低,4季度可能进一步探底。即使考虑到基数效应,从两年复合增速观察,3季度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名义增速也较2季度有明显下滑,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下滑至7.9%和5.6%,收入同样呈现放缓态势。通常情况下,在影响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收入增长是最基本决定因素。疫情期特殊环境下,有些需要人际接触和聚集场合交易的消费如外出餐饮、旅行、娱乐等,直接受到疫情散发和局部流行及其要求的管控措施限制外,上述收入增长变动大势仍对近两年消费增长轨迹具有基本解释作用。下面左图显示的年度城乡消费数据(2021年是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伴随2020年收入增速罕见下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下降3.8个百分点,成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消费增长最糟糕年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维持2.9%增长,低位水平仅次于世纪之交零值增速低谷水平。由于上述收入增长复苏以及上一年消费萎缩派生的基数效应,2021年消费出现恢复性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城乡消费支出增速分别大幅反弹到14.2%和18.5%。不过观察右边图形的季度数据,与最近收入复苏后续支撑不足态势相一致,2021年的二、三季度农村和城镇消费增速先后从最高点走低,考虑到基数因素之后,两年复合增速也从三季度开始放缓。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增长形势,城乡消费增速在2021年四季度可能会进一步走弱。其它相关数据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提示疫情期就业和收入恢复不充分拖累消费增长。下面左图社会零售总额增速数据显示,2020年零售月度实际同比增速在年初疫情爆发最严重阶段垂直下落近24%。后来随着疫情大范围流行得到控制以及经济和收入的复苏,零售总额增速也持续回升,最高达到2021年1季度超过30%的高位。然而此后零售增速掉头向下快速回落,9-10月跌落到不足2%低位。即使考虑到基数效应,观察两年复合增速,9-10月也跌落至3%左右的低位。另外春节和国庆节两个传统消费活跃时点,疫情未得到彻底控制环境下这两个节日消费更是难以顺利复苏。右图报告的旅游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旅游消费派生收入接近腰斩,2021年春节同比增速也仅修复8%;国庆节期间旅游消费派生收入更是两年连续负增长。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以内需不足为突出特点的经济下行压力形成,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根治的环境因素显然发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就业和收入恢复不充分导致消费复苏后劲不足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拖累作用。上述观察的城乡收入和消费在2021年2到3季度先后掉头向下,有的指标数据呈现二次探底的动态和风险,从一个侧面诠释了目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4、2022就业形势和政策探讨展望2022年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近年大学生毕业生已经成为每年一千多万潜在新增求职人员的主体部分,2022年预计大学毕业生人数预计将比上年大幅增加167万人,第一次超过千万门槛达到1076万人创纪录水平。另外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的还有400-500万中专毕业生、几十万退伍军人和一定数量中学毕业生等等,新增求职人数会达历史新高。然而给定目前经济下行压力,2022年宏观经济稳增长任务繁重,会对就业创造构成宏观制约。因而2022年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困难较大,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由于历史原因1962年出生人口大幅上升,这些人口2022年达到60岁男性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人数上升增加释放就职岗位对就业困难会有所缓解,然而可能仍难以根本改变2022年劳动力市场总体紧平衡局面。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就业不充分矛盾,无疑需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积极取向的货币、财政、结构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开始相关部署,相信不久会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举措,对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另外从我国近年经济运行和政策实施情况看,也需总结经验深化规律性认识,提升政策协调水平和综合效率。例如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针层面需要把握好坚持高质量发展方针与实现潜在增长目标之间的关系,经济政策着力点要在保证现实经济增速贴近特定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2020年经济深度下跌后,2021年经济增速大幅反弹,然而两年平均下来实际增速并不高,尤其是内需支持的经济增速与学界认可的潜在增速估计水平仍有显著差距。在经济增长低于潜在增速时,就需要避免采用实际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又如高质量发展要求对一些行业和部门加强管理和管制。即便是必要的管控政策也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状态,因而不同程度地具有就业含义。有关部门在推出力度较大的管制政策时,也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要求,统筹兼顾优先就业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方针,通过优化监管和管控政策以减少就业损失,避免对经济增长造成局部过大冲击。再如跨周期调节或调控是宏观政策部门提出的一个新方针,意在对疫情期宏观经济较大起伏的特殊形势进行跨周期调控,以实现经济运行更为平稳有序目标。与逆周期调节主要针对宏观经济运行已成格局加以调节管控显著不同,跨周期调控建立在对某个未来时段的下个周期阶段预期会出现的经济形势特点为前提,因而对有关未来经济走势的预测准确性要求高出了一个数量级。如果预测偏差较大,即便本来合理的调控意图就难以实现,甚至不能排除出现事与愿违的效果。因而需总结经验提升预期准确性和跨周期调控科学性水平。最后要加大积极促进就业和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是在目前经济面临下行走势形势下,更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体作用。通过改善营商环境、稳定企业预期、减税降费等方式激发企业活力并促进就业岗位创造。尤其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扶持政策,通过减税、降费、增信等措施为其“减负”、“输血”和“赋能”。二是国内外经验都显示,通过直达家庭与个人的定额转移支付,是应对疫情冲击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国内疫情间歇性散发和出现局部聚集性疫情根治前新常态环境下,需要在总结早先各地发放消费券、抵扣券等补贴政策实践经验基础上,适度加大对居民收入和消费补贴政策力度。在总结数字人民币(e-CNY)冬奥会大范围应用场景测试经验基础上,可以考虑财政或社保资金通过数字人民币方式对低收入居民和失业人口一次性(或有限次)发放较大规模收入补贴,作为疫情特殊环境下支持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一个权宜之计。三是针对明年高校毕业生过千万形势,适度扩大某些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充实医疗健康、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等朝阳行业的未来人力资源培养。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通过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潜在的劳动者接受更多通识教育,使人力资本更具灵活性、抗逆性与匹配度。通过提升劳动力市场灵活性降低自然失业率。四是针对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重要性持续上升趋势,加快推进对新业态就业人员养老、医保、失业保险普遍覆盖。对“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并通过开发临时公益岗位等实行托底帮扶。另外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作用,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有社保兜底。针对失业救济金领取比例过低问题,降低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程序性限制门槛,扩大失业救济的普惠性与民生托底作用。[1]感谢刘鎏、白春华帮助整理数据和相关资料。-END-@所有人!【限时福利】网易研究局VIP会员即将涨价现价499元/年,从2022年1月1日起即将涨至699元/年!【往期推荐】比尔·盖茨(微软创始人)潘基文(联合国原秘书长)戈登·布朗(英国前首相)乔治·索罗斯(投资大鳄)阿比吉特·班纳吉(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斯特·迪弗洛(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克雷默(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作者)卡门·莱因哈特(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安妮·克鲁格(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MF前第一副总裁)考希克·巴苏(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伊恩·戈尔丁(世界银行原副行长)拉古拉姆·拉詹(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浜田弘一(安倍晋三特别顾问)泽田康幸(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米歇尔·渥克(畅销书《灰犀牛》作者)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新古典经济学宗师)......周小川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美国前总统智囊:美联储别一错再错!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穆罕默德•埃里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委员会原主席,剑桥大学皇后学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美联储主要官员终于承认,数月来他们都误判了通胀飙升的走势:事实证明,通胀飙升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德国政府顾问:德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通货膨胀,其他欧洲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汉斯-韦尔纳•辛恩(德国经济部长顾问委员会委员,慕尼黑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慕尼黑IFO经济研究院前主席)鉴于通胀数据不断上涨,美联储正在考虑缩减每月的资产购买规模。尽管如此,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仍坚持认为,持续的通胀风险并不存在。她说,目前的测度通胀只是一时的问题,一旦突破了供应瓶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只需4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享受网易研究局VIP诸多福利)-涨价通知-@所有人!网易研究局VIP即将涨价现价499元/年,即将涨至699元/年!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美国教授:扎克伯格是美国之耻!加州大学教授:美国万亿级基建法案通过,会引发债务危机吗?【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独家|世卫总干事谭德塞: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人口已实现疫苗接种!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谭德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在撰写本文时,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已实现完全接种,但在非洲,这一比例仅为6.7%。这是对全球安全与稳定的威胁,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必须立即改变它。新冠疫情不会是人类最后一次疫情,我们从这场危机中恢复和重建的同时,也必须采取措施确保未来疾病暴发时,我们会进行有效协作与合作,在此情况下,有四个主题尤其突出......(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只需4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享受网易研究局VIP诸多福利)-涨价通知-@所有人!网易研究局VIP即将涨价现价499元/年,即将涨至699元/年!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美国教授:扎克伯格是美国之耻!加州大学教授:美国万亿级基建法案通过,会引发债务危机吗?【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2月10日
其他
张礼卿:允许更多外资自由进入,有助于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张礼卿(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昨天郑必坚会长在开幕致辞中将“读懂中国”这一盛会称为一项伟大事业。能够参与其中,深感荣幸。我发言的题目是:适当加快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意义和风险。资本账户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在入世后,经过一些年的积极准备之后,资本账户开放开始进入比较快速的发展轨道。近年来,从启动“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取消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限制,推动交易所与国外知名股票和债券指数公司合作,到取消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等一系列举措的密集出台,标志着资本账户开放进程正在加快。据人民银行统计,截止今年6月底,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股票、债券、贷款及存款等金融资产金额合计已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42.8%。不过,应该看到,我国的资本账户开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境外投资者所拥有的境内债券市场托管余额仅为总额的3%左右,持有境内股票规模占A股流通总市值的比重仅为全部市值的4-5%,远低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韩国、巴西等新兴市场经济体。一、扩大开放的意义当前,中国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正在努力迈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纵观当前的国内国际环境,适当加快资本账户开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其中包括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全球范围金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和便利居民投资和财富增值等。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三点。首先,促进我国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中国原本是个高储蓄率国家,但是这种局面正在发生变化。由于国民储蓄率从2010年的50%降为目前的45%,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已从10%下降至2%以内。从中长期看,伴随着老龄化时代的来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国民储蓄率将会进一步降低,从而很可能导致经常项目出现持续性逆差。允许更多的外资自由进入,以此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可有助于我国外部经济的长期均衡。其次,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年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50周年,学界再次聚焦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人民币国际化的成功,不仅会给中国带来利益,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从零起步,十多年来成绩显著。展望未来,继续推进面临的主要障碍就是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足。加快开放,将有助于外国投资者更多地持有中国国债和其他人民币计值的金融资产,从而有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最后,降低中美脱钩风险。近年来尽管中美关系有不断趋于紧张的迹象,但华尔街对中国热情不减。高盛、JP摩根等国际头部投资机构正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扩大开放,可以鼓励外国投资者更多地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如果中美两国在金融领域的联系日趋加深,那么美国对中国进行金融制裁的成本就会越高,制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小。二、扩大开放的风险扩大开放当然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资本账户自由化之后,更加容易遭受外部冲击。受国际经济增长波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变化以及一些突发性国际事件的影响,国际资本(尤其是证券组合资本)在短时间内大进大出难以避免,并可能导致国内资产价格和汇率的剧烈波动。2014-2015年出现人民币贬值和今年5-6月的升值,都与跨境资本流动有关。未来,这类冲击还会发生,而且有可能会比较剧烈。当前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缩表进程已经启动,一般预计将在明年6月底完成。近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频频释放有可能加快实施缩表甚至加息的信号。在未来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是否会导致我国资本流出的增加,进而引起资本市场的动荡?我觉得,这是个大概率事件。当然,也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形,因为过去一年的市场动向似乎显示,人民币其实已经呈现出一定的避险功能。如果因为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过快,导致美国金融市场和资产价格调整过快,中国也有可能面临资本流入、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不过,无论是大规模的流出还是流入,对中国经济的稳定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其二,伴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外金融活动的联动将会显著增多。国内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风险积聚以及监管政策调整变化,很可能成为国际资本大进大出的起因,甚至成为投机资本攻击的由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很多经济学家在指责国际游资投机的同时,也承认“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此话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一国国内经济金融状态以及相关政策方面任何瑕疵所产生的影响,在资本账户开放后有可能被放大,从而很容易遭遇国际资本的冲击。去年疫情爆发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率先实现经济恢复,成为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抗疫成功,不仅导致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也为我国加快推进各项结构性改革、解决重大风险隐患提供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这些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提升经济金融体系的韧性具有重要意义。不过,今年下半年以来,受疫情反复、房地产融资收紧、双控目标推进、整顿教培行业和反不正当竞争风暴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恢复明显放缓,预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落在8%以下,低于多数市场人士的预期,更重要的是明年的情形也不乐观。同时,与房地产市场调整相关的金融风险也有所扩大。中国经济存在很多结构性问题,从长远看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不过,如果在短期内过于密集地推进这些改革,有可能对短期的经济稳定产生叠加冲击。在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日趋提升的环境下,如果这些冲击过于显著和持久,很可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并导致资本流出增加和汇率动荡。总之,如何在保持短期稳定和推进中长期结构性改革之间进行取得最佳平衡,是我国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其三,金融机构外资股比限制的取消,将迎来外资金融机构进入的增加,并促进机构间竞争的加剧。面对竞争带来的利润下行趋势,金融机构有可能选择放松风险约束,通过承担更多的风险去努力维持原有的利润水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其原因之一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金融自由化加剧了同业竞争,并迫使很多银行选择了过度冒险。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因扩大金融服务业开放而产生的风险还是比较有限的。《2020年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报告》显示,外资银行2020年的资本充足率为18.32%,高于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表现13.60%。2020年末,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58%,大大低于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尽管如此,但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金融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同业竞争的加剧势有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三、风险的防范开放有风险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只要进行有效防范,就不会发生难以控制的情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在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方面已经积累了比较充足的经验。对于因市场信息的不完备性、非理性因素,以及金融市场内在的顺周期性等引起的问题,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应对措施。譬如,为应付外汇市场动荡,外汇管理部门引入了远期售汇保证金制度,以及针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所引入的“逆周期调节因子”。另外,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以及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创新也都已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进展。这些制度性变革和创新,加上必要时可以实施临时性管制措施,为扩大资本账户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监管保障。未来,随着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应该继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适当加大汇率双向波动的容忍度,必要时也可实施临时性资本管制。也许,更为重要的是,应努力保持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而稳妥地推进各项结构性经济改革,避免因过度激进的举措而导致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上升。(本文为作者2021年12月3日通过视讯方式在“读懂中国
2021年12月7日
其他
张军:很遗憾我们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基本没有进步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网易研究局专栏作家)不少接触过宏观经济学的人都会发现,长期以来中国国内讨论宏观经济还是习惯于沿用所谓“三驾马车”的套路。当然,现实的经济问题是复杂的,用于理解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宏观政策也要更加科学才行。那么,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中国宏观经济的问题到底该怎么看?该去看什么才更科学?这些问题似乎还没有说清楚。这些问题当然反映在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上面。我们的宏观研究存在什么局限?中国宏观经济的研究跟上了经济本身的变化和复杂性了吗?有必要知道中国宏观经济经济中参数的长期值(例如长期利率、自然失业率、经济潜在增长率等)吗?围绕这些问题,网易研究局前不久借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的机会采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网易研究局: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您认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存在什么局限?我这些年来越来越感到,讨论中国的宏观经济似乎是一件特别劲的事,因为我们从官方的数据和政策报告中已经看不出有什么值得经济学家讨论的问题。我举个手头的例子。前天央行公布了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一上来就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我读一下,大致表述是这样的: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的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保持较好发展态势,韧性持续显现。2021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4.9%,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0.6%,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快增长。……我们要
2021年11月30日
其他
李稻葵:现在一定要警惕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李稻葵(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验研究院院长)我谈一谈我对明年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的经济应对的想法。我认为现在世界经济恐怕有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一个黑天鹅是疫情,疫情真的很难预测,新冠病毒在不断的变异,很狡猾,昨天晚上的消息南非来的还没有命名的新了。真的不知道疫情对我们的世界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不知道黑天鹅是怎么演变,也可能疫情再来一遍,很可能我们会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经济全世界范围内的下行或者是衰退,这就是黑天鹅。三个灰犀牛,第一个就是债务衰退。和上次2008年不太一样,在这次应对疫情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各国都用的非常多。财政政策来了以后,政府发了很多国债,全球范围内整个的国债的水平相对于GDP上升了18%,虽然这个数字不算高,但是它是建立在原来已经很高的基础上的。所以不管疫情会继续延续还是结束了,债务多以后总是一个麻烦。所以以后的利率水平还会提升。另外和债务有关的,发达国家发了很多债以外,很多百姓获得了免费的政府的短期给的财政的资金。美国根据家庭情况给你几百美元,几千美元,这是真事,所以我拿哪用,我告诉大家确实每个人是很慷慨的,这么慷慨之下通货膨胀很好理解,因为美国人不储蓄的,突然天上掉馅饼马上消费。所以债务危机这一轮不管疫情延不延续会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了,这个话在美国不敢讲,把美国人养懒了,很多人有了支票以后不工作了。债务衰退,新兴市场国家更严重,如果美国财政政策收缩的话,新兴市场国家会出问题。第二个灰犀牛是产业链的重新的布局。发达国家疫情前就讲了,说不能再搞以前的全球化了,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了,我们要把部分产业搬回到自己的国家,尤其是从中国搬出去。疫情之后这个认识更加强了。很多的经济学学者原来主张全球经济一体化,劳动分工,跨境分工,现在开始讲了我们一定保证自己产品的自给自足。疫情缓解以后肯定发达国家要想法设法,强迫也好,补贴也好,让部分的产业链往回搬。往回搬对全球经济是什么含义呢,一定是生产成本上升,因为它是违反的基本的经济规律的,目前是最便宜的,经过多年的运行,但是它为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一定会往回挪,往回挪成本上升又是通胀压力。同时让许多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在内,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冲击,这是第二个灰犀牛,看得见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第三个灰犀牛是低碳的灰犀牛。发达国家现在铆足了劲要减碳。按百分比算,发达经济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远远低于新兴市场国家。很多地方确实实现了零排放,其中最有名的是丹麦哥本哈根有一个小岛,岛这边看美人鱼,美人鱼的背后是一个大烟囱,这个岛实现了零排放。发达国家应对低碳的条件比我们好。因此他们想法设法限制排放,或者加税或者实行碳交易,这样整个化石能源的价格会上升,通胀压力又来了。因为新的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还不成熟,包括储能技术不成熟,它一定会带来成本的上升。所以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我们必须要做好思想准备。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首次公开提出三个世界这一思想,“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我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也是三个世界,穷国、富国和中国。应对低碳,富国已经准备好了,他们有办法,可以印钞票;穷国问题很大。我们就是中国,我们既有穷国的性质,也有富国的特征。那么中国该怎么应对?首先高度重视,高度重视疫情,高度重视未来几年的经济工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有一句话,后来他也反复讲,我觉得讲的很深刻。他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够轻轻松松完成的,我们一定要做好付出比以往更加多的努力的准备”,今天我想在经济工作问题上要领会总书记的说法。中国经济的工作恐怕未来若干年我们要做更加艰苦的付出的准备,绝不能掉以轻心。具体说来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一定要想方设法要在处理过去旧的增长模式遗留下的问题的同时,按照新发展理念,要认认真真、想方设法去打造我们新的增长点,转变增长方式,贯彻新增长新发展理念。新增长点无非就是两条,应该没有争议。第一个增长点,中国经济要营造新增长点。中国经济4亿人口已经迈入了中等收入水平了,还有10亿人口没有迈入中等收入的人口,他们大部分是在农村,也可能他们家里有个别成员在城里打工,但还没有落户,心态还不是城里人,广义的讲,他们还没有被纳入现代经济生活的圈子里来。这10亿人口是中国现在要新增长点的希望所在,如果能花15年时间把10亿人口中的4个亿变成中等收入人群的话,那中等收入人群就翻一番,经济增长很有动力了,双循环的格局就真正的形成了。如何做到?关键之关键一定要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除了企业家之外,政府也是经济主体。政府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地方政府进行基建活动,提供社会服务。现代经济体与马克思当时所研究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的一点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发达国家,现代政府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政府的开支占GDP30%以上,这个比例在发达国家是35%,在法国是51%。中国在的问题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主动性不够,对新时代的发展理念理解不够。政府有时候躺平,怕担责任。,讲的更具体一点,现在有一个重大问题是各级地方政府过去十几年花了很多钱,建设了很漂亮的基建。中国的地级市和省会城市都有新城,一般都把政府归到新城里。基建建好了,高铁地铁、机场建好了,债也负了,债务水平很高,我粗算下来地方政府债务至少占GDP的50%。但是人不在,经济发展没有动力。由于地方政府背上很高的债务,他没有动力推进城镇化,没有动力去想方设法吸纳常住人口,吸纳户籍人口,因为每吸纳纳一个户籍人口要付出好几万的,动辄十万的成本,提供幼儿园、小学、养老、卫生、防疫、治安、警察等公共服务。很多地方盖了房子也没买,房地产下行,本质也在这个地方。而且人口多了以后,疫情以后要担责任,这就是当前经济停顿最重要的原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么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呢?一定要激励地方政府,政治激励要有,经济激励也要有。经济激励不到位,地方政府背了很多债,财政税收主要是中央收了,不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哪有激励建设城镇化。更好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这是贯彻六中全会决议的核心之核心。第二个增长点,一定要培育新市场,让低碳市场发挥作用。现在中国的办法是学欧洲的总量管制和交易(cap
2021年11月28日
其他
加州大学教授:美国万亿级基建法案通过,会引发债务危机吗?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巴里·艾森格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一项1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法案,在实施拜登总统的财政计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现在我们将拭目以待,看国会预算办公室能否利用其无党派智慧去批准完全用额外税收和其他“支付项”来为1.75万亿美元的社会和气候相关支出配套计划融资,正如温和派民主党人所要求的那样。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赤字相对GDP的比重将从今年(2021年)的13.4%下降到2022年的4.7%。如今每个人都死盯着通胀和美联储,但也许他们应该问一句:既然政府蒸发了9%的GDP,这些不再存在的支出该如何补上?......(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只需4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享受网易研究局VIP诸多福利↓↓↓)加入网易研究局VIP可享以下福利: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②(全年30余场经济学家线上闭门会)+③(不定期报告、经济学家推荐书单等福利)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美国教授:扎克伯格是美国之耻!普林斯顿教授:大流行病时期通常是西方政府支出挥霍无度的突出时期【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1月18日
其他
普林斯顿教授:大流行病时期通常是西方政府支出挥霍无度的突出时期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哈罗德·詹姆斯(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和国际事务教授)关于财政支出是否适当的争论经常因政治丑闻而愈演愈烈——其中许多丑闻可能会产生跨国影响。奥地利总理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有指控称,奥地利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利用政府资金为自己和政治盟友争取正面的媒体报道,随后他辞去了总理一职。从遏制病毒到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各国政府都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紧迫的任务。这些目标都不能简单通过全面支出来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只需4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享受网易研究局VIP诸多福利↓↓↓)加入网易研究局VIP可享以下福利: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②(全年30余场经济学家线上闭门会)+③(不定期报告、经济学家推荐书单等福利)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美前总统智囊警告:通胀将比美联储官员预期的严重得多!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债务上限之争,风险很大!【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1月16日
其他
美国教授:扎克伯格是美国之耻!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埃里克·波斯纳(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丑陋的美国人》是尤金·伯迪克和威廉·莱德勒于1958年出版的一本小说的题目,小说中把那些试图在国外改善当地人生活却不肯费心学习当地语言、文化和了解当地人需求的粗鲁的美国官员称作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美国人主要集中在两党政界和政府官员领域,他们一直认为照搬基于理想化的美国制度,包括民主、市场和人权体制,就可以将阿富汗和伊拉克等长期以来灾难深重的国度转变为西方式的消费乌托邦。这些美国人所造成的后果弊大于利,而且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只需499元/年(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享受网易研究局VIP诸多福利↓↓↓)加入网易研究局VIP可享以下福利: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②(全年30余场经济学家线上闭门会)+③(不定期报告、经济学家推荐书单等福利)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美前总统智囊警告:通胀将比美联储官员预期的严重得多!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债务上限之争,风险很大!【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现在加入VIP,我们还将免费赠送三场闭门会的直播视频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9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1月13日
其他
美前总统智囊警告:通胀将比美联储官员预期的严重得多!
*网易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作者|默罕默德·埃里安(剑桥大学女王学院院长,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全球发展委员会原主席)英国和美国央行的决策者已经逐渐放弃“临时性”通货膨胀的说法。对于美联储来说,转变远未完成,转变速度也远远不够快。国会延迟批准提高生产力和劳动力参与率的措施也于事无补。通胀情况仍将比美联储高级官员们此前预期的要严重得多,当时他们一再将渐增的物价压力视为一种暂时的现象而不予理会。即使在今天,他们的通胀预测(尽管已被多次上调)仍然低估了未来的情况。通货膨胀上升的原因广为人知。由于......(网易研究局VIP专享文章,开通可看全文↓↓↓)双十一立减50元!只需449/年(499元/年)扫码进【网易研究局VIP7天免费体验群】领优惠↓↓↓(一天不到两块钱,即可获取本文全文和诸多VIP专享财经内容)加入网易研究局VIP可享以下福利:董事长们都在看的财经情报:①(全年100余篇VIP专享文章)+②(全年20余场经济学家线上闭门会)+③(不定期报告、经济学家推荐书单等福利)付费成功后,即可在报名页面【目录】卡片下学习所有VIP会员内容(包括本篇文章),每天的内容也会更新到其中。如下图所示。如使用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联系【研究局主编】为您答疑解惑(主编微信:SYNERB)扫码添加主编微信无需验证,1秒通过↑↑↑【VIP精彩专享文章回顾】索罗斯最新撰文揭露母国统治者丑闻:疫情当头疯狂掠夺,用盗贼统治大发国难财!IMF前首席:美联储主席明年可能要换人了!加州大学教授:美国债务上限之争,风险很大!【现在开通VIP,免费赠送四场直播回放】每场都是超值的60分钟以上的干货讲座!(开通后在课程目录页面可以直接观看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董事长们也是网易研究局VIP的成员,他们每天都在享受网易研究局VIP的独家财经情报,他们也邀请你加入:部分VIP的入会感受:特惠价格: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北大余淼杰:CPTPP的作用和意义不在于商品贸易,而在于数字贸易以及服务贸易
VIP专享付费文章,来自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了解世界上最强的大脑在思考什么。迈克尔·博斯金(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老布什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2021年11月7日
其他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金融科技引领的金融体系集成创新将成为第四次金融革命的突出特征
Strebulaev,2015)。然而,许多获得融资的“互联网公司”甚至仅仅是将公司名称变更为与互联网相关的名字(如在公司名称后加上“.
2021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