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昊:广东重症医学急先锋
2月2日深夜,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专家徐永昊回到广州。
1月4日,河北疫情形势突变,多个地市再次进入战时状态。应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当晚他单枪匹马,北上支援,成为第一位抵达河北战场的广东医生。他在石家庄奋战近30天,参与抢救重症危重症患者20余人,离开前帮助河北省胸科医院实现重症患者清零。
这只是徐永昊对抗传染病传奇经历的一个小章节。虽然年仅40岁出头,他已经打过抗击非典、甲流和禽流感等多场硬仗。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他的身影又先后出现在西藏、广东、云南、青海、西藏、河南,以及炮火纷纷的伊拉克,始终冲锋在前,从未退缩。
“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这是他申请入党的誓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条。
追求奇迹的年轻人
徐永昊从小就喜欢挑战自己,从医后也不例外。还在广州医科大学读书时,他就瞄准了重症医学领域。“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不仅要全能,掌握更多的技术,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挑战很多的不可能,去挽救生命。”他说,这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所以当得知学校成立了ICU专业时,早早地就报了名。
2003年毕业前夕,他如愿进入学校附属一院的ICU实习,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学徒。
这个时间对实习生并不友好,非典肆虐广州,广医一院收治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救治难度特别大。加上非典传染性强,全国有不少医务人员因此倒下甚至牺牲。年轻的徐永昊不免有些担心,但钟南山和重症医学学科带头人黎毅敏等专家的从容淡定给了他勇气。
“我至今还记得老师那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徐永昊回忆说,彼时钟南山顶着重重压力,率队逐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的一面旗帜,也成了包括徐永昊在内无数年轻人的偶像。
艰巨而难忘的实习结束后,徐永昊回到学校。他考了病理生理学的研究生,这是更侧重基础科研的方向,有着与临床不同的挑战。但他忽然有些不甘心,犹豫再三,拿起手机,给黎毅敏打了一个电话。这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个电话。
“我没想到,黎老师一直关注着我,他对我有知遇之恩。”徐永昊说。电话里,听他诉说了疑惑后,黎毅敏哈哈一笑,发出了邀请,“黎老师说,你还是应该来ICU。”一句话点醒了徐永昊,后者因此找回初心,真正走进呼吸监护和重症医学领域,再也没有离开。
研究生毕业后,徐永昊按部就班地治病救人、学习和科研,接触的患者越来越多,攻克的难题也越来越多。从病房到实验室,钟南山和黎毅敏等专家身体力行,谆谆教导弟子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负责到底。一大批年轻人迅速成长起来,徐永昊就是其中一个——回忆这一段经历,看似波澜不惊,却是他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
2008年是中国人深刻铭记的一年,发生了一系列大事,包括甲流爆发。这一年,徐永昊“升官了”,做了住院总,迎来了独立从医的第一个大挑战。
“我收治了一个13岁的小女孩,气管切开上了呼吸机,还有严重的继发感染、双侧气胸,情况非常严重。”他回忆说,经过几次大抢救,守了很长一段时间,女孩才转危为安。清醒后她一开始很紧张,眼睛里满是恐惧和无助。于是,每天忙完工作他都会到病房里和女孩聊天,哄她开心,直到她康复离开。
▲徐永昊在ICU救治患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不只是教科书里的文字,在现实中也有着难以言喻的力量。”徐永昊说,出院前女孩提出看一下他口罩下的样子,可惜有事错过了。这件事成了他念念不忘的遗憾,但也让他深切明白了医学更深刻的内涵。
他的另一大收获是踏进了ECMO领域。这项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大放异彩的生命支持技术,被称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其水平不仅能代表一名医生的重症救治能力,也代表了一家医院乃至一个地区危重症急救水平。
广医一院是全国较早引进ECMO的医院,第一次使用,徐永昊就参与了全过程,随后又一次展示了他对新技术的痴狂——工作之初他就展示了这一特质,工作的第一年,他几乎每个晚上都会拿着模拟肺和呼吸机的管路,一边看着说明书,一边琢磨,结合白天救治患者的实际情况,总结使用方式,提高专业技能。
科室也给了他足够的支持。“国内刚引进ECMO时,主要应用于心胸外科,用于呼吸领域十分少见。”徐永昊说,医院得天独厚的条件让他如鱼得水,迅速成长为ECMO专家。技术能力的提升,也让他更加游刃有余,有需要的时候每一次都能冲锋并且发挥作用。
高原上的生命守护者
2019年6月29日,徐永昊飞抵林芝,成为广东省第5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的一员。
“出发的时候,我刚完成博士答辩。”徐永昊说。按计划,他将代表广医一院“以院包科”,提升林芝市人民医院ICU重症救治能力。没想到,战斗在24小时内就打响了:30日一早,一个电话把他唤醒,医院有一名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需要会诊。
当时他还有高原反应,戴着口罩说两句话就呼吸困难,头脑昏沉,站立不稳。但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他挺了过来,给出的指导细致严谨,无一差错。而因为这次抢救,他成为同批援藏专家中最快进入战场的人之一。
接下来的半年,每次有重病患者,他都随叫随到,最长曾坚守岗位两天两夜。57岁的阿达因急性肾功能不全被紧急送院抢救,性命危在旦夕,他主持开展了当地首例床旁连续肾替代治疗,经过72小时持续奋战,保住了阿达的生命;年轻妈妈阿花因胎盘早剥失血性休克,术后转入ICU,已经下班的徐永昊火速赶回,等阿花病情稳定下来已经是第二天了。
▲徐永昊在西藏义诊
“有徐主任在,我们就有了主心骨。”当地的ICU护士长普布央金说。徐永昊抢救成功的危重病人有100多个。他还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留下了支气管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肺保护通气、危重患者多维度血流动力学监测等先进技术,填补了该领域在当地的空白;他还制定了ICU发展规划、仪器管理、质量控制等方案,把先进的管理经验留下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他们称他为“生命守护者”,一个充满感激和诗情的赞美。徐永昊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雪域高原。2020年1月初,女儿放寒假了,他专门把女儿带来,让她看一看父亲战斗过并且为之自豪的地方。
送女儿回广州不久,还在休假期的他看到新闻: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是我国内地首例在湖北以外省份报告的确诊病例。
虽然尚处于淡季,但林芝作为藏东旅游热门地,也将面临着一定的防控压力。有着不少对抗传染病经验的徐永昊立刻结束休假,飞回林芝。
在回去的飞机上,他就着手整理与非典、禽流感、甲流搏斗的一线经验。回到岗位第一时间,他在医疗队和林芝市卫生健康系统的支持下,牵头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预案,指导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室和隔离病房的设置及标识指引,培训提升当地医务人员新冠肺炎诊治、个人防护知识和操作的能力。
“当时西藏还没有出现确诊或者疑似病例,但我们必须做好所有准备。”他说。在林芝的紧张忙碌中,他还挂念着广州。
科室、同事群里的消息,各大媒体的新闻不断刷新,从湖北到广东,形势渐趋紧张,战斗越来越激烈。1月24日除夕夜,广东省第一批医疗队奔赴湖北。而此前一天,比徐永昊还要小几岁的同事桑岭,已经被选派赴武汉,加入国家卫健委专家支援队。
“湖北ICU重症病人很多,需要重症医学团队特别是ECMO团队支援。我们团队很多人都准备好前往武汉支援,还有一些在省内各医疗机构之间奔波指导。”徐永昊说,当晚他给黎毅敏打了一通电话,既是拜年,也是请战,“我请命回广州!我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重症患者救治有经验,能帮助广东抗疫。如果西藏有需要,我可以随时回去!”
疫情阻击战的逆行者
徐永昊其实更想去武汉。但作为援藏队员,逆行回粤已经需要协调多个部门,他就先定了个小目标。没想到,他的请求得到了各方支持:广医一院、林芝市人民医院,广东省、广州市、林芝市卫生健康委,还有广东援藏工作队、“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一路绿灯。
逆行出征,行李都不用打包,他带回来的只有信心和决心。临行前,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刘光明送给他六个字:“保安全,立新功。”
1月25日,徐永昊搭乘鼠年最早一趟航班返回广州。傍晚,本刊记者给他发了一条问候信息,他简单回了一条“新年快乐”,没有多说。此时已正式入列广东省临床救治专家组三线专家的他,全部心思都在患者身上,年初二一早他就去了深圳,初三又去了珠海。
为了保护家人不会因为他受到感染,他连家都没回,直接搬进医院统一安排的临时住所。“我妻子以前也是ICU护士,非常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徐永昊说。此后一个多月,除了在病房里救治他所负责的4个危重症患者,他还5次赴珠海、深圳会诊需要ECMO救治的危重症患者,多次作为钟南山团队成员参加远程会诊,指导与湖北和广东省内各地市的救治团队优化治疗方案。
因为埋头工作,很多朋友直到2月15日才知道他回广州。那天,媒体集中报道了广东省首次ECMO支持下的危重症患者转运,他是关键角色。
一大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一位危重症患者情况非常差,省临床救治专家组建议尽快转运至广医一院。黎毅敏和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晓青研判后,果断决定派徐永昊负责。接到通知时,徐永昊刚完成早交班工作。虽然已经辛苦了一夜,但他二话没说就上了负压救护车。
到了市八院,他在短时间内给患者建立ECMO生命支持管道,和同事一路奔跑着送上救护车;回到广医一院,他又一路奔跑着把患者送进位于8楼的重症监护室病房,向已经等候的同事介绍患者情况。等一切忙完,脱下防护服,他就像是从泳池里出来,浑身湿透了,眼里和脸上是清晰可见的疲惫,但他还是说不累,“松了一口气,感谢大家配合完美,为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疲惫是最常来拜见的朋友,又是最无暇顾及的。而在忙碌中,他一直没等到去武汉的机会,直到接到另一个更远更危险的任务:支援伊拉克。
“我在巴格达海法社区进行防护宣讲时,突然听到一声清晰而沉闷的枪声。现场所有人都立刻紧张起来,我站在讲台中间,一时间有些尴尬。”徐永昊回忆说。伊拉克最危险的不是新冠肺炎,而是真正的战争。当时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深吸一口气,微微一笑——尽管戴着口罩其他人看不到,继续讲解如何正确洗手和佩戴口罩。
在伊拉克50多天,枪炮声成了他工作时最常见的伴奏,防弹衣也成了防护服和口罩外他最常用到的装备,“我们刚下飞机,就被要求穿上防弹衣,还有荷枪实弹的士兵贴身保护。我们乘坐的汽车也是防弹的,我们走过的每一块地面都可能埋了地雷。”
冒着看得见、看不见的硝烟,徐永昊和战友们向各级官员及医疗卫生人员分享中国抗疫经验,结合当地调研情况提出疫情防控指导意见和建议;考察定点医院,指导开设分诊系统,加强院感防控措施;甚至还北上库尔德地区,深入10多家中资企业指导疫情防控。
▲钟南山院士迎接徐永昊回国
4月26日,徐永昊回到国内。此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徐永昊又念叨起了援藏工作:“援藏任务还没结束,我要去把这些时间补回来。”于是,经过短暂休整后,5月18日他又踏上了援藏之路,把暂停了几个月的任务画上了善始善终的圆满句号。
和西藏医生一起过了第3个中国医师节后不久,徐永昊再次返回广医一院的工作岗位。但他的远征故事还未结束,一方面他被林芝市人民医院聘为“双聘专家”,用另一种方式留在了雪域高原;另一方面,他又作为国家督导或救治专家,奔波于多个抗疫战场。
回望过去的庚子年,徐永昊对得起“了不起”三个字:大年初一他在逆行回粤支援的路上,大年三十他还在隔离休整,期间在战场上像常山赵子龙一样杀了个七进七出。
同事们都说,受教于钟南山院士,成长于ICU病房,淬炼于抗疫战场,徐永昊终于百炼成钢。而就在奔赴伊拉克的前10天,徐永昊刚刚火线入党。领誓人钟南山说:“烈火见真金,危难见真情。徐永昊在危难面前工作不计得失,这就是共产党员的本色!”